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高原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妍妍 周杨 +6 位作者 蔡永华 程建国 付文龙 龙登隆 孟秀祥 LI Wen-bing TAN Fei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78,共6页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 【目的】基于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雄性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麝香分泌的监测,分析圈养林麝泌香的分泌规律,确定个体年龄、圈群性比及圈舍结构对其麝香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林麝驯养及麝香可持续供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圈养林麝的麝香分泌,基于个体识别及麝香的人工采收,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的泌香量区间为0~19.60 g,均值为(9.24±0.77)g;因圈舍改装及随后转圈的综合胁迫效应,泥地基底圈舍中的雄麝泌香量(8.52±1.29)g显著低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中的林麝(9.99±0.84)g(P<0.01);马尔康林麝的泌香峰值年龄段是4~7岁,其泌香量均值为9.63 g(±0.82)。随年龄增长,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林麝年龄对其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模型y=-0.371 1+2.440 1a+0.050 7a2-0.028 4a3可近似拟合雄麝泌香量同年龄的关系;圈群的雌雄性比对雄麝泌香量的效应显著(P=0.05),性比为1雌4雄圈群的雄麝泌香量(4.90±2.23)g显著低于性比为1雌5雄圈群(10.70±1.21)g(P<0.05)和性比为1雌6雄的圈群雄麝的泌香量(9.85±0.99)g(P<0.05),后两类雄麝的麝香分泌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砖地基底圈舍林麝的麝香产量显著高于泥地基底圈舍(P<0.01);虽圈养林麝年龄对泌香量的效应不显著(P>0.05),但随年龄递增,雄麝泌香量有减少的趋势;就麝香生产而言,马尔康麝场组建圈群的最适雌雄性比为1∶5~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麝香分泌 川西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繁殖节律:分娩定时及同步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军平 蔡永华 +4 位作者 杨营 王静 付文龙 程建国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1-1616,共6页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 于2013年3—10月在四川马尔康麝场开展,记录了178例驯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分娩,分析了其分娩定时、同步化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驯养林麝分娩发生于5—7月间,分娩期长达66d,平均分娩时间为5月25日(17.60±0.98,n=178),分娩季节(75%的分娩完成时间)长22d(即5月7日至5月28日间)。马尔康林麝分娩的强季节性是对当地季节性水热条件和食物资源的适应。驯养林麝的分娩时间与其年龄的相关不显著(r=-0.121,P=0.106>0.05),虽亚成体雌麝(2—3岁)的分娩时间(5月26日,18.81±1.47,n=75)有迟于成体麝((4—9岁)(5月24日,16.97±1.41,n=95)和老龄雌麝(≥10岁)(5月21日,13.63±2.24,n=8)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此外,麝场各饲养区内的雌麝分娩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P>0.05),泥地基底的改装圈舍内的雌麝分娩(5月22日,15.31±1.48,n=62)略早于砖地基底的原装圈舍雌麝分娩(5月26日,18.82±1.27,n=116),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驯养 时间格局 分娩定时 同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研究概况和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淯 姜海瑞 +2 位作者 薛文杰 徐玲 徐宏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5-200,共6页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恶性捕杀,加上国际高价走私,使中国的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林麝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组织解剖、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CITES附录Ⅰ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恶性捕杀,加上国际高价走私,使中国的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者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从林麝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组织解剖、种群生态和人工饲养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国内林麝研究的概况和进展,指出了林麝种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分类 系统解剖 种群生态 人工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韩红金 蔡永华 +5 位作者 程建国 付文龙 盛岩 郭凤鹏 周燕荣 孟秀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121,共6页
【目的】探究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实现对濒危麝类动物的成功迁地保育及麝类的高生产力驯养。【方法】于2016年6—8月和2017年5—7月间,综合运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 【目的】探究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实现对濒危麝类动物的成功迁地保育及麝类的高生产力驯养。【方法】于2016年6—8月和2017年5—7月间,综合运用焦点取样和连续记录法对四川省马尔康繁育中心的圈养林麝进行行为取样,分析林麝行为特征及与性别、环境异质性和密度等因素的关系。【结果】站立、运动和环境探究是林麝展现最多的行为,雌麝的行为表达更多样、集中度更低;圈舍环境可影响圈养林麝的行为格局,草地圈群集中度最低,且有觅食和食草行为的表达;中密度圈群的行为相对更为分散;混合圈群林麝的行为集中度最低。【结论】通过提高圈舍植被覆盖度,构建合理密度的混合圈群可有效改善圈养林麝的行为表达模式,利于对濒危林麝的成功驯养、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圈养 行为特征 圈舍环境 圈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个性及与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乔佳伦 孙太福 +5 位作者 齐利平 蔡永华 郑程莉 程建国 付文龙 孟秀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306-8313,共8页
于2016年6月20日至8月10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开展,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对172头(雌麝59头,雄麝113头)圈养林麝进行了个性评价,建立了圈养林麝个性维度,并探索了个性维度与其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各项... 于2016年6月20日至8月10日在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开展,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对172头(雌麝59头,雄麝113头)圈养林麝进行了个性评价,建立了圈养林麝个性维度,并探索了个性维度与其麝香分泌和繁殖成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因子分析各项载荷值均大于0.4,Cronbach'sα分析结果为0.648,表明个性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此外,特征根大于1时,圈养林麝的侵略性、活跃性、刻板性、胆怯性及社会性五大个性维度可解释70.77%的个性信息,并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维度划分的合理性;雄性林麝的社会性维度和麝香分泌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234,P<0.05),社会性越强(展现出更多的互饰接触、共同摄食等亲和行为的个体),其泌香量越高;侵略性(r=0.463,P<0.05)、活跃性(r=0.440,P<0.05)、刻板性(r=0.595,P<0.05)与雌性分娩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个性越强,分娩时间越晚,此外,刻板性与产仔数呈显著负相关(r=-0.341,P<0.05),表明圈养林麝的繁殖成效主要受刻板性维度影响,刻板性强的个体对繁殖成效会有一个负面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个性 麝香分泌 繁殖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Chen系统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miRNAs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谌颖莲 曾德军 +4 位作者 赵贵军 封孝兰 张承露 吴佳勇 竭航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0-890,共11页
【目的】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的miRNAs,为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林麝麝香的代谢组学测序,获取麝香中的主要化学组分,确定相应化学组分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 【目的】预测靶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的miRNAs,为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林麝麝香的代谢组学测序,获取麝香中的主要化学组分,确定相应化学组分合成的关键酶;通过转录组测序获取林麝基因mRNA序列及miRNAs序列,利用自主编写的离线SWChen系统对调控关键酶基因表达的miRNA进行预测,并以人FSAN基因对系统准确性进行验证,同时以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和绵羊(Ovis aries)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集合论分析,获取调控林麝基因的候选miRNAs。【结果】麝香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脂肪酸碳链类衍生物、芳香族、固醇类和甾类等衍生物质;预测调控FASN基因表达的miRNA主要为miR-24-3p和miR-30b-3p,调控HMGCR基因表达的为miR-29b、miR-146a、miR-181b-3p和miR-429家族,调控CYP11A1基因表达的为miR-532-3p和let-7家族,共同调控3个基因表达的主要为miR-205家族和miR-143家族。【结论】上述miRNAs为靶向调控林麝FASN、HMGCR和CYP11A1基因表达的候选miRNAs,对解析林麝麝香的生物合成机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FASN HMGCR CYP11A1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不同阶段体重和体尺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营 蔡永华 +4 位作者 付文龙 朱萍 冯达勇 雷毅 张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5-440,共6页
【目的】对林麝体重、体尺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表型性状选择。【方法】选用初生、1周龄、1月龄、1岁龄和4岁龄5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40只林麝,测定其体重、体尺(额宽、头长、耳长、脊柱长、胸围、肱骨长、大腿长和小腿长),... 【目的】对林麝体重、体尺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表型性状选择。【方法】选用初生、1周龄、1月龄、1岁龄和4岁龄5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40只林麝,测定其体重、体尺(额宽、头长、耳长、脊柱长、胸围、肱骨长、大腿长和小腿长),并对测定的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林麝体重和体尺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在不同发育阶相关性存在差异。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特征向量:初生时,提取到1个主成分;1周龄时和1月龄时,分别提取到2个主成分;在1岁龄和4岁龄时,分别提取到3个主成分。【结论】林麝体重、体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但不同发育阶段相关性和主成分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阶段林麝体重、体尺性状的选育,应该计算不同阶段性状的主成分,作为综合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体重 体尺 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数量初步调查及地理分布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霞 袁旭东 +7 位作者 周洪艳 张承伦 彭杰 彭建军 邓亚平 黄飘逸 高红梅 孙念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9期44-47,共4页
初步调查和估算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数量和生态地理分布情况,为保护和恢复林麝种群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017年4月19日—6月5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通过访问调查法了解林麝可能... 初步调查和估算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数量和生态地理分布情况,为保护和恢复林麝种群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017年4月19日—6月5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先通过访问调查法了解林麝可能出现的区域,再通过样线法寻找林麝的痕迹(发毛、粪便、足迹等)进行记录和统计。在调查的核心面积284.16 km^2内,约有(95±48)只林麝,主要分布在金佛山北坡海拔1000 m以上的针阔混交林。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林麝生存,但20世纪90年代前人类的过度捕杀和对保护区的开发导致适合林麝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随着生态恢复,金佛山林麝种群数量正在回升,应该从减少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和恢复生境2个方面开展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 林麝 种群数量 地理分布 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Moschus moschiferus)FSHR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9
作者 欧阳菠 张明 +8 位作者 蔡永华 杨营 郑程莉 程建国 周明 李彪 钟赟 徐丰奕 杨建东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5,共7页
【目的】克隆林麝FSHR基因有助于了解其结构、功能及进化。【方法】运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FSHR基因的DNA序列序列,并运用Chmmosoma 1.62、DNAStar 7.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进化和相关蛋白质性质。【结果】获得一段全... 【目的】克隆林麝FSHR基因有助于了解其结构、功能及进化。【方法】运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了FSHR基因的DNA序列序列,并运用Chmmosoma 1.62、DNAStar 7.2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进化和相关蛋白质性质。【结果】获得一段全长为2 088 bp的林麝FSHR基因DNA序列,含有一个CDS区(1 971 bp)和5’UTR区(117 bp),共编码656个氨基酸残基(GeneBank登记号为:MG787948);蛋白为疏水性蛋白。碱基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在偶蹄目中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林麝与家牛(Bos taurus)的相似性最高(96.1%),与原鸡(Gallus gallus)最低(71.2%)。基因进化分析显示用13个物种FSHR基因CDS序列构建的NJ树与ME树结构一致,表明FSHR基因适合用于构建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树。【结论】林麝FSHR基因的克隆和进化分析为今后深入研究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功能以及开展林麝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FSHR基因 克隆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瘤胃脂肪对林麝体重、血液指标和产香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蒋桂梅 陈凤 +3 位作者 吴杰 贺国华 周磊 代秦丹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0-1220,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林麝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林麝体重、血液指标和产香性能的影响。选取63头体况良好的2~10岁雄性林麝[体重:(8.0±0.5)kg],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林麝。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 本试验旨在研究林麝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林麝体重、血液指标和产香性能的影响。选取63头体况良好的2~10岁雄性林麝[体重:(8.0±0.5)kg],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林麝。对照组(A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B1组,短期)、4(B2组,长期)、8(C1组,短期)、8(C2组,长期)、12(D1组,短期)、12 g/d(D2组,长期)过瘤胃脂肪的试验饲粮。短期组(B1、C1、D1组)试验期121 d,对照组和长期组(B2、C2、D2组)试验期195 d,包含15 d的预试期。结果显示:1)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林麝体重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2)C2组林麝麝香干重较对照组以及B1、B2和D2组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麝香鲜重、水分和麝香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各组血清胰岛素、睾酮、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葡萄糖、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B2、C1、D1、D2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长期添加8 g/d过瘤胃脂肪能提高林麝的体重和麝香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过瘤胃脂肪 麝香 血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冬冬 张秋霞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4期64-68,共5页
为保护好林麝资源,作者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采用随机设置样线机械布点法,调查了区内林麝利用样方52个和对照样方78个,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然后运用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 为保护好林麝资源,作者于2016年11月~2017年1月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冬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采用随机设置样线机械布点法,调查了区内林麝利用样方52个和对照样方78个,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然后运用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生态因子在林麝冬季生境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林麝喜欢相对海拔高、食物丰富、隐蔽好、郁闭度高、坡度陡、灌丛盖度较高、倒木且雪浅和有石砬子分布的针阔混交林的阳坡中坡位中栖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生境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探究不同林麝饲料的风味特征
12
作者 董洪宇 赵程澄 +2 位作者 任战军 谢辉 王淑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试验旨在探究林麝传统饲料(如干树叶、胡萝卜、精饲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的风味特征,为林麝颗粒饲料香型的改良做出参考。选取林麝养殖户提供的干树叶、精饲料、胡萝卜,某公司生产的3种林麝专用颗粒饲料,使用电子鼻技术检测10种饲料在气味... 试验旨在探究林麝传统饲料(如干树叶、胡萝卜、精饲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的风味特征,为林麝颗粒饲料香型的改良做出参考。选取林麝养殖户提供的干树叶、精饲料、胡萝卜,某公司生产的3种林麝专用颗粒饲料,使用电子鼻技术检测10种饲料在气味上的差异,再通过GC-MS技术对10种饲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各种饲料的主要香型。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将林麝传统饲料与颗粒饲料在气味上区分开来,特别是S2、S4、S7、S9、S10这5个传感器,在区分各种饲料中起到了显著作用。GC-MS结果显示,林麝传统饲料呈现草木香、奶香以及花果香等,林麝颗粒饲料有草香、甜香还有樟脑、药草香、酒香等复杂的香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饲料 电子鼻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13
作者 廖慧群 赵美 +2 位作者 曾国辉 苏仁伟 邓衔柏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1-421,共11页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 [目的]对广东地区某规模化林麝养殖场易导致成年林麝肺炎等疾病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为有效防控由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东某林麝场成年林麝粪便共81份,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和PCR扩增16S rRNA和溶血酵素基因的方法分离纯化肺炎克雷伯菌。通过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PCR扩增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等方法研究分离菌株特性。[结果]分离菌在麦康凯平板上形成粉红色、光滑、湿润的单菌落;革兰染色镜检显示,菌体呈红色的短杆状,可判断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生化试验选取与肺炎克雷伯菌生化特性一致的菌株进行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 542 bp的条带。共33株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98%,且特异性基因khe检测为阳性,即本研究从81份样品中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肺炎克雷伯菌。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中优势血清型是K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检测的12种耐药基因中,bla_(SHV)和oqxA基因检出率均为96.97%;aac(6′)-Ⅰb-cr、rmtB、tetA、tetM、sul1、sul2、oqxB和flo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7.58%、51.52%、78.79%、84.85%、72.73%、66.67%、87.88%和51.52%;未检测出bla_(KPC)和bla_(NDM)基因。检测的9种毒力基因中,wabG、uge、mrkD、entB和ureA基因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91%、96.97%、96.97%、100%和100%;aerobactin和allS基因检出率较低,分别为6.06%和18.18%;未检出ybtA基因。[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出33株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优势血清型是K57,存在多重耐药情况,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林麝源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疾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sifanicus)分类的教学模型
14
作者 王淯 胡锦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34-36,共3页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 根据林麝和马麝头骨的颅全长x_1,颅基长x_2,基长x_3,鼻骨长x_4,吻长x_5,眼眶直径x_6,眶间宽x_7,后颅宽x_8,颧长x_9,颧宽x_(10),上裂齿长x_(11),下裂齿长x_(12)共十二项指标进行判别分析,得出分类的判别函数为:y_1=-964.2218+8.8263x_1-0.3689x_7-0.4067x_(10)+12.4122x_(11)y_2=-740.5994+7.3648x_1+0.3894x_7+0.6138x_(10)+10.1241x_(11)将头骨质量x_1、x_7、x_(10)、x_(11)分别代入二方程计算,若y_1>y_2,则为马麝,若y_2>y_1,则为林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马麝 M.sifanicus moschus 裂齿 判别分析 教学模型 鼻骨 药用动物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秀祥 张东晶 +3 位作者 王功 祁军 杨奇森 冯祚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83-1788,共6页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 【目的】分析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探查性经历、年龄、来源及繁殖成效等因素对发情交配的周期数、间情期的影响,为麝类成功驯养及异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的行为取样方法,观察马麝的交配行为,准确记录发情交配的启动和结束时刻。【结果】兴隆山麝场圈养雌麝的间情期为(12.23±0.52)d(n=22),平均动情次数为(1.88±0.13)次(n=22)。各年龄及年龄组雌麝的间情期无显著差异(P>0.05),但年龄极显著影响动情次数(P<0.01);首次参配雌麝的动情次数[(3.00±0.32)次,n=9]显著高于具多次交配经历的雌麝[(1.55±0.11)次,n=13]。雌麝的间情期和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野外捕获雌麝的间情期[(12.01±0.66)d,n=16]和动情次数[(1.95±0.15)次,n=16]与驯产雌麝[(12.83±0.75)d,n=6;(1.67±0.23)次,n=6]无显著差异。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的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与翌年繁殖成效有关,翌年繁殖成功的雌麝的动情次数[(1.71±0.16)次,n=7]和间情期[(10.13±2.24)d,n=3]显著地低于翌年空怀雌麝[动情次数:(2.20±0.18)次,n=7;间情期:(13.00±2.00)d,n=7]低。【结论】圈养雌性马麝的发情交配时间格局受圈群内个体间社会行为及环境因子的影响,雌麝年龄及性经历因素影响雌麝的发情,雌麝的间情期及动情次数与雌麝的来源无关;雌麝动情次数和间情期与上年繁殖成效无直接关系,而翌年繁殖成功雌麝的动情次数和间情期显著低于翌年空怀雌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圈养 发情次数 间情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迁地保育及分群驯养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洋 康发功 +3 位作者 马泠桃 冯金朝 薛达元 孟秀祥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6,共4页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 麝类动物(Moschus spp.)雄性个体可分泌麝香,是濒危珍稀资源动物,驯养是濒危麝类动物的迁地保护(ex situ protection)和麝香生产的重要方式。我国从1958年开始麝类驯养,初期的主要驯养麝种为林麝(M.berezovskii),从1990年开始马麝(M.sifanicus)驯养。论文总结了濒危马麝的分群驯养,归纳了麝场选址、麝场修建、圈舍设计、分圈分群及日常驯养管理等方法体系,对我国麝类驯养、资源保育及麝香生产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迁地保育 分群驯养 圈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from Forest Musk Deer(Moschus berezovskii)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述超 岳碧松 邹方东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through an improved enrichment protocol. Five new mark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om...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through an improved enrichment protocol. Five new marker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forest musk deer and showed high polymorphism with 4 - 13 alleles in 24 sampled individuals from the population of Jinfeng Mounta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esities were from 0.429 - 0.957 and 0.587 - 0.90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value in these five loci was 0. 730. This suggests that the five microsatellite loci are a valuable tool for further studies about forest musk d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chus berezovskii Microsatellites POLYMORPH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Imply Anhui Musk Deer a Valid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宿兵 王应祥 王岐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9-173,共5页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 moschiferus/berezovskii ) anhuiensis ] has been a taxonomic mystery since its discovery in early 80's.In this paper,with museum samples,we sequenced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gene of five Anhui musk deer.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species in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showed a rather level of sequence divergence from all the other species in this genus.The phylogenetic trees constructed by multiple methods supported the same topology,in which the monophyly of Anhui musk deer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Therefore,our molecular data suggest a full species status for Anhui musk deer ( Moschus anhuiensis ),rather than a subspecies of either M moschiferus or M berezovskii previously suggested by morph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k deer Genus moschus Anhui musk deer Cytochrome b gene Molecular phylogen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2 位作者 冯祚建 蒋应文 施泽梅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发情 定时 同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被引量:4
20
作者 孟秀祥 杨奇森 +5 位作者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52,共4页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终止阈值下降;和雄麝相比,雌麝的站立凝视、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发生频次相对较多.育幼直接导致雌麝相互间的冲突行为频次增多,母幼间的行为联系使其亲和行为的表达频次多于雄麝.圈养马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月行为节律变化还存在性别差异,在8—9月间,雌麝表达的静卧和反刍行为的频次渐少,而由于雄麝8月后正处于泌香后期(成体)或泌香期(亚成体),因此其运动频次较少,卧息较多,摄食持续时间减少.随繁殖季节的临近,雄麝从8月到10月间的运动、尾阴探究、冲突行为、环境探究等动态行为的表达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 马麝 非交配季节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