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朱熹“格君心之非”思想的形成与践行——朱熹兴办书院的目的
1
作者 刘银锁 邹婧婧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20-121,共2页
书院历史悠久,真正的兴起在南宋时,而南宋书院的发达又始于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朱熹一生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兴办书院上面,朱熹这样热衷于兴办书院和他一生都为之奋斗的"格君心之非"目标有很大的关联。
关键词 朱熹 格君心之非 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阳明子“龙场悟道”的非学术寓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韩东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0-67,共8页
关于阳明子“龙场悟道”的非学术寓义韩东育"龙场悟道",历来被视为阳明哲学发展的转捩点,这是不刊之论。但是,这种转变,除却其学术上的价值外,似乎更潜伏着某种非学术的动因和寓义。而且,一定程度上讲,这种非学术的因素,才真... 关于阳明子“龙场悟道”的非学术寓义韩东育"龙场悟道",历来被视为阳明哲学发展的转捩点,这是不刊之论。但是,这种转变,除却其学术上的价值外,似乎更潜伏着某种非学术的动因和寓义。而且,一定程度上讲,这种非学术的因素,才真实而不动声色地规定了阳明哲学的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龙场悟道 学术 朱子学 格物致知之旨 阳明学 《明儒学案》 格君心之非 王守仁 黄宗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廉政与廉正
3
作者 韩星 《前线》 2015年第4期125-126,共2页
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政”,一般解释是“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其实,古代的“廉政”是“廉正”的意思。“廉正”意蕴深厚,体现... 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政”,一般解释是“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其实,古代的“廉政”是“廉正”的意思。“廉正”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正己正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今天廉政建设的根本,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蕴深厚 公务活动 国家政权机关 公正廉洁 为政以德 有棱角 价值理念 运命论 狷介之士 格君心之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道导政:朱子“共治”思想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济洲 郭志成 黎红雷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2年第2期203-210,263,264,共10页
朱子“共治”思想的旨归是天子和臣下共同拥有治理之权,儒家士大夫在天子行政时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治理天下的政治活动当中,成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朱子对自己的政治角色有着明确的定位,那就是要做可以共享治权的士大... 朱子“共治”思想的旨归是天子和臣下共同拥有治理之权,儒家士大夫在天子行政时不再处于从属地位,而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治理天下的政治活动当中,成为其中重要的参与者。朱子对自己的政治角色有着明确的定位,那就是要做可以共享治权的士大夫,同时要发挥“道统”的作用,以“政治导师”的身份对“政统”进行引导。朱子通过“格君心之非”的方式促成自己“共治”理想的实现,但是天子却希望可以“独享治权”。在现实政治面前,朱子通过修身成德和教化士人,力图通过“以德抗位”的方式矫正天子的道德,推进政治体制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共治 格君心之非 存理灭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栻的“德治”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蓓蓓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木式)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木式)的德治思想对我... 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张(木式)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他以理义之学作为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帝行德治要正君心,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要以德为本,以刑为辅。深入研究张(木式)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格君心之非 养民 刑罚为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权力的转换看明清皇权的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兴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1-127,共7页
孟子提出的"格君心之非"是儒臣以文化权力制约皇权的政治原则,宋代经筵制度的确立为儒臣将此原则付诸政治实践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明代,经筵制度得到完善,虽然在制约皇权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成功,但绝大多数君主并未否定儒臣... 孟子提出的"格君心之非"是儒臣以文化权力制约皇权的政治原则,宋代经筵制度的确立为儒臣将此原则付诸政治实践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明代,经筵制度得到完善,虽然在制约皇权方面未能取得实质成功,但绝大多数君主并未否定儒臣通过经筵制约皇权的文化权力,儒臣在道德领域内也尊于君主。明世宗在主观认识上否定儒臣的文化权力,但海瑞与世宗的博弈表明,儒臣仍然保持着道德上尊于君主的地位。清代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政治文化,但康熙中期以后,经筵制度变成了君主训导儒臣的制度,儒臣的进谏也无法在利用文化权力制约皇权方面有所作为,皇权兼并了道德观念上的文化权力。文化权力从儒臣转到君主,是明清皇权的实质性变化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皇权 文化权力 格君心之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对孔子“政者正也”的理论推进
7
作者 解晓燕 张会芸 《社科纵横》 2022年第4期111-119,共9页
孔子的“政者正也”构成了儒家政治构思的基本纲领。孟子继承孔子而来,进一步强化“政者正也”的论证,自仁与礼、王与霸、德与位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总结出内圣之道、外王之道及君臣之道的“正治”系统化阐述。于内圣之道而言,孟子主张存... 孔子的“政者正也”构成了儒家政治构思的基本纲领。孟子继承孔子而来,进一步强化“政者正也”的论证,自仁与礼、王与霸、德与位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总结出内圣之道、外王之道及君臣之道的“正治”系统化阐述。于内圣之道而言,孟子主张存心养性,由内往外扩充式地以仁正心进而正身,这其中囊括了“礼”的全新理解,解决了孔子“正出于二”的仁礼困局,完成了“政者正也”的本源内求化过程。于外王之道而言,孔子言“正”与孟子言“正”的含义指向不同,两人对于“政”也生发出理解上的演化,孟子将“正”的主体本源根植于不忍人之心,其理解的“政”更聚焦“不忍人之政”,着力寻求保民与安民。于君臣之道而言,孟子主张为臣者应以道辅君,将为臣者的进谏推向一种必然的道德要求,引申出儒家“正治”理念中重要的“他正”维度,使得“谏正”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气节与血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政者正也 王霸之辨 格君心之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孟荀人性思想的共同点
8
作者 陈立前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1988年第1期73-75,共3页
在先秦,差不多各派都讲人性。其中尤以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最为引人注目。由于“性善”与“性恶”的对立十分明确,因而孟荀人性思想的共同点便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性善”与“性恶”虽然截然不同,但孟荀在人性论方面仍有可以同日而语... 在先秦,差不多各派都讲人性。其中尤以孟子和荀子的观点最为引人注目。由于“性善”与“性恶”的对立十分明确,因而孟荀人性思想的共同点便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性善”与“性恶”虽然截然不同,但孟荀在人性论方面仍有可以同日而语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思想 性善 孟子思想 礼义 化性起伪 “性善论” 羞恶之 不学而能 格君心之非 议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近思録》“制度”章看朱子對北宋四子“外王”思想的闡釋與承續——讀《近思録》札記一則
9
作者 雷博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9年第1期279-289,共11页
朱子《近思録》引言云:淳煕乙未之夏,東萊吕伯恭來自東陽,過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歎其廣大宏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爲此編,總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蓋... 朱子《近思録》引言云:淳煕乙未之夏,東萊吕伯恭來自東陽,過予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歎其廣大宏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關於大體而切於日用者,以爲此編,總六百二十二條,分十四卷。蓋凡學者所以求端、用力、處己、治人,與夫辨異端、觀聖賢之大略,皆粗見其梗概。[1]據序可知,朱、吕二子編撰《近思録》的初衷,是希望通過讀四子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近思録》 天下之道 宗子法 格君心之非 《中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汉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5-102,共8页
“君为臣纲”乃是儒家“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这是汉儒提出而为当时及其后的封建统治阶级认同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先秦原始儒家并没有提出这样的观念,因而他们并没有绝对君权的思想。
关键词 君臣观 原始儒家 孔子 孟子 格君心之非 君臣关系 绝对君权 必要性和合理性 宗法等级 行为态度
原文传递
面对君权:儒家的思考、理想及其困境──试论儒家政治观念之根本误区和盲点
11
作者 路德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8-93,共6页
关键词 格君心之非 政治观念 儒家 君主专制制度 误区 滥用权力 孔子 儒者 君权 孟子
原文传递
陆贽军事思想述要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汝波 《军事历史研究》 1996年第1期151-153,共3页
关键词 军事思想 奏议 陆贽 述要 《新唐书》 不战而屈人之兵 民本思想 国家安危 格君心之非 唐德宗
原文传递
朱熹知识论思想的社会关怀
13
作者 刘克兵 《原道》 2022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儒家之学的归宿最终要落实在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上。因此,他在重建合乎“道”的人间秩序过程中,走上了借助知识论思想话语体系以“治道”的路径。朱熹知识论思想内容繁杂,内涵丰富,其中的格物致知论、知行观等是朱...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儒家之学的归宿最终要落实在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上。因此,他在重建合乎“道”的人间秩序过程中,走上了借助知识论思想话语体系以“治道”的路径。朱熹知识论思想内容繁杂,内涵丰富,其中的格物致知论、知行观等是朱子学“道德性命”内圣之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但其最终目的仍是儒家所追求的“平治天下”的外王实践。基于先秦孟子、汉儒董子和宋儒二程在政治思想上对“格君心之非”的关注和行动,就历史的行进来看,朱熹一生亦把“正君心”作为重点思考和实践主题。针对如何实现“正君心”问题,朱熹创造性地主张帝王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自正君心、自诚君意,即强调君主应以知识为必要前提加强道德修养,从而用知识论思想整合了独立的精神自我与公共性的社会关怀,体现了他对构建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知识论 社会关怀 格君心之非 正君
原文传递
论白仁杰先生的政治伦理思想
14
作者 陈延斌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30,共3页
论白仁杰先生的政治伦理思想陈延斌白仁杰(1497-1579)先生,字士伟,号休庵。是16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一生刚正不阿,忠直磊落,以忠君许国、爱民济世为己任。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朱子学派的儒学... 论白仁杰先生的政治伦理思想陈延斌白仁杰(1497-1579)先生,字士伟,号休庵。是16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一生刚正不阿,忠直磊落,以忠君许国、爱民济世为己任。同时,他也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朱子学派的儒学思想家、教育家,对朝鲜儒学的发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伦理观 政治伦理思想 君臣关系 《行状》 德治主义 实记 格君心之非 帝王之学 为臣之道 以德化民
原文传递
中韩儒学研讨会简述
15
作者 史工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53-54,共2页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和韩国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韩儒学研讨会”,于1993年8月在济南举行。来自两国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20余篇。与会学者研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关于儒学的历史沿革谢祥皓认为,儒学...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和韩国安东大学退溪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韩儒学研讨会”,于1993年8月在济南举行。来自两国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20余篇。与会学者研讨的主要问题有: 一关于儒学的历史沿革谢祥皓认为,儒学发端于古代礼制,春秋末孔于是奠基者。汉代儒学之所以被抬到“独尊”的位置,正在于它适应了封建统治势力的政治需要。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深化与更加成熟,这是社会现实对各种思想的选择和儒学同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思想 儒学研究 中韩 汉代儒学 朱子学 谢祥 阳明学 政治需要 存天理 格君心之非
原文传递
如何理解“格物”
16
作者 魏礼芸 《商业文化》 2016年第26期88-90,共3页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目"则是强调修养的八个条目,由近及远,依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上述八目中,排在最先的"格物"是指什么... 大学有"三纲八目"之说,"三纲"是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目"则是强调修养的八个条目,由近及远,依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上述八目中,排在最先的"格物"是指什么?这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难以得到共识。最早的注解是东汉郑玄所提供的,他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物 大学之道 三纲 东汉郑玄 止于至善 致知 王阳明 格君心之非 《大学》 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读《朱子》
17
作者 林长榕 《文明与宣传》 2001年第7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武夷山 朱子 紫阳书院 辩证思维 九曲溪 封建等级制度 教书育人 格君心之非 教育思想 现实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