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LRP3炎症小体在术后肠麻痹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星 陈其城 +1 位作者 曹立幸 蒋志 《老年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术后肠麻痹(POI)是外科术后十分常见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医源性胃肠动力障碍症状,若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延迟,将引起内环境紊乱、营养不良和感染等,增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NLRP3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Caspa... 术后肠麻痹(POI)是外科术后十分常见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医源性胃肠动力障碍症状,若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延迟,将引起内环境紊乱、营养不良和感染等,增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NLRP3炎症小体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导Caspase-1激活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18的分泌,以应对微生物感染和细胞损伤。NLRP3炎症小体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构造神经炎性环境、影响肠道微生物平衡、诱导细胞焦亡等多种形式在POI中发挥作用。而且,NLRP3炎症小体有望作为新的治疗靶点,通过作用于NLRP3炎症小体可以改善P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LRP3炎症小体 术后肠麻痹 炎症反应 免疫应答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斯的明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结肠癌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2
作者 刘桂伟 任维聃 +3 位作者 李泽钊 杨立胜 董培胜 姜国胜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1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结肠癌术后肠麻痹(PO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老年结肠癌术后PO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新斯的明... 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结肠癌术后肠麻痹(PO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老年结肠癌术后PO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新斯的明肌肉注射治疗,研究组患者予新斯的明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 d。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的73.33%(P <0.05)。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首次排气、进食、住院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腹痛、腹胀评分及IL-6,TNF-α的表达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新斯的明上巨虚穴位注射治疗老年结肠癌术后POI的临床疗效良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改善肠胃道功能,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上巨虚穴位注射 老年结 术后肠麻痹 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成妍 韩名媛 +7 位作者 吕晓琳 王羽心 朱嘉民 常新玥 高睿泽 仲思潼 孙忠人 尹洪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8期2624-2628,共5页
术后肠麻痹(POI)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疾病。针灸能有效改善POI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回顾近十年针灸治疗POI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单纯针刺、电针... 术后肠麻痹(POI)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疾病。针灸能有效改善POI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缩短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疗效显著。本文通过回顾近十年针灸治疗POI的相关文献,发现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单纯针刺、电针、艾灸、穴位贴敷等,其中电针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效果明显;针刺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和抗炎机制发挥治疗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针灸治疗POI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针灸治疗POI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针灸 穴位贴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对小鼠术后肠麻痹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丹丹 马晨 +1 位作者 何伟坤 范哲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893-896,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针刺足三里穴位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作用及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使用野生型小鼠和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各10只构建术后肠麻痹模型。比较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野生型小鼠术后胃肠运动功能、肠黏膜损伤情况。使...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针刺足三里穴位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作用及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使用野生型小鼠和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各10只构建术后肠麻痹模型。比较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野生型小鼠术后胃肠运动功能、肠黏膜损伤情况。使用20只野生型小鼠构建术后肠麻痹模型,随机分为电针足三里穴位组和足三里穴位对照组,每组10只,电针足三里穴位组在造模后6、24、48、72 h连续足三里穴位电针刺激4次,足三里穴位对照组连接电针仪但不给予电刺激,检测两组实验动物胃肠功能运动情况、小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和Toll样受体相关通路关键分子TLR4、TRAF6及JNK表达。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Toll样受体4基因敲除小鼠的胃肠运动功能改善,小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下调,肠黏膜损伤较轻。给予电针足三里穴位刺激可改善胃肠运动功能,减轻小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下调Toll样受体4相关因子TLR4、TRAF6和JNK表达水平。结论:电针足三里穴位可减轻术后肠麻痹,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在其中可能发挥关键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针刺 电针 足三里 TOLL样受体4 围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肠麻痹评估手段与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鹏演 王刚 江志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79-682,共4页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外科手术特别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在各种非机械性因素的影响下引起的一种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痛、术后肛门或造口排气排便延迟^([1])。POI的具体发病机制... 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外科手术特别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在各种非机械性因素的影响下引起的一种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痛、术后肛门或造口排气排便延迟^([1])。POI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当前研究多认为与神经、炎症、药理作用等因素有关^([2-3])。POI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甚至诱发其他并发症改变患者临床结局^([2])。研究表明,高龄、营养不良、围术期液体超负荷等是POI的危险因素^([3-4])。如何避免POI危险因素,构建动态化监测平台,探寻POI有效的防治措施、治疗理念对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加速康复外科 防治措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通气方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
6
作者 卢雨暄 江志伟 +3 位作者 谢怡君 王弈竹 哈静文 束雅春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108-2113,共6页
目的研究术后通气方对术后肠麻痹(POI)小鼠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95 mg/kg)、术后通气方组(1.88 g/kg),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使用经典小肠干扰... 目的研究术后通气方对术后肠麻痹(POI)小鼠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95 mg/kg)、术后通气方组(1.88 g/kg),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使用经典小肠干扰术制备POI模型。各组小鼠灌胃相应药液/水,每天1次,连续2 d。末次给药后,检测小鼠肠道炭末推进率;观察小鼠回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水平;检测小鼠回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表达水平;分析小鼠结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结果经术后通气方干预后,小鼠回肠组织肠壁萎缩、黏膜毛细血管充血等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小肠炭末推进率和血清中IL-10、MT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IL-6、SS水平,回肠组织中TLR4、NF-κB p65、p38 MAPK蛋白核内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通气方可显著升高ACE、Chao1、Shannon、PD指数以及阿克曼氏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鱼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大肠埃希菌属-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相对丰度(P<0.05)。结论术后通气方可改善POI小鼠肠道损伤及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MAPK信号通路活性,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通气方 术后肠麻痹 道损伤 炎症因子 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承气汤联合皮内针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肠麻痹临床观察
7
作者 梁立雪 霍景山 +3 位作者 杨志林 梁梓宁 陈文丽 黄少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02-705,共4页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灌肠联合皮内针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肠麻痹(POI)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PO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联合皮内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灌肠联合皮内针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肠麻痹(POI)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PO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联合皮内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疗程3 d。记录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正常进食时间,治疗前后进行湿热壅滞证评分和术后胃肠动力评分;记录腹胀、腹痛和恶心、呕吐消失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血管活性肠肽(VI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IL-6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正常进食时间及腹胀、腹痛和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热壅滞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胃肠动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CRP、IL-1、IL-6、VI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结论大承气汤灌肠联合皮内针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POI,能调节胃肠激素,抑制过度的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动力恢复,加速症状、体征的消失,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十二指溃疡 穿孔 术后肠麻痹 大承气汤 皮内针 炎症因子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结肠癌根治术后肠麻痹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斌 肖凡 +4 位作者 陈勇 徐国海 周志东 李昌 罗振中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结肠癌根治术后肠麻痹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男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D组在全麻诱导前1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术中以0.5μg·kg-1·...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结肠癌根治术后肠麻痹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男性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D组在全麻诱导前1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术中以0.5μg·kg-1·h-1的速率输注至术毕前30min。C组采用同样方法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C组和D组分别予以舒芬太尼2μg/kg以及舒芬太尼2μg/kg+右美托咪定2μg/kg行静脉术后镇痛。记录输注右美托咪定前(T0)、气管插管后10min(T1)、气腹后10min(T2)、气腹后1h(T3)、气腹结束后10min(T4)以及拔管后10min(T5)的心率变异性(HRV);于T0、T3、T5、术后12h(T7)、术后48h(T10)静脉采血测定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术后第一次排气以及进食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C组在T1~T4时以及D组在T1~T5时HRV总功率频段(TP)、高频段(HF)、低频段(LF)、低频/高频(LF/HF)明显降低,两组在T3、T5、T7及T10时E和N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T1时比较,C组在T2~T4时TP、LF及LF/HF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在T2~T5时TP、LF及LF/HF明显降低,在T3、T5、T7、T10时E和NE浓度明显降低,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促进结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肠麻痹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癌根治 术后肠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屈明 赵建玲 +3 位作者 薛军 杨东东 王玮 朱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 右半结癌根治 胆囊切除 胃癌根治 临床资料 治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杨 刘若实 刘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3070-3072,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补液、肠外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素抗感染、纠正酸...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补液、肠外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素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大横、中脘,联合芒硝外敷腹部治疗。结果: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观察组治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各自治疗方案治疗后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疗效确切,且能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芒硝 术后肠麻痹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肠麻痹发生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1
作者 安丽娅 孙大力 徐鹏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223-2227,共5页
术后肠麻痹(POI)几乎发生于所有腹部手术之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排便延迟,是术后肠道协调运动的暂时中断。本文介绍了POI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指出POI患者在术后机体高分解代谢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量有效的营养,... 术后肠麻痹(POI)几乎发生于所有腹部手术之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排气、排便延迟,是术后肠道协调运动的暂时中断。本文介绍了POI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措施,指出POI患者在术后机体高分解代谢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量有效的营养,从而导致肠屏障受损,细菌内毒素移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但目前尚无避免POI的方法,所以术后如何改善患者已发生的POI,值得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外科手 术后肠麻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肠麻痹中西医治疗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余奎 梁晓强 张静喆 《医学综述》 2011年第9期1375-1377,共3页
"术后肠麻痹"是肠道对手术应激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围手术期管理的加强,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中医中药治疗也参与其中,对于术后肠道功... "术后肠麻痹"是肠道对手术应激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推广,围手术期管理的加强,术后肠麻痹的治疗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中医中药治疗也参与其中,对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快速康复外科 腹横平面阻滞麻醉 假饲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前切除术延迟性术后肠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宇 李宇轩 +8 位作者 宋建霖 刘智龙 刘帛岩 赵鹏跃 朱圣宇 杨星朋 李松岩 王玉锋 杜晓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共5页
背景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rolonged postoperative ileus,PPOI)是结直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关于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 of rectum,AR)后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很少。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AR后PPOI的危险因素并建... 背景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rolonged postoperative ileus,PPOI)是结直肠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关于直肠癌患者直肠前切除术(anterior resection of rectum,AR)后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很少。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AR后PPO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2016年8月-2018年8月行AR直肠癌根治性治疗患者130例的病例资料,统计PPOI的发生情况,分析PPOI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能验证。结果130例行AR的患者中30例(23.1%)发生PPOI。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术中出血大于200 mL及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对术后发生PPOI的影响显著(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3.012,95%CI:1.139~7.966)、术中出血大于200 mL(OR=5.318,95 CI:1.712~16.521)、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OR=5.379,95 CI:1.614~17.925)是PPOI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5)。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PPOI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60(95%CI:0.670~0.849)。结论合并高血压、术中出血大于200 mL、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大于48 h是AR患者发生PPOI的危险因素。构建的AR术后发生PPOI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评价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切除 延迟性术后肠麻痹 癌根治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炎症评分系统与胃癌延迟性术后肠麻痹的关系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亮 李欣 +4 位作者 肖丹 余发珍 陈伟琴 虞黎明 邹镇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0-38,共9页
目的分析胃癌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POI)与炎症反应标志物的关系并构建新型炎症评分系统,结合其他临床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根治术的299例胃癌患者。分为训练集199例与验证... 目的分析胃癌延迟性术后肠麻痹(PPOI)与炎症反应标志物的关系并构建新型炎症评分系统,结合其他临床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根治术的299例胃癌患者。分为训练集199例与验证集10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PPOI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4种炎症反应标志物并获取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构建新型炎症评分系统。将独立危险因素作为构建Nomogram模型的预测指标并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数据中进行效能验证。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无PPOI和PPOI患者的年龄、ASA分级、CCI、肿瘤大小、TNM分期、手术方式、NLR、PLR、LMR及C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PLR、LMR及CAR的敏感性分别为78.43%、86.27%、68.63%和76.47%,特异性分别为69.59%、61.49%、79.73%和73.6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0.776、0.778和0.80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8、>113.71、≤3.68、>0.28。年龄≥65岁[O^R=4.102(95%CI:1.042,16.149)]、ASA分级Ⅲ、Ⅳ级[O^R=3.061(95%CI:0.885,10.586)]、TNM分期Ⅲ、Ⅳ期[O^R=3.825(95%CI:2.698,6.033)]、开放式手术[O^R=4.063(95%CI:3.263,8.268)]、NLR≥2.67[O^R=2.171(95%CI:1.368,3.445)]及CAR≥0.28[O^R=1.028(95%CI:1.011,1.046)]是胃癌患者术后PPO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组校正曲线分析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9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为0.889,当预测PPOI发生风险阈值>0.185时,Nomogram模型提供显著的临床净收益;验证组校正曲线分析显示C-index为0.817,AUC为0.806,当预测PPOI发生风险阈值>0.056时,Nomogram模型提供显著的临床净收益。结论基于NLR-CAR评分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能有效地对胃癌患者PPOI发生风险机进行早期识别,为医护人员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炎症 延迟性术后肠麻痹 Nomogram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枳朴方中空栓对术后肠麻痹大鼠两种胃肠肽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昆 温向娟 +1 位作者 武玉鹏 张恒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枳朴方中空栓在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雌性大鼠,切除子宫建立术后肠麻痹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观察枳朴方中空栓对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假手术对照组较空白对照... 目的探讨枳朴方中空栓在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雌性大鼠,切除子宫建立术后肠麻痹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观察枳朴方中空栓对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假手术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MTL、Gas含量略低,NO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MTL、Gas含量明显降低,NO明显增高(P<0.01);西沙必利中空栓组与枳朴方中空栓高剂量组较模型组MTL、Gas含量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P<0.01);枳朴方中空栓低剂量组较模型组MTL、Gas含量增高,NO降低(P<0.05)。结论枳朴方中空栓能够提高术后肠麻痹大鼠血清中的MTL和Gas含量,降低NO含量,以达到调控胃肠运动的目的,可预防和治疗术后肠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朴方中空栓 术后肠麻痹(POI) 胃动素 胃泌素 一氧化氮
原文传递
JNK信号通路在小鼠术后肠麻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瑞琴 林思思 +2 位作者 陈春球 李琨 李永渝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JNK信号通路在小鼠术后肠麻痹(PO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C57/BL6小鼠(WT)及同品系的JNK-/-小鼠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6)和肠麻痹组(POI组,n=6)。采用经典小肠操作方法诱导POI模型,术后24 h给小鼠碳末灌胃,20 ... 目的探讨JNK信号通路在小鼠术后肠麻痹(PO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野生型C57/BL6小鼠(WT)及同品系的JNK-/-小鼠均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6)和肠麻痹组(POI组,n=6)。采用经典小肠操作方法诱导POI模型,术后24 h给小鼠碳末灌胃,20 min后麻醉小鼠,开腹取小肠评估肠动力,取回肠评估组织学改变,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IL-1β、IL-6水平及Claudin-2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小鼠相比,无论WT或JNK-/-小鼠其POI组的小肠排推率(分别为21%与33%)均明显降低(P=0.034及P=0.045,均P<0.05),小肠组织MPO活性水平(分别为0.608 U/g与0.433 U/g)明显升高(均P<0.05);与WT小鼠POI组比较,JNK-/-小鼠POI组的小肠运动功能及其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炎症介质如M PO、IL-1β及IL-6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P<0.05),小肠Claudin-2蛋白表达也降低(P<0.01)。结论 JNK基因敲除减轻小鼠肠道炎症反应、改善POI,表明JNK信号通路参与POI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小鼠 炎症介质 JN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通道外科对促进术后肠麻痹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济宏 李幼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自快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措施使病人尽早出院,但病人必须达到出院的条件,如病人无疼痛,能够自由活动并且经肠道饲予(肠内营养或口服)能够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麻醉技术、止痛方法及微刨外科的发展使病... 自快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措施使病人尽早出院,但病人必须达到出院的条件,如病人无疼痛,能够自由活动并且经肠道饲予(肠内营养或口服)能够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麻醉技术、止痛方法及微刨外科的发展使病人能够满足上述绝大多数的要求,但术后肠麻痹恢复缓慢是影响病人早期出院的一个重要因素。快通道外科新理念的产生促进对术肠麻痹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快通道康复 道休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结直肠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细秋 余奎 +3 位作者 杨剑锋 郑金洲 邱运华 张静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5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促进结直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0例结直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疗程3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促进结直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0例结直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疗程3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血清IL-6、IL-10、TNF-α等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IL-6水平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IL-10水平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TNF-α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相对升高(P<0.01),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可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炎症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当归补血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小鼠术后肠麻痹及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袁伟 李岩松 +3 位作者 杨亚男 张广建 刘昌 王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36期4012-4017,共6页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 目的探究电针足三里对术后肠麻痹小鼠肠动力减低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挤压法进行术后肠麻痹造模,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连续电针足三里5 d。干预结束后,检测3组小鼠肠动力(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粪便干重及干湿比);取小鼠结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肠神经元线粒体形态、数量和体积,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采用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均明显延长(P均<0.05),粪便干重明显降低(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结肠排珠时间、肠运输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粪便干重增加(P<0.05),粪便液体百分比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增大(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线粒体形态明显改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P<0.05),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含量及Nrf-1、TFAM、COX-Ⅳ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明显改善术后肠麻痹小鼠的肠动力,其可能通过上调肠神经元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Nrf-1、TFAM、COX-Ⅳ的表达,从而增加线粒体数量,抑制线粒体肿胀,提高线粒体的膜电位和ATP含量,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电针 足三里 线粒体生物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配穴法针灸治疗手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丁宇 李焱 张艳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2期177-178,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配穴方法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96例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患者分为募-合配穴组44例、俞-合配穴组52例,观察针刺治疗肠麻痹的疗效。结果两种配穴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俞-合配穴组效果优于募-合配穴组(P<0.05)... 目的观察两种配穴方法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96例腹部手术后肠麻痹患者分为募-合配穴组44例、俞-合配穴组52例,观察针刺治疗肠麻痹的疗效。结果两种配穴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俞-合配穴组效果优于募-合配穴组(P<0.05)。结论配穴法针灸治疗手术后肠麻痹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肠麻痹 选穴 针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