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比较观察
1
作者 王伟民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136-0139,共4页
观察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该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选60例患者,均对其实施CT血管造影(CTA)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诊断结果以金标准为主,观察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此次研究CTA检出率... 观察颅内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该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选60例患者,均对其实施CT血管造影(CTA)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诊断结果以金标准为主,观察两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此次研究CTA检出率为42例70.00%,MRA检出率为37例61.67%,两种检测方式数据对比,P>0.05;CTA灵敏度和准确度高于MRA(P<0.05)。结论 研究数据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中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TA灵敏度、准确度更高,两者疾病的诊出率差异不大,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对比检测颅内大动脉的临床价值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于德林 秦洁 韩彤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3根,狭窄16根,流速增快9根,正常4根;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根,狭窄13根,正常15根。TCD与MRA检查的符合率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为75.0%(3/4),狭窄时为81.3%(13/16),正常时86.7%(13/15)。结论TCD与MRA对颅内大动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D较MRA方便、迅速、经济,MRA较TCD直观、全面,二者联合检测可比较准确地提供颅内血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检测 颅内大动脉 血管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敬轩 杨岩 +2 位作者 张勖 买买提依里江·木合塔尔 栾新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7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到我院接受颅内大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这40例患者的80根... 目的:观察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到我院接受颅内大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这40例患者的80根颅内大动脉进行经颅多普勒(TCD)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测,将两种检测方法最终的结果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经过TCD检测以及MRA检测后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检测符合率为90.2%、颅内大动脉无血管狭窄的符合率为95.7%、颅内大动脉闭塞的符合率为76.2%,两种颅内大动脉诊断方法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应用于患者颅内大动脉的诊断过程中,其诊断结果相似,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将这两种检测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诊断,能够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内多普勒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内大动脉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延岗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其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结果 :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 <0.05。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P <0.05。经3DCE-MRA检查测得这些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均长于经3D-CTA检查测得其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P <0.05。结论 :用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形态 被引量:2
5
作者 韩金涛 乔惠婷 +6 位作者 李选 李小刚 和清源 董国祥 傅军 栾景源 王昌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解剖学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脑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俞顺 包强 杜瑞宾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36-138,共3页
脑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是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等脑神经疾病。临床上脑神经痛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神经痛。大多数脑神经痛属于原发性,尽管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 脑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是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等脑神经疾病。临床上脑神经痛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神经痛。大多数脑神经痛属于原发性,尽管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是神经血管压迫学说为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神经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断层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武伟 何晓军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7年第3期244-245,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在后循环缺血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后循环缺血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颈椎、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椎-基底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资料。结果颈椎MRI:69/(40/58)有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变,颈椎曲度变直;31/(18/58)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主要集中在脊椎5~脊椎8(C5~8)。椎-基底动脉MRA:82/(48/58)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粗细不均;24/(14/58)一侧椎动脉起始段(V1)不同程度狭窄,其中2例闭死;3/(2/58)椎动脉第二段(V2)迂曲;17/(10/58)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狭窄或分支减少。颅脑MRI:脑干、小脑、枕叶共发现梗死灶52个,其中38/为新鲜梗死灶,其余为陈旧性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新鲜梗死灶中腔隙性梗死灶60/(12/20),责任病灶75/(9/12),均位于脑桥、延髓、小脑,40/(8/12)新鲜病灶为无关病灶。结论核磁共振在后循环缺血诊断、诊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树森 徐骁 +4 位作者 梁廷波 黄东胜 王伟林 张珉 吴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 :探讨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 7月连续实施的 6 7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 ,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并... 目的 :探讨人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 7月连续实施的 6 7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 ,总结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并辅以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 (SAOG) ,证实 7例 (10 .4 % )出现血管并发症 ,其中肝动脉吻合口狭窄 2例次 ,肝动脉血栓形成闭塞 2例次 ,门静脉吻合口狭窄 2例次 ,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 1例次 ,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 1例次 ,肝上和肝下下腔静脉扭曲狭窄 1例次。 7例中 3例成功实施放射介入治疗。结论 :肝脏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评估整体移植技术的重要指标 ;肝脏移植术后应常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 ,并辅以 MRA等检查 ,及早诊断血管并发症 ;在妥善防治排斥反应与胆道狭窄等相关并发症的同时 ,宜积极应用放射介入技术治疗血管并发症 ,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脏移植 术后 血管并发症 诊断 治疗 彩色多普勒超声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立波 梁旭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3期122-123,共2页
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5例进行脑血管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检测... 目的:分析并研究不同诊断方式在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5例进行脑血管检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检测,比较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患者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本研究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脑血管病的诊断检出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MRA对小畸形检出率较差,CTA对大畸形检出率较差。结论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病进行诊断,采用CTA和MRA进行诊断不存在明显差异,都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CTA和MR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10
作者 植樱慧 黄铭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7期85-87,共3页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德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和MR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 目的: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德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和MR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统计CTA和MRA对颅内血管瘤的检出情况,对比CTA和MRA的诊断效能,对比对不同部位颅内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SA检查显示80例患者中有62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CTA检查阳性63例,MRA检查阳性60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5.16%、77.78%、91.25%;MRA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3.87%、55.56%、77.50%,CTA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高于MRA(P<0.05)。CTA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为93.55%,MRA的准确率为79.03%,CTA高于MRA(P<0.05)。结论:头颅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相比于MR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与DSA结果高度一致,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被引量:15
11
作者 施国文 钱可久 +2 位作者 李磊 苟玉琦 朱彩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6期333-335,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 MRA TCD 椎动脉超声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VBI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PET/CT显像一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云 杨小丰 +4 位作者 王瑜 张玉珂 汪丽娟 孙振柱 艾尼娃尔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0-380,共1页
患者女,35岁,于2006年3月16日以“头痛待查”入院。入院后头部MRI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无异常。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疑肺转移癌;胸腔少量积液。整个病程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发热等症状,体格检查无阳... 患者女,35岁,于2006年3月16日以“头痛待查”入院。入院后头部MRI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无异常。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疑肺转移癌;胸腔少量积液。整个病程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发热等症状,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既往于2002年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入院后支气管镜检查示气管、支气管正常,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示:右下叶支气管黏膜组织间质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PET/CT显像 支气管镜检查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胸部CT检查 子宫肌瘤切除术 黏膜组织 头部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和MRA检测在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明利 冯骏 屈天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诊断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的临床价值,为脑血管结构异常的检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1周内的患者183例,使用DSA和MRA法检测亚急...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诊断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的临床价值,为脑血管结构异常的检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发病1周内的患者183例,使用DSA和MRA法检测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基本结构血管异常。结果:MRA和DSA检测,顶叶、额叶和豆状核3个部位自发性脑出血的几率最大,分别占全部出血部位的17.5%、16.9%和14.2%;存在脑血管结构异常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的发生率小于不存在脑血管结构异常患者(P<0.05),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0.43,r=0.46,P<0.05);MRA和DSA检测脑血管畸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SA为诊断金标准,MRA检测脑血管畸形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8%和96.9%。结论:MRA与DSA均可应用于诊断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MRA有无创性的优势,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亲属供肾移植12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长希 刘龙山 +3 位作者 陈立中 费继光 邱江 郑克立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60-1161,共2页
目的 总结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临床经验 ,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72年 12月至 2 0 0 4年 5月 ,我院有 12例肾移植患者为活体亲属供肾 ,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 14d~ 8 5年 (平均 4 2年 ) ,供者恢复好 ,未见并发症... 目的 总结活体亲属供肾移植临床经验 ,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自 1972年 12月至 2 0 0 4年 5月 ,我院有 12例肾移植患者为活体亲属供肾 ,对此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随访 14d~ 8 5年 (平均 4 2年 ) ,供者恢复好 ,未见并发症发生。受者 1998年前后分为A ,B两组 :A组 7例患者中 ,并发肝炎死亡 1例 ,脑疝死亡 1例 ,急排 3例 ,急性肾小管坏死 (ATN) 2例 ;B组 5例患者中 ,1例发生ATN后并发肺部感染 ;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 ,放置血管内支架扩张 ,术后肾功能恢复好 ;其余 3例无并发症 ,肾功能恢复好。结论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A)作为一种精确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用于供肾血管的术前检查效果较好。活体肾移植缺血时间短、组织配型好、免疫抑制剂用量低 ,近期效果好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活体亲属供肾移植 患者 肾功能恢复 死亡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TCD、MRA及BAEP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岳峰 方德仁 +3 位作者 翁建英 刘培琴 丁兴国 吐尔逊.沙比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分析、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3种方法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 :2 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别行 TCD、MRA及 BAEP检测。结果 :TCD... 目的 :分析、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3种方法联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 :2 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别行 TCD、MRA及 BAEP检测。结果 :TCD检测异常率为 95 .5 % (2 1/2 2 ) ,椎基底动脉异常者占总异常者的比例为80 .9% (17/2 1) ;椎动脉 MRA(包括颅内、外段 )检测异常率为 81.8% ,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椎动脉变细、变直、迂曲、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减低 ;BAEP检测异常率为 72 .7% (16 /2 2 ) ;TCD、MRA均异常者占 81.8% (18/2 2 ) ;TCD、BAEP均异常者占 6 8.2 % (15 /2 2 ) ;3项检查均异常者占 5 4.5 % (12 /2 2 ) ,其中结果较一致的占 75 .0 % (9/12 )。 结论 :3种方法合用从不同角度为 VBI时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提供了较好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和较全面的客观依据 ,且提示 VBI时椎动脉血管变细、迂曲 ,血流速度降低 ,相应供血区神经细胞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 经颅多普勒超声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TCD MRA BAE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光胜 章鹏 +1 位作者 刘爱举 杨同会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71-871,共1页
关键词 青年 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 血管内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CT检查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脑动脉狭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庄丽 姚刚亮 《农垦医学》 2012年第4期331-332,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经TCD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狭窄的247例患者均行MRA检查,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247例患者...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方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经TCD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狭窄的247例患者均行MRA检查,对这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247例患者中TCD提示有MCA狭窄的97例,MRA显示MCA 89支狭窄,均为M1段水平段狭窄,远端分支减少或缺如,与TCD相合率91.7%。TCD提示ACA狭窄24例,MRA显示19支ACA狭窄,与TCD相符率79.2%。TCD提示ICA1狭窄50例,MRA显示38支ICA1狭窄,均为颈内动脉终末端狭窄,与TCD相符率76.0%。TCD提示椎-基底动脉狭窄76例,MRA显示52支椎-基底动脉狭窄,与TCD相符率68.4%。结论:TCD检查能准确判断所探及血管的功能状态,较早且敏感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MRA检查可直接显示血管的形态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而TCD与MRA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脑动脉狭窄的正确诊断率。TCD具有无创伤性,方便经济,可动态实时反复或床旁检测等优点,可作为MR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脑动脉狭窄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肾脏病
18
作者 金英顺 洪明玉 《吉林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201-203,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肾脏病 发病情况 临床表现 彩色多普勒检查 放射性核素肾显像检查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造影 肾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血管重建手术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动脉疾病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19
作者 马超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6期157-160,共4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周围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PAD总人数将达到4131万。严重的PAD会导致患者缺血部位的疼痛、麻木、坏疽甚至截肢,而早期PAD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PAD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周围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PAD总人数将达到4131万。严重的PAD会导致患者缺血部位的疼痛、麻木、坏疽甚至截肢,而早期PAD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轻。PAD的早期诊断及正确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截肢风险。PAD的检查方法很多,包括踝肱指数、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通过对上述检查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各方法的优势及不足,以期对临床能够早期诊断PAD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疾病 踝肱指数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209-210,共2页
目的: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 目的: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结果: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CT血管造影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