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结构定位 被引量:4
1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4 位作者 杜云翔 李前文 王益龙 黄杰 徐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径路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标志及定位方法。方法:在15例3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桥脑小脑角区内镜手术,观察内耳门以及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外缘在颞骨岩部骨板平面上距颞骨表面距离,前缘距三叉神... 目的:探讨内镜下迷路后径路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标志及定位方法。方法:在15例3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迷路后桥脑小脑角区内镜手术,观察内耳门以及各组颅神经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外缘在颞骨岩部骨板平面上距颞骨表面距离,前缘距三叉神经半月节距离、下缘距舌咽神经距离,上缘距岩上窦距离。结果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内耳门外缘距颞骨表面距离为(33.82±2.80)m m,三叉神经位于其前上方,距其外缘距离为(8.10±1.15)m m,展神经位于内耳门前方,三叉神经的下方,滑车神经为一细长神经,行于三叉神经前上方,舌咽神经恰位于内耳门下方,其距内耳门下缘约(6.26±1.05)m m,其下依次为迷走神经、副神经,内耳门距岩上窦距离为(4.96±1.40)m m。结论:内耳门位于颞骨岩部中间,位置不易受病变影响相对固定,且居于各组颅神经中间位置,当其能在术野中暴露良好时为理想的定位标志,舌咽和迷走神经因其形态特征也可作为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门 内镜 桥脑小脑三角 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佩忠 朱杭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009-1010,共2页
目的:评价内镜在迷路后径路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行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术中对该手术径路在内镜下能获得的手术视野进行观察,对该手术的适应症以及优... 目的:评价内镜在迷路后径路桥脑小脑三角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舌咽神经痛患者行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根上部1~2根丝切断术,术中对该手术径路在内镜下能获得的手术视野进行观察,对该手术的适应症以及优缺点进行评价。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并获得满意疗效,通过迷路后开窗导入内镜可以获得上至三叉神经下达迷走神经的暴露范围,内耳门因其位置相对固定且较容易分辨,可以作为内镜手术的定位标志。结论:迷路后径路桥小脑角区内镜手术径路短,较显微镜手术而言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清晰分辨血管神经关系等优点,更适合耳科医生采用;缺点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需丰富的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内镜操作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后径路 内镜 桥脑小脑三角 舌咽神经痛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
3
作者 姚磊 王建军 李文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 目的探索运用显微解剖和虚拟解剖的方法研究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为该入路提供多种方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10具(20侧)头颅固定标本,在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观察桥脑小脑三角内结构,并以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内耳门为基点进行相关测量;磨除内听道后壁,暴露其内结构;5例患者薄层CT和MRI影像数据,利用Dextroscope系统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虚拟解剖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过程。结果岩上窦乙状窦汇合处距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舌下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38.50±2.64)mm(、27.80±2.25)mm、(32.70±2.11)mm(、44.30±2.05)mm;内耳门距三叉神经、展神经、小脑幕、舌咽神经穿硬膜处的距离分别是(5.68±1.55)mm、(13.80±1.81)mm(、5.00±0.66)mm(、6.34±1.24)mm。以面听神经复合体和舌咽神经为标志将桥脑小脑三角分为前、中、后3个间隙;在内听道后壁磨除后,该区结构层次充分显示。Dextroscope系统成功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可显示星点、横窦乙状窦膝、颈静脉孔、内耳门、岩尖、基底动脉系统等结构及其空间关系。结论将桥脑小脑三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桥脑小脑三角 显微解剖 虚拟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