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风景资源点、矢量路网等多源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栅格运算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功能,综合构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模型。结果显示:①漓江风景资源点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分布格局,并形成了“大核—次核—小核”的空间分布结构;②使用栅格运算识别出象鼻山等65个漓江风景资源节点,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风景道选线的效率和科学性;③基于阻力评价模型、综合阻力面和适宜性分区结果,生成了总长为427 km的61条潜在风景道,经拓扑优化后最终形成“1主线9支线”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方案。本研究探索了融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线方法,并通过引入风景资源节点优化了选线的效率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地的风景道选线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展开更多
沛县北部因采煤导致地形、地貌和地类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以沛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距水体的距离、距道路...沛县北部因采煤导致地形、地貌和地类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以沛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距水体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距矿点的距离、距居民点的距离8个指标,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评价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生态阻力面,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不高,中度安全水平的面积为447.53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53%;较低安全水平的面积为344.58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28%;识别的31条潜在生态廊道、31个一类生态节点和20个二类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一起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沛县北部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漓江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生态功能区。构建一条生态与产业融合、保护与开发统一的漓江风景道,对于漓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漓江为例,整合游客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风景资源点、矢量路网等多源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栅格运算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等功能,综合构建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模型。结果显示:①漓江风景资源点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分布格局,并形成了“大核—次核—小核”的空间分布结构;②使用栅格运算识别出象鼻山等65个漓江风景资源节点,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风景道选线的效率和科学性;③基于阻力评价模型、综合阻力面和适宜性分区结果,生成了总长为427 km的61条潜在风景道,经拓扑优化后最终形成“1主线9支线”的漓江风景道选线方案。本研究探索了融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线方法,并通过引入风景资源节点优化了选线的效率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同类型风景名胜区和生态保护地的风景道选线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文摘沛县北部因采煤导致地形、地貌和地类变化,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该研究以沛县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距水体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距矿点的距离、距居民点的距离8个指标,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评价研究区生态安全状况,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生态阻力面,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水平不高,中度安全水平的面积为447.53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4.53%;较低安全水平的面积为344.58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28%;识别的31条潜在生态廊道、31个一类生态节点和20个二类生态节点与生态源地一起构成了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沛县北部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