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静压沉桩贯入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永洪 张明义 +1 位作者 白晓宇 刘俊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801-4812,共12页
针对黏性土中静压沉桩贯入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状况,基于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传感技术,考虑开口、闭口不同桩端形式和不同桩径,研究了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通过静... 针对黏性土中静压沉桩贯入特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状况,基于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传感技术,考虑开口、闭口不同桩端形式和不同桩径,研究了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通过静压沉桩模型试验,分析了桩端形式、桩径、沉桩深度等因素对沉桩阻力、桩身轴力及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BG传感技术对黏性土中静压沉桩阻力的测试性能优越,能够准确体现静压管桩的贯入特性。沉桩结束时开口和闭口试桩的桩端阻力分别约占沉桩阻力的66.7%、59.5%。沉桩过程不可忽略开口土塞效应和桩径对沉桩阻力的影响。桩身轴力的分布形式不会因桩端形式而发生改变。桩径140 mm试桩的桩身轴力传递性能优于桩径100 mm试桩,两试桩桩身轴力递减率分别为40.8%、34.2%。开口试桩内管和外管桩身单位侧摩阻力最大值分别为1.67、4.83 kPa,均小于闭口试桩。贯入深度为90 cm时桩身单位侧摩阻力最大值随着桩径增加而增大,同一深度桩径越大桩身单位侧摩阻力"侧阻退化"越明显。入土深度为30 cm时两不同桩径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减幅相差0.93 kPa。确定静压贯入沉桩阻力时考虑基于黏性土的侧阻退化后实际值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沉 FBG传感技术 阻力 轴力 桩身单位侧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桩静压侧摩阻力及桩土界面滑动摩擦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永洪 张明义 +5 位作者 李长河 吴文兵 陈志雄 林沛元 崔纪飞 苗德滋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35-1549,共15页
为了探究静压沉桩力学机制,开展了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静压沉桩过程中不同壁厚、桩端形式及桩径下桩侧阻力和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摩擦学中的黏着-犁沟理论,分析了静压沉桩过程中桩侧阻力和桩身... 为了探究静压沉桩力学机制,开展了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静压沉桩过程中不同壁厚、桩端形式及桩径下桩侧阻力和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摩擦学中的黏着-犁沟理论,分析了静压沉桩过程中桩侧阻力和桩身单位侧摩阻力的的变化机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桩侧阻力逐渐增大,且桩侧阻力均随着壁厚和桩径的增加而增大,但开口桩桩侧阻力小于闭口桩;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形成的土塞,对外管和内管单位侧摩阻力产生显著影响,开口桩外管单位侧摩阻力小于闭口桩,开口桩外管和内管单位侧摩阻力均随着壁厚的增加而增大;闭口桩桩径越大桩身单位侧摩阻力越大;在同一深度处,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桩身单位侧摩阻力不断减小,即"侧阻退化"现象.黏着-犁沟理论分析了沉桩引起的桩侧阻力和桩身单位侧摩阻力模型试验结果,揭示了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沉 黏着-犁沟理论 室内模型试验 阻力 桩身单位侧摩阻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