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遗传力和标记密度下QTL区间定位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明丽 鲁绍雄 +3 位作者 连林生 苟潇 严达伟 李国治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0-694,共5页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系统比较了目标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标记密度对F2设计下单个性状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定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性状遗传力的升高,QTL的检测效率以及QTL位置估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提高,但对QTL加性效... 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系统比较了目标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标记密度对F2设计下单个性状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定位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性状遗传力的升高,QTL的检测效率以及QTL位置估计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也提高,但对QTL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估计的效果则无明显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遗传图谱上的标记密度对保证QTL的定位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相邻标记间的图距缩小到一定程度(5-10cM)时,进一步增加标记密度并不能改进QTL定位的效果。同时,对遗传力过低的性状实施QTL定位,单纯增加标记密度无益于改进QTL定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力 标记密度 数量性状座位 区间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密度对标记辅助导入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白俊艳 杨又兵 +2 位作者 黄勇 祁艳霞 李广录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87,共4页
为了分析不同标记密度对标记辅助导入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有利等位基因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两阶段选择策略,前景选择是利用与导入QTL紧密连锁的两侧标记进行间接选择,并将标记辅助最佳线性无偏预测(MBLUP)用于背景选择。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不同标记密度对标记辅助导入一个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有利等位基因效率的影响,试验采用两阶段选择策略,前景选择是利用与导入QTL紧密连锁的两侧标记进行间接选择,并将标记辅助最佳线性无偏预测(MBLUP)用于背景选择。结果表明:在回交阶段,不同标记间图距对导入QTL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前景性状的遗传进展影响很小;而在横交阶段,缩小标记间图距可以提高导入QTL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前景性状的遗传进展,但当标记间图距由10 cm缩小到2 cm时,导入QTL有利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幅度很小。背景QTL有利等位基因的频率和背景性状的遗传进展在不同标记密度之间基本没有差异,说明当标记间图距小于10 cm时标记辅助导入效率比较高,而且将MBLUP应用于背景选择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辅助导入 前景选择 背景选择 标记辅助最佳线性无偏预测(MBLUP) 标记密度
原文传递
BC_1设计下标记密度对QTL定位精确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鲜萍 鲁绍雄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BC1设计中标记密度(标记间隔分别为5、10、20、50 cM)对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精确性的影响,以均方误(MSE)为衡量指标.结果表明:当遗传图谱上相邻标记间的图距在5 cM以上时,提高标记密度,对于提高QTL定位的准确性... 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BC1设计中标记密度(标记间隔分别为5、10、20、50 cM)对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精确性的影响,以均方误(MSE)为衡量指标.结果表明:当遗传图谱上相邻标记间的图距在5 cM以上时,提高标记密度,对于提高QTL定位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具有积极的效应,但当标记密度达到某一程度(相邻标记间图距为2 cM)时,由于方法本身的局限,继续增加标记密度,对标记-QTL连锁分析法定位QTL的效果则没有实际意义,标记密度对检验统计量LOD值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1设计 标记密度 QTL定位 最大似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女设计中标记密度对QTL定位精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青 张勤 张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590-598,共9页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在孙女设计中不同的群体结构、性状遗传力、QTL效应大小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等各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4种标记密度(标记间隔5cM,10cM,20cM和50cM)对QTL定位精确性(以均方误MSE为衡量指标)的影响,并从经...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分析了在孙女设计中不同的群体结构、性状遗传力、QTL效应大小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等各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4种标记密度(标记间隔5cM,10cM,20cM和50cM)对QTL定位精确性(以均方误MSE为衡量指标)的影响,并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MAS)的QTL定位的最佳标记密度。结果表明,一般说来,在各因素水平都较低时,MSE随标记密度加大而下降的相对幅度也较小;反之,在各因素的水平都较高时,MSE随标记密度加大而下降的相对幅度也较大。当样本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如40个家系,每个家系100个儿子),或当QTL效应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时(如QTL方差占加性遗传方差的50%),MSE随标记密度加大而下降的幅度几乎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95%左右)。对于MAS可获得的最佳经济效益来说,在不同的各因素水平组合下QTL定位的最佳标记间隔分别为5cM(小样本、大QTL,或中等样本、中等遗传力和QTL,或大样本、小QTL)、10cM(中等样本、高遗传力或大QTL,或大样本、中等遗传力和QTL)和20cM(大样本、高遗传力或大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密度 QTL定位 最小二乘法 孙女设计 精确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记密度分类间隔面的组类属属性学习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一宾 裴根生 程玉胜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类属属性学习避免相同属性预测全部标记,是一种提取各标记独有属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框架,在多标记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针对标记维度较大、标记分布密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有的基于类属属性的多标记学习算法普遍时间消耗大、分类精度低... 类属属性学习避免相同属性预测全部标记,是一种提取各标记独有属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框架,在多标记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针对标记维度较大、标记分布密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有的基于类属属性的多标记学习算法普遍时间消耗大、分类精度低。为提高多标记分类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标记密度分类间隔面的组类属属性学习(GLSFL-LDCM)方法。首先,使用余弦相似度构建标记相关性矩阵,通过谱聚类将标记分组以提取各标记组的类属属性,减少计算全部标记类属属性的时间消耗。然后,计算各标记密度以更新标记空间矩阵,将标记密度信息加入原标记中,扩大正负标记的间隔,通过标记密度分类间隔面的方法有效解决标记分布密度不平衡问题。最后,通过将组类属属性和标记密度矩阵输入极限学习机以得到最终分类模型。对比实验充分验证了该文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分类 标记密度 组类属属性 极限学习机 分类间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芯片密度对华西牛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评估准确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元清 王泽昭 +7 位作者 朱波 陈燕 徐凌洋 张路培 高会江 李超 李俊雅 高雪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1-602,共12页
旨在基于Illumina BovineHD 770K与Cattle 110K芯片在华西牛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系统比较在不同标记密度下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的差异,探索两款芯片在华西牛遗传评估中结合使用方法。本试验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 旨在基于Illumina BovineHD 770K与Cattle 110K芯片在华西牛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系统比较在不同标记密度下基因组选择预测准确性的差异,探索两款芯片在华西牛遗传评估中结合使用方法。本试验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测序数据将3948头华西牛770K芯片填充至790K后,分别取90K(两款芯片交集)、110K、770K、790K(两款芯片并集)4种标记密度,对华西牛遗传评估所涉及的5个性状(断奶重、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产犊难易度、胴体重、屠宰率)进行遗传力估计,并通过GBLUP模型利用五折交叉验证对基因组评估准确性进行比较,筛选并确定华西牛遗传评估中最适标记密度。结果显示:1)4种标记密度下,估计的华西牛5个性状遗传力差异不显著,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的遗传力为0.47~0.50,属于高遗传力;胴体重为0.37~0.39,属于中等遗传力;产犊难易度和屠宰率性状为0.14~0.21,属于中低遗传力。2)在GBLUP评估模型中,Cattle 110K在各个性状上的预测准确性均表现良好,并较Illumina BovineHD 770K芯片有显著提升(P<0.05),其中胴体重、产犊难易度和屠宰率3个性状提升较为明显,分别提升了14.9%、13.8%和8.4%;断奶重和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分别提升2.8%和4.5%。3)各性状预测准确性随着遗传力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标记密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392(90K)、0.3741(110K)、0.4136(770K)、0.4593(790K)。因此,在华西牛实际遗传评估中,可直接使用Cattle 110K芯片进行评估,在获得较好评估准确性的同时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牛 基因组选择 标记密度 育种芯片 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不交换条件下F_2群体高密度分子区间标记QTL的精确作图
7
作者 李宏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427-434,共8页
提出雄性不交换条件下F_2群体区间标记定位QTL的相关方法.研究高密度分子标记存在强烈交叉干涉时,QTL的精确定位方法.
关键词 雄性不交换 F2群体 QTL 精确作图 区间标记 数量性状座位 密度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2种密度生物素标记红细胞可同时和重复测定循环红细胞容量
8
作者 周庆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4年第3期282-282,共1页
背景 为了研究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检测循环红细胞容量非放射性方法,作者对2组红细胞分别以低密度生物素(LDB_1)和高密度生物素(HDB)标记,检测其对于红胞容量的检测效果。研究设计与方法 10名健康成人,分刖以HDB、LDB和^(51)Cr标记其自身... 背景 为了研究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检测循环红细胞容量非放射性方法,作者对2组红细胞分别以低密度生物素(LDB_1)和高密度生物素(HDB)标记,检测其对于红胞容量的检测效果。研究设计与方法 10名健康成人,分刖以HDB、LDB和^(51)Cr标记其自身红细胞,将标记后的红细胞混匀后输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生物素标记 红细胞 重复测定 循环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2、CD_(34)标记微血管密度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买赛虎 徐建庆 张站产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622-625,共4页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CD_(34)标记微血管密度(CD_(34)-MVD)在胆囊癌中组织的表达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和2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MMP-2、CD_(34)-MVD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表达与胆...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CD_(34)标记微血管密度(CD_(34)-MVD)在胆囊癌中组织的表达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2例胆囊癌和25例慢性胆囊炎组织中MMP-2、CD_(34)-MVD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表达与胆囊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MMP-2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中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慢性胆囊炎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4.0%(6/25),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8.8%(41/52);CD_(34)-MVD在胆囊癌为(53.6±8.9),慢性胆囊炎为(19.6±4.15),两者之间表达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MMP-2、CD_(34)-MVD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1.3794,P=0.0062)。结论:在胆囊癌组织中MMP-2及CD_(34)-MVD高表达,在胆囊癌判断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可能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2 CD_(34)标记微血管密度 胆囊癌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交育种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分布及其应用(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长鉴 莫惠栋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55-655,共1页
推导了回交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条件概率分布,并用平均数预测各个体的供体染色体片段的大小。预测的精确度则用有关方差的公式,以供体的实际片断大小(y)与根据标记基因型预测的供体片断大小(yp)的相关表示,并表达为标记密... 推导了回交群体中供体基因组成分的条件概率分布,并用平均数预测各个体的供体染色体片段的大小。预测的精确度则用有关方差的公式,以供体的实际片断大小(y)与根据标记基因型预测的供体片断大小(yp)的相关表示,并表达为标记密度的函数。结果表明:虽然在标记密度中等(例如 40CM/标记)时即能获得y和yp的高度相关,但对一个大群体,仍必须通过高密度的标记图(例如 10— 20cM/标记)才可能鉴别出其中的最佳个体。因此,为了在标记辅助回交育种中充分利用标记信息,应当分步骤鉴定标记基因型和选择个体。这就是:先根据少数标记对所有个体作初步选择,再根据较多标记对少数个体作精细选择。这样,在基因渐渗实验中,就可以既提高对大群体的选择强度又只要鉴定有限数目的标记基因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辅助回交育种 基因渐渗 标记密度 供体染色体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与CD105和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红林 陈曦 +1 位作者 田红伟 岳文彬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11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related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CD105、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及意义。方法行手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47...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组织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related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CD105、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及意义。方法行手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47例,手术切除肾细胞癌组织47份为肾细胞癌组,癌旁正常组织15份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CEACAM1、CD105表达情况,光镜下计数CD34标记的MVD值,Pearson相关分析肾细胞癌组织CEACAM1表达与CD105、CD34标记的MVD值的相关性。结果肾细胞癌组CEACAM1阳性表达率(42.55%)低于对照组(72.34%),CD105阳性表达率(78.72%)高于对照组(46.81%)(P<0.05);肾细胞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者CEACAM1阳性表达率(23.53%)低于Ⅰ~Ⅱ期者(53.33%),CD105阳性表达率(100.00%)高于Ⅰ~Ⅱ期者(66.67%)(P<0.05);肾细胞癌组CEACAM1、CD105阳性表达率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病理分级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细胞癌组CD34标记的MVD值(78.05±16.57)高于对照组(43.62±12.37)(P<0.05);肾细胞癌组CD34标记的MVD值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肾细胞癌组CEACAM1与CD105、CD34标记的MVD值均呈负相关(r=-0.394,P=0.035;r=-0.427,P=0.023),CD105与CD34标记的MVD值呈正相关(r=0.363,P=0.041)。结论肾细胞癌组织CEACAM1表达降低,CD105及CD34标记的MVD值表达增加,且CEACAM1、CD105及CD34标记的MVD值与肾细胞癌病理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D105 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体外冲击波对兔缺血坏死股骨头内BM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小波 李平 +1 位作者 卢向东 刘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兔缺血坏死股骨头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表达及骨质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3-4kg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3只,雌雄不限,采用脂多糖和甲基强的松龙制造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每只兔左股骨头接受冲击波治疗,设...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兔缺血坏死股骨头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表达及骨质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体重3-4kg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3只,雌雄不限,采用脂多糖和甲基强的松龙制造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每只兔左股骨头接受冲击波治疗,设为实验组,右股骨头不做任何处理,设为对照组。在冲击波治疗后1,2,4,8,12周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BMP表达的情况,用空骨陷窝率、成骨细胞计数及四环素荧光标记染色评价骨质再生的情况。结果在实验组,冲击波治疗后2周BMP开始表达,4周达到高峰,12周仍很高,BMP表达最强的区域在坏死后增殖区。成骨细胞在2周开始增多,4周达到高峰,12周仍很密集。而在对照组,只有少量的BMP表达和成骨细胞出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股骨头成骨细胞计数及四环素标记积分光密度值在4周(P<0.05),8周和12周显著增高(P<0.01),而空骨陷窝率在4周(P<0.05),8周和12周显著降低(P<0.01)。结论ESWT可以促进兔缺血坏死股骨头内BMP的表达进而促进骨质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形态发生蛋白 成骨细胞 空骨陷窝率 四环素标记积分光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海洋所构建凡纳滨对虾遗传图谱
13
作者 徐承旭 《水产科技情报》 2016年第3期162-163,共2页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组探查分析,成功构建了全球标记密度最高的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凡纳滨对虾是我国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也是世界单一种类产值最高的水产养殖对象,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科院海洋所 遗传图谱 遗传连锁图谱 养殖对象 海洋研究所 测序技术 标记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科院海洋所构建凡纳滨对虾遗传图谱
14
《当代水产》 2016年第4期27-27,共1页
3月28日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组探查分析,成功构建全球标记密度最高的对虾遗传连锁图谱。据悉,凡纳滨对虾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和杂合度比例均很高,其高复杂出监管函。3月29日,中水渔... 3月28日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凡纳滨对虾的基因组进行了基因组探查分析,成功构建全球标记密度最高的对虾遗传连锁图谱。据悉,凡纳滨对虾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和杂合度比例均很高,其高复杂出监管函。3月29日,中水渔业又公告称,收到了北京证监局发来的责令整改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科院海洋所 遗传图谱 遗传连锁图谱 海洋研究所 基因组 测序技术 标记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Wild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Pacific Oyster(Crassostrea gigas) 被引量:2
15
作者 GUO Xiang LI Qi +1 位作者 KONG Lingfeng YU H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6年第2期327-333,共7页
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can be applied for mapping the actual genes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 of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raits through association mapping.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association studies are str... Linkage disequilibrium(LD) can be applied for mapping the actual genes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 of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raits through association mapping.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association studie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extent of LD which determines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markers in the studied population,as well as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for an association analysis.In this study,we first characterized the extent of LD in a wild population and a cultured mass-selected line of Pacific oyster(Crassostrea gigas).A total of 88 wild and 96 cultured individuals we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genome-wide LD with 53 microsatellites,respectively.For syntenic marker pairs,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wild population;however,thre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occurred in the cultured population,and the significant LD extended up to 12.7 c M,indicating that strong artificial selection is a key force for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genome-wide LD in cultured population.The difference of LD between wild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showed that association studies in Pacific oyster can be achieved with reasonable marker densities at a relatively low cost by choosing an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Furthermore,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LD between non-syntenic loci and rare alleles encourages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linkage analysis and LD mapping when mapping genes in oyster.The information on the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the cultured population is useful for future association mapping in oy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ssostrea gigas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ssociation mapping MICROSATELLITE mass sel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ted Simulations Demonstrating Strong Ecological Fallacies in Cohort Studies
16
作者 Shankar Srinivas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 2018年第5期119-139,共21页
We start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statistical inferential framework and the duality between observed data and the true state of nature that underlies it. We demonstrate here that the usual testing of dueling hypothes... We start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statistical inferential framework and the duality between observed data and the true state of nature that underlies it. We demonstrate here that the usual testing of dueling hypotheses and the acceptance of one and the rejection of the other is a framework which can often be faulty when such inferences are applied to individual subjects. This follows from noting that the statistical inferential framework is predominantly based on conclusions drawn for aggregates and noting that what is true in the aggregate frequently does not hold for individuals, an ecological fallacy. Such a fallacy is usually seen as problematic when each data record represents aggregate statistics for counties or districts and not data for individuals. Here we demonstrate strong ecological fallacies even when using subject data. Inverted simulations, of trials rightly sized to detect meaningful differences, yielding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value of 0.000001 (1 in a million) and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ly meaningful differences between a hypothetical new therapy and a standard therapy, had a proportion of instances of subjects with standard therapy effect better than new therapy effects close to 30%. A ―winner take all‖ choice between two hypotheses may not be supported b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stochastic data. We also argue the incorrectness across many individuals of other summaries such as correlations, density estimate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predictions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Despite artifacts we support the use of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and careful unbiased model building as necessary first steps. In health care, high touch personalized care based on patient level data will remain relevant even as we adopt more high tech data-intensive personaliz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based on aggreg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allacies P-VALUES cohort studies case-control studies inverted simulation hypothesis testing aggregate statistics publication bias correlation machine learning personalized care and thera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唑醇对小麦赤霉菌侵染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韩青梅 康振生 +1 位作者 黄丽丽 赵杰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2,共6页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tebuconazole)对赤霉病菌 Fusarium gra-mineaum 侵染小麦穗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前2天施药,可推迟外稃内表皮、内稃及子房上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能完全抑制其萌发,可引起芽管和菌丝...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tebuconazole)对赤霉病菌 Fusarium gra-mineaum 侵染小麦穗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前2天施药,可推迟外稃内表皮、内稃及子房上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能完全抑制其萌发,可引起芽管和菌丝严重畸形,不能形成侵染菌丝侵入寄主。而人工接种后2天施药,戊唑醇则严重抑制了病菌菌丝的生长,使寄主体表和寄主组织内的菌丝形态、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并最终塌陷死亡,使菌丝不能扩展到穗轴部位。接种后4天施药,病菌虽已扩展到穗轴,但戊唑醇仍对穗轴中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赤霉毒素的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表明,药剂处理与未处理的寄主和菌丝细胞中都存在有毒素,但标记密度在药剂处理的寄主和菌丝细胞中明显低于未处理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细胞学研究 侵染 小麦 赤霉菌 三唑类杀菌剂 免疫细胞化学 人工接种 药剂处理 赤霉病菌 电镜技术 分生孢子 菌丝形态 异常变化 抑制作用 菌丝生长 标记密度 寄主 施药 穗轴 霉毒素 萌发 扩展 穗部 外稃 子房 畸形
原文传递
Mean field study of a propagation-turnover lattice model for the dynamics of histone marking
18
作者 Fan Yao FangTing Li TieJun L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9-63,共15页
We present a mean field study of a propagation-tumover lattice model, which was proposed by Hodges and Crabtree [Proc. Nat. Acad. Sci. 109, 13296 (2012)] for understanding how posttranslational histone marks modulat... We present a mean field study of a propagation-tumover lattice model, which was proposed by Hodges and Crabtree [Proc. Nat. Acad. Sci. 109, 13296 (2012)] for understanding how posttranslational histone marks modulate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ian ceils. The kinetics of the lattice model consists of nucleation, propagation and turnover mechanisms, and exhibits second-order phase transition for the histone marking domain. We showed rigorously that the dynamics essentially depends on a non-dimensional parameter k = k+/k-, the ratio between the propagation and turnover rates, which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simulations. We then studied the lowest order mean field approximation, and observed the phase transition with an analytically obtained critical parameter. The boundary layer analysis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the decay profile of the mark density. We also studied the higher order mean field approximation to achieve sharper estimate of the critical transition parameter and more detailed featur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shows the validity of our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ne marking contact process mean field approximation boundary layer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