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涉禽栖息地修复策略研究
1
作者 杨云峰 卜明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6,共7页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涉禽栖息地修复中的应用过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从觅食、筑巢和人为干扰3个层面构建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野外实测和文献收集获取栖息地数据,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涉禽栖息地整体适宜程度较低且生境类型较为同质,评分较高的栖息地区域水深较浅、水生植物较为丰富、周边有适宜筑巢地、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较低;而评分较低的栖息地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外部干扰较大。依据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系统设计、微生境设计和游憩设计3项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 水鸟 涉禽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产卵需求的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鲁芸 吴紫涵 +5 位作者 刘清园 成必新 卿杰 严鑫 张泽宇 李永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3-741,共9页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获得修复工程对鱼类产卵生境真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19—2021年黑水河产卵期的鱼类栖息地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3.04、83.52与83.52,鱼类产卵栖息地得到改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对产卵栖息地有明显修复效果;黑水河不同河段鱼类产卵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修复前下游河段(R4~R6)优于上游河段(R1~R3)的特征,修复后不同河段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为21.33%~59.15%;通过对敏感因子进行溯源可知,修复前黑水河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河流连通性和水力条件限制,修复后连通性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水体流速和弗劳德数与保护鱼类产卵的偏好状态仍具有一定差距,后期修复工作应结合鱼类产卵喜好针对水体流态进行局部塑造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工程 鱼类产卵偏好 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时空特征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鱼类栖息地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叶智峰 朱冬舟 孙干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第11期138-145,157,共9页
为进一步完善鱼类栖息地修复技术体系,以“松新减水河段鱼类栖息地修复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建立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工程建设前后水文监测数据、河道航拍图,评价疏槽、透水堰、镇脚、冲沟导堤、底质改善5... 为进一步完善鱼类栖息地修复技术体系,以“松新减水河段鱼类栖息地修复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确定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建立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工程建设前后水文监测数据、河道航拍图,评价疏槽、透水堰、镇脚、冲沟导堤、底质改善5种工程措施的实施效果,认识不同措施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5种工程措施对减水河段鱼类生境改善、生境多样性营造均起到积极作用。研究成果对鱼类栖息地修复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水河段 鱼类栖息地修复 实施效果 黑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婺源月亮湾蓝冠噪鹛栖息地修复工程
4
作者 张鹏 忻飞 +2 位作者 杨棠武 戈萍燕 安树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6期59-62,共4页
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威胁蓝冠噪鹛的生存状况。通过对江西婺源月亮湾蓝冠噪鹛分布情况、生活习性及现状栖息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驳岸修复、植被恢复、生境营造等方面开展栖息地修复工程。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驳岸... 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威胁蓝冠噪鹛的生存状况。通过对江西婺源月亮湾蓝冠噪鹛分布情况、生活习性及现状栖息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驳岸修复、植被恢复、生境营造等方面开展栖息地修复工程。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驳岸修复工程、植被护坡带建设工程、小微湿地构建工程等措施,达到稳定河势、恢复生境、修复蓝冠噪鹛栖息地的目标。本工程可提升蓝冠噪鹛栖息地质量,恢复生境多样性,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还可提升项目区水土保持能力,为山区型河道鸟类栖息地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冠噪鹛 栖息地修复 山区型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栖息地修复实践与研究——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宁 戴小华 +1 位作者 王洁 谢冬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5期86-89,共4页
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下,目前普遍缺少对自然生态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人工恢复栖息地后期管理的相关研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理念,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栖息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拦截... 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下,目前普遍缺少对自然生态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人工恢复栖息地后期管理的相关研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理念,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栖息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拦截与缓冲面源污染物的思路,修复河岸生态界面,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道,研发了植被管理模式与外来入侵植物防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同类型栖息地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专项规划视角下重点物种保护与栖息地修复——以赣江中游吉安市段为例
6
作者 徐秋阳 王巍巍 +1 位作者 李宁 徐丽丽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2期11-14,共4页
流域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从区域流域视角对空间开发和保护利用作出专门安排。针对赣江中游鱼类和鸟类等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的现状,统筹协调流域要素配置,重点研究制定流域水陆过渡区的种群恢复、... 流域专项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从区域流域视角对空间开发和保护利用作出专门安排。针对赣江中游鱼类和鸟类等种质资源破坏严重的现状,统筹协调流域要素配置,重点研究制定流域水陆过渡区的种群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从理水塑洲、岸线治理、修山优林三方面恢复、保护重点物种,修复栖息地,恢复流域生物多样性。流域专项规划的保护措施也能与市、县两层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提供规划策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保护 栖息地修复 流域专项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赣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栖息地保护主要问题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扬 陈海梅 《海河水利》 2024年第11期1-4,共4页
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河流连通性、水文情势、水流流态、水温、水质以及河床底质等,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栖息地保护作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关键环节之一,需要统筹考虑流域特点及规划要求,科学... 水利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河流连通性、水文情势、水流流态、水温、水质以及河床底质等,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栖息地保护作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关键环节之一,需要统筹考虑流域特点及规划要求,科学评估栖息地保护的必要性,重视支流保护,通过创新推广及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为水利工程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工程实践实例并积累经验。以重安江流域为例,分析了该流域栖息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对栖息地保护工作开展进行了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修复 河流生态环境 小水电整改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梧桐河生态修复工程鱼类栖息地模拟及调查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尚飞 杜彦良 +3 位作者 王瑜 殷淑华 王世岩 徐建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通过对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中下游河道栖息地模型模拟和实地鱼类调查,分析了修复工程丁坝的水动力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改善作用。基于流量内增加法(IFIM),应用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River 2D),考虑鱼类栖息地的流速、水深、遮蔽回水面积比... 通过对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中下游河道栖息地模型模拟和实地鱼类调查,分析了修复工程丁坝的水动力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改善作用。基于流量内增加法(IFIM),应用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River 2D),考虑鱼类栖息地的流速、水深、遮蔽回水面积比3项指标,定义栖息地为差、中、良3个等级,模拟从小到大4个不同流量条件下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鱼类栖息地等级的分布及变化,并通过实地鱼类调查数据验证修复工程丁坝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量条件下,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鱼中等级栖息地占84%以上;从生态流量到多年平均流量的过程中,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不同综合适宜性指数(Combined Suitable Indexes,CSI)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变化较大,其中两者CSI差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分别减少4.9%和4.8%,顺直河道CSI中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升高4.9%,丁坝河道CSI中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下降6.0%,丁坝河道CSI良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从0%升高到10.8%;当流量大于多年平均流量26.42 m^3/s时,各种等级的栖息地比例变化不大,多年平均流量对鱼类生长而言是最佳下限流量。从2016年和2017年9月两河段的鱼类调查情况来看,丁坝河段鲫(Carassius auratus)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的平均体重和平均体长更大,模拟和实测数据一致,说明丁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鱼类栖息地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评估 栖息地修复 River-2D模型 丁坝 梧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评价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
9
作者 何珲 蒋敏 +9 位作者 谢文文 黄瑜 张月明 吴素娟 张攀 齐程 罗川 李俊霖 罗鹏 杨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10,共16页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评价方法,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为研究区开展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9种类型受损栖息地总面积4273.97 h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的5.11%,其中连片人工纯林、低质次生天然林和矿山受损面积较大;AHP‑OWA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定量揭示“保护-成本”权衡关系,能够提供不同决策情境下的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方案,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支持;无论何种情景,国道108沿线头道水流域北侧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的低质次生天然林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最优先恢复地段。考虑到多种受损类型,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应因地制宜,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情况,适当采取如整地、人工植苗、带状皆伐或疏伐等人工恢复措施促进栖息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受损栖息地 栖息地修复 恢复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栖息地修复为导向的湿地公园设计方法--以云南省保山市青华湿地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莉 张杰龙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3期90-101,共12页
湿地公园设计需要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并进行科学修复,但在实践中,湿地修复的相关生态原理经常未能有效表达在设计方案中,导致湿地修复的生态效益-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效益-并不显著。本文简述了水淹、肥力等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 湿地公园设计需要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并进行科学修复,但在实践中,湿地修复的相关生态原理经常未能有效表达在设计方案中,导致湿地修复的生态效益-尤其是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效益-并不显著。本文简述了水淹、肥力等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梳理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基本原理,采用了以湿地鸟类作为指示物种的湿地评价方法。基于多年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以栖息地修复为导向,以水文设计为基础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期望实现生态学基本原理在空间层面的转译,来指导景观设计师实现生态设计的有效落地。此方法包括7个步骤:目标物种选择及目标设定-生境类型设计及空间布局-地形营造-水位设计-植物群落构建-低干预的景观设计-预留让自然做功的空间。文中以云南省保山市青华湿地为例,介绍了在每一个步骤中落实以栖息地修复为导向的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湿地修复 栖息地修复 湿地公园设计 生物多样性 鸟类栖息地 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水利水电开发鱼类栖息地保护模式及案例解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沙龙 张轶超 +1 位作者 金弈 常毅 《环境影响评价》 2015年第3期9-12,共4页
基于栖息地保护相关研究,根据鱼类栖息地所处的初始、受损两种状态,提出了相应的栖息地保护、栖息地修复两种保护模式,初步探讨了两种不同保护模式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栖息地保护一般从流域层面在规划阶段提出,应用于未被开发、鱼... 基于栖息地保护相关研究,根据鱼类栖息地所处的初始、受损两种状态,提出了相应的栖息地保护、栖息地修复两种保护模式,初步探讨了两种不同保护模式在水利水电开发中的应用。栖息地保护一般从流域层面在规划阶段提出,应用于未被开发、鱼类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高的天然河段的保护;而当鱼类栖息地已受损,则需要采用栖息地修复工程措施,栖息地修复一般在单个工程项目建设时具体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水电开发 鱼类栖息地 栖息地保护 栖息地修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数据分析
12
作者 陈星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5-583,共9页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的形式,收集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发文量的年度变化、核心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3方面,总结了自1991年以来该领域发表的2081篇文献的研究历程变化,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的形式,收集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发文量的年度变化、核心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3方面,总结了自1991年以来该领域发表的2081篇文献的研究历程变化,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以梳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探寻未来研究重点.结果显示,目前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主要由美国等欧美国家主导,并集中在水生生物栖息地领域.未来应更加注重鸟类、哺乳动物等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工作的开展,并关注野生动物功能性状、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恢复工作的潜在作用和影响;同时,应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恢复理念开展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突现分析 栖息地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咨询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13
作者 于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2期042-045,共4页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从现状与挑战切入,探讨当前主要问题,分析技术解决方案,涵盖生态系统修复、物种保护及可持续资源利用等创新技术。栖息地修复与物种保护技术改善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结合监测与数据分析技...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从现状与挑战切入,探讨当前主要问题,分析技术解决方案,涵盖生态系统修复、物种保护及可持续资源利用等创新技术。栖息地修复与物种保护技术改善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结合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评估保护效果,提出科学评估方法和指标,为优化保护策略提供依据,推动绿色农业与生态系统服务技术可持续发展,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栖息地修复 物种保护 技术评估 绿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Citespace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14
作者 李学华 龙永才 +2 位作者 胡世星 余廷松 黄显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37-39,共3页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库中获取与鱼类资源保护相关的文献集合,例如通过中国知网等。然后,将这些文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领域...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库中获取与鱼类资源保护相关的文献集合,例如通过中国知网等。然后,将这些文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Citespace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统计分析:(1)关键词提取:Citespace可以通过词频统计等方法提取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2)时空演化分析:Citespace可以将文献按时间轴展示,通过研究主题的时空分布变化来探究研究的发展趋势。(3)关系网络分析:Citespace可以构建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通过分析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共词关系等,揭示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者、重要文献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鱼类资源保护在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的研究情况、研究热点、学术发展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赤水河流域 鱼类资源保护 栖息地修复 资源监测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银川阅海湿地燕鸥栖息地生态修复案例的探讨
15
作者 李志军 《宁夏林业通讯》 2017年第6期38-40,50,共4页
对银川阅海湿地鸟类栖息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阅海湿地鸟类种群及栖息地分布类型和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有重要湿地生态景观、受威胁程度较大的燕鸥栖息地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措施,探析了燕鸥栖息地修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川阅... 对银川阅海湿地鸟类栖息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阅海湿地鸟类种群及栖息地分布类型和生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有重要湿地生态景观、受威胁程度较大的燕鸥栖息地提出了生态修复的措施,探析了燕鸥栖息地修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川阅海湿地鸟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栖息地修复 燕鸥保护 银川阅海湿地
原文传递
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16
作者 李丛蕾 田书荣 +4 位作者 宋玉成 张鸿 高大立 杨道德 桂小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胁,因此,通过种群监测和生存力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湖南洞庭湖分布有3个麋鹿亚群,种群数量为210头左右。根据种群2006—2020年监测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自然灾害、环境容纳量和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VORTEX模型(10.5.5.0)对麋鹿种群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和环境容纳量为1000头的情形下,种群在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为0.0991±0.0800,周限增长率λ为1.1041±1.1900,净增长率R0为2.0062,雌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7.03年,雄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8.65年;随着时间推移,近交系数增加8.08%,种群基因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下降6.57%和8.30%;敏感度分析发现,洪水灾害是影响洞庭湖麋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幼鹿死亡率增加,种群灭绝概率与灾害频次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在对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种群生存力分析 再引入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S湾”活水岸公园:自然驱动的河流景观生态修复实践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楚晗 王胤瑜(翻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0年第3期114-129,共16页
河岸是一个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界面,具有显著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同时又极具动态性和敏感性。河岸空间规划设计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减轻灾害的目标。本文以江西省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S湾’活... 河岸是一个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界面,具有显著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同时又极具动态性和敏感性。河岸空间规划设计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减轻灾害的目标。本文以江西省赣江新区儒乐湖新城"‘S湾’活水岸公园"规划为例,通过获取项目所在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遥感地图与水位数据,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并将其与历史上的主要河道整治与开发利用活动进行对应,结合水沙运动规律,初步厘清了场地河流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而提出基于自然的设计方案: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利用河流的自然发育规律做功,复育被破坏的河流沙洲栖息地,同时根据场地自然条件划分公园功能区,营造引人入胜的滨水体验。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建立新城与赣江季相和水位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之更具活力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河流演变 河岸 生态修复 栖息地修复 城市韧性
原文传递
海洋疏浚物生态化利用研究及应用进展
18
作者 张天雪 王召伟 +3 位作者 宋爽 陈虹 韩建波 杨文超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07-112,共6页
我国实施严格管控围填海政策以来,疏浚物的海洋倾倒量激增,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开展海洋疏浚物的有益利用是解决海洋倾倒带来二次环境风险的根本措施。疏浚物在理化性质上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基于“工法自然”的理念,... 我国实施严格管控围填海政策以来,疏浚物的海洋倾倒量激增,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开展海洋疏浚物的有益利用是解决海洋倾倒带来二次环境风险的根本措施。疏浚物在理化性质上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基于“工法自然”的理念,将其用于制备人工表土、沙滩养护、栖息地修复、人工岛建造等生态重建或修复领域,能在妥善处置疏浚物的同时缓解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泥沙匮乏等环境问题,实现协同增效的多赢局面。对国内外海洋疏浚物生态化利用的各类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了海洋疏浚物应用于不用渠道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物 生态化利用 人工表土 沙滩养护 栖息地修复
原文传递
荷兰马肯湖-瓦登海项目:探索自然的建造 被引量:4
19
作者 熊亮 瑞克.德.菲索 +1 位作者 孙一鹤 田晓劼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18年第3期58-75,共18页
荷兰马肯湖-瓦登海项目实现了传统智慧与前沿技术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基于圩田模式这一荷兰传统的共识式决策模式,多个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制定出了马肯湖-瓦登海项目计划;另一方面,该项目在设计思想及技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利用创... 荷兰马肯湖-瓦登海项目实现了传统智慧与前沿技术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基于圩田模式这一荷兰传统的共识式决策模式,多个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制定出了马肯湖-瓦登海项目计划;另一方面,该项目在设计思想及技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利用创新技术和自然进程建造出了新的自然。马肯湖-瓦登海项目在这个气候急剧变化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其湿地设计与建造将有助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改善当地生态系统,并增强处于暴雨和洪水威胁中的河流三角洲地区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肯湖 圩田模式 淤泥 群岛 自然建造 栖息地修复 研究式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