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9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_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俊霞 徐金升 +4 位作者 靳晶晶 白亚玲 张胜雷 崔立文 张慧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069-3073,共5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住院初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ESRD患者62例。采用von kossa染色法观...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住院初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ESRD患者62例。采用von kossa染色法观察桡动脉钙化情况,并根据组织钙化积分将患者分为无钙化组(〈1.0分)和钙化组(1.0~4.0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bfα1及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检测相关临床指标〔空腹血清钙(Ca)、血清磷(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铁蛋白、甲状旁腺素(iPTH)和C反应蛋白(CRP),血压,体质指数(BMI)〕。结果62例ESRD患者桡动脉标本中25例(40.3%)发生血管钙化,其中轻中度钙化22例(35.5%),重度钙化3例(4.8%),均发生在血管中膜。根据组织钙化积分,无钙化组37例,钙化组25例。钙化组桡动脉中膜均有Cbfα1及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无钙化组桡动脉中膜31例(83.8%)Cbfα1阳性表达,19例(51.4%)Ⅰ型胶原阳性表达。钙化组Cbfα1及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积分均高于无钙化组(P〈0.05)。钙化组与无钙化组的年龄、BMI、血压、Ca、iPTH、TG、TC、LDL、HDL、Hb、CRP、铁蛋白、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血清P水平高于无钙化组(P〈0.05)。钙化组Cbfα1阳性表达积分与血清P呈正相关(r=0.679,P〈0.05),与年龄、BMI、血压、血清Ca、TG、TC、LDL、HDL、iPTH、Hb、CRP、铁蛋白、ALP无相关性(P〉0.05);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积分与血清P呈正相关(r=0.393,P〈0.05),与年龄、BMI、血压、血清Ca、TG、TC、LDL、HDL、iPTH、Hb、CRP、铁蛋白、ALP无相关性(P〉0.05);Cbfα1阳性表达积分与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积分呈正相关(r=0.307,P〈0.05)。结论 ESRD患者血管中膜钙化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高磷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促进I型胶原表达增加有关,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Ⅰ型胶原 终末期肾脏病 血管中膜钙化 高磷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结合因子α_1、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发育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玥 王立军 +2 位作者 任甫 席焕久 范英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9159-9162,共4页
骨生长因子是由骨细胞产生,并贮存在基质中,具有调节骨生长作用的一类生长因子。骨发育与基因调控有关,目前发现了很多种该类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在骨的形成和吸收过程中起作用。核心结合因子α1和雌激素受体α的基因是近年来... 骨生长因子是由骨细胞产生,并贮存在基质中,具有调节骨生长作用的一类生长因子。骨发育与基因调控有关,目前发现了很多种该类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在骨的形成和吸收过程中起作用。核心结合因子α1和雌激素受体α的基因是近年来研究与骨生长发育有关的热点因子。基因的多态性属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文章就骨生长因子中的核心结合因子α1和雌激素受体α的基因多态性与骨发育相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雌激素受体Α 骨发育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斑点蛋白140、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表达对腹膜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韩小丽 王加伟 +5 位作者 卫志锋 王琳琳 郭宝珠 曹艳春 金玉杰 刘圣君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斑点蛋白140(speckled protein 140,SP140)、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calcyclin binding protein,CacyBP)表达对腹膜纤维化(peritoneal fibro...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斑点蛋白140(speckled protein 140,SP140)、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calcyclin binding protein,CacyBP)表达对腹膜纤维化(peritoneal fibrosis,P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膜透析的9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腹膜组织活检分为符合PF的PF组(n=38)和排除PF的对照组(n=52)。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SOCS1、SP140、CacyBP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腹膜平衡试验检测4 h超滤量、4 h时透析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4 h dialysate/plasma creatinine,4 h D/PCr)、4 h和0 h时透析液葡萄糖含量比值(dialysate/dialysate at 0 h,D/D0)。分析SOCS1、SP140、CacyBP表达对PF的诊断价值。结果PF组患者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SOCS1[(0.84±0.11)比(1.00±0.15)]、SP140[(0.82±0.12)比(1.00±0.13)]、CacyBP[(0.85±0.09)比(1.00±0.13)]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PF组内、对照组内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SOCS1、SP140、CacyBP的mRNA表达水平与4 h超滤量、4 h D/PCr呈正相关,与D/D0呈负相关(P<0.05)。SOCS1、SP140、CacyBP表达水平对PF具有诊断价值,三者联合诊断PF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7(95%CI:0.936~0.99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8%和92.11%。结论腹膜透析滤出液外泌体SOCS1、SP140、CacyBP表达降低与PF相关,三项指标联合对PF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纤维化 外泌体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 斑点蛋白140 钙周期蛋白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D⁃乳酸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4
作者 李荣新 方源 宋卫平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9例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纳入同期单独脓... 目的分析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9例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作为再灌注损伤组,纳入同期单独脓毒症患者44例为脓毒症组。按肠黏膜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再灌注损伤组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13例)、中度损伤组(29例)及重度损伤组(17例),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再分为预后良好组(47例)和预后不良组(12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分组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预测价值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再灌注损伤组患者I⁃FABP、D⁃Lac、ICAM⁃1、IMA水平均高于单独脓毒症组,GLP⁃1水平低于单独脓毒症(P<0.05)。治疗前轻、中、重度损伤组患者I⁃FABP、D⁃Lac、ICAM⁃1、IMA水平依次升高,GLP⁃1水平依次降低(P<0.05)。治疗后,3组患者I⁃FABP、D⁃Lac、ICAM⁃1、IMA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重度损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同期轻、中度损伤组;3组患者GLP⁃1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重度损伤组GLP⁃1水平均低于同期轻、中度损伤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FABP、D⁃Lac、ICAM⁃1、IMA水平与AGI等级均呈正相关,GLP⁃1水平与AGI等级呈负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I⁃FABP、D⁃Lac、ICAM⁃1、IM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GLP⁃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FABP、D⁃Lac、ICAM⁃1、IMA、GLP⁃1联合对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均高于该5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脓毒症合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血清I⁃FABP、D⁃Lac、ICAM⁃1、IMA、GLP⁃1水平均与肠黏膜损伤程度和预后关系密切,联合预测短期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缺血 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细胞间黏附因子1 相关性 预后
原文传递
核心结合因子α_1基因修饰MSCs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形成作用研究
5
作者 李伟民 傅祖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62-264,268,共4页
目的:以去势大鼠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探讨以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形成的刺激作用和基因治疗机制。方法:5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去势后给药实验组(Cbfα1... 目的:以去势大鼠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探讨以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形成的刺激作用和基因治疗机制。方法:54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去势后给药实验组(Cbfα1基因修饰MSCs植入组:(G1),去势组(G2)和对照组(G3),并将术后第4、10和16定为实验周。观测骨形成指标: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AKP)和总碱性磷酸酶(总AKP)和骨吸收指标:尿吡啶醚(PYD)和脱氧吡啶醚(DPD)以及骨生物力学检测(BMT)。同步用IBAS计算机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不脱钙骨组织动态观测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G1在去势后4~16周BGP和骨AKP明显高于G2。而骨吸收指标:尿PYD和DPD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骨形成表面(FS)和骨小梁体积比(TBV),骨小梁平均厚度(MTT)较G2明显升高,尤其是TBV和FS,这种差异在第10周最为显著。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第16周)骨矿化沉积速率(MAR)逐渐增加。骨吸收表面(RS)与G2比较在所有实验周均无差异。BMT值4~16周明显高于G2。结论:Cbfα1基因修饰MSCs可刺激骨质疏松大鼠成骨细胞活跃增生,促进骨形成与骨转换速率代谢平衡。并可使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微观结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绝经后/病理生理学 骨生成 转染 @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液高迁移率族蛋白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在原发性IgA肾病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谭云芝 邹毅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280-284,共5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病人尿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原发性IgA肾病病人... 目的分析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病人尿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诊治的原发性IgA肾病病人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3例)、中度组(44例)和重度组(27例)。对病人进行预后随访,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26例)。采用Pearson和Spearman法分别分析尿HMGB1、IGFBP7水平以及二者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和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不良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原发性IgA肾病以及原发性IgA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尿HMGB1、IGFBP7对重度原发性IgA肾病以及原发性IgA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组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尿HMGB1[(6.72±1.02)μg/L、(9.61±2.17)μg/L、(12.51±3.14)μg/L]、IGFBP7[(2.25±0.58)μg/L、(5.32±1.26)μg/L、(15.72±3.65)μg/L]水平依次显著增加。预后不良组尿HMGB1[(14.92±4.45)μg/L比(7.62±1.26)μg/L]、IGFBP7[(18.73±3.57)μg/L比(3.15±1.03)μg/L]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根据相关性分析得知,尿HMGB1、IGFBP7水平呈正相关(P<0.05),二者均与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CRP、PCT和WBC、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HMGB1、IGFBP7是影响重度原发性IgA肾病的危险因素(P<0.05),HMGB1、IGFBP7也是原发性IgA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得知,尿HMGB1、IGFBP7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诊断重度原发性IgA肾病(Z_(联合比HMGB1)=2.41、Z_(联合比IGFBP7)=2.32,均P<0.05)。尿HMGB1、IGFBP7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原发性IgA肾病病人预后不良(Z_(联合比HMGB1)=2.33、Z_(联合比IGFBP7)=2.12,均P<0.05)。结论原发性IgA肾病病人尿HMGB1、IGFBP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二者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可以更好地评估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肾病 免疫球蛋白A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严重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对核心结合因子-α_1的表达和调控
7
作者 郭萍 林新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218-220,共3页
核心结合因子(Cbf)-α1在骨成型和骨改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机械力则是调控骨改建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本文就Cbf-α1的结构、Cbf-α1与骨改建的关系、机械力对Cbf-α1的表达调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骨改建 机械力 信号通路 促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结合因子-α_1和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在软骨内成骨中的作用
8
作者 程谷 李祖兵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437-439,443,共4页
在软骨细胞不断分化并最终肥大化过程中,核心结合因子(Cbf)-α1起到促进软骨细胞肥大的作用,而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能通过Cbf-α1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来抑制软骨细胞的肥大化。下面就Cbf-α1对软骨细胞产生的作用、PTHrP在软骨... 在软骨细胞不断分化并最终肥大化过程中,核心结合因子(Cbf)-α1起到促进软骨细胞肥大的作用,而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PTHrP)能通过Cbf-α1依赖性和非依赖性途径来抑制软骨细胞的肥大化。下面就Cbf-α1对软骨细胞产生的作用、PTHrP在软骨内成骨中的作用、PTHrP延缓软骨细胞成熟过程和PTHrP阻止cbf-α1表达的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内成骨 核心结合因子-α1 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α_1微球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素红 张桦 +1 位作者 崔惠敏 林建 《新医学》 2011年第4期244-245,275,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1微球蛋白(α1-M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组,测定尿TGF-β1、α1-MG、RBP含量,并与对照组23名健康体检...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1微球蛋白(α1-MG)及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组,测定尿TGF-β1、α1-MG、RBP含量,并与对照组23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DN患者尿TGF-β1、α1-MG、RB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尿TGF-β1、α1-MG、RBP与UAER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0.62,0.85,P均<0.01)。结论:早期DN患者尿TGF-β1、α1-MG水平升高,可能在评价DN病情进展及预后转归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尿转化生长因子β1 尿α1微球蛋白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Cbfa1在骨改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瑛 张方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2-914,共3页
成骨细胞由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经骨原细胞、前成骨细胞分化而来,它一旦终末分化以后就分泌产生各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如I型胶原、骨桥蛋白(osteopontin)和骨钙素(osteocalcin),并参与骨基质的钙化.
关键词 成骨细胞分化 特异性转录因子 核心结合因子 cbfA1 骨改建 细胞外基质蛋白 多向分化潜能 间充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对骨髓基质细胞核结合因子α_1基因及成骨细胞生成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小岚 袁成良 +2 位作者 侯建红 栗群英 黄迎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1期1626-1628,共3页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培养体系中,17β-雌二醇(E2)对其核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成骨细胞生成的作用。方法取自1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生长培养基中传代后,用1,25(OH)2D3和地...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培养体系中,17β-雌二醇(E2)对其核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成骨细胞生成的作用。方法取自1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生长培养基中传代后,用1,25(OH)2D3和地塞米松(DEX)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观察不同浓度E2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核结合因子α1mRNA表达的影响,以α-磷酸奈酚为底物,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VanGieson染色法显示Ⅰ型胶原的含量。结果E2能明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α1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E2浓度为0,1×10-10,1×10-8和1×10-6mmol/L时,Cbfα1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3.4%±1.8%,21.8%±2.0%,15.8%±1.5%(t=6.3,P<0.01)和5.8%±0.8%(t=17.8,P<0.01)。Northernblot结果显示Cbfα1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4.22±0.11,2.51±0.12(t=21,P<0.01),1.88±0.10(t=31,P<0.01)和1.17±0.09(t=41,P<0.01)。ALP活性随E2浓度增加而降低,在上述E2浓度时,ALP活性分别为(42.6±2.5)U/g,(17.9±2.0)U/g(t=15,P<0.01),(10.8±1.5)U/g(t=21,P<0.01)和(3.6±0.7)U/g(t=29,P<0.01)。细胞Ⅰ型胶原的含量随E2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E2能明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Cbfα1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骨髓基质细胞 结合因子α1 成骨细胞生成 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细胞分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祛寒化湿方联合甲氨蝶呤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血清核心结合因子a1水平的影响
12
作者 李璇 汪俊杰 +1 位作者 茅靖 李云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62-867,共6页
【目的】探究补肾祛寒化湿方(由骨碎补、杜仲、川续断、羌活、干姜、薏苡仁、怀牛膝等组成)联合甲氨蝶呤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肾虚督寒证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血清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AS... 【目的】探究补肾祛寒化湿方(由骨碎补、杜仲、川续断、羌活、干姜、薏苡仁、怀牛膝等组成)联合甲氨蝶呤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肾虚督寒证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血清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AS肾虚督寒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祛寒化湿方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评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和血清Cbfa1、Ⅰ型胶原蛋白C末端肽(CTX-Ⅰ)、Dickkopf1蛋白(DKK1)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为82.22%(37/45),组间比较(χ2检验),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度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BASDAI评分和BASFI评分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学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bfa1、CTX-Ⅰ、DKK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对血清Cbfa1、CTX-Ⅰ、DKK1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不良反应方面,治疗过程中,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6%(3/45),对照组为11.11%(5/4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祛寒化湿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AS肾虚督寒证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降低血清Cbfa1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祛寒化湿方 甲氨蝶呤 强直性脊柱炎 肾虚督寒证 疾病活动度 血清核心结合因子a1
原文传递
静态张应力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Cbfa1表达的变化
13
作者 杨瑛 张方明 +2 位作者 朱振林 李菁 启欣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196-200,共5页
目的检测静态张应力作用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Cbfa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纯化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应用内外双层套筒式硅胶膜细胞加力装置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加力,加力时间点为0、3、6、12、24小时。采... 目的检测静态张应力作用对人牙周膜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Cbfa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纯化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应用内外双层套筒式硅胶膜细胞加力装置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加力,加力时间点为0、3、6、12、24小时。采用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各加力时间点Cbfa1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牙周膜干细胞受力后Cbfa1蛋白的表达。结果人牙周膜干细胞受到静态张应力作用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Cbfa1 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且以加力3小时最为明显,6小时后开始下降,24小时后基本恢复到不加力时的表达水平。加力3小时Cbfa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升高,加力6小时后Cbfa1蛋白逐渐升高,一直持续到加力24小时(P<0.05)。结论静态张应力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核心结合因子Cbfa1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发生变化,说明Cbfa1在机械力促使人牙周膜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周膜干细胞 核心结合因子(cbfa1) 静态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表达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淑娟 李伟 谭云龙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及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的血清IGF-1和IGFBP-1蛋...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水平及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的血清IGF-1和IGFBP-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使用中文版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价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外周血中的IGFBP-1表达增高(P=0.01),而IGF-1的表达与HCs组无明显差异(P>0.05)。IGF-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认知功能维度中的工作记忆、言语学习与记忆、视觉学习与记忆、社会认知及MCCB总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IGFBP-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认知功能维度中的处理速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正常对照组IGF-1和IGFBP-1与认知功能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IGF-1与IGFBP-1的表达与患者认知功能存在负相关,表明IGF-1及IGFBP-1在精神分裂症认知损伤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结合因子α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董世武 应大君 +3 位作者 段小军 朱楚洪 刘光久 糜建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α1,Cbfa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抽取3月龄日本大白兔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获得MSCs,以Cbfa1重组腺病毒转染第3代MSCs,3 d后免疫荧... 目的探讨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 α1,Cbfa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抽取3月龄日本大白兔股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获得MSCs,以Cbfa1重组腺病毒转染第3代MSCs,3 d后免疫荧光法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并于1~7 d 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Cbfa1腺病毒处理组).以正常培养组、单纯诱导组和对照腺病毒处理组作为对照,各组设置7、14 d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RT-PCR法半定量分析Cbfa1腺病毒处理对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I型胶原等多种成骨细胞标志基因的影响,同时观察Cbfa1对MSCs成脂、成肌分化指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和生肌决定因子的影响. 结果①免疫荧光显示,转染Cbfa1重组腺病毒后MSCs可以表达Cbfa1;②各组MSCs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显示7、14 d,Cbfa1腺病毒处理组ALP、OC和OPN的表达均明显上调,Ⅰ型胶原的表达基本不变;④Cofa1使PPARγ、MyoD的表达受到抑制. 结论 Cbfa1能明显促进MSCs成骨方向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定向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董世武 应大君 +2 位作者 朱楚洪 张伟 刘光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以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factorα1,Cbfa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作为种子细胞,与猪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月龄日本大白兔40只,建... 目的探讨以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factorα1,Cbfa1)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作为种子细胞,与猪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月龄日本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1.2cm缺损模型,根据不同的修复方式分成4组。A组:Cbfa1基因修饰MSCs与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后修复;B组:未行基因修饰的MSCs与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后修复;C组:单纯脱细胞骨基质支架材料修复;D组:空白对照,不作任何植骨处理。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评价修复效果,并对修复后桡骨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大体观察至术后12周取材时,A组原骨缺损植骨区新生骨成熟度好、饱满、质硬;B组植骨区有骨性连接,质软;C组可在植骨区发现少量骨性连接;D组形成骨不连。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示:术后4、8周A组支架材料降解、新骨生成及髓腔再建优于其它3组。术后12周A组支架材料完全降解,新骨塑形完成,骨髓腔通畅,皮质骨改建成正常的板层骨结构;B组缺损区近端部分骨髓腔塑形再通;C组截骨两端骨痂向植骨中长入,髓腔塑形不明显;D组纤维组织充填,形成骨不连。以前述各组健侧桡骨为正常对照组(仍为D组),余分组同前,行破坏压缩载荷检测,结果示12周后A、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bfa1基因修饰MSCs与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复合构筑的组织工程骨可较好地修复兔桡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骨 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 转染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经ERK-MAPK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a1mRNA表达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朋飞 董展 +1 位作者 王结果 楼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对成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mRNA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24 h内新生SD大鼠颅骨培养成骨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降钙素(0.01、0.1、1 ng/mL)和一定浓度ERK特异性抑制... 目的研究降钙素对成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mRNA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24 h内新生SD大鼠颅骨培养成骨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降钙素(0.01、0.1、1 ng/mL)和一定浓度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进行干预,应用RT-PCR技术检测成骨细胞cbfa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phos-ERK 1/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Independent-Samples检验法分析比较各组间总体均值差异。结果加入0.01、0.1、1 ng/mL的降钙素干预后,成骨细胞表面cbfa1mRNA的表达随降钙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中、高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此外降钙素刺激了phos-ERK1/2蛋白的表达。U0126可阻断以上所有效应。结论降钙素可上调成骨细胞cbfa1mRNA的表达,且ERK-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 成骨细胞 ERK 1/2 核心结合因子a1(cbf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结合因子α1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华壮 周跃 郭国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 ymalstemcells,MSCs)的促成骨效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日本大白兔MSCs,按培养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单纯诱导组:以条件培养液... 目的观察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binding factorα1,Cbfα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 ymalstemcells,MSCs)的促成骨效应。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日本大白兔MSCs,按培养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培养;单纯诱导组:以条件培养液(低糖DMEM+10%胎牛血清+10mmol/L地塞米松+50mg/L维生素C+10mmol/Lβ-甘油磷酸钠)培养;实验组:以AdEasy1/Cbfα1转染MSCs,加入条件培养液培养。在诱导3d,1、2、3和4周时,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骨钙素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兔MSCs生长良好,实验组AdEasy1/Cbfα1转染后90%以上MSCs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ALP染色呈棕黑色阳性,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加深,对照组仅少量散在细胞ALP呈弱阳性;第1、2、3和4周实验组ALP浓度与单纯诱导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从2周开始有红色的阳性染色矿化结节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节数目随时间推移而增多。实验组及单纯诱导组1周时有少量骨钙素染色阳性,2、3及4周时大量出现,对照组为阴性。结论应用Cbfα1可促进兔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兔坏死股骨头内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赵宏斌 胡敏 +2 位作者 梁红锁 王建伟 尹继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03-1006,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恒古骨伤愈合剂(简称中药合剂)对兔坏死股骨头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μg/kg体重)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加甲基泼尼松3次肌肉注射制作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用中药合剂治疗后取... 目的研究中药恒古骨伤愈合剂(简称中药合剂)对兔坏死股骨头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μg/kg体重)间隔24h两次静脉注射加甲基泼尼松3次肌肉注射制作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用中药合剂治疗后取股骨头行免疫组化,并提取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观察兔股骨头内cbfα1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给药第4周时,中药组与模型组股骨头内cbfα1基因表达均为阴性,至第8、12周时,中药组免疫组化结果为弱阳性,模型组为阴性;至第12周时中药组股骨头内cbfα1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87倍。正常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药恒古骨伤愈合剂可促进坏死α股骨头内源性cbfα1基因的表达,以用药时间长者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模型 恒古骨伤愈合剂 核心结合因子α1 免疫组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模型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柏小金 徐林 +6 位作者 骆旭东 刘福英 黄文良 郭元 马立坤 程小菊 柏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800-2806,共7页
背景:骨折及脑损伤后造成的低氧环境导致一系列相关因子的表达,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二者在骨折愈合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骨折合并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是否与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相关还不十... 背景:骨折及脑损伤后造成的低氧环境导致一系列相关因子的表达,包括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二者在骨折愈合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骨折合并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是否与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相关还不十分清楚。目的:构建脑损伤大鼠模型,对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在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及单纯股骨骨折模型的骨折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对比,评价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单纯股骨骨折组和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1,2,3,5周处死动物,通过股骨骨折断端X射线评分及骨痂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模型大鼠不同时间点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3组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单纯股骨骨折组。单纯股骨骨折和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两组的组内1,2,3,5周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一时间段组间比较,单纯股骨骨折组和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高于单纯股骨骨折组(P<0.05)。结果证实,骨折合并脑损伤模型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和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更为突出,这可能是骨折合并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骨及关节损伤模型 低氧诱导因子1Α 核心结合因子α1 股骨 骨折 脑损伤 X射线 骨折愈合 大鼠 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