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Fuse棘突间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1例
1
作者 张敬中 刘纯兴 +3 位作者 赵水军 王爽 孟继双 李子川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1-73,共3页
患者,女,67岁,曾于2018年行腰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6年间反复出现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活动后加重,病情反复发作。于2024年4月16日入院。体格检查显示:腰曲平直,肌肉僵硬,屈伸活动受限,L3-S1间棘旁压痛,叩... 患者,女,67岁,曾于2018年行腰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6年间反复出现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活动后加重,病情反复发作。于2024年4月16日入院。体格检查显示:腰曲平直,肌肉僵硬,屈伸活动受限,L3-S1间棘旁压痛,叩击痛(+);双侧小腿、足部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左侧<70°,右侧<70°,加强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左侧(-),右侧(-);“4”字试验(+);屈膝、屈髋试验(-);屈髋肌力:双侧Ⅲ级,伸膝肌力、足背伸肌力:双侧Ⅳ级;伸拇肌力:左侧Ⅳ级,右侧Ⅴ级;屈拇肌力:左侧Ⅴ级,右侧Ⅴ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跟臀实验:双侧(+);双侧巴宾斯基征(-)。术前VAS疼痛量表评分为3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为14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为16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use棘突间固定系统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脊柱微创 棘突间融合器植入 椎管狭窄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生物力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萌萌 包利 +4 位作者 陈浩 贾璞 冯飞 侍管 唐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5-1329,共5页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脊柱模型(L_(1)-L6),模拟手术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BacFuse固定组(L_(3/4))、钉棒固定组(L_(3/4))及Topping-off组(L_(3/4)钉棒固定+L_(2/3)BacFuse固定)。搭建山羊腰椎手术模型力学测试系统,采用生物力学机器进行力学加载,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运动模式(4 Nm的力矩),采用视觉追踪系统进行定位捕捉,并完成力学及光学校准,通过计算得出L_(2/3)、L_(3/4)、L_(4/5)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27.27%,70%,38.1%及23.08%(P<0.05);钉棒固定组L_(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72.73%,80%,71.43%及73.08%(P<0.05)。②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2/3)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33.33%,25%及23.81%(P<0.05),前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2/3)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50%,44.44%,50%及58.96%(P<0.05);③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_(4/5)在后伸、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27.3%,17.39%(P<0.05),前屈、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_(4/5)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38.89%,22.73%及26.09%(P<0.05),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④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2/3)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分别减少37.04%,73.08%,56.67%及38.46%(P<0.05);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_(4/5)节段椎间活动度在前屈方向上减少20%(P<0.05),后伸、侧屈及旋转未见明显区别;⑤提示BacFuse能够显著减少置入节段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稳定性;相对于钉棒固定,仍然保留有较多的活动度,可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钉棒固定的Topping-off技术,显著减少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 BacFuse 钉棒固定 生物力学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固定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江 张晗硕 +5 位作者 丁逸苇 蒋强 李土胜 黄杰 杨广南 丁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89-3795,共7页
背景:在临床应用中,不附加椎间融合的单纯棘突间固定与椎弓根钉棒融合内固定具有相似固定效果,且可有效降低责任节段活动度及关节突应力,但单纯放置新型棘突间融合固定装置BacFuse后,棘突根部应力较为集中,易发生棘突骨折,若在置入椎间... 背景:在临床应用中,不附加椎间融合的单纯棘突间固定与椎弓根钉棒融合内固定具有相似固定效果,且可有效降低责任节段活动度及关节突应力,但单纯放置新型棘突间融合固定装置BacFuse后,棘突根部应力较为集中,易发生棘突骨折,若在置入椎间融合器的同时联合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分散Von Mises应力,降低棘突骨折风险,但其在有限元仿真模拟下具体的生物力学情况鲜有报道。目的:观察棘突间固定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一位26岁成年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资料,排除脊柱病变,并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腰椎L_(4)-L_(5)节段的正常有限元模型M0,在M0的基础上分别建立内镜减压联合椎间融合术后即时模型M1、内镜减压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BacFuse)模型M2和棘突间固定(BacFuse)辅助内镜下椎间融合模型M3,在4组模型的L_(4)椎体上表面施以相同应力,在L_(5)椎体下表面采用固定支撑,并分析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的活动度和终板下骨、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Von Mises应力极值。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M0相比,在6种工况下模型M1活动度值大幅增加,模型M2、M3的活动度大幅减小;②与模型M0相比,在6种工况下模型M1椎体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模型M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大幅增加;③与模型M1相比,模型M3在6种工况下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与M2模型相比,模型M3在椎体后方韧带复合体最大应力大幅减小;④与模型M0相比,模型M1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均有明显增高;模型M2、M3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略微降低;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M3的L_(4)和L_(5)终板下骨Von Mises应力极值明显降低;⑤提示BacFuse的置入能有效降低单纯椎间融合术中的终板下骨应力,降低融合器沉降及减压侧小关节骨折的风险,为椎间融合提供良好的稳定环境;椎间融合器的放置能减低棘突根部的应力,有利于降低棘突根部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内镜 棘突间固定 融合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在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延培 孙磊 朱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5期1678-168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0例接受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麻组(n=... 目的探讨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用于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80例接受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全麻组(n=40)和腰麻组(n=40)。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高血压、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手术结束后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强度,并观察术后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失血量、术中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高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7.50%,明显低于全麻组(42.50%),PACU停留时间为0,短于全麻组[(24.58±9.4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组的术后VAS评分为(4.88±1.80)分,明显低于全麻组[(5.80±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麻相比,单次给予重比重罗哌卡因腰麻可以应用于腰椎稳定器植入术,其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镇痛效果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棘突间稳定器植入术 腰麻 罗哌卡因 重比重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的分类特点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芦俊峰 王宝东 曹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74-1780,共7页
背景:随着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增多,及其违背腰椎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加剧邻椎退变的弊端,使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物力学的腰椎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代表之一,也引起了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重视。目的:... 背景:随着腰椎融合手术并发症增多,及其违背腰椎正常生物力学特点加剧邻椎退变的弊端,使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物力学的腰椎动态固定技术应运而生,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的代表之一,也引起了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重视。目的:对当前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第一作者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棘突间撑开系统,生物力学,临床应用,腰椎棘突间撑开系统并发症"进行检索,在PubMed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以"lumbar spine,interspinous process implant,interspinous devices,biomechanics,clinical applicat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进行检索,采纳近期相关研究文献,排查重复研究,仔细阅读筛选,选取英文文献45篇,中文文献10篇,共计55篇。结果与结论:(1)腰椎撑开系统核心设计理念均为撑开责任节段的棘突间隙并限制其活动,增加椎管及椎间孔面积,降低椎间压力,解除神经压迫,可以一定程度恢复置入节段稳定性,对邻近节段活动度无显著影响,同时能有效的避免因打开椎管对脊髓和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刺激,替代应用于责任节段或联合应用于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起到改善临床症状并同时预防邻椎病的发生;(2)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置入节段椎间盘和小关节突应力负荷同时保留相应节段的活动度,但内置物本身和置入节段的上下棘突应力升高,警示有增加棘突骨折及内置物疲劳性断裂的风险;(3)各种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在短、中期随访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4)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的临床疗效可以与脊柱融合手术相媲美,其于局麻下操作、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天数短,术后并发症小,在保留腰椎活动度和预防邻椎病等方面更具优势。但棘突间撑开装置也有不足,如医疗费用高、翻修率高、临床疗效不确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撑开装置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腰椎 棘突间撑开系统 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 棘突间撑开系统并发症 腰椎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肖嵩华 郑国权 +5 位作者 王岩 张永刚 陆宁 刘保卫 王征 张雪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行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棘突间置入Wallis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男13例,女15例;年龄48... 目的:探讨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行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棘突间置入Wallis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男13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59岁。病变节段:L4/5 18例,L3/4 5例,L4/5和L3/4双节段5例。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在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3例单节段、5例双节段置入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50~180ml,平均80ml。术中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失访,26例获得12~3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后应用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 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 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Coflex^(TM)与Wallis临床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斌 尹东 +6 位作者 王巧民 昌耘冰 詹世强 曾时兴 柯雨洪 王义生 肖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55-2458,共4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双节段2例;50例采用Wallis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7例,双节段3例。分别采用下腰椎JOA评分系统、Oswestry残疾指数和VAS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CoflexTM平均手术时间64.55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1.82ml;Wallis平均手术时间82.71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9.66ml。术后与术前比较,下腰椎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oflexTM与Wallis两种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WALLIS 非融合 棘突间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俞兴 徐林 +1 位作者 毕连涌 李鹏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786-1788,共3页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31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Walli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31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记录Walli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9±2.0、2.6±1.2和1.7±0.8,术后末次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区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开今 袁峰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杨惠林 唐天驷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目的 研究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方法 测量52具成人完整防腐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对测量数据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L1~2... 目的 研究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方法 测量52具成人完整防腐标本T12~S1段脊柱的棘突间距、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相邻棘突上下缘及中央厚度,对测量数据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棘突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L1~2为7.61mml,L5~S1为4.03mm。棘突顶距、棘突中央高度中段大于上段和下段,T12~L1的棘突顶距为54.63mm,至L2-3。增大为60.18mm,至L4~5减小为45.07mm;L3的棘突高度最大,为25.45mm,L1和L5分别为21.63mm和21.41mm。上一棘突下缘厚度相邻大于下一棘突上缘厚度。女性较男性棘突短、薄、矮。结论 提供了国人腰椎棘突间区域的解剖数据,为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棘突间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肇辉 李忠海 +2 位作者 付强 严宁 侯铁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 目的比较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单纯减压及坚强固定术后各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分析Coflex系统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模型,及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椎弓根钉棒坚强固定模型,约束骶骨及髂腰韧带,施加500N预载荷和7.5Nm运动附加力,测量腰椎节段各方向的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结果 Coflex固定模型活动度和椎间盘应力分别为,植入节段(L4/5):前屈3.15°,2.571MPa,后伸1.21°,2.109MPa;上位邻近节段(L3/)4:前屈3.46°,2.001MPa,后伸2.75°,3.149Mpa;下位邻近节段(L5S1):前屈3.22°,2.681MPa,后伸2.46°,3.812MP。结论 Coflex动态固定可保留植入节段部分活动度并减低其椎间盘应力,而对相邻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活动度 应力 棘突间 动态固定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早期退变性腰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姚庆强 王黎明 +4 位作者 蒋纯志 桂鉴超 徐燕 殷信道 姜闻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 目的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中立位负荷时IPD受力小;后伸时IPD可分担椎间盘负荷,但L5椎弓根负荷增大。结论基于CT及CAD可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棘突间撑开器可分担后伸时椎间盘的负荷,但可能会增加L5椎弓根崩裂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腰椎活动节段 非融合性棘突间固定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在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车武 姜允琦 +4 位作者 马易群 袁维 李熙雷 董健 周晓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9-1084,共6页
目的:观察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在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的长期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09年4月我院治疗脱出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59例,其中采用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置入3... 目的:观察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在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的长期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09年4月我院治疗脱出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59例,其中采用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置入31例(Coflex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8~52岁(42.1±8.9岁);单纯髓核摘除28例(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30~54岁(41.5±9.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臀部及下肢放射样疼痛或麻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经MRI检查证实为L4/5椎间盘突出,脱出或游离型,经过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效果不明显。在术前、术后3个月、1年、3年及5年,对两组患者行腰腿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定期行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末次随访时行MRI检查。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61~69个月(65±4个月)。随访期间Coflex组未发现棘突骨折和置入物移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6.35~24.2,P〈0.05);Coflex组在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P〉0.05);Coflex组手术节段椎间盘后侧高度(p DH)在术后3年及末次随访时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6和t=7.53,P〈0.05);Coflex组手术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分级(MRI,Pfirmann)在术后5年随访时优于对照组(Z=2.85,P〈0.05);Coflex组未见术后复发,对照组有1例术后复发。结论 :髓核摘除联合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延缓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和进一步退变,且可能减少术后椎间盘突出的复发,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出症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方棘突间Coflex置入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车武 姜允琦 +4 位作者 马易群 袁维 周晓岗 李熙雷 董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节段使用棘突间Coflex置入手术(Topping-off手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6具男性L3~S1节段的人脊柱标本,建立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模型及L4/5椎弓根螺钉...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节段使用棘突间Coflex置入手术(Topping-off手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6具男性L3~S1节段的人脊柱标本,建立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模型及L4/5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L3/4棘突间Coflex置入(Topping-off手术)的模型。每具标本均进行完整、坚强固定和联合固定3种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组)、L4/5坚强固定(B组)、联合固定(C组)中L3/4和L5/S1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差异。结果:B组L3/4节段平均活动度较A组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54°,后伸增大0.34°,侧弯增大0.30°,旋转增大0.19°);B组L5/S1活动度亦比A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3/4节段的活动度与B组相比,后伸方向显著减小(P〈0.05)(比B组减小0.32°),而前屈、侧弯、旋转减小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后伸及旋转无显著增大(P〉0.05),前屈及侧屈有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38°,侧屈增大0.28°)。C组L5/S1活动度与B组相比,除前屈方向外均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均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L3/4椎间盘内压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78k Pa,后伸增大0.88k Pa,侧弯增大1.84k Pa,旋转增大1.45k Pa);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21k Pa,后伸增大0.94k Pa,侧弯增大0.70k Pa,旋转增大0.81k Pa)。与B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减小(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29k Pa,后伸减小1.39k Pa,侧弯减小0.13k Pa,旋转减小0.10k Pa),但仅后伸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5/S1椎间盘内压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39k Pa,后伸减小0.10k Pa,侧弯增大0.15k Pa,旋转增加0.18k Pa,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增大,其中前屈、侧屈及旋转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53k Pa,侧屈增大1.71k Pa,旋转增大1.35k Pa);C组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82k Pa,后伸增大0.84k Pa,侧屈增大0.85k Pa,旋转增大0.99k Pa)。结论 :生物力学测试发现,Topping-off手术中Coflex对单节段坚强固定上方相邻节段有保护作用;但使下方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可能对远期退变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坚强固定 棘突间装置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建平 崔力扬 +3 位作者 张新胜 郑稼 高嵩 田书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79-885,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间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 目的:探讨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行单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伴或不伴髓核摘除后棘突间置入Wallis系统治疗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即为手术节段、手术节段的上一位及下一位邻近节段)前凸角(Cobb角)及其屈伸活动度(ROM),MRI随访获得术前、末次随访时的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并对椎间盘行改良Pfirrmann′s分级,计算其改善率。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79例患者均为单节段置入Wallis系统,其中75例获得连续性随访,平均随访42.97±2.74个月(28~49个月),4例失访,未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过伸位Cobb角、RO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手术及上下邻近节段侧位和过屈位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稍增加(P〈0.001),而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改良Pfirrmann′s分级对比显示:手术节段椎间盘总的改善率为45.3%,无明显改变的比率为52.1%,退变加重率为2.6%;而上下邻近节段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部分患者由Ⅲ级转为Ⅱ级。结论: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平均3.5年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活动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小关节及棘突间固定并环形植骨治疗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忠友 裴仁模 +2 位作者 裴斐 黄志海 金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 小关节 棘突间固定 环形植骨 治疗 盘退变性下腰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置入式腰椎棘突间撑开器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加芳 郑召民 +4 位作者 张奎渤 刘辉 吕维加 胡勇 Larry Khoo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置入式腰椎棘突间撑开器对置入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1~L5),剔除附着肌肉,保留各韧带及骨骼,将标本的头尾端固定在MTS生物力学试验测试机上,对标本施加400N的轴向压力,然后以0.5&... 目的:评价经皮置入式腰椎棘突间撑开器对置入节段及其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1~L5),剔除附着肌肉,保留各韧带及骨骼,将标本的头尾端固定在MTS生物力学试验测试机上,对标本施加400N的轴向压力,然后以0.5°/s速度施加六个方向(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7.5Nm的力矩,测量L2/3、L3/4节段各个运动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完整状态组);于L3/4节段置入Bullet棘突间撑开器,按照同样方法测试标本各个方向的活动度(置入撑开器组)。测试后以2Hz频率循环加载,屈伸20 000次、侧屈15 000次、旋转5 000次,摄X线片观察内置物位置及棘突有无骨折,肉眼观察内置物有无变形和破损。结果:L3/4节段完整状态下前屈和后伸的平均ROM值分别为4.62°±2.26°和4.07°±1.92°,置入撑开器后前屈和后伸的平均ROM值分别为3.87°±2.06°和2.57°±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侧方屈曲和旋转的平均RO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完整状态和置入撑开器后L2/3节段各个运动方向的平均RO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循环加载至预定加载次数后X线片示撑开器无移位,棘突无骨折;未发现棘突撑开装置变形或出现裂缝。结论:经皮置入式棘突间撑开器能够使置入节段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明显减少,但轴向旋转和侧向弯曲不受影响,且对邻近上位节段的活动度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置入式棘突间撑开器 经皮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置入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近期腰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管华清 杨惠林 +1 位作者 徐耀增 杨同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75-1578,共4页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 背景: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主要用于治疗轻度腰椎管狭窄病例,其适应范围是否可有进一步的扩大?目的:观察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对腰椎旋转不稳的11例中年患者行Coflex内固定术,均为L4~5节段性不稳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观测影像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椎间隙中立角,过伸角,过屈角和L4~5活动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Coflex置入时间平均72.6min,平均出血85.7mL。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14.45±2.42提高到21.00±2.2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4~5活动度由术前(13.18±2.04)°减少到(8.09±0.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棘突间动态内固定Coflex系统治疗中年腰椎旋转不稳的近期疗效良好,腰椎稳定性有明显提高,中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内固定 腰椎 Coflex系统 不稳 棘突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不同棘突间撑开高度对植入节段椎间盘压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长征 姚庆强 +2 位作者 郑圣鼐 唐城 徐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279-7283,共5页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mm组。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0.05);支撑高度为14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 棘突间固定 生物力学 动力性固定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7 位作者 施学东 刘宪义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9-885,共7页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l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S/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l-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IA/5、LS/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l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火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IA/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O.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O.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IJA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IA I级变为UCI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LAⅡ级变为UCLA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