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世懋不属复古格调派——《艺圃撷余》论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英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52-156,共5页
王世懋名列明代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因此一直被视为“宗格调”或曰“格调派的转变者”。但细究其《艺圃撷余》所反映的主性情、求发展变化、倡独创、重神韵等诗学主旨,表明他是格调派的蜕变者,其诗学观不属于复古格调派观点,而是与其后的... 王世懋名列明代后七子复古格调派,因此一直被视为“宗格调”或曰“格调派的转变者”。但细究其《艺圃撷余》所反映的主性情、求发展变化、倡独创、重神韵等诗学主旨,表明他是格调派的蜕变者,其诗学观不属于复古格调派观点,而是与其后的明代公安派及清代性灵派的性灵说思想相通,亦是明代神韵思想向清代王士禛神韵说过渡的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圃撷余》 王世懋 明代 复古格调派 性灵说 神韵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一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易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8-14,共7页
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 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并以此作为评品唐诗的依据。但由于诗人的性情、唐诗的兴象风神不可能全部显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格调派唐诗观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格调与性情的冲突。格调派唐诗观延续了整个明代,可分为形成、发展和蜕变三个时期,它的理论体系中格调与性情的矛盾也贯穿于始终。本文着重探讨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蜕变期将于另篇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唐诗观 兴象 李东阳 批评史 唐诗学 诗品 三个时期 历史时期 李梦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格调派诗学所遗留的矛盾与问题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顺贵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31,共5页
格调论为明代诗学的主流与正宗,明代格调派强调格调优先,从形式入手,采取了一种"倒学"的方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先天缺陷,致使明代格调论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诸如强调形式,忽视诗歌内容;"师匠宜高"与"捃拾... 格调论为明代诗学的主流与正宗,明代格调派强调格调优先,从形式入手,采取了一种"倒学"的方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先天缺陷,致使明代格调论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诸如强调形式,忽视诗歌内容;"师匠宜高"与"捃拾宜博"的矛盾;才情的恣意张扬与拘囿规矩之间的冲突;"正""变"之间无所适从的尴尬;标扬神完气畅、卓立遒劲的雄浑格调,却又拒斥格偏调弱、恬适淡远的神韵诗风;恪守"拟议"之典则而难以"轩翥出辙"成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格调派 矛盾与问题 格调与才情 拟议与变化 正与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格调派副将王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玉媛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9-64,共6页
王昶不仅是清代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中的翘楚,而且是清代格调派的副将。其副将地位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首先,诗歌成就凌烁诸子;其次,继承并发展沈德潜的格调说,使之更加合理;再次,编选《湖海诗传》,嗤点时贤,总结清代格... 王昶不仅是清代格调派后期代表"吴中七子"中的翘楚,而且是清代格调派的副将。其副将地位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首先,诗歌成就凌烁诸子;其次,继承并发展沈德潜的格调说,使之更加合理;再次,编选《湖海诗传》,嗤点时贤,总结清代格调派师徒传承及诗学观点,俨然诗派宗主;最后,王昶达官高寿,生徒遍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格调派副将 诗歌成就 诗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格调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5
作者 王玉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5-50,共6页
清代格调派的产生与康乾以来的盛世背景、文化氛围及文人心态相关,而清初宋诗热的流弊及王士禛神韵说的偏失,则是促使清代格调派产生的诗坛背景。
关键词 清代 格调派 产生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昶《湖海诗传》与格调派诗说之嬗变——以唐宋之争为中心
6
作者 夏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关于王昶辑《湖海诗传》是否承袭沈德潜诗学主张的问题,存在宗唐与宗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考察该书所收诗人诗作与相关评论,可知王昶诗学观实际上倾向于唐宋兼宗。这较之沈德潜的宗唐诗学观,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它反映出在沈德潜之后... 关于王昶辑《湖海诗传》是否承袭沈德潜诗学主张的问题,存在宗唐与宗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考察该书所收诗人诗作与相关评论,可知王昶诗学观实际上倾向于唐宋兼宗。这较之沈德潜的宗唐诗学观,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它反映出在沈德潜之后,以王昶为代表的格调派后继者诗学取向的深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湖海诗传》 沈德潜 格调派 唐宋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格调派对音乐性的追求 被引量:1
7
作者 蒋山 《艺术探索》 2007年第5期133-134,139,共3页
本文从诗、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格调派的诗歌音乐理论。音乐美是格调派的美学特征之一,理应受到重视,但也应避免矫枉过正。
关键词 格调派 格调理论 音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日诗坛上的“新格调派”——以沈德潜与皆川淇园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范建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56,共7页
本文对中国清中叶与日本宝历至文化时期诗坛的"新格调派"浓德潜与皆川淇园的诗论作了比照,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关键词 中日诗坛 格调派 沈德潜 皆川淇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格调派诗歌情感观再辨析——以考察该派对诗歌情感价值、限度的判断为中心 被引量:6
9
作者 徐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重情、追求"情真",是明代格调派诗学的重要特征。但辨析相关观点所处原始语境后可以发现,该派很多重情言论,以不同方式呈示出对传统儒家诗学"真正合一"、"以正律真"精神的认可,与"真诗在民间"... 重情、追求"情真",是明代格调派诗学的重要特征。但辨析相关观点所处原始语境后可以发现,该派很多重情言论,以不同方式呈示出对传统儒家诗学"真正合一"、"以正律真"精神的认可,与"真诗在民间"一类观念在价值立场上存在差别,不能混为一谈。格调派情感观中体现"真正合一"、"以正律真"精神的内容与其格调论在思维方式上均有重规范、明限度的倾向,在价值理想上均以儒家人格典范为归宿。因此,该派"重情"与"尊格调"具有共生的必然性。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细致体察明代格调派诗学的复杂品格,亦可为古代诗学研究中如何省思、处理"预设"与"实证"二要素的矛盾关系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情感观 情感价值 明代 诗歌 儒家诗学 价值立场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明七子派“格调高古”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查清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4-93,共10页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文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关键词 明代 七子 格调 美学特征 格调派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与明代格调派之诗学渊源
11
作者 朱新亮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162,共6页
学界一般认为王船山对明代格调派的复古模拟持批评态度并将其视为格调派诗学的对立面。细察可知,他们并非扞格冲突、形同冰炭的对立存在,贯穿明代三百年的格调派诗学对王船山实有不容忽略的深远影响。船山接受了格调派以体格、声调论诗... 学界一般认为王船山对明代格调派的复古模拟持批评态度并将其视为格调派诗学的对立面。细察可知,他们并非扞格冲突、形同冰炭的对立存在,贯穿明代三百年的格调派诗学对王船山实有不容忽略的深远影响。船山接受了格调派以体格、声调论诗的诗学传统,于唐诗观也基本与格调派崇唐抑宋的典范选择保持一致。船山诗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应打破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以更宽阔的眼光、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诗学的多维内涵、丰富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格调派 体格声调 崇唐抑宋
原文传递
论王昶《湖海诗传》对后期格调派诗学的守护与调整——兼及乾嘉诗学趋势的转变
12
作者 龙野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00-213,共14页
《湖海诗传》是《国朝诗别裁集》之后格调派的重要选本.王昶编选此书对沈德潜的诗论既有呼应,以采选近唐的作品为主,又改变了“格调说”独宗唐音的倾向,采入一些重学问、近“宋调”的诗,体现出既守护唐诗传统,又肯定“宋调”价值的取向... 《湖海诗传》是《国朝诗别裁集》之后格调派的重要选本.王昶编选此书对沈德潜的诗论既有呼应,以采选近唐的作品为主,又改变了“格调说”独宗唐音的倾向,采入一些重学问、近“宋调”的诗,体现出既守护唐诗传统,又肯定“宋调”价值的取向.这是后期格调派领袖在诗坛风气发生变化时主动做出的调整,对妥善处理学唐与学宋、雅正与新变的矛盾,兼取唐宋之长,纠正诗坛片面宗唐、宗宋的弊病都有积极意义.《湖海诗传》有限度采纳“宋调”,客观上促长了学宋之风,与乾嘉诗学由宗唐向唐宋并取演变的趋势一致,至于最终衍演出一场宋诗运动则并非王昶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湖海诗传》 乾嘉诗学 格调派 唐诗传统的守护与调整
原文传递
江户理学诗学向格调诗学的转关:室鸠巢诗学思想析论
13
作者 周葵葵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江户前期日本诗坛以理学诗学为主流,朱子学派执掌诗坛,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江户中叶,随着明代诗学的影响,格调派渐次成为日本诗坛之主调,儒学大家、杰出汉诗人室鸠巢的诗学观念虽亦主张“文以载道”“文随道至”,有着较浓厚的理学特色... 江户前期日本诗坛以理学诗学为主流,朱子学派执掌诗坛,注重诗歌的教化功能。江户中叶,随着明代诗学的影响,格调派渐次成为日本诗坛之主调,儒学大家、杰出汉诗人室鸠巢的诗学观念虽亦主张“文以载道”“文随道至”,有着较浓厚的理学特色,但他开始强调“诗文分体”,长于辨析文体,重视诗法诗艺,表现出“文”之自觉的取向,呈现出格调派诗学的特色。他的诗学思想较集中地反映了江户理学诗学向格调诗学的转关,考察这一诗学个案有助于厘清、勾勒江户诗学发展流变之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时代 室鸠巢 理学诗学 格调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新格调派对明代后七子诗论的接受与批判——以对李白诸体诗歌的评价为中心
14
作者 钟卓萤 《中国诗歌研究》 2019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的新格调派在继承明代格调派诗论的同时,又反对古文辞派,对格调派内部进行批评修正。单就李白论来说,新格调派就对李攀龙的“李白五七言绝句唐三百年一人”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吸取,并对此通过诗论作品直接回应,形成中... 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的新格调派在继承明代格调派诗论的同时,又反对古文辞派,对格调派内部进行批评修正。单就李白论来说,新格调派就对李攀龙的“李白五七言绝句唐三百年一人”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吸取,并对此通过诗论作品直接回应,形成中日诗话间的跨时空对话。而李攀龙对李白七古的评价却不为新格调派所取。新格调派肯定李白七古的个性与艺术风格,并且在承认“唐古”与“五古”的不同的基础上对李攀龙选诗不收包括李白以内的“唐古”作品表示不满。从李白接受的角度来看,新格调派对李白诗歌的审美拓展使李白诗歌的价值得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被重新审视,并且能够超越格调派从字句音调等微观角度改向从宏观的气格、精神风貌等方面去学习李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诗论 格调派 明后七子 李白批评
原文传递
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论性灵派与神韵派之差异
15
作者 王小舒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性灵 神韵 袁枚 竟陵 袁宏道 钟惺 公安 格调派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亿《大历诗略》与格调诗学的深化
16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1-156,共6页
宝应才子乔亿深为沈德潜所赏,是乾隆间格调诗学最重要的传人。其诗歌观念以性情为体,但主张"所谓性情者,不必义关乎伦常,意深于美刺,但触物起兴有真趣存焉耳",则异于沈德潜之说。其论诗之用,主张根于经史,积学知道,着眼于大处... 宝应才子乔亿深为沈德潜所赏,是乾隆间格调诗学最重要的传人。其诗歌观念以性情为体,但主张"所谓性情者,不必义关乎伦常,意深于美刺,但触物起兴有真趣存焉耳",则异于沈德潜之说。其论诗之用,主张根于经史,积学知道,着眼于大处,对沈德潜诗学之精深博厚固能大体仿佛,而于沈之迂腐肤廓也未能或免。其《大历诗略》是古代唯一一部大历诗评选,也是格调派诗歌评点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集中展示了格调派评点的批评风格和批评话语。乔亿诗学总体上显示出格调诗学在乾隆年间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亿 格调派 诗学 大历诗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中七子”与“浙派”中期词风的嬗变
17
作者 李庆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62-66,共5页
"吴中七子"在思想上对清王朝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又深受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与厉鹗等老一辈词人表现出很多不同。在情感内容上,他们的词作缺少樊榭词的悲感情绪和对抗世俗的勇气;艺术风格上,他们的词作多了一些开... "吴中七子"在思想上对清王朝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又深受格调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他们的创作与厉鹗等老一辈词人表现出很多不同。在情感内容上,他们的词作缺少樊榭词的悲感情绪和对抗世俗的勇气;艺术风格上,他们的词作多了一些开阔苍凉和浑雄壮阔之风。这种以"格调"入词的作法,一方面淡化了"浙派"的骚雅精神,一方面丰富了"浙派"词的艺术门径。所有这些,既开启了"浙派"词的嬗变之风,又将"浙派"词带向了衰落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七子” 格调派 厉鹗 浙西词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厉鹗与浙派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世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44-50,共7页
厉鹗与浙派刘世南浙派是清中期一个颇著盛名的诗派,其创始人厉鹗也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诗人。本文拟就此一诗派的产生原因、厉鹗诗论和诗作的特色,以及当时和后世人们对浙派和厉鹗的不同评论,加以论析,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一、浙派的产... 厉鹗与浙派刘世南浙派是清中期一个颇著盛名的诗派,其创始人厉鹗也是一位影响很大的诗人。本文拟就此一诗派的产生原因、厉鹗诗论和诗作的特色,以及当时和后世人们对浙派和厉鹗的不同评论,加以论析,提出我的一些看法。一、浙派的产生清代乾隆时期,以厉鹦为代表的浙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厉鹗 游历诗 山水诗 集卷 沈德潜 审美取向 “陌生化” 朱彝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大櫆在桐城派中之地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镇远 《江淮论坛》 198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刘大櫆于桐城三祖中向有“蜂腰”之讥。桐城后学往往以为他上不足以继方苞经术道学的渊然深厚,下不能方姚鼐学问辞章的精审醇雅。如方宗诚的《记张皋文茗柯文后》云:
关键词 桐城 方苞 道学 辞章 柯文 姚鼐 音节 格调派 曾国藩 方东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李因笃诗学新论 被引量:10
20
作者 蒋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7,共7页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 The study about the school of Guan Zhong"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Idea, but not to the filed of literature study. Li Yindu, who lived in the region of Guan Zhong (the central Shanxi plain), was a famous poet and an expert in poe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is woks on poet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school of artistic style, was in response to the poetry in Song style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 Xi, and initiated a new approach of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His study on poetic rhyme created a separate school in that time and had effect on Gu Yan wu who happened to stay in Guan Zhong. Especially, his study on Tang Poetry rhyme and Du Fu’s poems illuminated the scholars in Poetics in his time and 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格调派 汉诗评 诗歌音韵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