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虎1.6S车481FG发动机机械增压系统
1
作者 刘华 李崇甡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1年第9期49-52,共4页
2011款新瑞虎1.6S车搭载了我国制造的首款机械增压发动机(型号为SQR481FG),该款发动机是在原有的1.6LACTECO发动机(型号为SQR481F)的基础上,加装了美国伊顿(Eaton)公司的第5代带中冷器的M45型罗茨式机械增压器而开发的一款高能效、低排... 2011款新瑞虎1.6S车搭载了我国制造的首款机械增压发动机(型号为SQR481FG),该款发动机是在原有的1.6LACTECO发动机(型号为SQR481F)的基础上,加装了美国伊顿(Eaton)公司的第5代带中冷器的M45型罗茨式机械增压器而开发的一款高能效、低排放、低噪声的小型增压汽油发动机。通过对进气增压系统、燃烧系统(包括对称气道,活塞冷却喷嘴、高滚流燃烧室技术等)的系统开发、并采用了轻量化技术(包括塑料气门室罩盖、全铝机身、铸铝活塞、轻量化凸轮轴、曲轴及活塞、连杆等部件等),使得发动机的整体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满足国IV排放法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发动机 进气增压系统 活塞冷却喷嘴 轻量化技术 机械增压 汽油发动机 燃烧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机械增压匹配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董雪飞 赵长禄 +3 位作者 胡清欣 张付军 赵振峰 沈明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2-137,共6页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实验的需求,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和Rotrex机械增压器的匹配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换气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扫气效率影响较小,对... 针对对置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结构特点和性能匹配实验的需求,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发动机和Rotrex机械增压器的匹配仿真模型,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换气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排气背压对扫气效率影响较小,对给气比和捕获率的影响较大.当捕获率超过98%时,扫气效率会有明显下降;高转速工况增压器的消耗功率较大,占发动机有效功率21%~25%.该发动机能够与增压器进行较好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置活塞 二冲程 机械增压 排气背压 直流扫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茨机械增压器渐开线型转子型线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厚根 李成佳 +1 位作者 敖方源 刘永胜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8-52,39,共6页
针对传统渐开线罗茨转子存在参数干涉和啮合不平稳的问题,采用圆弧和圆弧包络线代替销齿圆弧,对传统渐开线转子型线进行改进设计,提出新型圆弧包络线-渐开线罗茨转子型线。以微分几何和啮合原理为基础,推导了改进转子组成型线的参数方程... 针对传统渐开线罗茨转子存在参数干涉和啮合不平稳的问题,采用圆弧和圆弧包络线代替销齿圆弧,对传统渐开线转子型线进行改进设计,提出新型圆弧包络线-渐开线罗茨转子型线。以微分几何和啮合原理为基础,推导了改进转子组成型线的参数方程,构建出三叶和四叶改进转子型线。面积利用系数和啮合特性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转子型线,在相同结构尺寸下面积利用系数增大、啮合重合度明显提高,以四叶转子为例,面积利用系数增大12.3%、啮合重合度提高30.7%;改进后的转子由齿顶圆弧与齿根圆弧包络线连续的点啮合逐步过渡到渐开线部分啮合,啮合平稳性好。为新型转子的数字化设计及运动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罗茨机械增压器的低噪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机械增压 渐开线转子型线 性能分析 圆弧包络线 改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机械增压器主动轴的动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厚继 刘厚根 +1 位作者 王宇奇 朱晓东 《机械传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共3页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机械增压器主动轴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了Sub-space模态提取法对主动轴系统进行模态分析,计算主动轴前4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获得了其在正常工作下的位移频率响应曲线,最后分析了支撑刚度对主动轴固...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机械增压器主动轴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了Sub-space模态提取法对主动轴系统进行模态分析,计算主动轴前4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并获得了其在正常工作下的位移频率响应曲线,最后分析了支撑刚度对主动轴固有频率的影响,为机械增压器降噪和控制共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 有限元 模态分析 谐响应分析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机械增压器进、排气口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厚根 秦贞国 吴元兴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9-53,共5页
排气稳定性是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文中基于CFD研究双螺杆机械增压器进、排气口处倒圆角对排气口处流场的影响,以3-5齿单边不对称摆线-销齿圆弧型线为例,建立转子型线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转子的二维模型,利用FLUEN... 排气稳定性是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文中基于CFD研究双螺杆机械增压器进、排气口处倒圆角对排气口处流场的影响,以3-5齿单边不对称摆线-销齿圆弧型线为例,建立转子型线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转子的二维模型,利用FLUENT动网格技术对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工作过程进行动态仿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仅排气口处倒圆角即可以有效提高排气口处流场的稳定性。利用仿真结果预测排气口流场的变化情况,为增压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 转子型线 计算流体力学 流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流变仪伺服机械增压装置压力控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逢春 饶建华 王冲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13,16,共4页
介绍一种伺服机械增压装置,该装置采用控制永磁同步电机转矩的方法,实现对系统压力的控制。建立该装置的数学模型,确定压力控制系统的电流、压力双闭环控制方案。采用结构简单、易实现的PI控制器实现系统的整定,给出各环节参数的整定方... 介绍一种伺服机械增压装置,该装置采用控制永磁同步电机转矩的方法,实现对系统压力的控制。建立该装置的数学模型,确定压力控制系统的电流、压力双闭环控制方案。采用结构简单、易实现的PI控制器实现系统的整定,给出各环节参数的整定方法。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装置 永磁同步电机 PI控制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增压器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建议 被引量:21
7
作者 刘厚根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共3页
概述了机械增压器的主要技术特征及其与涡轮增压器性能的区别,并介绍了国外机械增压器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汽车内燃机行业应用的现状;对国内机械增压器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建议开展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研究,阐明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内燃机 机械增压 发展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罗茨机械增压器转子强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厚根 董诚诚 李成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5-529,595,共6页
为了研究流固耦合场对罗茨机械增压器转子强度的影响,文章以Fluent-Ansys为平台,对罗茨机械增压器内部流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将流场的计算结果作为初始边界条件加载,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对转子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转子的等... 为了研究流固耦合场对罗茨机械增压器转子强度的影响,文章以Fluent-Ansys为平台,对罗茨机械增压器内部流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将流场的计算结果作为初始边界条件加载,采用单向流固耦合方法对转子进行仿真计算,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转子的等效应力及变形情况,分析了转子应力和变形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离心力对转子强度影响较小,转子的应力和变形主要由温度载荷引起,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轴承与轴肩连接部位,最大总变形发生在转子排气口的叶轮端面位置;额定工况时,转子最大等效应力为287.22MPa,远小于材料的疲劳极限,最大变形为0.072 9mm,对转子啮合间隙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机械增压 转子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可控机械增压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慧 卢超 +2 位作者 姜北萍 解方喜 洪伟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2013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有效提高机械增压发动机低负荷的经济性和高负荷的动力性,笔者研究了一种可控式机械增压模式,在直喷汽油机曲轴所连皮带轮与机械增压器之间添加一电磁离合器,通过电磁离合器的控制及所设计的旁通阀调压系统实现机械增压器在不同负荷... 为有效提高机械增压发动机低负荷的经济性和高负荷的动力性,笔者研究了一种可控式机械增压模式,在直喷汽油机曲轴所连皮带轮与机械增压器之间添加一电磁离合器,通过电磁离合器的控制及所设计的旁通阀调压系统实现机械增压器在不同负荷下的的通断要求。通过GT-power软件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机械增压发动机油耗曲线的最佳经济区更广阔,万有特性曲线扭矩有明显提高,因此可使发动机运行达到低负荷保油耗,高负荷提扭矩的目标,并且可实现发动机由低负荷向高负荷的平稳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机械增压 控制策略 GT-PO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车用发动机机械增压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柯亚仕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5,共5页
本文在回顾车用发动机机械增压历史的基础上介绍了德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详细地分析了机械增压发动机的特点、部分负荷调节方法以及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性能比较,同时也讨论了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汽车 发动机 机械增压 增压 发展
全文增补中
ZNR2.4罗茨机械增压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厚根 张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43-2848,共6页
建立了机械增压器性能测试试验台,对自主研发的ZNR2.4罗茨机械增压器的绝热效率、容积效率、轴功率消耗和噪声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ZNR2.4罗茨机械增压器性能随转速和压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绝热效率受压比影响较大,压比在1.... 建立了机械增压器性能测试试验台,对自主研发的ZNR2.4罗茨机械增压器的绝热效率、容积效率、轴功率消耗和噪声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ZNR2.4罗茨机械增压器性能随转速和压比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绝热效率受压比影响较大,压比在1.3附近时绝热效率最高;容积效率随着转速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当转速在3500 r/min以上时,容积效率高于70%;轴功率随转速的提高不断增大,最大为0.7 kW;噪声随转速提高而增大,但声压级均值小于85 dB(A),最大值不超过95 dB(A)。研究结论为罗茨机械增压器的后续改进和优化提供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机械增压 绝热效率 容积效率 轴功率 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茨式机械增压器转子型线简化及建模方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厚根 朱晓东 赵厚继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08年第2期27-30,共4页
基于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实际应用,针对传统渐开线型线的不足,对罗茨转子进行了型线简化。由于按照简化的型线方程不易计算出面积利用效率,提出了在软件环境中建模后计算的方法。通过简化前后转子面积利用系数的对比,验证了型线简化的作用。
关键词 机械增压 罗茨转子 建模 渐开线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罗茨机械增压器减小气流脉动方法仿真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厚根 吴元兴 李智宝 《内燃机与配件》 2015年第4期8-12,共5页
针对罗茨机械增压器工作时排气口高压气体向基元容积回流所引起的气流脉动现象,通过FLUENT动网格技术分别并对传统、逆流冷却和渐扩缝隙三种不同壳体结构的机械增压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描述机械增压器内部湍流流动的流场分布和气流脉动... 针对罗茨机械增压器工作时排气口高压气体向基元容积回流所引起的气流脉动现象,通过FLUENT动网格技术分别并对传统、逆流冷却和渐扩缝隙三种不同壳体结构的机械增压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描述机械增压器内部湍流流动的流场分布和气流脉动特征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壳体结构影响增压器内部气流漩涡尺度大小,且逆流冷却和渐扩缝隙壳体结构能有效地消减排气时的气流脉动。本文数值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机械增压器气流脉动和壳体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 数值模拟 气流脉动 逆流冷却 渐扩缝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机械增压技术在脱硫再生SO_2解吸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智颖 《硫酸工业》 CAS 2017年第11期18-20,23,共4页
对蒸汽机械增压(MVR)技术和离子液脱硫再生工艺原理、物理化学参数(如SO_2在吸收液中的溶解度及在液体表面的气相分压等)、公式计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因吸收液解吸体系温度和压缩机压缩能力的限制,目前MVR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生蒸汽再沸... 对蒸汽机械增压(MVR)技术和离子液脱硫再生工艺原理、物理化学参数(如SO_2在吸收液中的溶解度及在液体表面的气相分压等)、公式计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因吸收液解吸体系温度和压缩机压缩能力的限制,目前MVR技术无法完全替代生蒸汽再沸式传统工艺对SO_2吸收液进行再生。采用MVR技术+部分生蒸汽对吸收富液进行SO_2解吸能够有效降低对生蒸汽的消耗,初步估计可降低80%左右的生蒸汽耗量,具有显著的节能降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 机械增压 离子液 脱硫 再生 二氧化硫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燃机机械增压技术分析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文波 《机电工程技术》 2015年第12期66-68,共3页
内燃机的增压问题随着内燃机的诞生而诞生,内燃机增压技术是内燃机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内燃机机械增压原理进行介绍,并深入分析了机械增压的技术可行性及机械增压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机械增压器性能进行分析,指出其结构... 内燃机的增压问题随着内燃机的诞生而诞生,内燃机增压技术是内燃机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对内燃机机械增压原理进行介绍,并深入分析了机械增压的技术可行性及机械增压对内燃机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机械增压器性能进行分析,指出其结构上的缺陷,提出改进转子和尾气口设计来提升机械增压器的性能,为今后继续研究机械增压和对内燃机的机械增压装置性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机械增压 内泄漏 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机械增压器转子系统静力结构分析
16
作者 方沂 叶帅奇 董克建 《机械与电子》 2013年第12期32-35,共4页
由新型机械增压器4叶、160°扭转角转子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特点以及转子系统的结构和装配要求可知,主动转子承受的载荷大于从动转子,从校核的角度只需对主动转子进行校核即可。建立主动转子的受力模型,设定2种不同的转速、压... 由新型机械增压器4叶、160°扭转角转子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特点以及转子系统的结构和装配要求可知,主动转子承受的载荷大于从动转子,从校核的角度只需对主动转子进行校核即可。建立主动转子的受力模型,设定2种不同的转速、压差工况,求出在这2种工况下转子上所受各种载荷的大小。将转子系统进行合理简化后利用三维造型软件进行实体建模,然后对建好的转子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化离散处理,施加各种载荷、约束等边界条件,设置求解选项并求解。求解后得到系统的总变形、应力和应变等静力学参数,与转子系统各材质的力学性能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机械增压器转子系统的力学性能,为新型机械增压器的实际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增压 主动转子 静力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R2.4罗茨式机械增压器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刘厚根 范彩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1-566,共6页
为研究ZNR2.4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振动特性,对样机进行了振动试验。运用LMS试验设备采集了不同压比、不同转速下ZNR2.4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振动信号;对各参数下均方值最大的信号进行了频谱分析;计算了气流脉动、回流均压振动及轴承、齿轮... 为研究ZNR2.4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振动特性,对样机进行了振动试验。运用LMS试验设备采集了不同压比、不同转速下ZNR2.4罗茨式机械增压器的振动信号;对各参数下均方值最大的信号进行了频谱分析;计算了气流脉动、回流均压振动及轴承、齿轮等的特征频率,并对转子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流脉动与回流均压振动为主要振源;当转速为2800 r/min时,齿轮的啮合频率与转轴基频的38倍频发生共振。最后针对各振源提出了减振降噪的方法,为设计和使用罗茨式机械增压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式机械增压 振动试验 频谱分析 气流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茨机械增压器转子叶数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刘厚根 郭鹏涛 《制造业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84,共4页
转子叶数是罗茨机械增压器重要参数之一,影响罗茨机械增压器的性能。文中基于CFD对三叶和四叶转子罗茨机械增压器在不同转速和压比下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开展性能试验证明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比1.0,1.1... 转子叶数是罗茨机械增压器重要参数之一,影响罗茨机械增压器的性能。文中基于CFD对三叶和四叶转子罗茨机械增压器在不同转速和压比下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并且开展性能试验证明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比1.0,1.1时,三叶转子和四叶转子增压器排气流量不均匀度基本一致;压比1.3,1.5时,三叶转子增压器的排气口流量不均匀度大于四叶转子增压器,并随转速的增加两者差距呈缩小趋势;四叶转子增压器在低速阶段增压性能优于三叶转子增压器。研究结果为罗茨机械增压器数值模拟研究、转子优化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机械增压 转子叶数 流量不均匀度 容积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型线设计
19
作者 刘厚根 敖方源 +2 位作者 李成佳 黄薇 刘永盛 《装备制造技术》 2013年第4期33-35,共3页
简单介绍了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开展了一种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型线设计,转子型线采用单边不对称摆线-销齿圆弧型线,给出其型线参数方程,采用Matlab语言绘制出型线图形。通过与各种类型增压器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双螺杆机械增压... 简单介绍了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工作原理。开展了一种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型线设计,转子型线采用单边不对称摆线-销齿圆弧型线,给出其型线参数方程,采用Matlab语言绘制出型线图形。通过与各种类型增压器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双螺杆机械增压器的技本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杆机械增压 工作原理 型线设计 参数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涡圈涡旋式机械增压器几何特性的理论研究
20
作者 李超 纪民举 +1 位作者 余鹏飞 单彩侠 《压缩机技术》 2007年第6期11-14,共4页
根据双涡圈涡旋式增压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双涡圈增压器的几何理论,推导出了内涡圈切削后的工作腔容积和容积比,并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了涡圈中心渐开面始终展角差值随压力比变化的关系。为双涡圈涡旋式增压器的设计计算和进一步的理论... 根据双涡圈涡旋式增压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双涡圈增压器的几何理论,推导出了内涡圈切削后的工作腔容积和容积比,并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了涡圈中心渐开面始终展角差值随压力比变化的关系。为双涡圈涡旋式增压器的设计计算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涡圈 涡旋 机械增压 几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