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莒南县发现人体感染猪巨吻棘头虫两例 被引量:3
1
作者 万功群 杨国华 +5 位作者 刘新 赵长磊 杨萍 朱孔序 李静 袁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1-291,297,共2页
关键词 山东 莒南县 猪巨吻棘头虫 猪巨吻棘头虫感染 治疗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棘头虫病传播媒介初步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佩惠 王翠霞 +1 位作者 余盛华 王凤芸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0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ccus(Pallas,1781)Travassos,1947)是猪体内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偶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棘头虫病(acanthocephaliasis)。人和猪受染本病由于吞食含有猪巨吻棘头虫的感染性棘头体(cystacan...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ccus(Pallas,1781)Travassos,1947)是猪体内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偶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棘头虫病(acanthocephaliasis)。人和猪受染本病由于吞食含有猪巨吻棘头虫的感染性棘头体(cystacanth)的昆虫传播媒介(即其中间宿主)。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虫 传播媒介 猪巨吻棘头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鱼类寄生棘头虫在宿主肠中的位置选择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廷宝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9-83,共5页
青海湖裸鲤和高原硬刺条鳅的肠道寄生有2种棘头虫——青海新棘吻虫和湟鱼棘头虫,在青海湖裸鲤的肠道中,湟鱼棘头虫分布在前,青海新棘吻虫在后;在条鳅肠中,2种棘头虫分布的前后关系不明显。2种棘头虫在青海湖裸鲤中共同感染时:... 青海湖裸鲤和高原硬刺条鳅的肠道寄生有2种棘头虫——青海新棘吻虫和湟鱼棘头虫,在青海湖裸鲤的肠道中,湟鱼棘头虫分布在前,青海新棘吻虫在后;在条鳅肠中,2种棘头虫分布的前后关系不明显。2种棘头虫在青海湖裸鲤中共同感染时:青海新棘吻虫的位置明显后移;它们在条鳅中共同感染时:青海棘吻虫的感染强度显著下降;2种棘头虫在两宿主中的生态位重叠值都因共同感染而下降,其种间协调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鱼棘头虫 青海 鱼类 寄生 棘头虫 宿主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种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2 位作者 王智 罗玉双 王京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0-653,共4页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研究 ,揭示了新棘衣棘头虫种群生态学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新棘衣棘头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 ,多集中于前肠 ;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种群的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 ,...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研究 ,揭示了新棘衣棘头虫种群生态学的一些特点。结果表明 ,新棘衣棘头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内 ,多集中于前肠 ;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种群的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 ,其回归方程为M =7.6× 10 -9L3 .3 83 0 ;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中的频率分布的尾不断增长 ,即感染较多棘头虫的黄鳝所占比例增加 ;棘头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组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棘头虫的种群平均丰度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棘头虫 种群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2 位作者 罗玉双 韩庆 王京仁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3-405,432,共4页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6个县(市)不同水域环境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02年7、8月的感染率以岳阳点最高(93.6%),常德点次之(53.1%),华容点第3(36.2%),其余3个采样点的感染率都较低(20%以下)...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6个县(市)不同水域环境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02年7、8月的感染率以岳阳点最高(93.6%),常德点次之(53.1%),华容点第3(36.2%),其余3个采样点的感染率都较低(20%以下);平均感染强度(个/尾)以岳阳点最高(13.7),湘阴点次之(6.3),岳阳点显著大于津市(1.3)、沅江(2.5)、华容(4.1)和常德点(5.9),华容点、常德点显著大于津市点.通过周年取样调查,发现常德点相同体长段(25~40cm)黄鳝在不同月份的感染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感染率在7月(51.1%)、10月(34.8%)、12月(31.0%)和翌年4月(61.8%)出现4个峰值,而在2月和3月感染率最低(6.0%以下);平均感染强度则在7月(6.2)、10月(7.4)和翌年1月(5.7)、5月(7.8)出现4个峰值,12月最低(1.9).表明不同采样点、不同月份之间感染的差异性,与所处水域环境的稳定程度、中间宿主——劳氏中剑水蚤的丰富度及其季节变化,以及终宿主——黄鳝的生活习性等因素相关.全部阳性宿主的频率呈正态分布,以体长30~35cm的阳性宿主最多(占29.6%),其次为体长25~30cm的宿主(占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棘头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种群季节动态与分布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晓娟 吴丹 +2 位作者 文春根 胡宝庆 谢彦海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通过对鄱阳湖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在870尾黄鳝中,有231尾黄鳝的消化道中有棘头虫感染,感染率为26.5%,丰盛度为9.79±13.9。不同月份之间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5);感染率在1... 通过对鄱阳湖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在870尾黄鳝中,有231尾黄鳝的消化道中有棘头虫感染,感染率为26.5%,丰盛度为9.79±13.9。不同月份之间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5);感染率在11、12和1月出现3个峰值,分别为55.7%、48.5%和44%,而2月份的感染率最低,为11.2%。5月份的丰盛度最高,达到22.71±13.90;2月份的丰盛度也最低,为3.00±1.27。不同体长组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感染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体长为55.1~60.0cm的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体长小于21cm的黄鳝没有新棘衣棘头虫感染。棘头虫感染与未感染黄鳝之间的肥满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利用比值衡量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证明棘头虫在黄鳝消化道内呈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虫 黄鳝 季节动态 种群分布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对黄鳝及棘头虫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代勤 阮国良 +1 位作者 刘家芳 苏应兵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73-1975,共3页
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和体外杀虫试验法分别进行阿维菌素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黄鳝的24、48h的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914mg·L-1(0.0799~0.1046mg·L-1)和0.... 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和体外杀虫试验法分别进行阿维菌素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黄鳝体内棘头虫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黄鳝的24、48h的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914mg·L-1(0.0799~0.1046mg·L-1)和0.0745mg·L-1(0.0655~0.0848mg·L-1),96h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为0.0678mg·L-1(0.0598~0.0770mg·L-1),安全浓度(Sc)为0.0068mg·L-1。阿维菌素对棘头虫24、48h的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539mg·L-1(0.0474~0.0613mg·L-1)、0.0452mg·L-1(0.0407~0.0526mg·L-1),96h半致死浓度(95%可信区间)为0.0411mg·L-1(0.0362~0.0467mg·L-1),安全浓度(Sc)为0.0041mg·L-1。在养殖黄鳝过程中防治棘头虫时,阿维菌素的使用浓度可以选择在0.0539~0.0678mg·L-1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棘头虫 阿维菌素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棘衣棘头虫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春涛 李雪 +1 位作者 赵益群 曾伯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了解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 celatus)对黄鳝(Monopterus allbus)的寄生机制,为防治该寄生虫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与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新棘衣棘头虫的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新... 【目的】了解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 celatus)对黄鳝(Monopterus allbus)的寄生机制,为防治该寄生虫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与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新棘衣棘头虫的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新棘衣棘头虫吻突较小,吻钩呈牛角状,表面光滑无痕,基部粗大,尖部指向体部后方;新棘衣棘头虫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中央没有消化道。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机械挤压作用非常明显,寄生部位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及部分肌肉层消失;同时新棘衣棘头虫也受黄鳝肠道挤压,与黄鳝肠道黏膜接触段严重变形,部分虫体表面与黄鳝肠道黏膜紧密接触,难以区分。【结论】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初期感染,吻突的吻钩起重要固定作用,随着虫体的生长,其局部体表与黄鳝肠道组织融为一体,吻突失去实际作用而缩回棘头虫体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虫 黄鳝 形态学 肠道组织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余仪 伍惠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8-50,共13页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棘头虫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黄州江段长须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建平 詹火元 雷桂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9-283,共5页
解剖检查了 133尾捕自长江黄州江段的长须黄颡鱼 ,发现寄主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率为 4 8.9% ,感染强度为 5 .4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 2 .6 (虫 /尾 ) ,感染鲇异棘虫的感染率为 2 1.8% ,感染强度为 5 .5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1.2 (虫 ... 解剖检查了 133尾捕自长江黄州江段的长须黄颡鱼 ,发现寄主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率为 4 8.9% ,感染强度为 5 .4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 2 .6 (虫 /尾 ) ,感染鲇异棘虫的感染率为 2 1.8% ,感染强度为 5 .5 (虫 /尾 ) ,平均密度为1.2 (虫 /尾 ) ,两种棘头虫在长须黄颡鱼种群中均为聚集分布 ;当两种棘头虫共同寄生在宿主肠道内时 ,其感染强度和单独感染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 ,各自的生态位宽度均变小 ;两种棘头虫的正关联关系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黄州江 长须黄颡鱼 肠道 寄生 棘头虫 种群生态 鲇异 长江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棘头虫病的病理及预防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琪琰 郑德崇 +1 位作者 范丽萍 倪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08-315,共8页
本文报导了病鱼的组织(肠、肝、胰、肾)病理变化,及血液(血清的钠、钾、氯化物、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总活力及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白细胞血式)病理变化,从而阐明了引起病鱼慢性死亡,而累计死亡率又高达60%的机理。查明了病原(崇明... 本文报导了病鱼的组织(肠、肝、胰、肾)病理变化,及血液(血清的钠、钾、氯化物、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总活力及谷草转氨酶同工酶。白细胞血式)病理变化,从而阐明了引起病鱼慢性死亡,而累计死亡率又高达60%的机理。查明了病原(崇明长棘吻虫)的中间寄主是模糊裸腹溞,找到了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在发病地区用鱼种池培育的鲤鱼鱼种的有效预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棘头虫 病理学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肠道内寄生棘头虫位置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建平 戴必胜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9-12,共4页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 =0 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 ,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 ,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 ,生态位宽度变窄 ,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 ,它们的平均感染... 长江丽棘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单独在黄颡鱼肠中分布的相似性比例PS =0 684。它们共同寄生在黄颡鱼肠道内 ,长江丽棘虫的寄生部位向前移 ,黄颡异钩棘头虫的寄生部位明显向后移 ,生态位宽度变窄 ,生态位重叠值下降。但是 ,它们的平均感染强度并未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丽 黄颡异钩棘头虫 黄颡鱼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染色体核型及G-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琳 王文彬 +3 位作者 刘星辉 江妹 胡霞 曾伯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5-338,共4页
采用空气干燥和胰酶消化法,对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棘头虫由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其中X染色体和1号、3号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 采用空气干燥和胰酶消化法,对黄鳝体内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棘头虫由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其中X染色体和1号、3号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2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5m+2sm+1t;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虫 染色体核型 G-带 黄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蛭形巨吻棘头虫的LDH同工酶 被引量:2
14
作者 廖党金 石雁羽 +1 位作者 王雄清 许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雄虫、雌虫体液和宿主(猪)血清的LDH同工酶的酶谱、相对迁移率和相对活性等进行比较表明,雄虫有3条酶带和雌虫有2条...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蛭形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雄虫、雌虫体液和宿主(猪)血清的LDH同工酶的酶谱、相对迁移率和相对活性等进行比较表明,雄虫有3条酶带和雌虫有2条酶带显示出很强的特异性;不同浓度的抑制剂(硝硫氰醚)对雄虫和雌虫特有的LDH同工酶酶带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雌虫第2带对抑制剂最敏感。蛭形巨吻棘头虫体液具有特异的且不同于宿主(猪)血清LDH1~5的LDH同工酶酶带,特有的LDH同工酶可能由4条不同的区带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形巨吻棘头虫 同工酶 抑制试验 硝硫氰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线虫、棘头虫快速透明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建平 方园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2-43,共2页
从70%酒精保存液中取出的线虫、棘头虫标本直接放入高氏洋红中染色,再在乳酸液中透明,结果:虫体透明时间只需3-5min,虫体结构更为清晰。
关键词 动物 实验技术 透明 线 棘头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pH值、阿苯达唑对离体新棘衣棘头虫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春涛 严斌 曾伯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7-198,共2页
对离体新棘衣棘头虫(Neosentis celatus)在不同盐度、pH值、阿苯达唑浓度梯度下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5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最长;当pH值为4或6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减少。当阿苯达唑溶液浓度为0.017 5 g/mL... 对离体新棘衣棘头虫(Neosentis celatus)在不同盐度、pH值、阿苯达唑浓度梯度下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5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最长;当pH值为4或6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减少。当阿苯达唑溶液浓度为0.017 5 g/mL时,离体新棘衣棘头虫死亡率最大,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阿苯达唑 棘头虫 半致死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药物对猪棘头虫LDH同工酶的抑制试验 被引量:3
17
作者 廖党金 官国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48-354,共7页
根据猪棘头虫与宿主(猪)血清的LDH同工酶的差异,用0.1%硝硫氰醚、0.1%丙硫咪唑和0.1%吡喹酮分别对猪棘头虫雄虫、雌虫和猪血清的LDH同工酶进行了抑制试验,结果除硝硫氰醚对蛭形巨吻棘头虫雄虫、雌虫的LDH同工... 根据猪棘头虫与宿主(猪)血清的LDH同工酶的差异,用0.1%硝硫氰醚、0.1%丙硫咪唑和0.1%吡喹酮分别对猪棘头虫雄虫、雌虫和猪血清的LDH同工酶进行了抑制试验,结果除硝硫氰醚对蛭形巨吻棘头虫雄虫、雌虫的LDH同工酶有抑制作用外,其余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差异。硝硫氰醚对雄虫LDH同工酶的第2、3、4带和雌虫LDH同工酶的第2、3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雌虫LDH同工酶的第2带最敏感,在0.1%的浓度下,该酶带被完全抑制,即没显示出来,硝硫氰醚对雄虫和雌虫LDH同工酶的极弱带(它们各自的第1带)均无抑制作用;临床实验也显示出硝硫氰醚对治疗猪棘头虫病有一定疗效,这些表明硝硫氰醚抑制蛭形巨吻棘头虫的LDH同工酶活力可能是该药物对该虫体的作用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功酶 棘头虫 硝硫氰醚 吡喹酮 丙硫咪唑 猪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头虫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道远 张子琨 张路渝 《四川动物》 CSCD 1990年第1期6-7,共2页
本文报道重庆市江北县家鸭肠内获得标本10条,经鉴定为多形属一新种——重庆多形棘头虫。本文详细描述了此新种的形态并与近似种台湾多形棘头虫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棘头虫多形属 新种 多形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蜍伪棘头虫生活史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彦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3期88-93,共6页
蟾蜍伪棘头虫Pseudoaconthocehpalus bufonis(Shipley,1903)Petrotschenko,1958寄生于黑眶蟾蜍(Bufo metanostietus)和滨榔屿蟾蜍(Bufo penangensis),首先发现于泰国,后来在我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
关键词 蟾蜍 棘头虫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鲨鱼棘头虫病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硕 杨兴武 尹海富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9-60,共2页
鲨鱼感染棘头虫以后,凶棘头虫寄生于鲨鱼体内组织器官的不同,可使宿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鲨鱼的死亡。2007年8月,哈尔滨市极地馆自南非引进的沙虎鲨发病,因医治无效死亡。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诊断为鲨鱼棘... 鲨鱼感染棘头虫以后,凶棘头虫寄生于鲨鱼体内组织器官的不同,可使宿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鲨鱼的死亡。2007年8月,哈尔滨市极地馆自南非引进的沙虎鲨发病,因医治无效死亡。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诊断为鲨鱼棘头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虫 鲨鱼 诊断 防治 东北农业大学 组织器官 临床症状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