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5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1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桐油基多元醇制备环氧树脂的研究
2
作者 李奕彤 陈祉含 +2 位作者 张中华 齐华春 牛笑一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1,共5页
桐油酸甘油酯与多元醇在碱的催化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桐油基多元醇。在碱性环境下,对桐油基多元醇进行开环和闭环两步环氧化,合成得到环氧树脂。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NaOH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桐油基环... 桐油酸甘油酯与多元醇在碱的催化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得到桐油基多元醇。在碱性环境下,对桐油基多元醇进行开环和闭环两步环氧化,合成得到环氧树脂。利用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不同NaOH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桐油基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合成条件为:NaOH添加量为双酚A质量的0.42,反应温度为79℃,反应时间为7.3 h,此时桐油基环氧树脂的胶合强度为0.7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桐油 桐油基多元醇 双酚A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基光热双重响应型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
作者 邢一 李梅 +3 位作者 林明涛 李守海 冯永顺 庄晓伟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
以桐油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融合羧基和苯基氨基甲酸肟酯基团的活性预聚体——桐油聚合马来苯醌二肟酯(TOMABD),然后与E51、E44、AG602和EBA30这4种环氧树脂进行交联聚合,构筑得到一系列基于不同环氧树脂的桐油基光热双重响应形状记... 以桐油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融合羧基和苯基氨基甲酸肟酯基团的活性预聚体——桐油聚合马来苯醌二肟酯(TOMABD),然后与E51、E44、AG602和EBA30这4种环氧树脂进行交联聚合,构筑得到一系列基于不同环氧树脂的桐油基光热双重响应形状记忆聚合物。通过FT-IR和1H NMR表征了预聚体的结构,并测试了聚合物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形状记忆性能。FT-IR和1H NMR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产物TOMABD已经成功制备。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分析表明:4个不同聚合体系具有可控的机械性能,其中TOMABD/E51和TOMABD/AG602聚合体系具有较强的刚性和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Tg分别为102.49和112.31℃,TOMABD/EBA30聚合体系具有最佳的柔性,其断裂伸长率可达161.22%,而TOMABD/E44聚合体系具有最佳的综合拉伸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到27.95 MPa,断裂伸长率可达到37.11%。同时4个不同聚合体系均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初始热分解温度均超过360℃。TOMABD/E44聚合体系具有优异的光热双重响应形状记忆性能,弯曲样品可在室温6 min、60℃下1 min或背面点状紫外光照射10 s时迅速恢复原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光热双重响应 形状记忆 环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万县桐油贸易(1917-1937年)
4
作者 陈娇 《炎黄地理》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桐油,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万县,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商埠,其桐油贸易的兴衰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变迁的一个缩影。1917-1937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 桐油,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万县,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商埠,其桐油贸易的兴衰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脉络,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变迁的一个缩影。1917-1937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化对万县桐油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贸易 对外贸易 中国近代经济史 重要商埠 传统出口商品 长江上游 民国时期 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5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2 位作者 刘思凡 苏碧云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桐油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为1.5∶8.5、引发剂用量为1.0%(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共聚物的收率较高(44.99%),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289。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0.8%的共聚物时,可将其凝点(T_(SP))降低6℃,将磨斑直径降低0.314 mm;添加质量分数0.5%的共聚物时,可将其黏度指数(VI)提高69。所合成的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 多功能 润滑油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与中美《桐油借款合约》考析——基于哥大藏陈光甫文件与胡适日记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黄珍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3,共12页
通过哥伦比亚大学藏陈光甫文件与现存胡适日记的比较,查明具体史事,考析胡适日记的“缺失”内容,可知胡适尽管并未直接参与中美桐油借款谈判,但在关键时刻与陈光甫精诚合作,在策略制定上提供辅助和给予支持,并间接推动美国国务院对借款... 通过哥伦比亚大学藏陈光甫文件与现存胡适日记的比较,查明具体史事,考析胡适日记的“缺失”内容,可知胡适尽管并未直接参与中美桐油借款谈判,但在关键时刻与陈光甫精诚合作,在策略制定上提供辅助和给予支持,并间接推动美国国务院对借款政策的调整和转变,为借款谈判的成功发挥了独特作用。进一步而言,中美桐油借款谈判实际上体现了国民政府对美国外交双轨并行的策略,即实行双代表体制。这一体制缘于美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歧,特别是联邦财政部与国务院在对华援助上的不同立场。在双代表体制下,国民政府“舍外交部而就财部”,通过陈光甫与胡适的共同努力,最终突破了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推动《桐油借款合约》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桐油借款 陈光甫 中美关系 双代表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涂覆对多聚磷酸铵改性杉木阻燃性能与抗流失性的影响
7
作者 范友华 康地 +2 位作者 李志高 周向东 袁利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2,共8页
为提高杉木的阻燃性,探讨多聚磷酸铵处理木材对其燃烧性能和抗流失性的影响,获得阻燃处理对杉木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杉木为研究对象,以多聚磷酸铵为阻燃剂,通过满细胞法对杉木进行阻燃处理,再在杉木样品表面涂覆桐油,分别对未处理材和... 为提高杉木的阻燃性,探讨多聚磷酸铵处理木材对其燃烧性能和抗流失性的影响,获得阻燃处理对杉木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杉木为研究对象,以多聚磷酸铵为阻燃剂,通过满细胞法对杉木进行阻燃处理,再在杉木样品表面涂覆桐油,分别对未处理材和阻燃处理材的形貌、热解行为、阻燃性能及阻燃剂的抗流失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杉木试件的极限氧指数为20.2%,经质量分数为5%的多聚磷酸铵处理后的杉木极限氧指数为34.5%,燃烧性能分级达到B1级要求。涂覆桐油对木材的阻燃性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极限氧指数下降到29.3%,燃烧性能分级为B2级。锥形量热仪(CONE)结果表明,较之素材,阻燃样品整个测试过程处于阴燃状态,HRR曲线为一直线,且PHRR下降了85.36%,THR和SPR与HRR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TSP也显著降低。TG-DSC结果表明,涂覆桐油的阻燃处理样品在800℃的失重率仅为素材的74.18%,残炭量由15.75%上升到37.95%。涂覆桐油可提高APP的抗流失性,但对木材的力学性能未产生明显改良。研究结果表明,阻燃处理木材对延缓其在火灾中燃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实现理论指导综合性功能改良、木材生产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铵 桐油 杉木 阻燃性能 抗流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行 邓婷婷 +2 位作者 邓永锋 詹良通 刘松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8-904,共7页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 搅拌法在穿越黏土地层(塑性指数大于25)施工时,黏土容易黏附在搅拌桨和转杆上,形成团聚包裹,极大地影响搅拌的和易性和固化土工程性质。桐油是一种干性天然植物油,具有较好疏水和润滑性,在传统生土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水泥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桐油改性黏土的液塑限、固化土的经验黏附比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电子显微镜扫描(SEM)、压汞试验(MIP)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试验,探究了桐油对固化土搅拌和易性和强度提升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桐油可显著提高固化土的搅拌和易性,最优掺量约为干土质量的4.0%左右;对均匀搅拌的水泥固化土而言,掺入桐油后28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升约1/3。综合对搅拌和易性与强度的提升效果,桐油在黏土地层搅拌施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果可为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固化土 搅拌和易性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对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树脂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荣传东 黄毅萍 +1 位作者 熊潜生 鲍俊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6,41,共6页
将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二醇(PNA,Mn=1000)作为主要原料,丙烯酸羟乙酯(HEA)作为封端剂,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将得到的PUA与不同添加量的桐油混合均匀,制备了一系列紫外光固化树脂。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 将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二酸新戊二醇酯二醇(PNA,Mn=1000)作为主要原料,丙烯酸羟乙酯(HEA)作为封端剂,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将得到的PUA与不同添加量的桐油混合均匀,制备了一系列紫外光固化树脂。利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固化过程,测试了紫外光固化膜的硬度、附着力、漆膜耐冲击性能、耐酸碱性、耐醇性和耐水性。结果表明,当桐油的添加量为10%时,光固化树脂的综合性能较好,固化膜硬度达到5 H,附着力为0级,韧性及耐溶剂性较好,树脂表面60°光泽度<20 GU,在玻璃包装涂层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聚氨酯丙烯酸酯 紫外光固化 光泽度 玻璃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田甜 颜炜 +1 位作者 廖有为 杨焰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316-320,共5页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 通过制备环氧化桐油酸甲酯,并将其与E51环氧树脂共混,得到桐油基环氧树脂。再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纳米SiO_(2),并以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桐油基环氧树脂中,探究不同纳米SiO_(2)含量在力学性能、接触角以及耐磨损性能上对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比为6%的纳米SiO_(2)的桐油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冲击强度都得到了提高,冲击强度较未加入纳米SiO_(2)提高了53.3%,水接触角也从93.3°提高到104.76°,并且添加纳米SiO_(2)之后复合材料的耐磨损性能也随之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 桐油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耐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自修复性能
11
作者 王晚玲 赵景茂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采用吐温-20作为乳化剂成功合成以桐油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研究了乳化剂的含量、乳化转速和芯壁比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粒径、壁厚和芯材含量的影响。最后,将微胶囊添加至环氧涂层进行红外、热稳定性、自愈性、电化学、附着... 采用吐温-20作为乳化剂成功合成以桐油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的微胶囊;研究了乳化剂的含量、乳化转速和芯壁比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粒径、壁厚和芯材含量的影响。最后,将微胶囊添加至环氧涂层进行红外、热稳定性、自愈性、电化学、附着力、耐水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涂层表现出良好的自愈性能和耐水性;同时通过电化学分析发现,在添加质量分数10%微胶囊的环氧涂层的损伤区域,桐油在氧气的作用下聚合形成新的保护膜,表现出良好的物理阻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脲醛树脂 微胶囊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处理对木材摩擦焊接界面的保护机理
12
作者 吴嘉伟 李素瑕 +3 位作者 何佳容 杨洋 任毅 张仲凤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230,共8页
木材摩擦焊接是一种不使用胶水或其他黏合剂连接木材或几个木材部件或人造板的新工艺。本文为提高木材摩擦焊接技术耐水性,以木荷榫和榉木块为研究对象,设置A到E组分别为:桐油蒸煮木榫10、20、30 min、桐油直接涂覆、无处理,F组先焊接... 木材摩擦焊接是一种不使用胶水或其他黏合剂连接木材或几个木材部件或人造板的新工艺。本文为提高木材摩擦焊接技术耐水性,以木荷榫和榉木块为研究对象,设置A到E组分别为:桐油蒸煮木榫10、20、30 min、桐油直接涂覆、无处理,F组先焊接后涂覆桐油。处理过的试件焊接后分别测量其在3种环境下的焊接干强度、湿强度和烘干强度,研究桐油处理对焊接界面性能和耐水性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A组的干强度与湿强度优于除F组的其他各组,说明桐油蒸煮能够有效提高焊接界面的性能。而F组3种抗拉强度均优于其他各组,其干强度、湿强度与烘干强度分别比E组高73.4%、5.3%、12.0%。FTIR、XRD、XPS分析揭示,焊接前进行短时间桐油蒸煮能够使桐油浸入预焊接表面,焊接过程中会减少半纤维素与纤维素的过度分解,促进焊接过程中木材组分的解聚、热解形成熔融物质,润滑了焊接界面表面的同时避免了焊接层过度碳化;而焊接后对试件进行桐油涂覆,一方面桐油能够在试件表面形成油膜,避免焊接表面在浸泡时渗入水分子,保护焊接界面,另一方面少量桐油会渗入焊接表面并与碳化后的木材组分混合,增大木荷榫和榉木块之间的摩擦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榫 桐油 木材焊接 界面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增强的桐油聚合物树脂合成及性质
13
作者 刘智博琦 宋红 +1 位作者 廖盛龙 林英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9-65,共7页
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壳聚糖氨基形成静电复合物,再以含溴活性试剂修饰其羟基,继而将改性桐油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接枝到壳聚糖骨架,合成了壳聚糖与桐油的接枝共聚物。选用双马来酰亚胺为交联剂,将壳聚糖接枝... 以壳聚糖为原料,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壳聚糖氨基形成静电复合物,再以含溴活性试剂修饰其羟基,继而将改性桐油基单体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接枝到壳聚糖骨架,合成了壳聚糖与桐油的接枝共聚物。选用双马来酰亚胺为交联剂,将壳聚糖接枝共聚物按不同比例混于普通桐油均聚物中,制备出一种具有热可逆键的热固性树脂PTOMA/SCC-g-PTOMA-x。性能研究表明,桐油基聚合物中引入刚性壳聚糖共聚物和交联剂,显著提高了树脂的力学强度,PTOMA/SCC-g-PTOMA-1的拉伸应力高达40.26 MPa。相比于纯桐油基聚合物,PTOMA/SCC-g-PTOMA-0的杨氏模量高达740.5 MPa,说明刚性主链与交联显著提升了树脂的力学性能。研究设计合成了力学性能优良的全生物质可再生树脂,为进一步规模化生产可再生材料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桐油 活性聚合 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出油率及主要成分随树龄和采集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
14
作者 陈林 郑科 +1 位作者 蒋立强 王跃光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3,共5页
以云南省文山油桐(Vernicia fordi)桐籽为原料,通过物理压榨法制得桐油样品,测定了油桐籽的出油率,并将所得桐油甲酯化后用气质联用分析测试,分析总结油桐籽出油率和各化学成分随树龄、采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云南省文山州桐油... 以云南省文山油桐(Vernicia fordi)桐籽为原料,通过物理压榨法制得桐油样品,测定了油桐籽的出油率,并将所得桐油甲酯化后用气质联用分析测试,分析总结油桐籽出油率和各化学成分随树龄、采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云南省文山州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3.72%以上,桐酸含量在78.14%以上。在寒露至立冬期间内,桐籽出油率随采集时间下降,桐酸、硬脂酸随采集时间推移而下降,油酸、亚油酸、软脂酸含量随采集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具有高显著的相关性。对于5年生及以上树龄的油桐,其出油率和桐酸含量随树龄增长而下降,油酸、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含量均随树龄增长而增高,但无高显著相关性。桐酸含量主要受合成途径中,软脂酸到硬脂酸的转化过程和亚油酸到桐酸的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桐油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和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成分分析 出油率 GC-MS 采集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悬挂链辅助的高强自主愈合弹性体设计及其性能优化
15
作者 王钟 张佳乐 +1 位作者 吴先坤 汪钟凯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进一步优化自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修复能力,着眼于如何利用天然可再生的林业生物质原料设计制备出兼具高强度与快速自愈效能的新型弹性体材料。以木本油脂——桐油为原料,通过高效氨解反应制备了反应型功能单体(TOD),将其作为“软段”... 为进一步优化自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修复能力,着眼于如何利用天然可再生的林业生物质原料设计制备出兼具高强度与快速自愈效能的新型弹性体材料。以木本油脂——桐油为原料,通过高效氨解反应制备了反应型功能单体(TOD),将其作为“软段”构筑了系列含悬挂链和动态共价键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进一步利用TOD脂肪酸链中共轭双键的氧化交联特性,通过在合成过程中热诱导其自发形成桥接网络结构,最终获得高强度自主愈合材料。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确定了TOD单体的化学结构,并证实了其在合成终点后的有效交联,从而贡献体系的机械性能,拉伸强度可达16.16 MPa,断裂应变为1 318%。对弹性体热力学性能分析表明,TOD的引入会显著提升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保证材料稳定的力学性能,同时与动态二硫键协同作用实现弹性体在室温环境下的高效自主愈合。制备的薄膜在室温愈合24 h后的愈合效率可达95.4%(以应力为参照)。结果表明:桐油悬挂链的非对称结构能够打破分子链的规整度,进而诱导二硫键在室温下更加快速地复分解,促使材料自愈。此外,由于体系中动态键合结构的存在,交联型聚氨酯在加工温度下表现出优异的热回收利用性能。经过验证,弹性体在多次物理回收后机械性能与初始值保持一致,未出现显著降低。这为木本油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丰富现有高性能功能弹性体增强理论体系,也说明,油脂基功能型聚氨酯弹性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聚氨酯 悬挂链 自愈合 拉伸强度 可再加工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法合成桐油酸缩水甘油酯 被引量:1
16
作者 麻文杰 夏勇 +3 位作者 杨晶 李妮 周尽花 孙汉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48,共3页
研究了两步法合成桐油酸缩水甘油酯的主要反应条件,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 g桐油在KOH用量为8.5 g、采用90%甲醇为溶剂反应2 h的条件下,桐油酸钾的收率达到81%;在桐油酸钾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1∶4、... 研究了两步法合成桐油酸缩水甘油酯的主要反应条件,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40 g桐油在KOH用量为8.5 g、采用90%甲醇为溶剂反应2 h的条件下,桐油酸钾的收率达到81%;在桐油酸钾与环氧氯丙烷摩尔比1∶4、反应时间4 h的条件下,桐油酸缩水甘油酯的收率可达92%,环氧值为4.7,接近理论环氧值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酸缩水甘油酯 桐油 桐油酸钾 环氧氯丙烷 两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疑似家庭聚餐误食桐油引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调查
17
作者 李学应 《中国农村卫生》 2024年第3期64-65,共2页
2023年8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X镇Y村出现一起疑似因误食桐油引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笔者所在单位立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12名家庭成员在家中共同聚餐后陆续出现疑似桐油中毒症状10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误用桐油加工... 2023年8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X镇Y村出现一起疑似因误食桐油引起的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笔者所在单位立即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12名家庭成员在家中共同聚餐后陆续出现疑似桐油中毒症状10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误用桐油加工食品是导致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当地河流众多,许多农村家庭都有木质渔船捕捞鱼虾,购买桐油维护保养渔船的传统。该事件提示有关部门,要将农村作为宣传重点,加强桐油的管理及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力度,减少误食导致桐油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食物中毒 集体性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渝东地区半野生油桐的桐油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兴政 刘芸 +5 位作者 万盼 欧阳 邬静淳 周凯 孟祥江 周长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4,共6页
渝东地区地处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地域,自然气候、土质条件等非常适宜油桐的生长,为我国油桐生长的最适生区、主产区及老产区.渝东桐油品质优良,各项桐油理化指标优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其中云阳桐油曾作为世界桐油检验标准,为出口的免检产品... 渝东地区地处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地域,自然气候、土质条件等非常适宜油桐的生长,为我国油桐生长的最适生区、主产区及老产区.渝东桐油品质优良,各项桐油理化指标优于国家制定的标准,其中云阳桐油曾作为世界桐油检验标准,为出口的免检产品.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由于桐油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桐油新的利用途径尚未有效开发,渝东油桐生产出现了大滑坡,桐树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幸存桐林则基本处于荒芜、半野生状态.本研究以渝东典型油桐品种及各品种曾经的优质桐林种植区现存桐林为实验对象,采集全熟桐果用于桐油品质分析,并与我国现行的桐油国家标准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范围内,渝东现存桐林桐油品质只能达到国家二级或三级标准,各品种品质均有所下降.可见,桐林长年荒芜,无人哺育,品质会逐渐下降,许多过去经过几十年选育的优良种植资源会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率 桐油品质 半野生油桐 桐油国家标准 重庆市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酚桐油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蓝虹云 黄道战 +1 位作者 权生智 黄开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4年第3期22-23,28,共3页
以桐油和邻苯二酚为原料,草酸为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合成了邻苯二酚桐油树脂,对产物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分析,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酸的催化下,桐油与邻苯二酚反应生成邻苯二酚桐油树脂,本实验较佳的反应... 以桐油和邻苯二酚为原料,草酸为催化剂,二甲苯为溶剂,合成了邻苯二酚桐油树脂,对产物进行了红外、紫外光谱分析,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酸的催化下,桐油与邻苯二酚反应生成邻苯二酚桐油树脂,本实验较佳的反应条件为:桐油为8.7 g,邻苯二酚为3.3 g,催化剂为1.5 g,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h,溶剂二甲苯用量为4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邻苯二酚 合成 邻苯二酚桐油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酰二乙醇胺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正祥 陈亚平 +1 位作者 王建龙 陈洪 《包装学报》 2013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桐油和二乙醇胺间的转酰胺基作用制备了桐油酰二乙醇胺,并提出了一种提纯该产物的方法;同时,运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所得桐油酰二乙醇胺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纯化后产物的红外吸收谱带符合桐油酰二乙醇胺分子结构中羟基、酰... 利用桐油和二乙醇胺间的转酰胺基作用制备了桐油酰二乙醇胺,并提出了一种提纯该产物的方法;同时,运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所得桐油酰二乙醇胺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纯化后产物的红外吸收谱带符合桐油酰二乙醇胺分子结构中羟基、酰胺基和共轭双键的特征吸收谱带;桐油酰二乙醇胺和桐油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谱带,在200~270 nm和283~315 nm处均有强吸收谱带,但受酰胺基和羟基助色团的影响,桐油酰二乙醇胺的紫外吸收谱带呈现出了一定的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酰二乙醇胺 转酰胺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