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与画格——以梵·高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89-94,共6页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风格即其人"均说明了艺术家人格与创作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人格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研究却很罕见,显得更为迫切、重要。以梵.高为例,分别从题材选取、色彩运用、笔触线条使用等方面探讨艺术家人格对绘画... 文如其人、画如其人、"风格即其人"均说明了艺术家人格与创作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人格是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研究却很罕见,显得更为迫切、重要。以梵.高为例,分别从题材选取、色彩运用、笔触线条使用等方面探讨艺术家人格对绘画创作的影响,认为艺术家人格影响艺术创作具有普遍性,人格是探讨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 梵·高 艺术风格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克的色彩与梵·高的线条——鲁迅如何以文字形式实现表现主义倾向构图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铜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89-92,共4页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但很喜欢绘画,他更多是借助于色彩性与线条性很强的文字来构图。对于鲁迅文字构图的画面感以及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研究者大多从中国绘画的技艺角度去研究,很少联系北欧的绘画风格,从灵魂和精神的层面上对鲁迅的构图... 鲁迅先生不是画家但很喜欢绘画,他更多是借助于色彩性与线条性很强的文字来构图。对于鲁迅文字构图的画面感以及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研究者大多从中国绘画的技艺角度去研究,很少联系北欧的绘画风格,从灵魂和精神的层面上对鲁迅的构图进行研究。在此,本文尝试从鲁迅先生的文字构图中寻找"蒙克的色彩"与"梵高的线条",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他们精神特质的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字构图 蒙克的色彩 梵·高的线条 精神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绘画中变态心理的根源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玉轩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6-159,共4页
梵·高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不灭的激情征服了整个绘画界,但其心理患有严重心理缺失性疾病,通过美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生存境况、性格缺陷、潜意识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出在精神分裂的边缘... 梵·高以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不灭的激情征服了整个绘画界,但其心理患有严重心理缺失性疾病,通过美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对其生存境况、性格缺陷、潜意识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出在精神分裂的边缘状态下梵·高创作的心理状况和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绘画 变态心理 潜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一种精神分析的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1期48-50,共3页
梵·高是世界艺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一生孤独、忧郁,不懂得爱自己,从未有过弗洛姆所定义的“真正的爱”。虽通过绘画这种创造性行为与外界建立了一定联系,但终未能摆脱孤立状态,在极度孤独、悲观绝望中选择了自杀。梵·... 梵·高是世界艺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一生孤独、忧郁,不懂得爱自己,从未有过弗洛姆所定义的“真正的爱”。虽通过绘画这种创造性行为与外界建立了一定联系,但终未能摆脱孤立状态,在极度孤独、悲观绝望中选择了自杀。梵·高的经历证实了弗洛姆的观点:一个人要具有爱的能力,就需培养独立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画家 美术家 弗洛姆 西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壮与惨烈——石鲁与梵·高绘画表现性之比较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昭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8期77-79,共3页
石鲁与梵·高是中西方艺术长河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他们是中西方艺术创新的拓荒者,为中西方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们以狂肆奇崛的笔触语言和浓烈的色彩以及独特的画面形式张力表达着内心对于自然天地万物独特的感... 石鲁与梵·高是中西方艺术长河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他们是中西方艺术创新的拓荒者,为中西方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们以狂肆奇崛的笔触语言和浓烈的色彩以及独特的画面形式张力表达着内心对于自然天地万物独特的感受。他们同样在绘画表现性、表现对象拟人化以及注重画面笔触的表现方面,都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但在情感的表现目的及绘画美学精神内涵方面却有本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鲁 梵·高 表现主义 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读大师——透过《向日葵》看梵·高 被引量:1
6
作者 康学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3年第11期52-53,共2页
作为"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之一,梵·高成就了伟大的艺术。短暂的生命和苦涩的生活都无法阻止梵·高炽热的艺术情感和永恒的艺术追求。生命和情感是梵·高作画的工具,其代表作《向日葵》成为他推动新艺术运动发... 作为"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之一,梵·高成就了伟大的艺术。短暂的生命和苦涩的生活都无法阻止梵·高炽热的艺术情感和永恒的艺术追求。生命和情感是梵·高作画的工具,其代表作《向日葵》成为他推动新艺术运动发展的源泉,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梵·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读印象主义——由梵·高的《向日葵》所引起的思考
7
作者 周绍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1年第2期78-79,共2页
通过印象主义与传统绘画的比较,可以看出印象主义画派的缺憾之处。但在世界绘画史中,印象派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的视觉观察方法和绘画语言的一种丰富和革新。
关键词 印象主义 梵·高 向日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绘画风格浅论 被引量:2
8
作者 任洁 《榆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2-73,共2页
梵.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西方近代美术史上极具个性的伟大画家。他凭藉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梵.高以高纯度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精确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 梵.高艰难惨烈的遭遇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使他成为西方近代美术史上极具个性的伟大画家。他凭藉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敏感反应,孜孜不倦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梵.高以高纯度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精确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绘画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色彩 心灵物化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奈与梵·高的绘画语言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才富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2年第9期65-66,共2页
莫奈与梵·高的绘画语言对现代绘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莫奈通过对色和光的探索,再现出色彩绚烂、光影迷离的世界,梵·高则进一步将色、光、形推向了情感表现的巅峰。
关键词 莫奈 梵·高 油画语言 色彩 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忧郁的绚烂——梵·高的艺术心理分析
10
作者 李昱成 魏博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7-138,共2页
创造新事物的艺术家在他的时代总是那么的不为人们所接受,他们是独特的、孤单的,是现实社会的流亡者。文森特.梵.高无疑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一生中,他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几乎没有人可以让他吐露心曲。一方面,他敏感、内向、神经质而难... 创造新事物的艺术家在他的时代总是那么的不为人们所接受,他们是独特的、孤单的,是现实社会的流亡者。文森特.梵.高无疑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一生中,他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几乎没有人可以让他吐露心曲。一方面,他敏感、内向、神经质而难以沟通;另一方面,他热爱生活,醉心于美学和道德问题,他害怕被抛弃,被剥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唯一为我们奉献的就是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艺术心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梵·高线条艺术语言的独特魅力 被引量:2
11
作者 商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5年第1期42-43,共2页
线条与线条组合会产生美感,不同的线条会有不同的性格和意蕴,可以表达不同的事物和情感。梵·高绘画艺术语言有很多——线条、笔触、色彩、空间等等,这些元素在梵·高画笔下相互结合,相互衬托,形成了一幅幅震撼的画面。梵高似... 线条与线条组合会产生美感,不同的线条会有不同的性格和意蕴,可以表达不同的事物和情感。梵·高绘画艺术语言有很多——线条、笔触、色彩、空间等等,这些元素在梵·高画笔下相互结合,相互衬托,形成了一幅幅震撼的画面。梵高似乎对线条所蕴含的情感性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随处可见,他把印象派的色点扩展成色线,由此超越印象派而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线条 动势 空间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梵·高与蒙克的艺术空间
12
作者 崔洪增 《大观周刊》 2012年第11期68-69,共2页
文森特·梵·高与爱德华·蒙克是西方的两位伟大艺术巨匠,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同样经受着生活的磨难。然后都将人生经历、人生感悟、人文思想、人生之爱通过艺术之窗外化,凝结成一幅幅感人至深、震撼心灵的杰出画作。... 文森特·梵·高与爱德华·蒙克是西方的两位伟大艺术巨匠,他们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同样经受着生活的磨难。然后都将人生经历、人生感悟、人文思想、人生之爱通过艺术之窗外化,凝结成一幅幅感人至深、震撼心灵的杰出画作。走进他们的画作.就会走进他们的艺术空间,走进他们的艺术空间,就会发现一个更加深邃的,将人生艺术与艺术人生相融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蒙克 人生 画作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年体验与艺术创作——以力格登、梵·高的作品为例
13
作者 常欢欢 阚海英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3年第2期53-56,共4页
蒙古族当代著名作家力格登与荷兰著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并以各自的审美、独特的追求,向生命靠拢,向生命价值深入的创造性艺术家。本文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童年体验对于艺术家主体的心理状态及其艺术创... 蒙古族当代著名作家力格登与荷兰著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并以各自的审美、独特的追求,向生命靠拢,向生命价值深入的创造性艺术家。本文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童年体验对于艺术家主体的心理状态及其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格登 梵·高 童年体验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绘画的创作特征与艺术传播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1期62-64,共3页
文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梵·高绘画风格被绘画领域外广泛应用的现象,简要分析原因。以近期的影视作品为例,评述2017年6月于锡安动画电影节首映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与原画作进行对比,探讨梵... 文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梵·高绘画风格被绘画领域外广泛应用的现象,简要分析原因。以近期的影视作品为例,评述2017年6月于锡安动画电影节首映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与原画作进行对比,探讨梵·高的绘画风格直接套用于电影上这一做法的可行性问题,陈述这一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呈现效果上的短板,进而对梵·高绘画风格在视觉层面的表达可能性做出进一步分析,提出试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表现主义 动画电影 视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的“鞋”——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之争小议
15
作者 贺雅洁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这三位著名学者,曾就画家梵·高的一幅鞋子画,展开跨越时空的激烈辩论,在美术史、哲学史上影响甚巨。然而,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能简单将其归纳为夏皮罗针对海德格尔、德里达针对夏皮罗,事实上,... 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这三位著名学者,曾就画家梵·高的一幅鞋子画,展开跨越时空的激烈辩论,在美术史、哲学史上影响甚巨。然而,三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能简单将其归纳为夏皮罗针对海德格尔、德里达针对夏皮罗,事实上,三人的言论均有着与其学术思想相关的不同目的。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三人的理论出发,仔细分析他们不同的思想和主张,力求让这场所谓“争论”背后的学术依归,逐渐明朗、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夏皮罗 德里达 梵·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于巴黎转变风格时期的自画像色彩语言研究
16
作者 史珂 杨佳 杨雅健 《艺术科技》 2018年第12期50-50,共1页
"个子高高的,肩膀很宽,微微有些驼背,养成了老是往前探头的坏习惯,剪得短短的棕红色的头发藏在草帽下面,神情古怪,小而深陷的眼睛一会儿蓝,一会儿绿,随着情绪起伏而不断变化……"[1]这是梵·高的妹妹伊丽莎白在写梵·... "个子高高的,肩膀很宽,微微有些驼背,养成了老是往前探头的坏习惯,剪得短短的棕红色的头发藏在草帽下面,神情古怪,小而深陷的眼睛一会儿蓝,一会儿绿,随着情绪起伏而不断变化……"[1]这是梵·高的妹妹伊丽莎白在写梵·高回忆录中描绘她哥哥相貌的一段话。这段很有画面感的形象描述仿佛直接让我们站在一个敏感而执拗的人面前。在梵·高被命运捉弄的短暂年华里,从他瘦弱疾苦的躯壳里迸发出了多少情感,在他眼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子,让人好奇。梵·高有多幅自画像,细细品琢,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格有很大的转变,梵·高喜欢在自画像中把自己打扮成各种身份的人。本文通过肖像画与自画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梵·高到巴黎风格转变阶段这一特定时期的色彩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自画像 色彩语言 风格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梵·高的视线
17
作者 还梅枝 《学子(理论版)》 2014年第11S期74-74,共1页
通过欣赏梵·高的不同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梵·高及其作品的历史价值,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乃至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梵·高 欣赏 感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高自画像:崇高视像与真实人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强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67,共2页
梵·高通过镜子的自我观看来洞悉心灵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及对绘画的探索;梵·高把对人的命运和生存的思索当作自己的本原性问题并将崇高的人性呈现在自画像中。透过梵·高的自画像解析并窥探其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诠... 梵·高通过镜子的自我观看来洞悉心灵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及对绘画的探索;梵·高把对人的命运和生存的思索当作自己的本原性问题并将崇高的人性呈现在自画像中。透过梵·高的自画像解析并窥探其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诠释其自画像中所蕴含的崇高美与人性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自画像 人性
原文传递
论梵·高绘画的艺术宗教
19
作者 马全社 《作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96-97,共2页
梵·高绘画中的艺术宗教区别于以往为宗教服务的宗教艺术。这种艺术宗教源于梵·高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在宗教职业上没能充分实现救赎他人的愿望,他只好转向艺术事业,借此来思索人类的命运,来关注人类的福祸。梵·高绘画中... 梵·高绘画中的艺术宗教区别于以往为宗教服务的宗教艺术。这种艺术宗教源于梵·高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在宗教职业上没能充分实现救赎他人的愿望,他只好转向艺术事业,借此来思索人类的命运,来关注人类的福祸。梵·高绘画中表达的爱是统一艺术与宗教的灵魂,他用圣人似的情怀去悲悯普通人民,烈火般的情感倾注于画面,用自己的生命树立了对艺术宗教的信仰,将其升华到崇高的"真、善、美、"境界。这种审美情感,集中体现了梵·高高远的人格理想,正是由于这种情结,他的情感既深沉而又热烈,他的艺术才显示出非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气质,至今饮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绘画 艺术宗教 灵魂 境界
原文传递
诗样的画 画样的诗——梵·高与海子作品中共有的五个支点及其现实意义
20
作者 陈钟林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6期98-99,共2页
梵·高与海子的纯真、善良,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作品中共有的五个重要特征是支撑其作品的五个支点。探究这五个支点在梵·高与海子作品中起到的支撑作用,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 梵·高与海子的纯真、善良,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显得弥足珍贵,他们作品中共有的五个重要特征是支撑其作品的五个支点。探究这五个支点在梵·高与海子作品中起到的支撑作用,对我们当代的艺术创作有很好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高 海子 支点 当代艺术创作 启示和警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