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与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雷海 贾新建 罗雪 《中国医药》 2021年第3期408-411,共4页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与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CS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52例初治三阴性乳腺...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与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CS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52例初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观察新辅助化疗6个周期后的疗效,比较不同疗效患者化疗前后癌组织MCM7与BCS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MCM7与BCSG1的蛋白及mR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后47例患者的肿块明显缩小,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35例,总缓解率为90.4%(47/52),稳定4例,进展1例。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组患者的MCM7与BCS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较新辅助化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后稳定+进展组患者的MCM7与BCSG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患者MCM7与BCSG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MCM7与BCSG1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变化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肿瘤的化疗退缩情况,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生物学指标。MCM7与BCSG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信号通路上有无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生长反应-1蛋白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党帅 张强 +1 位作者 张跃欣 马进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5832-583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Egr)-1蛋白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病理学诊断为非侵袭性垂体瘤,10例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的老年患者垂体瘤病理组织学样本及35例正常... 目的探讨早期生长反应(Egr)-1蛋白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5例病理学诊断为非侵袭性垂体瘤,10例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的老年患者垂体瘤病理组织学样本及35例正常垂体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Egr-1和PTEN在老年垂体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35例老年性垂体瘤患者组织标本Egr-1和PTEN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垂体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瘤中Egr-1水平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P<0.05);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相比,侵袭性垂体瘤PTEN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Egr-1和PTEN两者联合检测对评价老年垂体瘤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生长反应(Egr)-1蛋白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 老年垂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Furin和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段志英 朱秀芳 +1 位作者 王竞 霍晓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777-4779,共3页
目的检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Furin和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表达。方法 78例胰腺导管腺癌作为观察组,以50例胰腺上皮性良性肿瘤(25例浆液性囊腺瘤和25例黏液性囊腺瘤)作为... 目的检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Furin和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的表达。方法 78例胰腺导管腺癌作为观察组,以50例胰腺上皮性良性肿瘤(25例浆液性囊腺瘤和25例黏液性囊腺瘤)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CC1、Furin和PTEN的表达及三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差别。结果观察组ERCC1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Furi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ERCC1、Furin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脉管浸润和Ki67指数密切相关。观察组中ERCC1和PTEN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Furin和PTEN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ERCC1和PTEN低表达、Furin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短。结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RCC1、Furin和PTEN异常表达对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ERCC1和Furin的表达均与PTEN表达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 FURIN 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和胃动蛋白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江波 徐国帅 +3 位作者 蔡相军 刘洪涛 孙凯丽 罗雪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5-322,共8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SOX9)和胃动蛋白1(GK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OX9和GKN1在7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27例肠上皮化生和43例正常... 目的探讨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SOX9)和胃动蛋白1(GKN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OX9和GKN1在7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27例肠上皮化生和4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OX9和GKN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SOX9在胃癌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92.9%(65/70)、77.8%(21/27)和55.8%(2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2,P<0.001)。胞核与胞浆均可见阳性染色。单独观察胞核内染色发现,SOX9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内的高表达率为67.1%,明显高于肠化生组织的37.0%(P=0.007)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23.3%(P<0.001);GKN1的染色定位于胞浆,其在正常胃黏膜中的高表达率为76.7%,明显高于肠化生组织的44.4%(P=0.006)和胃癌组织的37.1%(P<0.001)。胃癌组织中,SOX9在胞核内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07),而GKN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P=0.002)和病理类型是否为印戒细胞癌相关(P=0.009)。SOX9在胃癌组织细胞核内的表达与GKN1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χ^2=15.424,P<0.001)。70例胃癌患者中,SOX9在胞核内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33.8%比67.5%,P=0.016)及GKN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60.0%比35.6%,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7例SOX9胞核内高表达且GKN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28.8%。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晚(Ⅱ期:HR=7.435,95%CI:1.313~42.096,P=0.023;Ⅲ期:HR=12.214,95%CI:2.677~55.721,P=0.001)和SOX9在细胞核的高表达(HR=3.297,95%CI:1.199~9.065,P=0.02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OX9和GKN1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SOX9可能是胃癌患者的潜在预后标志物,联合检测SOX9和GKN1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相关的高速泳动蛋白家族9 胃动蛋白1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及胸苷激酶1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石丽娟 罗廷科 《中国医药》 2021年第10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分析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及胸苷激酶1(TK1)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0... 目的分析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及胸苷激酶1(TK1)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为子宫内膜癌组;选取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8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临床Ⅰ~Ⅳ期)和不同病理分级(G1级、G2级和G3级)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PTEN及TK1表达水平,并分析PTEN及TK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PTEN/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08)比(0.55±0.15)],TK1/β-ac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31±0.05)比(0.18±0.03)](均P <0.05)。子宫内膜癌临床Ⅱ、Ⅲ、Ⅳ期患者PTEN/β-actin水平明显低于Ⅰ期患者,TK1/β-actin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均P <0.05)。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G3级患者PTEN/β-actin水平明显低于G1级患者,TK1/β-actin水平明显高于G1级患者(均P <0.05)。随着PTEN表达的减弱及TK1表达的增强,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明显降低(均P <0.05)。结论血清PTEN及TK1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TK1水平越高、PTEN水平越低,患者的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 胸苷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胃癌染色体17q21区域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兴秋 梁勇 +1 位作者 丁世萍 李继承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研究17号染色体上D17S396位点、D17S579及D17S85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探讨其对胃癌nm23H_1和BRCAl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胃癌临床治疗及分析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石蜡包埋组织中抽提DNA,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 研究17号染色体上D17S396位点、D17S579及D17S85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探讨其对胃癌nm23H_1和BRCAl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胃癌临床治疗及分析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石蜡包埋组织中抽提DNA,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及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果发现,40例胃癌D17S396位点MSI、LOH检出率和nm23H_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0%、17.50%和55.00%。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l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0%、15.00%和37.50%。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l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2%、18.92%和37.84%。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3个位点MSI检出率在Ⅰ+Ⅱ期分别高于Ⅲ+Ⅳ期,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OH检出率在Ⅲ+Ⅳ期分别高于Ⅰ+Ⅱ期。随着胃癌TNM分期的升高,MSI检出率呈现降低趋势,而LOH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对于D17S396位点,淋巴结转移组的MSI检出率为5.0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35.00%(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LOH检出率为3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00%)(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高、中、低分化组阳性率分别为50.00%、20.00%、0%。TNMⅠ+Ⅱ期的nm23H_1蛋白、BRCAl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Ⅲ+Ⅳ期,并随着管状腺癌分化程度升高,它们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nm23H_1蛋白阳性率为30.0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0.00%(P<0.01)。nm23H_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而在LOH阳性组nm23H_1蛋白阳性率低于LOH阴性组。BRCAl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实验结果提示,MSI和LOH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散发性胃癌的发生、转移,MSI可作为胃癌的早期分子指标之一。而nm23H_1蛋白可抑制胃癌转移及恶化,BRCAl蛋白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稳定性研究 胃癌 基因遗传 中国人 BRCA1 微卫星不稳定性 单链构象多态性 计算机图像分析 石蜡包埋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MSI 检出率 阳性率 分化程度 淋巴结 LEICA TNM 蛋白表达 临床治疗 PCR- 统计学 位点 转移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质解旋酶/ATP酶的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致瘤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傅点 王玲 +1 位作者 田丰 程文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4期2562-2565,共4页
染色质解旋酶/ATP酶的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CHD1L)是一种新近被证实与在许多实体瘤中表达增多的致癌基因,它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q21区。CHD1L在肝细胞癌和其他肿瘤中的功能性研究提示,该基因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可以引起细胞增殖、调节G1/S过... 染色质解旋酶/ATP酶的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CHD1L)是一种新近被证实与在许多实体瘤中表达增多的致癌基因,它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q21区。CHD1L在肝细胞癌和其他肿瘤中的功能性研究提示,该基因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可以引起细胞增殖、调节G1/S过渡期并且可以抑制细胞凋亡。CHD1L活化的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凋亡蛋白Nur77,或通过上调CHD1L调控的靶基因(如ARHGEF9、SPOCK1或TCTP)受体以激活蛋白激酶B通路,从而干扰细胞死亡程序。CHD1L目前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可独立评价一些实体性肿瘤进展、预后以及生存率的生物标志物。现有的对CHD1L的认识在将来也许可以激励大家进行对一些特定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解旋酶/ATP酶的DNA结合蛋白1样基因 致癌基因 染色体1q21 扩增 ρ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9 蛋白聚糖1 Nur7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肾小管间质病中UMOD,REN,HNF1B基因筛查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宫坤婧 王雅琴 +2 位作者 夏敏 刘颖 陈育青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6期413-419,共7页
目的在我们收集的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管间质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tubulointerstitial kidney disease,ADTKD)的队列中,进行该病致病基因UMOD/REN/HNF1B的突变筛查,同时对新发现的UMOD基因突变进行功能研究,建立ADTKD的遗传... 目的在我们收集的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管间质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tubulointerstitial kidney disease,ADTKD)的队列中,进行该病致病基因UMOD/REN/HNF1B的突变筛查,同时对新发现的UMOD基因突变进行功能研究,建立ADTKD的遗传诊断基本流程。方法根据KDIGO指南纳入了44例ADTKD疑诊患者及家系,收集临床资料。首先使用一代测序的方法检测UMOD,REN,HNF1B的致病点突变;然后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进行HNF1B拷贝数变异检测。利用UMOD野生型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突变质粒,转染HEK293细胞,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成熟型尿调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44例先证者中共检出11例突变,10例位于UMOD基因,1例位于HNF1B基因。UMOD基因突变中,3例为国际上尚未报导的新突变(p.Cys35Tyr,p.Asn38Ile p.Cys287Phe)。在该人群中,REN基因点突变和HNF1B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均未检出。将44例先证者分为UMOD突变和未突变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但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突变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表达的成熟型尿调蛋白明显减少(F=14.241,P<0.001)。结论本研究中有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突变,以UMOD基因为主,且均为点突变,点突变是ADTKD的主要致病原因。一代测序是检测该疾病直接有效的方法。临床表现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准,应进行一系列的致病基因的监测,并通过初步的功能检测对突变的致病性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显性遗传小管间质性肾病 尿调蛋白 HNF1β REN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2K家系的GDAP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覃梨 杨灿洪 +3 位作者 吕田明 李兰英 宗丹丹 伍月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一个腓骨肌萎缩症(CMT)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外显子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65个候选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可疑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用多序列比对分析基因序列的... 目的探讨一个腓骨肌萎缩症(CMT)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抽取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外显子捕获及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65个候选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可疑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用多序列比对分析基因序列的保守性,利用PolyPhen-2、PROVEAN和SIFT三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预测。用PyMOL-1软件对突变基因的蛋白质结构进行分子模拟。结果先证者GDAP1基因第3外显子检测出1个未见报道的杂合错义突变[c.371A>G(p.Y124C)]。先证者母亲及弟弟均检出该杂合突变,而其父亲未检测到该突变。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位于GDAP1蛋白的第124位的酪氨酸具有高度保守性。三种预测软件预测该突变均为有害突变。分子结构模拟结果显示突变体在124位的氨基酸残基与周围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影响蛋白整体的稳定性。结论 GDAP1基因突变可能与该AD-CMT家系发病有关,新发现的c.371A>G突变(p.Y124C)扩展了GDAP1基因的突变谱,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2K型 染色体显性遗传 神经节苷脂诱导分化相关蛋白1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丝氨酸肽酶1基因突变导致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飞奇 闫硕 邢晓娜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0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报道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RASIL),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58岁男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认知功能下降,伴颈椎病... 目的:报道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RASIL),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58岁男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认知功能下降,伴颈椎病和轻度秃顶,其父母及兄弟姐妹无痴呆家族史,头颅磁共振发现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对称性脑白质脱髓鞘、皮层下多发脑梗塞和多发微出血,全外显子测序发现Htra丝氨酸蛋白酶1基因1号外显子(c.404C>A;p.A135D)杂合突变。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和基因检测结果符合CARAS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 Htra丝氨酸蛋白酶1基因 1号外显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αS1-酪蛋白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与分析
11
作者 张小辉 祁艳霞 王玉琴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调控区 克隆 αS1-酪蛋白 蛋白基因 第6号染色体 染色体 Β-酪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问号钩端螺旋体OMPL1基因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12
作者 邱薇 范泉水 +4 位作者 孙阳 李刚山 孟佩云 尹惠琼 郑颖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6期40-42,共3页
用PCR方法获得了两株问号钩体赖型56601株和爪哇型56602株的OMPL1基因,并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流感伤寒型RH52株的OMPL1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比较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赖型56601株和爪哇型56602株钩体OMPL1基因核苷酸... 用PCR方法获得了两株问号钩体赖型56601株和爪哇型56602株的OMPL1基因,并进行了全基因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流感伤寒型RH52株的OMPL1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比较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赖型56601株和爪哇型56602株钩体OMPL1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流感伤寒型RH52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9%和80%,推导的外膜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88%。表明问号钩体赖型56601株和爪哇型56602株及流感伤寒型RH52株OMPL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别,OMPL1基因在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基因分类中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号钩端螺旋 OMPL1基因 基因序列 外膜蛋白基因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基因标志物研究进展
13
作者 谷丽芳 曾春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4期31-34,共4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全球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之一,ADPKD的表现差异大,从轻微肾问题到严重肾衰竭不等。该病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编码关键蛋白多囊蛋白1(PC1)和多囊蛋白2(PC2)。尽管对这些基因已有研究进展,但部分患...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全球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之一,ADPKD的表现差异大,从轻微肾问题到严重肾衰竭不等。该病由PKD1和PKD2基因突变引起,编码关键蛋白多囊蛋白1(PC1)和多囊蛋白2(PC2)。尽管对这些基因已有研究进展,但部分患者的遗传变异仍未明确,暗示其他未知基因参与病理过程。高通量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多个候选基因,目前正在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进行验证。研究这些潜在标志物对开发新治疗策略和改善ADPKD患者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述ADPKD的遗传学基础,探讨潜在基因标志物及其评估与应用,分析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差异,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 多囊蛋白1 多囊蛋白2 基因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孔雀CHD1基因PCR快速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成笛 曾永娣 +4 位作者 陈开丰 蓝芳仁 刘三凤 赵力 毛辉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43-146,共4页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蓝孔雀染色体螺旋蛋白1基因(CHD1基因)的用于快捷高效鉴别孔雀性别的分子检测方法,试验选取68只成年蓝孔雀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准确判定性别,利用鸟类CHD1基因序列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特点,成功获得...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蓝孔雀染色体螺旋蛋白1基因(CHD1基因)的用于快捷高效鉴别孔雀性别的分子检测方法,试验选取68只成年蓝孔雀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准确判定性别,利用鸟类CHD1基因序列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特点,成功获得1对能够在孔雀中广泛使用的性别鉴定引物,对所获得的PC 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及比对,并将样本的CHD1分型结果与其性别判定结果进行关联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能清晰区分由引物CHD1F/CHD1R获得大小为446bp的CHD1-Z和326 bp的CHD1-WPCR产物,并且雌性(ZW型)同时出现明显的双条带,而雄性(Z Z型)则出现单一条带,该分型结果对性别的关联结果与依据行为学和形态学性别判定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基于PCR技术对蓝孔雀性染色体CHD1基因序列差异的检测直观且稳定,可用于蓝孔雀性别的准确快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螺旋蛋白1基因(chd1基因)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蓝孔雀 性别鉴定 测序 形态学
原文传递
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转录活性检测
15
作者 罗晓勇 张积仁 王继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05-1508,共4页
目的: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能够诱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凋亡,其具体转录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克隆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启动子,检测干扰素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7在香港... 目的: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能够诱导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凋亡,其具体转录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克隆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启动子,检测干扰素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7在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和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完成。①材料:结肠癌细胞株Lovo和Sw1116来自美国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pGL3basic载体,内参照pRL-CMV载体和Dual-luciferasereporterKit,T4DNA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XhoI均由Promega公司提供。②实验方法:采用PCR法扩增获得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将之定向克隆到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GL3basic载体上,获得的报告基因质粒命名为pLUC107,瞬时转染Lovo和Sw1116细胞株,经α-干扰素刺激处理,启动子转录活性用荧光素酶相对表达活性表示。结果:①PCR扩增结果:在预期的271bp处出现清晰DNA片段,无非特异扩增现象,证明其为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的PCR扩增产物。②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及测序:重组质粒pLUC107双酶切后可见约为271bp的DNA片段,与理论值相一致。DNA测序证实含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构建成功。③干扰素对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与未经α-干扰素处理的含pLUC107的Lovo和Sw1116细胞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比较,经α-干扰素处理后两种细胞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升高幅度与α-干扰素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成功克隆出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基因启动子片段,并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α-干扰素可上调其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染色体相关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 启动子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3步基因抓捕构建牛αS1酪蛋白-人tPA杂合基因座
16
作者 吕月蒙 吴晓洁 +3 位作者 周艳荣 熊福银 林艳丽 陈红星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1年第6期796-800,共5页
目的:构建一个利用牛αS1酪蛋白基因座完整的上下游调控序列指导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基因组序列在乳腺特异性高效表达的牛αS1酪蛋白-人tPA杂合基因座。方法:采用连续3步基因抓捕的方法。首先,以pBR322载体作为骨架,插入预先无... 目的:构建一个利用牛αS1酪蛋白基因座完整的上下游调控序列指导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基因组序列在乳腺特异性高效表达的牛αS1酪蛋白-人tPA杂合基因座。方法:采用连续3步基因抓捕的方法。首先,以pBR322载体作为骨架,插入预先无痕连接在一起的6个同源臂,构成能连续进行3次基因抓捕的抓捕载体;然后,在大肠杆菌内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介导的缺口修复技术,第一步从含牛αS1酪蛋白基因座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上亚克隆9 kb的牛αS1酪蛋白基因3'端侧翼序列到抓捕载体上,第二步从人tPA BAC上亚克隆17 kb的从起始密码子(ATG)到终止密码子(TGA)的人tPA基因组序列,第三步从牛αS1酪蛋白BAC上亚克隆20 kb的牛αS1酪蛋白基因5'端完整侧翼序列,并使这3个基因片段在抓捕载体上自动无痕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长约46kb的牛αS1酪蛋白-人tPA杂合基因座。结果:经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序列测定验证,构建的杂合基因座中,原牛αS1酪蛋白基因组编码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被人tPA基因组序列精确置换。结论:连续三步基因抓捕构建杂合基因座乳腺表达载体的技术,为乳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大载体的制备提供了探索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合基因 细菌人工染色体 牛αS1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如旭 唐北沙 +5 位作者 资晓宏 罗巍 潘乾 夏昆 汤建光 黄顺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 (CMT) 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和疾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对一CMT家系中 9个成员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对先证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肌肉活检。结果 本家系中 5人发病 ,符合常染色... 目的 观察腓骨肌萎缩症 (CMT) 1A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特点和疾病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对一CMT家系中 9个成员进行详尽的临床检查、疾病基因突变分析 ,对先证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肌肉活检。结果 本家系中 5人发病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除 1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外 ,其余 4例均在2 0岁前起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 ,末梢型感觉障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足部畸形(高弓足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基因突变分析发现 17号染色体短臂 11 2区(17p11 2 )包含周围髓鞘蛋白 (PMP) 2 2基因的正向串联重复突变。结论 CMT1A型是CMT最常见类型 ,多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 ,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电生理特点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一性减低 (<38m/s)。 17p 11 2区包含PMP 2 2基因在内的 1 5Mb(偶尔 <1 5Mb)的正向串联重复突变是CMT 1A最主要的突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1A型 神经电生理 疾病基因突变 染色体显性遗传 周围髓鞘蛋白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亚丽 孙艳美 +2 位作者 张宁 王方娜 高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1例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发育落后合并肌张力异常、疑诊Leigh综合征的患儿1例,3岁,患儿就诊时其母孕14周。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2m L,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检... 目的观察并分析1例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发育落后合并肌张力异常、疑诊Leigh综合征的患儿1例,3岁,患儿就诊时其母孕14周。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2m L,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检测患儿线粒体病相关基因,并观察其父母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检测出的患儿线粒体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患儿母亲孕18周时抽取羊水,采用PCR法检测胎儿是否存在相同突变位点,分析胎儿患病的风险。结果测得患儿过量位点蛋白1(SURF1)基因有两个突变位点c.655G>T(p.E219X)和c.324-1G>C,c.655G>T来源于母亲、c.324-1G>C来源于父亲,为复合杂合突变,确诊患儿为疑诊Leigh综合征。患儿母亲羊水PCR检测分析发现胎儿为c.324-1G>C突变,无c.655G>T突变,为杂合突变携带者,胎儿出生后随访至1岁,孩子身体健康,能平稳独自行走。结论发现Leigh综合征患儿SURF1基因的两个突变位点c.655G>T(p.E219X)、c.324-1G>C,是患儿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的致病基因;患儿父母均为杂合基因突变携带者,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母亲每次受孕其胎儿患病概率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肌病 LEIGH综合征 过量位点蛋白1基因 基因突变 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LKB1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超颖 唐伟 +2 位作者 蒋立 熊晶 邓玮 《临床医药实践》 2016年第7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LKB1/STKll(Liver kinase B1/Serine-Threonine Kinase II)基因沉默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增殖相关因子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2(Mc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重组... 目的:探讨LKB1/STKll(Liver kinase B1/Serine-Threonine Kinase II)基因沉默对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增殖相关因子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2(Mc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LKB1-shRNA1(LKB1-shRNA1组)和阴性对照质粒sh NC(阴性对照组)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至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中,并设未转染组,经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RT-PCR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LKB1,cyclin D1,Mcm2和PCNA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LKB1,cyclin D1,Mcm2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LKB1-shRNA1组细胞中LKB1,cyclin D1,Mcm2和PCN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LKB1-shRNA1组PC-3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加。结论:LKB1基因沉默上调前列腺癌细胞中cyclin D1,Mcm2和PCNA的表达,LKB1可作为研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分子机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LKB1基因 细胞周期素D1 微小染色体维持缺陷蛋白2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PTEN基因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NMDAR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冉丽 申崇标 +4 位作者 陈力学 谭戈 桂蓓 周冀英 张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68,共6页
目的:利用RNAi重组腺病毒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的表达,探讨PTEN基因是否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及其对三叉神经节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 目的:利用RNAi重组腺病毒下调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的表达,探讨PTEN基因是否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及其对三叉神经节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基(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1,NMDAR1,简写NR1)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n=12);硝酸甘油模型组(NTG组,n=12);PTEN基因下调组(AdR-siPTEN组,n=12);Ad-RFP非特异siRNA处理空载体对照组(Ad-RFP组,n=12)。将重组腺病毒立体定向注射入大鼠三叉神经节内,一周后通过皮下注射NTG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分别于NTG注射前及注射后15分钟、30分钟、1、2、4小时观察大鼠痛阈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NR1和NO的差异。结果 :AdR-siPTEN腺病毒可下调三叉神经节PTEN基因的表达。与Ad-RFP组相比,AdR-siPTEN组的偏头痛大鼠痛阈明显增高,并且三叉神经节内NR1表达及NO合成明显减少。结论 :PTEN基因参与调节偏头痛的病理过程,下调PTEN基因可减轻NTG诱导的偏头痛大鼠模型对机械性刺激的反应,其机制可能是下调PTEN引起NR1表达量减低,继而引起NO含量降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亚基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