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采取术中体温管理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杨芳 蔺洁璐 +1 位作者 王黎萍 王婷婷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1期128-133,共6页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患者采取术中体温管理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行常规术中护理的RARC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9月—2023年3月...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患者采取术中体温管理后围术期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8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行常规术中护理的RARC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另选取2020年9月—2023年3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行术中保温护理的RARC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体温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中1 h、3 h、5 h体温低于术前,术中5 h体温高于术中3 h,观察组术中1 h、3 h、5 h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BMI<24 kg/m^(2)、护理方式为常规术中护理、腹腔冲洗液量>500 mL、术中补液量>1500 mL及手术时间、气腹时间和麻醉时间长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于BMI≥24 kg/m^(2)、护理方式为术中保温护理、腹腔冲洗液量≤500 mL、术中补液量≤1500 mL及手术、气腹、麻醉时间短的患者(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和气腹时间长、腹腔冲洗液量>500 mL、术中补液量>1500 mL是RARC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采取术中体温管理是RARC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术中体温管理能够有效稳定RARC患者术中体温,降低低体温发生率,且手术时间、气腹时间、腹腔冲洗液量、术中补液量及护理方式是RARC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 术中体温管理 体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崔秀宏 丁茹梅 何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33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将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应用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镜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 目的 探讨将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应用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镜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对比两组的体温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入手术室时,两组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0.5 h、麻醉后1 h、手术结束时,两组体温均低于入手术室时,观察组麻醉后0.5 h、麻醉后1 h、手术结束时体温分别为(36.42±0.29)℃、(36.24±0.25)℃、(36.17±0.23)℃,均高于对照组的(36.12±0.24)℃、(35.88±0.21)℃、(35.8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8,6.334,6.932;P均<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06%(2/33)低于对照组的27.27%(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P<0.05)。结论针对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通过开展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能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根治 腹腔镜 针对性术中体温管理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中体温管理策略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腋下体温的影响
3
作者 虎曼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评价不同术中体温管理策略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腋下体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74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术中常规体温管理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中冲洗液体加温管理组(观察组),各37例... 目的评价不同术中体温管理策略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腋下体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早期肺癌患者74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术中常规体温管理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中冲洗液体加温管理组(观察组),各37例。比较2组临床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围术期不同时间点检测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功能,以及免疫球蛋白A(IgA)、IgM、CD3+、CD4+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0 min腋下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PT、TT、APTT呈上升趋势,且术毕、术后60 min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PT、TT、APT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2组患者IgA、IgM、CD3+、CD4+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冲洗液体加温能维持早期肺癌患者术后腋下体温及凝血功能稳定,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轻,有利于促进术后早期苏醒、拔管,并可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癌 术中体温管理策略 腋下体温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体温管理对胃癌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孙碧云 周亚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0期19-22,共4页
研究术中体温管理的实施方法及在胃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DZ组30例和TG组30例,DZ组患者术中实施常规护理,TG组患者在DZ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术中体温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 研究术中体温管理的实施方法及在胃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DZ组30例和TG组30例,DZ组患者术中实施常规护理,TG组患者在DZ组的基础上联合开展术中体温管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IPH)的发生率,并于术前和术中分别检测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和动脉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结果 TG组患者IPH发生率为6.67%,低于DZ组的20%(P<0.05)。术中,两组患者PT、APTT较术前均延长,FIB较术前均下降,但在变化幅度上,TG组均小于DZ组(P<0.05)。术中,两组患者PaO2、SaO2较术前均下降,PaCO2较术前均升高,但在变化幅度上,TG组均小于DZ组(P<0.05)。结论 于胃癌患者术中予以体温管理可有效预防IPH的发生,进而维护凝血功能和动脉血气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术中体温管理 体温 凝血功能 动脉血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8
5
作者 缪志慧 《临床护理杂志》 201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0岁组72例和<50岁组48例。比较两组入室时、入室30min后、6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50岁组72例和<50岁组48例。比较两组入室时、入室30min后、60min后、90min后、120min后、150min后和术后2h的体温。结果 <50岁组入室后各时段体温与入室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入室后90min、120min和150min体温低于入室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室时、入室后30min、60min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组入室后90min、120min、150min和术后2h体温均高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50岁组,≥50岁组在术中发生体温过低的风险更高。在常规保温处理的基础上,宜针对年龄稍大患者,强化体温监测和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中体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