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黎俊 杜馨如 +9 位作者 莫小亮 张婷 黄婧 贺同鑫 裴广廷 宋立全 孙立飞 孙建飞 胡宝清 张伟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0-742,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和施肥对黄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2
作者 皮义均 王小利 +4 位作者 段建军 何进 林仕芳 龙大勇 张利武 《耕作与栽培》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间作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种植方式为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和玉米/大豆间作(IN),施肥处理为不施肥对照(ck)、化肥+有机肥配施(0.5 NPM)、单施化肥(NP)、单施有机肥(M)。结果表明,间作及施肥下土壤... 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间作及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种植方式为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和玉米/大豆间作(IN),施肥处理为不施肥对照(ck)、化肥+有机肥配施(0.5 NPM)、单施化肥(NP)、单施有机肥(M)。结果表明,间作及施肥下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MB)、SOC累积矿化量、SOC累积矿化率均显著相关。SOC矿化速率符合对数函数。矿化前,施肥显著提高SOC含量;IN、0.5 NPM及M处理均显著增加SMBC与qMB;M处理SOC累积矿化率最低。矿化后,M处理SOC、SMBC降幅最大;SOC累积矿化量与SOC累积矿化率、SOC,SMBC变化值与qMB变化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条件下,间作、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SMBC含量,降低SOC矿化率、增强SOC稳定性。“间作+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固碳培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施肥 黄壤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