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效黏度效应对气体径向微轴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海军 祝长生 杨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84-88,共5页
基于1阶滑移速度边界,考虑到稀薄条件下气体的有效黏度,给出了气体径向微轴承润滑雷诺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雷诺方程,得到不同参考努森数、轴承数以及不同偏心率下轴承的无量纲压力分布、无量纲承载能力及偏位角的大小。数值分析表... 基于1阶滑移速度边界,考虑到稀薄条件下气体的有效黏度,给出了气体径向微轴承润滑雷诺方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雷诺方程,得到不同参考努森数、轴承数以及不同偏心率下轴承的无量纲压力分布、无量纲承载能力及偏位角的大小。数值分析表明,稀薄条件下气体径向微轴承性能存在明显的有效黏度效应,而参考努森数是决定有效黏度效应的主要因素。相同轴承数时,随参考努森数的增大,气体有效黏度效应引起轴承的压力降低、承载力下降,而轴承偏位角增大;偏心率越大,有效黏度效应引起偏位角增大幅度越大,当偏心率小于0.6时,有效黏度效应不明显。相同偏心率时,有效黏度效应引起承载力降低、偏位角增大;轴承数较小时,气体的有效黏度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阶滑移速度边界 有效黏度 雷诺方程 参考努 森数 轴承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弹流体在串联收缩-扩张毛管束中流动的有效黏度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晓松 崔海清 +2 位作者 刘喜林 王克亮 王中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6,共4页
将多孔介质视为串联的收缩 -扩张毛管束模型 ,针对黏弹流体在这种模型中的剪切和拉伸流动 ,在流动总压降等于剪切压降和拉伸压降之和的假设下 ,用微元分析方法 ,建立了黏弹流体在串联的收缩 -扩张毛管束模型中的有效黏度公式 ;根据HPAM... 将多孔介质视为串联的收缩 -扩张毛管束模型 ,针对黏弹流体在这种模型中的剪切和拉伸流动 ,在流动总压降等于剪切压降和拉伸压降之和的假设下 ,用微元分析方法 ,建立了黏弹流体在串联的收缩 -扩张毛管束模型中的有效黏度公式 ;根据HPAM水溶液在人造岩心中流动的实验数据 ,计算了HPAM水溶液在人造岩心中的有效黏度 .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流体 收缩—扩张 毛管束 有效黏度 多孔介质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稀薄气体有效黏度的微轴承弹流润滑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垚 郗文君 +3 位作者 杨利花 张彩丽 曹巨江 王哲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38,共11页
气体稀薄效应和轴瓦弹性变形对微流体设备中气体微型轴承润滑特性影响显著。根据Veijola提出的稀薄气体有效黏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柔度矩阵计算轴瓦表面弹性变形量,并推导考虑有效黏度与弹性变形影响的修正Reynolds方程。通过联立... 气体稀薄效应和轴瓦弹性变形对微流体设备中气体微型轴承润滑特性影响显著。根据Veijola提出的稀薄气体有效黏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柔度矩阵计算轴瓦表面弹性变形量,并推导考虑有效黏度与弹性变形影响的修正Reynolds方程。通过联立求解超薄气膜润滑修正Reynolds方程、稀薄气体有效黏度方程和三维轴瓦弹性方程,分析轴瓦弹性模量、气体有效黏度、轴承结构参数以及扰动频率对其静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稀薄效应显著降低了微型轴承的承载能力;微型轴承的承载力随偏心率和轴承数的增加而增大;增加轴瓦柔性可提高微型轴承的承载能力和摩擦因数,而考虑气体有效黏度的弹性微型轴承承载力和摩擦因数较小;相比刚性表面微气体滑动轴承,轴瓦弹性模量的减小显著增加了动态刚度系数且降低了微型轴承的直接阻尼系数,而考虑稀薄效应引起的气体有效黏度效应降低了轴承直接刚度的同时增加了直接阻尼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效应 微弹流润滑 气体有效黏度 柔度矩阵 轴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黏度图来评价有效黏度
4
作者 陈全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1997年第4期37-39,共3页
本文介绍一种用黏度图来确定任一速度梯度下黏度的方法,所定黏度更接近井眼实际情况;同时介绍如何提高有效的环空黏度来增强井眼净化能力。
关键词 黏度 黏度 钻井液 有效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稀相纤维悬浮剪切流有效黏度表达式的改进
5
作者 张凌新 林建忠 石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41-844,共4页
由于现有的纤维悬浮剪切流有效黏度的理论公式在描述非稀相小长径比的纤维悬浮流时,与试验结果存在偏差,而且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减小,两者的偏差增大.通过对直径为20mm的纤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描述小长径比半稀相纤维悬浮剪切流有效黏度... 由于现有的纤维悬浮剪切流有效黏度的理论公式在描述非稀相小长径比的纤维悬浮流时,与试验结果存在偏差,而且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减小,两者的偏差增大.通过对直径为20mm的纤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描述小长径比半稀相纤维悬浮剪切流有效黏度的新表达式,给出了有效剪切黏度与浓度的关系,说明在小长径比半稀相纤维悬浮剪切中,有效剪切黏度与浓度不再是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悬浮流 半稀相 有效黏度 表达式 剪切流
原文传递
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不均一分布:来自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记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沛东 王勤 武梅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78,共29页
俯冲隧道是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剪切带,也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深部流/熔体活动的通道。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广泛,变形程度差异很大,是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变质-变形过程的理想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中大别双河... 俯冲隧道是俯冲板片与上覆板块之间的剪切带,也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深部流/熔体活动的通道。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分布广泛,变形程度差异很大,是研究大陆俯冲隧道中岩石变质-变形过程的理想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中大别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在双河地区开展了地质填图、应变分析和三维构造重建。通过将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特征与P-T-t轨迹结合,识别出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中的三期韧性变形。在双河北部发现了一个上盘向NW剪切的千米尺度的榴辉岩相鞘褶皱,枢纽向SE倾伏,倾伏角约20°,与榴辉岩、片岩和长英质片麻岩的拉伸线理平行,表明超高压变质岩初始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榴辉岩的强度显著降低,榴辉岩与围岩一起发生韧性变形。该期变形被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上盘向NW的剪切叠加,此时应变集中于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非能干层,强度较高的榴辉岩成为构造透镜体。而绿片岩相变质阶段上盘向SE方向的剪切与早白垩世北大别花岗片麻岩穹隆的形成有关。对双河南部弱变形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揭示了757±14 Ma的原岩年龄和240~216 Ma的变质年龄,与双河北部含柯石英强变形花岗片麻岩类似,暗示其也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随后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通过计算长英质片麻岩的有效黏度,发现无水碱长花岗片麻岩的有效黏度高于黑云斜长片麻岩,折返阶段的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的强度显著降低,当局部的流体活动不足以弱化碱长花岗岩体时,应变集中于黑云斜长片麻岩。因此,大陆俯冲隧道中的应变分布受矿物组成、流体活动和岩体规模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变质岩 俯冲隧道 鞘褶皱 有效黏度 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影响因素微观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李俊键 姜汉桥 +1 位作者 陈民锋 高慧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126,共5页
结合逾渗理论,在油水两相三维网络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吸附特性及衰竭层效应,建立了油/聚合物溶液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 结合逾渗理论,在油水两相三维网络孔隙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聚合物的流变特性、吸附特性及衰竭层效应,建立了油/聚合物溶液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孔喉比、吸附量、流变特性及衰竭层厚度对聚合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喉比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变小,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基本不变,而水相的渗透率随着幂率指数的增大而变小。衰竭层厚度的大小对油相渗透率的影响较小,但随着衰竭层厚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不断上升。随着吸附量的减小,残余油饱和度减小,两相区变大,水相渗透率增大。与其他理想模型相比,本文中的模型可以更真实地研究油/聚合物两相流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孔隙模型 聚合物驱 有效黏度 相对渗透率曲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驱油能力的几种影响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鹏 王业飞 +3 位作者 张健 杨艳 李先杰 于海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2-468,共7页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在高温高盐油田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聚驱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该类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性和黏弹性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结构特点,主要从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两方面,分析...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HAPAM)在高温高盐油田中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聚驱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该类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性和黏弹性的测定方法,并结合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结构特点,主要从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驱油能力的几种因素,包括有效黏度、黏弹性、界面黏度、水质因素和多孔介质中的临界缔合浓度。结果表明,将HAPAM用于聚合物驱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提出HAPAM在今后的发展应用中值得重视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渗流特性 有效黏度 吸附 黏弹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井产能规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光明 代兆国 +3 位作者 方圆 单秀华 郭睿 傅新勇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97,共5页
研究聚驱井产能规律,可以为选择采油装置和制定油井工作制度提供参考。实验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建立了考虑含水率、流变性、聚合物溶液浓度、黏弹性等因素下的地层流体有效黏度综合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以压力与产量的变化作为... 研究聚驱井产能规律,可以为选择采油装置和制定油井工作制度提供参考。实验研究了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建立了考虑含水率、流变性、聚合物溶液浓度、黏弹性等因素下的地层流体有效黏度综合模型;其次,在此基础上,以压力与产量的变化作为定解条件,推导了聚合物驱区块见聚油井产能预测模型,并对产能进行了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随产出液或注入液稠度系数增加及流性指数降低时,产液量会降低;渗透率降低幅度增加或考虑弹性黏度时,相同井底流压下产液量也会减少;注入聚合物浓度降低或油井含水率增加时,油井产液量增加。此外,不同条件下流入动态曲线相似,可仿照Vogel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得到聚合物驱IPR曲线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流变性 有效黏度 产能模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造山带岩石圈拆沉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洪亮 白武明 王青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51-2863,共13页
岩石圈拆沉作用是指部分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沉入软流圈中的过程,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非牛顿流体近似的有效黏度模型对岩石圈拆沉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岩石圈的黏度结构对拆沉作用的影响.数值模拟显示,下... 岩石圈拆沉作用是指部分岩石圈由于重力不稳定性而沉入软流圈中的过程,与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基于非牛顿流体近似的有效黏度模型对岩石圈拆沉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岩石圈的黏度结构对拆沉作用的影响.数值模拟显示,下地壳控制着地壳与岩石圈地幔的耦合程度,对拆沉作用的过程和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初始重力不稳定性条件下,当岩石圈地幔相关的有效黏度在10^(22)~10^(24)Pa·s时,拆沉作用有可能在5~30 Ma时间范围内发生.从拆沉的形态看,在上述岩石圈地幔有效黏度范围内,黏度越大,重力不稳定性发展越慢,岩石圈剥离(peel away)范围越大.从拆沉的结果看,当拆沉块体与上部岩石圈完全断离时,造山带完成了从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转化过程.最后,结合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讨论了岩石圈拆沉在该地区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沉 非牛顿流体 对流减薄 有效黏度 剥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液态CO_2增稠压裂液流变性能 被引量:13
11
作者 崔伟香 邱晓惠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针对液态CO2干法压裂增稠性能要求,研制了适用于液态CO2物理化学性能的一种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通过高压管路流变实验,在线模拟了液态CO2增稠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液态CO2形成棒状或蠕虫状胶束而增加体系粘度,增黏倍数在8... 针对液态CO2干法压裂增稠性能要求,研制了适用于液态CO2物理化学性能的一种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通过高压管路流变实验,在线模拟了液态CO2增稠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液态CO2形成棒状或蠕虫状胶束而增加体系粘度,增黏倍数在86-218之间,且混合体系呈现出剪切稀释特性;压力的增大或者稠化剂体积分数的增大对液态CO2增稠压裂液黏度的影响较小,对流变参数的影响均较小,而液态混合体系的有效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呈指数规律递减的趋势;液态混合体系的流动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稠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2 压裂液 稠度系数 有效黏度 流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泡沫在孔隙介质中的渗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露 李华斌 +1 位作者 吴灿 梁艳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2,共5页
泡沫最佳体系为:0.5%的ZY起泡剂(石油磺酸盐)+空气,气液体积比1.2:1。此时的起泡体积400 m L,泡沫半衰期540 s,泡沫视黏度1210 m Pa·s。根据达西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空气泡沫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不同测压点的有效黏度μx... 泡沫最佳体系为:0.5%的ZY起泡剂(石油磺酸盐)+空气,气液体积比1.2:1。此时的起泡体积400 m L,泡沫半衰期540 s,泡沫视黏度1210 m Pa·s。根据达西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空气泡沫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不同测压点的有效黏度μx数学表达式;并根据岩心孔喉直径及泡沫渗流线速度得到泡沫渗流时的剪切速率γ;拟合得到泡沫驱油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的μx与γ的关系式为μx=Kγn-1,稠度系数K为375.94,幂律指数n为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驱 孔隙介质 泡沫渗流 有效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润滑油流变特性研究中一个常用假设的深入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萍 崔金磊 +1 位作者 刘晓玲 杨沛然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95-200,共6页
使用一种新提出的用以确定Eyring流体有效黏度η~*的算法,针对润滑油流变特性研究中一个常用假设,即y=Δu/h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出润滑油牛顿黏度η、Eyring流体有效黏度η~*和剪应变率y与重载热弹流润滑副的摩擦因数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使用一种新提出的用以确定Eyring流体有效黏度η~*的算法,针对润滑油流变特性研究中一个常用假设,即y=Δu/h进行了深入探讨,给出润滑油牛顿黏度η、Eyring流体有效黏度η~*和剪应变率y与重载热弹流润滑副的摩擦因数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润滑副尺度很小或类似的低温场合,传统假设y=Δu/h能够近似成立,摩擦因数主要取决于润滑油的有效黏度。然而,在润滑副尺度很大或类似的高温场合,y=Δu/h不能成立,此时摩擦因数不但与有效黏度有关,还取决于剪应变率的变化,故之前关于此类问题的摩擦因数的研究是不准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剪应变率 摩擦因数 有效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霍尔曲线的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新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亮 李保柱 李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前用于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的常规霍尔曲线方法主要用来计算阻力系数或残余阻力系数,其他反映注聚动态信息的关键指标难以求取,现有的早期注聚注入系统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基于幂律流体稳定渗流理论,考虑聚合物溶液非牛顿性和多... 目前用于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的常规霍尔曲线方法主要用来计算阻力系数或残余阻力系数,其他反映注聚动态信息的关键指标难以求取,现有的早期注聚注入系统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基于幂律流体稳定渗流理论,考虑聚合物溶液非牛顿性和多层油藏非均质性,推导了一种新型霍尔曲线公式。通过曲线斜率和截距可以快速求取流态指数和有效黏度等反映地下聚合物溶液流体性质和工作参数变化的指标,并据此建立了海上早期注聚油田注入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经岩心驱替实验结果验证,公式计算相对误差在5%以内,满足工程上的精度要求。新型霍尔曲线方法已成功用于渤海S油田注聚井组效果评价,为海上化学驱油田动态跟踪评价和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早期注聚 霍尔曲线 有效黏度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两相在不同展角裂缝中的水平流动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磊 李操 +1 位作者 周思怡 周芳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15-617,共3页
在缝宽7 mm、缝展198 mm、缝长3000 mm的裂缝中,选择缝展方向与水平方向成0°、45°和90°展角布置,研究了裂缝展角对油水两相流水平流动特性的影响,并与圆管中的油水两相流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展角对油水两相流的流型有... 在缝宽7 mm、缝展198 mm、缝长3000 mm的裂缝中,选择缝展方向与水平方向成0°、45°和90°展角布置,研究了裂缝展角对油水两相流水平流动特性的影响,并与圆管中的油水两相流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展角对油水两相流的流型有一定影响,对混合度系数与有效黏度则影响不大,对'水包油'和'油包水'相态逆转的发生影响不大。对应于相同的流速和含油率,不同展角裂缝以及圆管中的油水两相流,其有效黏度几乎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裂缝 展角 有效黏度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清洁抗高温聚合物压裂液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肖杰 马超 张鑫 《当代化工》 CAS 2016年第12期2775-2778,共4页
针对传统压裂液在增黏能力、抗高温能力等方面较差的问题,结合高分子流变理论和现场岩体特征,提出一种新型的清洁抗高温聚合压裂液。加入不需交联的新型稠化剂,从而提升压裂液黏度;加入不同配比的防膨剂、破胶剂、稳定剂,得到压裂液的... 针对传统压裂液在增黏能力、抗高温能力等方面较差的问题,结合高分子流变理论和现场岩体特征,提出一种新型的清洁抗高温聚合压裂液。加入不需交联的新型稠化剂,从而提升压裂液黏度;加入不同配比的防膨剂、破胶剂、稳定剂,得到压裂液的最佳配方。最后,通过耐温耐剪切测试、残渣含量测试证明该体系具有典型的耐温耐剪性能,同时体系残渣含量小于1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胶 抗高温 聚合物压裂液 有效黏度 残渣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速率对泡沫流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金省 赵鹏云 杜向前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50,共4页
利用不同的剪切速率对一定体积的起泡液进行搅拌,形成不同泡沫质量的泡沫体系,通过测量起泡体积、半衰期、泡沫综合指数、有效黏度等参数,考察剪切速率对泡沫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对泡沫综合指数的影响... 利用不同的剪切速率对一定体积的起泡液进行搅拌,形成不同泡沫质量的泡沫体系,通过测量起泡体积、半衰期、泡沫综合指数、有效黏度等参数,考察剪切速率对泡沫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起泡性能,泡沫稳定性对泡沫综合指数的影响更大;要达到较高的泡沫综合指数,所需的起泡液黏度应在50mPa·s左右,生成泡沫所需的的最佳剪切速率为900s^-1;随着泡沫质量增大,泡沫液的有效黏度增大;为了使泡沫具有一定的有效黏度,起泡所用的剪切速率要在864s-1以上,生成泡沫的泡沫质量要保持在7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流体 剪切速率 起泡体积 半衰期 泡沫质量 有效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粘度影响的稀薄效应下壁面速度滑移的数学建模
18
作者 宁方伟 龙威 +1 位作者 裴浩 杨绍华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以气膜分层理论为基础,根据近壁层、稀薄层、连续流层内分子运动形式,结合层内黏度的变化特征,建立壁面滑移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通过LAMMPS和2DMD数值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发现:在稀薄层内,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呈线性变化... 以气膜分层理论为基础,根据近壁层、稀薄层、连续流层内分子运动形式,结合层内黏度的变化特征,建立壁面滑移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通过LAMMPS和2DMD数值分析的方法,结合实验测试结果发现:在稀薄层内,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呈线性变化,越靠近壁面,速度越小;在近壁层内,由于分子与壁面的摩擦使得近壁层分子速度骤减;在连续流层内,气体分子做全滑移运动;此外,温度越高,黏度越小,速度滑移越大,近壁层与稀薄层速度差值越大。温度一定时,无量纲滑移长度和Kn数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效应 速度滑移 有效黏度 分子碰撞 牛顿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层流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廖中文 高俊文 王海林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6-49,68,共5页
以自制高速可视化剪切黏度测试仪作为实验平台,以常见的两种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以轴承间隙油膜流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高分子添加剂,分析了分子量、浓度等对同心旋转圆柱间油膜层流失稳的影响,探讨了牛顿流体与聚合物稀溶液的层流稳... 以自制高速可视化剪切黏度测试仪作为实验平台,以常见的两种润滑油作为实验介质,以轴承间隙油膜流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高分子添加剂,分析了分子量、浓度等对同心旋转圆柱间油膜层流失稳的影响,探讨了牛顿流体与聚合物稀溶液的层流稳定性能,提出了简单的有效黏度模型。结果表明:高分子添加剂有助于推迟层流失稳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黏度测试仪 层流失稳 高分子添加剂 有效黏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对全膜润滑状态下的脂膜厚度的影响
20
作者 岑辉 白丹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37-42,共6页
研究速度对全膜润滑状态下的脂膜厚度的影响,利用带有光学干涉膜厚测试仪的球碟机对三种不同的油脂进行单点接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膜厚随着速度的变化与"转变速度"有关.速度低于转变速度时,脂膜厚度高于基础油油膜厚度并随着... 研究速度对全膜润滑状态下的脂膜厚度的影响,利用带有光学干涉膜厚测试仪的球碟机对三种不同的油脂进行单点接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膜厚随着速度的变化与"转变速度"有关.速度低于转变速度时,脂膜厚度高于基础油油膜厚度并随着速度提高而变小;速度高于转变速度时,脂膜变厚并逐步与基础油油膜厚度达成一致.测试结果还表明,脂膜厚度与油脂的有效黏度有关,建立了有关处于全膜润滑状态下的脂膜厚度的数学模型,并与测量结果对比后证实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润滑 膜厚 转变速度 有效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