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陈安磊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3-747,共5页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趋势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气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磷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2
作者 赵庆雷 王凯荣 谢小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5-362,共8页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 【目的】为揭示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机制,对16年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后红壤稻田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施肥处理土样置于恒温摇床中连续振荡培养,定期测定不同处理土壤磷的各种吸附参数、累积解吸量和解吸率。【结果】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其中对0~20cm土壤的影响尤为突出。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0~20cm土壤磷吸附亲和力常数(k)、最大吸附量(Q)和吸附缓冲容量(MBC),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该层土壤磷的累积解吸量和累积解吸率;与不施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相比,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在降低0~20cm土层土壤磷吸附参数和提高该层土壤磷累积解吸量与累积解吸率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长期NPK化肥配施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能显著降低红壤稻田耕层土壤对磷的吸附性,促进土壤磷的解吸,有效提高土壤磷素肥力水平。有机物循环利用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并不会增加磷素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物循环 红壤性水稻土 磷吸附和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3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刘鑫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间歇淋洗培养方法 ,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环境影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 ,求得土壤N矿化参数 ,并探讨长期采用有机物循环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影响 ,以... 采用间歇淋洗培养方法 ,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土壤环境影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应用一级动力学方程 ,求得土壤N矿化参数 ,并探讨长期采用有机物循环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影响 ,以及它们与N0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期采用有机物循环可以显著地提高稻田系统土壤N的矿化势 (N0 )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K值则具有与N0 相反的顺序 ,N0 越大则K值越小 ,K值的变化范围在0 0 2 33~ 0 0 799周 -1之间 ;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有机质的品质 ,增强有机质的活性 ;N0 、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相关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N矿化势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安磊 谢小立 +1 位作者 王凯荣 高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4-879,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土壤供磷能力的差异,并从土壤磷素平衡、全磷、有机磷、Olsen-P和MB-P的含量的变化等方面探索了导致供磷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其中以有机物循...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定位试验土壤供磷能力的差异,并从土壤磷素平衡、全磷、有机磷、Olsen-P和MB-P的含量的变化等方面探索了导致供磷能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其中以有机物循环利用配合磷肥施用处理土壤的供磷量能力最高,植株平均吸磷量是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3.5倍,比长期施用磷肥处理平均高出59.8%。长期单施氮肥导致土壤供磷能力衰竭,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还低17.2%,单一有机物循环利用和配施N肥植株总吸磷量比长期不施肥分别高80.3%和40.2%。有机物循环利用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磷素的固持量,土壤微生物对无机磷的利用可能是其向有效磷转化的关键途径。磷肥配合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是提高红壤稻田土壤供磷能力的有效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有机物循环利用 土壤供磷能力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叶文培 王开峰 +2 位作者 王凯荣 谢小立 李志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6-750,共5页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无循环处理高6.8%,蒸腾作用比无循环处理高5.0%,最终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及稻谷产量的增加。对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的红壤稻田养分指标与水稻生长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中速效P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有机 速效P 水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罗的海北部海冰生物区在养分和有机物循环中的作用
6
作者 Jorma Kuparinen Harri Kuosa +10 位作者 Agneta Andersson Riitta Autio Mats A.Granskog Johanna Ikvalko Hermanni Kaartokallio Kimmo Karell Elina Leskinen Jonna Piiparinen Janne-Markus Rintala Jaana Tuomainen 杨文波 《AMBIO-人类环境杂志》 200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本文海冰的生化数据采集于波罗的海的波的尼亚湾(Hailuoto,芬兰)、波的尼亚海(Norrby,瑞典)和芬兰湾(Tvrminne,芬兰)三个海域。主要来源于2003~2006年开展BIREME项目期间的现场测量和实验,并补充了一些公开发表的相关数据。我们的重... 本文海冰的生化数据采集于波罗的海的波的尼亚湾(Hailuoto,芬兰)、波的尼亚海(Norrby,瑞典)和芬兰湾(Tvrminne,芬兰)三个海域。主要来源于2003~2006年开展BIREME项目期间的现场测量和实验,并补充了一些公开发表的相关数据。我们的重点是分析波罗的海海冰内生物活动是否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波的尼亚湾海冰区域的叶绿素α浓度和细菌周转率都较低。然而,我们主要是在紧靠陆地的当年海冰内取样,明显缺失了海冰内最活跃的生物学系统,而这个系统一般都存在于残冰中(例如冰脊)。我们有限的数据表明,波罗的海的最北部海域内,在压力脊的冰固结层下方的受压冰块(keel blocks)和受压冰块间隙水内,藻类密度较高。尽管在顶层和冰内偶尔也能发现丰富的生物,但波的尼亚海和芬兰湾靠陆地海冰的最低层似乎是生物活性的中心。在积雪期间,冰中海藻光照受限,而对于冰底层的藻类,磷酸盐通常是限制性养分。细菌的生长明显被藻类有关的可溶性有机物的生产所控制,因为波的尼亚湾中的生长率低,但外来的可溶性有机物浓度高。在藻华发生期间,相比开放水体中的细菌活性,波的尼亚海和芬兰湾的细菌群落都有较高的周转率,和与藻华发生期间开放水体中相当的活动水平这意味着冬季海冰细菌群落有很强的物质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的海 生物活动 海冰区 有机物循环 养分 可溶性有机物 波的尼亚湾 有机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设备组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村镇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废水
7
作者 白利涛 王德国 梁琴 《环保科技》 2019年第5期6-8,45,共4页
采用A/O-MBR微电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合人工湿地工艺,对村镇生活垃圾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经好氧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介绍了设计参数、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出水口CODCr、BOD5、NH3-N、TN、TP五项水质指... 采用A/O-MBR微电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组合人工湿地工艺,对村镇生活垃圾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经好氧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介绍了设计参数、工艺流程,主要设备、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出水口CODCr、BOD5、NH3-N、TN、TP五项水质指标平均浓度值分别为16.1mg/L、1.63mg/L、0.91mg/L、8.04mg/L、0.29mg/L,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生活垃圾 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 一体化设备 人工湿地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和热水可提取碳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2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谢小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7-451,共5页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热水可提取碳(HWC)的影响。研究包括4种施肥处理:CK(无肥),C(有机物循环),NPK和NPK+C。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显著提高了SOC和HWC的含量(P<0.05)。在4种处理中,NPK+C处理...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热水可提取碳(HWC)的影响。研究包括4种施肥处理:CK(无肥),C(有机物循环),NPK和NPK+C。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显著提高了SOC和HWC的含量(P<0.05)。在4种处理中,NPK+C处理的SOC和HWC含量均为最大值。SOC随时间呈线性增加(R2>0.7);然而,HWC则是先下降,后缓慢上升或趋于稳定,变化趋势以一元二次线性拟合更好(R2>0.7)。与化肥NPK相比,有机物循环对SOC和HWC变化趋势的影响更大,它明显加快了SOC的积累速率,减缓了HWC的下降速率。与SOC相比,HWC与土壤养分更相关,它可能更好地反映了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热水可提取碳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原文传递
采用涡旋膨胀机的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顾伟 孙绍芹 +1 位作者 翁一武 王玉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0-25,共6页
有机物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的主要优点在于回收中低品位热能发电时的高效、环境友好、压力适宜等。文中对有机物朗肯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装置采用涡旋式膨胀机,以R600a为工质,膨胀机最大输出电功率0.74 kW,最大第... 有机物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的主要优点在于回收中低品位热能发电时的高效、环境友好、压力适宜等。文中对有机物朗肯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装置采用涡旋式膨胀机,以R600a为工质,膨胀机最大输出电功率0.74 kW,最大第一定律效率2.4%。实验发现膨胀机最高转速为4 589 r/min;根据膨胀机输出功率随工质泵频率及热源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工质泵频率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系统输出功率最大。循环第一定律效率随着蒸发压力的增加也存在最大值,其原因是由于较高压力和流量下膨胀机入口存在汽液两相现象。通过对ORC的实验研究,认为涡旋式膨胀机在中小型低品位热能ORC系统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ORC系统有机物工质的流量和蒸发压力与低品位热能热源的匹配,是提高ORC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朗肯循环 涡旋式膨胀机 低品位热能利用 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热利用有机物朗肯循环最佳热回收效率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王玉璋 孙绍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2-668,共7页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 首先通过分析余热回收动力循环的不可逆损失,得到循环的理想效率。其次,通过分析发现热回收效率随蒸发压力变化存在最佳值,并且最佳热回收效率与最小熵增率是等价的。然后,通过研究两种简化的余热利用动力模型,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相关方法,指出最大热回收效率产生的原因。再次,研究了余热变化时系统最佳工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最佳蒸发压力随余热流量、入口温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与余热组分关系不大。最后,研究了工质对系统最佳工况的影响,发现较高临界温度的工质,最佳蒸发压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利用 有机物朗肯循环 热回收效率 最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亚)临界有机物朗肯循环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羽平 汤磊 +1 位作者 杨平 翁一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3251-3256,共6页
针对有机物工质物性在近临界区的奇异性,选用了适用于近(亚)临界有机物朗肯循环(ORC)的3种典型工质:R236fa、R142b、R152a,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近临界循环与亚临界循环在性能上的差异,并从工质物性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近临... 针对有机物工质物性在近临界区的奇异性,选用了适用于近(亚)临界有机物朗肯循环(ORC)的3种典型工质:R236fa、R142b、R152a,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近临界循环与亚临界循环在性能上的差异,并从工质物性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近临界循环的各项性能参数与亚临界循环差异明显;近临界ORC的比吸热量、比净功和热效率随蒸汽发生温度的变化缓慢,具有良好的变工况性能;这3种工质中干性工质R236fa最适用于近临界ORC。近临界ORC性能上的奇异性主要与有机物工质的潜热和干湿性在近临界区的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工质 有机物朗肯循环 近临界 亚临界 低温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低品位热能的有机物朗肯循环的工质选择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建 董奥 +1 位作者 陶莉 于立军 《节能技术》 CAS 201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工质对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循环的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高效性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61种工质的热力学、物理、化学、环保、安全和经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从中挑选出11种符合上述特性的候选工质,然后对这些候选工质的干湿性、... 工质对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循环的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高效性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61种工质的热力学、物理、化学、环保、安全和经济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从中挑选出11种符合上述特性的候选工质,然后对这些候选工质的干湿性、饱和性质和循环热效率进行了研究,确定了8种适合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循环且具有潜力的工质,它们是丙烷(R290)、R600、R600a、R507A、R134a、异戊烷(Isopentane)、正戊烷(n-Pentane)、R404A,最后分析了这8种有潜力工质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朗肯循环 工质选择 干湿性 饱和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能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的最佳负载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汤磊 王羽平 +1 位作者 杨平 翁一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68-1273,共6页
针对低温热能的回收利用,搭建了采用涡旋膨胀机的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实验系统,以异丁烷为工质,研究了热源温度和负载对小型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热源温度和工质流量条件下,都存在一个最佳负载电阻,使得... 针对低温热能的回收利用,搭建了采用涡旋膨胀机的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实验系统,以异丁烷为工质,研究了热源温度和负载对小型有机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热源温度和工质流量条件下,都存在一个最佳负载电阻,使得系统具有最大的发电功率、比发电功率和发电效率;在设计发电系统时,应为涡旋膨胀机匹配合适的永磁发电机和负载电阻,以使系统发挥最优性能;当热源温度不超过120℃时,系统的最大发电功率为1.05kW,最高发电效率为4.51%,膨胀机的最大转速和膨胀比分别可达2 922r/min和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能 有机物朗肯循环 涡旋膨胀机 负载电阻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能有机物发电系统热力分析 被引量:71
14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王艳杰 翁史烈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8-612,共5页
首先介绍了ORC循环工质的热力学和一些性质,指出工质应满足压力、干湿性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然后以R123、R21和R2A5fa工质为例给出了热源温度低于100℃情况下ORC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质下系统工作参数对ORC性能的影... 首先介绍了ORC循环工质的热力学和一些性质,指出工质应满足压力、干湿性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然后以R123、R21和R2A5fa工质为例给出了热源温度低于100℃情况下ORC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工质下系统工作参数对ORC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且指出工质R245fa是综合考虑环保、热力性能等因素下的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朗肯循环 余热利用 低品位热能 干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度变化对有机物发电系统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羽平 汤磊 +1 位作者 杨平 翁一武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0-406,共7页
针对120℃以下低温太阳能光热发电中存在光照强度会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搭建的太阳能光热和有机物朗肯循环(ORC)发电实验台上,研究集热器性能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光照强度变化对ORC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光... 针对120℃以下低温太阳能光热发电中存在光照强度会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搭建的太阳能光热和有机物朗肯循环(ORC)发电实验台上,研究集热器性能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光照强度变化对ORC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整个系统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2%,热电效率可达4.5%,热电效率和发电功率受光照强度降低影响较大;当光照强度小幅降低时,集热器有效吸热量降低,导热液温度降低,ORC热电效率与发电功率降低且幅度较大,膨胀机转速、膨胀比虽降低但幅度较小;当光照强度大幅降低时,系统性能降低剧烈,需通过减少工质流量,才可使系统继续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光热 光照强度 太阳集热器 有机物朗肯循环 涡旋膨胀机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5 kW有机朗肯循环试验样机开发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刚 杨佐卫 李应超 《东方汽轮机》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有机物朗肯循环(简称ORC)是以烷烃或制冷剂等有机物替代水作为工质、回收中低品位热能的发电循环。对于100~225℃的中低温热源,有机物朗肯循环具有统治性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但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外产商垄断,因此为完成ORC地热发电厂的技术... 有机物朗肯循环(简称ORC)是以烷烃或制冷剂等有机物替代水作为工质、回收中低品位热能的发电循环。对于100~225℃的中低温热源,有机物朗肯循环具有统治性优势,市场潜力巨大但核心技术被少数国外产商垄断,因此为完成ORC地热发电厂的技术验证,同时形成面向余热回收的ORC发电产品,在“径流式透平-永磁同步发电机-电磁轴承全封闭一体化结构”、有机工质换热器、全系统变工况性能评估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后,于厂内搭建315 kW有机朗肯循环(ORC)试验样机,其最高发电效率8.8%,在不带回热器的ORC产品中位居前列,与国际先进产品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热源 有机物朗肯循环 试验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有机农业发展过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在德 《世界农业》 1987年第10期28-29,共2页
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养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就出现了因植被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 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养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就出现了因植被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于是,派遣了当时的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F.H.King到中国寻找中国农业历史悠久的传统经验。这样,由本世纪初开始总结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不断发展成为今日的国际有机农业。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发展过程 美国农业部 中国传统 传统经验 有机物循环 地力衰退 中国农业 有机农业运动 提高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近医学真菌
18
作者 闻玉梅 《微生物与感染》 2006年第3期131-131,共1页
真菌学科所研究的真菌至少包括50000种,其中多数在自然界有机物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在医学真菌中,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均已被用于医疗。此外,酵母已作为一种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 真菌学科所研究的真菌至少包括50000种,其中多数在自然界有机物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在医学真菌中,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均已被用于医疗。此外,酵母已作为一种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例如目前研究蛋白质一蛋白质相互作用中,酵母双杂交体系对推动生命科学卓有贡献。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真菌种类仅为几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学 医学 酵母双杂交体系 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组学 次级代谢产物 有机物循环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07
19
作者 顾伟 翁一武 +1 位作者 曹广益 翁史烈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低温热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利用这部分能源意义重大。介绍了低温热能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低温热能发电技术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热电、工业余热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温差发电等方面。现阶段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重... 低温热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利用这部分能源意义重大。介绍了低温热能发电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低温热能发电技术主要应用于太阳能热电、工业余热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海洋温差发电等方面。现阶段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重点有:工质的热物性和环保性能、循环优化研究;提高低温热能发电效率的研究,包括混合工质循环、Kalina循环、回热、氨吸收式动力制冷循环等;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系统最优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能 有机物朗肯循环 热力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特性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彬 翁一武 +1 位作者 顾伟 翁史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6-21,共6页
提出一种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该系统将有机物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循环相结合,利用透平排气驱动喷射器工作,同时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在定义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性能优良的有机物R245fa作为工质,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提出一种低温热源喷射式发电制冷复合系统。该系统将有机物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循环相结合,利用透平排气驱动喷射器工作,同时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在定义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性能优良的有机物R245fa作为工质,建立系统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热源蒸发温度Tg=120℃,制冷蒸发温度Te=7℃,冷凝温度Tc=25℃的标准工况下,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可达37%,热力学第一定律折合效率可达15.6%,火用效率可达37.5%。分析同时表明,提高热源蒸发温度Tg,提高制冷蒸发温度Te,降低冷凝温度Tc,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提高透平膨胀比β可以提高系统电冷比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制冷复合系统 有机物朗肯循环 喷射式制冷循环 余热利用 低温热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