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格与画格——以梵·高为例 |
陈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4
|
|
2
|
蒙克的色彩与梵·高的线条——鲁迅如何以文字形式实现表现主义倾向构图 |
吴铜虎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3
|
梵·高绘画中变态心理的根源探析 |
韩玉轩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4
|
梵·高:一种精神分析的解读 |
陈华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7 |
2
|
|
5
|
雄壮与惨烈——石鲁与梵·高绘画表现性之比较探究 |
余昭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7 |
1
|
|
6
|
再读大师——透过《向日葵》看梵·高 |
康学伟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3 |
1
|
|
7
|
再读印象主义——由梵·高的《向日葵》所引起的思考 |
周绍举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1 |
0 |
|
8
|
梵·高绘画风格浅论 |
任洁
|
《榆林学院学报》
|
2007 |
2
|
|
9
|
莫奈与梵·高的绘画语言分析 |
欧阳才富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2 |
1
|
|
10
|
忧郁的绚烂——梵·高的艺术心理分析 |
李昱成
魏博轩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浅析梵·高线条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 |
商航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5 |
2
|
|
12
|
走进梵·高与蒙克的艺术空间 |
崔洪增
|
《大观周刊》
|
2012 |
0 |
|
13
|
童年体验与艺术创作——以力格登、梵·高的作品为例 |
常欢欢
阚海英
|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
2023 |
0 |
|
14
|
梵·高绘画的创作特征与艺术传播应用研究 |
赵严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9 |
1
|
|
15
|
梵·高的“鞋”——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之争小议 |
贺雅洁
|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6
|
梵·高于巴黎转变风格时期的自画像色彩语言研究 |
史珂
杨佳
杨雅健
|
《艺术科技》
|
2018 |
0 |
|
17
|
追寻梵·高的视线 |
还梅枝
|
《学子(理论版)》
|
2014 |
0 |
|
18
|
梵·高自画像:崇高视像与真实人性 |
刘强
|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9
|
论梵·高绘画的艺术宗教 |
马全社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20
|
诗样的画 画样的诗——梵·高与海子作品中共有的五个支点及其现实意义 |
陈钟林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