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机采棉主要机采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娟 董承光 +3 位作者 余渝 孔宪辉 刘丽 王旭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21-2424,共4页
以新疆棉区2个机采性状优良且推广面积较大的机采棉品种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配置组合,应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方法对7个主要机采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个机采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检测到1对主基因的存在,其中果枝始节高在2个... 以新疆棉区2个机采性状优良且推广面积较大的机采棉品种与陆地棉遗传标准系配置组合,应用主基因-多基因联合世代分析方法对7个主要机采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7个机采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检测到1对主基因的存在,其中果枝始节高在2个组合中均检测到2对主基因。从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的分量进一步分析得出,在2个组合中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有株高、果枝始节高、单株皮棉产量、纤维比强度等;在2个组合中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的性状有生育期性状;在2个组合中以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并重的性状有果枝始节位和纤维长度等。同时得出生育期、纤维长度2性状的总遗传率高于其它性状。本结论为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主效QTL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棉花品种适宜机采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宗文 高明伟 +8 位作者 李洪田 孔凡金 卢合全 王景会 邓永胜 韩宗福 申贵芳 段冰 李汝忠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24-28,共5页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 针对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要求,选取13个山东及河北省近年审定棉花品种,研究评价其在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和脱叶特性诸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鲁杂311、鲁棉研36号5类性状全部符合机采棉要求;鲁棉研37号、鲁6269两品种有4类性状表现较优;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在3类性状方面表现较优;银兴棉4号、K836在2类性状方面符合机采要求。所以,本试验条件下,鲁杂311、鲁棉研36号、鲁棉研37号、鲁6269、鲁HB标杂-5、鲁棉研21号为较适宜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机采性状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育种机采性状选择效果初报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雪源 《中国棉花》 1997年第9期14-15,共2页
本文通过对39个棉花品种、3个主要机采性状的调查与机采性状标准、机采对照品种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为有效选育机采棉新品种,在机采棉育种机采性状选择中应(1)注重第一果枝节位在5节左右、果枝节位高度在18cm左右的育种... 本文通过对39个棉花品种、3个主要机采性状的调查与机采性状标准、机采对照品种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为有效选育机采棉新品种,在机采棉育种机采性状选择中应(1)注重第一果枝节位在5节左右、果枝节位高度在18cm左右的育种材料的选择;(2)利用和加强吐絮快而集中性状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性状 果枝节位 节位高度 棉花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努斯热提.吾斯曼 喻树迅 +2 位作者 范术丽 梅拥军 原日红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7,共8页
采用加性-显性-加加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AA模型),对8个陆地棉亲本(其中有6个机采棉品种)及其F1和F2的28个组合5个机采性状和单株皮棉产量的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2试点资料,进行了贡献分析。结果表明,5个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 采用加性-显性-加加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AA模型),对8个陆地棉亲本(其中有6个机采棉品种)及其F1和F2的28个组合5个机采性状和单株皮棉产量的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2试点资料,进行了贡献分析。结果表明,5个机采性状对皮棉产量表型值的贡献变化范围为-20%~-14%;在显性贡献中,第一果枝高度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CRD=10%),其次是节间长度的贡献(CRD=8%),而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有较大的抑制作用(CRD=-25%);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贡献率最大(CRAA=86%),其次是第一果枝节位(CRAA=24%)。霜前花率在特殊的环境中对皮棉产量表现为很大的显性正向贡献(CRDE=78%)和加加上位效应抑制作用。不同亲本5个机采性状对其皮棉产量的显性和加加上位效应贡献不同。5个机采性状对不同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的贡献较小,霜前花率对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在2个地点的表现往往和单株皮棉产量在不同地点表现显性效应的性质(正或负)相一致,并且在5个机采性状中对皮棉产量的显性贡献是最大的。加加上位效应在皮棉产量的遗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8个亲本及其后代各组合的5个机采性状中,霜前花率可作为选择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性状。在不同的环境中,皮棉产量加加上位效应的主选机采性状随组合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机采性状 皮棉产量 ADAA模型 贡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早熟棉区不同品种机采棉机采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战胜 丁变红 +2 位作者 吴新明 单维东 张庭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52-254,共3页
通过对新疆早熟棉区机采棉机采性状的研究,探明机采棉机采性状的关键技术参数,为机采棉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在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进行品种试验,对不同品种机采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机采... 通过对新疆早熟棉区机采棉机采性状的研究,探明机采棉机采性状的关键技术参数,为机采棉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015年在新疆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进行品种试验,对不同品种机采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机采性状差异较大,参试品种中理想机采棉品种较少。通过对各品种机采性状综合分析可知,新陆早62号生育期为121 d,株型较紧凑,株高72.6 cm,果枝始节高度24.5 cm,衣分率41.2%,上半部平均长度29.81 mm,断裂比强度31.60 cN/tex;子鼎6号生育期120 d,株型紧凑,株高70.2 cm,果枝始节高度20.1 cm,衣分率42.4%,上半部平均长度30.31 mm,断裂比强度32.67 cN/tex;以上2个品种的机采性状符合本研究区的机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早熟棉区 新品种选育 机采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陆地棉种质资源机采性状分析
6
作者 桑志伟 梁亚军 +4 位作者 龚照龙 郑巨云 王俊铎 李雪源 陈全家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8-1098,共11页
【目的】研究分析27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机采性状,筛选出其中表现好的材料,为机采棉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15个陆地棉机采性状。【结果】各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 【目的】研究分析27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机采性状,筛选出其中表现好的材料,为机采棉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15个陆地棉机采性状。【结果】各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变异范围在3.93%~20.68%。单株铃数与株高、始节高、果枝数、果节数衣分、比强度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始节位与果枝数、果节数、果枝夹角、单株铃数显著负相关(P<0.05);比强度与叶面积、单株铃数、绒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马克隆值与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绒长、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3.932%。材料分为5类,第Ⅰ类76份材料,属于大铃高衣分材料;第Ⅱ类164份材料、第Ⅲ类7份材料,都属于品质较好的材料;第Ⅳ类24份材料,整体表现最好;第Ⅴ类有2份材料,整体表现较差。【结论】27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共分成5类,第Ⅰ类76份材料,第Ⅱ类164份材料,第Ⅲ类7份材料,第Ⅳ类24份材料,第Ⅴ类2份材料。其中第Ⅳ类共24份材料表现最好,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质资源 机采性状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机采棉新品种筛选及机采性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啸天 许浩翊 +2 位作者 孙硕阳 苏朝丞 袁洋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44-48,59,共6页
筛选鉴定早熟机采棉(Gossypium spp)新的品系、品种,以确保机采棉花品质、产量稳定提高。通过对早熟机采棉新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掌握机采棉性状的关键技术参数,为棉花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9和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品... 筛选鉴定早熟机采棉(Gossypium spp)新的品系、品种,以确保机采棉花品质、产量稳定提高。通过对早熟机采棉新品种农艺性状的研究,掌握机采棉性状的关键技术参数,为棉花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9和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品种试验,对12个品种机采性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个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23~133 d,有5个品种比对照(陆新早61)生育期短。吐絮期整齐度在2~3级;第一果铃高度≥18.0cm的有10个品种。各品种机采性状综合分析可知,石大棉268表现最佳,生育期为123 d,第一果铃高度20.4 cm,衣分率43.2%,纤维长度33.5 mm,断裂比强度32.9N/tex,纺纱均匀指数182,皮棉增产20.9%;其次是金早1号,生育期为126 d,第一果铃高度20.7 cm,衣分率41.82%,纤维长度32.9 mm,断裂比强度31.9 N/tex,纺纱均匀指数180,皮棉增产8.9%;第三名是金垦1861,生育期为126 d,第一果铃高度21.3 cm,衣分率38.9%,纤维长度33.3 mm,断裂比强度30.9 N/tex,纺纱均匀指数179,皮棉增产7.6%。以上3个品种的机采性状、产量和品质表现适合研究区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 新品种 筛选 机采性状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机采性状及品种筛选试验研究
8
作者 郝亚明 吴美欢 +4 位作者 许浩翊 高宇 温春 刘俊哲 陈禹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3期44-49,共6页
通过筛选鉴定早熟机采棉新的品系、品种,以确保机采棉花品质、产量稳定提高。2019、2020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科所设定试验区,选择12个机采棉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石大棉268’、‘H1537’、‘金垦1861’和‘新... 通过筛选鉴定早熟机采棉新的品系、品种,以确保机采棉花品质、产量稳定提高。2019、2020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科所设定试验区,选择12个机采棉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石大棉268’、‘H1537’、‘金垦1861’和‘新石K33’生育期最短<120 d;第一果铃高度≥18.0 cm的有10个品种,吐絮期整齐度在2、3级。机采性状综合排名‘石大棉268’第一,子棉单产、皮棉单产、霜前皮棉单产均优于其他品种,与对照品种相比分别增加了7.2%、19.2%、25.1%,霜前花率达到99.2%;其次是‘新农早129’,子棉单产、皮棉单产、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6.0%、14.7%、16.3%。‘石大棉268’、‘新农早129’两个品种的机采性状及棉花品质表现最佳,符合本研究区的机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 品种筛选 机采性状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适宜机采棉花品系农艺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海涛 刘存敬 +7 位作者 唐丽媛 张素君 蔡肖 李兴河 马文娜 韩俊伟 张香云 张建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38-2645,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适宜机采棉花品系冀JC4系和冀JC7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抗病性的影响,分析在河北棉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4.5×10^(4)、9.0×10^(4)、13.5×10^(4)和18.0×...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适宜机采棉花品系冀JC4系和冀JC7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抗病性的影响,分析在河北棉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4.5×10^(4)、9.0×10^(4)、13.5×10^(4)和18.0×10^(4)株/hm^(2)),研究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综合分析棉花新品系冀JC4系和冀JC7系的最适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冀JC4系和冀JC7系株高降低,果枝始节位高度增高,全生育期延长。种植密度越大,冀JC4系的皮棉产量越高,且差异明显;冀JC7系密度对皮棉产量的影响不大。不同种植密度对冀JC4系马克隆值有一定影响,对冀JC7系的伸长率有一定影响,对其他棉花纤维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增加,冀JC4系和冀JC7系黄萎病病指越低,黄萎病抗性越强,且差异明显。【结论】冀JC4系和冀JC7系在河北棉区的适宜种植密度均为13.5×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机采性状 黄萎病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种质材料机采农艺性状鉴定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青山 杜霄 +4 位作者 陶志鑫 韩万里 龙遗磊 艾先涛 胡守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30-1839,共10页
【目的】分析鉴定陆地棉种质材料机采相关农艺性状,筛选出适宜机采的棉花优良材料。【方法】对120份种质材料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5个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叶绿素SPAD值的变异... 【目的】分析鉴定陆地棉种质材料机采相关农艺性状,筛选出适宜机采的棉花优良材料。【方法】对120份种质材料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5个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叶绿素SPAD值的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4.9%与4.6%,其余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5%,其中叶片总数变异系数最大,为47.7%。生育期与叶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果枝数、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始节高度、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和叶绿素SPAD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高度与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叶枝数、叶片总数、单铃重、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呈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为5时,120份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各类群材料各有优势,第Ⅰ类群材料除株高外,第Ⅱ、Ⅲ、Ⅳ类群除生育期外,其余性状均较符合机采要求。共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07%,解释了120份棉花材料12个数量性农艺性状绝大部分信息,前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单株铃数、生育期、果枝始节高度,因子4与因子5为单铃重。【结论】获得10份机采棉育种的后备优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机采性状 农艺性状 鉴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适宜机采相关性状的SSR标记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基因挖掘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娟 董承光 +3 位作者 刘丽 孔宪辉 王旭文 余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54-966,共13页
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生育期、株型及对脱叶剂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覆盖全基因组有多态性的214对SSR标记对118份含有一个或多个机采性状的种质资源的株高、始节高、始节位、第一果枝平均长度、生育期及脱叶率6个机采相关性状... 棉花机械采收对品种的生育期、株型及对脱叶剂敏感度有较高的要求。本研究利用覆盖全基因组有多态性的214对SSR标记对118份含有一个或多个机采性状的种质资源的株高、始节高、始节位、第一果枝平均长度、生育期及脱叶率6个机采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利用Structure 2.3.1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并结合2年2点12个重复的田间表型数据,采用Tassel 5.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LM关联定位。结果检测到460个等位基因,涉及905个基因型,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151,PIC值平均为0.4587,基因多样性指数和PIC值都大于平均数的标记有99个,占总标记数的46.3%,说明该批SSR标记具有较多的等位变异数和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分析将118份供试材料划分为4个亚群,结果显示各类群中材料与地理来源无对应关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4种环境中,在显著条件下(P<0.05),共检测到124个与6个机采相关性状相关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2.23%~14.15%;其中在极显著条件下(P<0.01),共检测到20个与机采相关性状相关的位点,对表型变异解释率范围为4.84%~14.15%。基于本研究的结果,鉴定出典型的载体材料11份,分别为系7、金垦9号、Y11、豫棉18、AY-4、K2、朝阳棉2号、DZ22、中棉所43、C2和关农长早B14。以上发掘出的控制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及优异亲本资源,可为机采棉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相关性状 关联分析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燕 王树林 +4 位作者 张谦 冯国艺 雷晓鹏 梁青龙 祁虹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0,共5页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4、6×10^4和9×10^4株/hn^2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4、6×10^4和9×10^4株/hn^2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4株/hn^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4株/hn^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4株/hn^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株型 机采性状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PC on Agronomic Traits and Economic Characters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hemical Control Techniques 被引量:3
13
作者 Liying LIU Maohua DAI Zhenliang WU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0期1887-1891,共5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PC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on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larify the reasonab...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PC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on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quality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of China, and clarify the reasonable control period and the application amount of DPC. [Method] The new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variety Hengmian HD008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3 different DPC treatments were set. [Result] DPC significantly reduced plant height and branch length, reduced branch angle and leaf area, so the rational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shape the ideal plant type of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DPC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and the proper amount of DPC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bolls during hot days, the number bolls in autumn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bolls. It increased the boll weight and seed index, but decreased lint percentage decreased, and proper amount of DPC could increase the yield. DPC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ecific breaking strength of fibers, and proper control could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fibers, but other indexes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achine harvest to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cotton and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cotton plant, chemical control could begin after floral bud emergence in cotton about every 10 d, and the spraying amount can be controlled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amount of the main stem. The daily growth amount of plant height should be controlled at 1.5-1.8 cm, and the plant height should be within 75-9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hine-harvested cotton Agronomic characters YIELD Fiber quality Chemical controlling techni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