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70
1
作者 白振强 王清华 +5 位作者 杜庆龙 郝兰英 张善严 朱伟 于德水 王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8-902,907,共6页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挖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兰丽凤 白振强 +1 位作者 于德水 霍正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0-25,共6页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等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利用国内外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了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提高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建模的效率。根据研究区内部构型与注采井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不同开采措施挖潜曲流河砂体点坝内部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非均质性 挖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及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凤兰 白振强 朱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2-519,共8页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萨尔图油田萨中开发区岩芯、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分层次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根据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出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基本参数,并利用自动模式拟合和嵌入相模型的方法建立了侧积面三维构型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水驱、聚驱和后续水驱三个阶段的层内数值模拟,总结出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控制下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并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提出不同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侧积夹层倾角与河流宽深比之间存在良好数学关系,自动模式拟合的内部构型建模方法大大提高了建模的效率,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各异,应采用不同的开发措施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内部构型 地质建模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 挖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曲流河砂体分布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凤丽 周祖翼 +1 位作者 印兴耀 吴国忱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曲流河相沉积砂体由于其单层薄、横向上不稳定、变化大等特点 ,给实际的石油勘探开发和预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根据某油田曲流河砂体的沉积特点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多种地震特征参数信息 ,对曲流河砂体的横向分布进行了预测和... 曲流河相沉积砂体由于其单层薄、横向上不稳定、变化大等特点 ,给实际的石油勘探开发和预测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根据某油田曲流河砂体的沉积特点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多种地震特征参数信息 ,对曲流河砂体的横向分布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钻探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埕岛油田馆陶组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伟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28-31,90-91,共4页
通过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对曲流河砂体在开发中期采用相控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总结了埕岛油田馆上段曲流河砂体剖面流动单元组合的9种模式,并应用河流沉积学基本原理分析了流动单元和各种流动单元空间... 通过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砂体流动单元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对曲流河砂体在开发中期采用相控流动单元划分的方法,总结了埕岛油田馆上段曲流河砂体剖面流动单元组合的9种模式,并应用河流沉积学基本原理分析了流动单元和各种流动单元空间组合模式的形成条件。提出长期的相对弱水动力环境造成差异沉积,形成粒度较细物性相对较差的边滩砂体;短期的弱水动力环境形成薄层的、物性较差的侧积层夹杂在高能环境的边滩砂体中间,曲流河沉积的这种特点造成了边滩微相砂体的Ⅱ、Ⅲ类流动单元的存在和Ⅰ-Ⅱ、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并提出河流的消亡是一个渐变过程,因而顺河道方向Ⅰ-Ⅲ类流动单元的联合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馆陶组 曲流河砂体 沉积微相 流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砂体构型及非均质性特征——以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为例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越 陈世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对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进行实测、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构型模式,定量表征其内部沉积非均质性,预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剩余油聚集区。基于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扒楼沟二叠系... 对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进行实测、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建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构型模式,定量表征其内部沉积非均质性,预测不同类型河道砂体的剩余油聚集区。基于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扒楼沟二叠系曲流河砂体中识别出8种岩相类型,通过对砂体进行精细解剖与岩相分析,将河道下部槽状交错层理砂体从传统定义的边滩砂体中划分出来称为"底滩",而将河道上部板状层理砂体称为"边滩"。在精细刻画河道内底滩与边滩砂体沉积特征及叠置关系的基础上,识别出侧向迁移型、串沟截直型、颈项截直型及废弃河道型4种河道砂体。结合不同类型河道砂体构型与非均质性特征,认为侧向迁移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较弱,剩余油分布较少;串沟截直型与废弃河道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较强,剩余油相对富集;颈项截直型河道砂体非均质性最强,剩余油最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扒楼沟剖面 曲流河砂体 边滩 底滩 构型 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型砂体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兰丽凤 白振强 +1 位作者 杨志会 于德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63,共5页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曲流河型河道砂岩为主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造成储层内依然存在一定未动用或含油饱和度较高的部位,因此引入流动单元的分析方法精细研究曲流河型砂体内部非均质性。首先进行储层内部构型分析,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构型单元的特征分析界面间沉积屏障遮挡状况,建立精细的砂体层内构型分布模型。曲流河砂体划分为3个流动单元级别,Ⅰ类储层流动单元K≥1200×10^-3μm^2,储层质量最好,主要分布于河道、点坝微相中;Ⅱ类储层流动单元400×10^-3μm^2≤K〈1200×10^-3μm^2,水洗程度一般在弱-中水洗级别,为剩余油相对富集的部位;Ⅲ类储层流动单元K〈400×10^-3μm^2,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废弃河道及溢岸砂微相中。进而对沉积微相层次的流动单元分布和点坝砂体内部流动单元进行了精确表征,为曲流河砂体层内剩余油的挖潜及大孔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描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沉积界面 流动单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构型特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 被引量:30
8
作者 赵伦 梁宏伟 +4 位作者 张祥忠 陈礼 王进财 曹海丽 宋晓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3-441,共9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通过对曲流河、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开发效果、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砂体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辫状河砂体构型特征简单,为近水平泥质夹层分布的...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为例,通过对曲流河、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开发效果、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砂体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辫状河砂体构型特征简单,为近水平泥质夹层分布的"泛连通体"构型模式,水驱波及较均匀,边底水推进快,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近水平的泥质落淤层"垂向遮挡控油模式";曲流河砂体构型特征为废弃河道和点坝内泥质侧积层的"半连通体"构型模式,注入水主要沿砂体中下部波及,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废弃河道和泥质侧积层"侧向遮挡控油模式";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复杂,为侧向与垂向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发育的"镶嵌式"构型模式,注入水主要沿水流优势通道波及,波及程度相对较弱,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的"复合遮挡控油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砂 曲流河砂体 辫状河砂 构型 水驱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剩余油挖潜 南图尔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南洼陷馆上段河道砂体地震识别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建宁 丁晓梅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6年第4期264-268,共5页
济阳坳陷馆陶组上段岩性油气藏隐蔽性较强,直接的地震识别有因难。在研究孤南洼陷馆陶组上段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曲流河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运用地震相分析初步确定了砂体发育区域。根据地震相干分析显值低、累计振幅值强的特... 济阳坳陷馆陶组上段岩性油气藏隐蔽性较强,直接的地震识别有因难。在研究孤南洼陷馆陶组上段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曲流河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运用地震相分析初步确定了砂体发育区域。根据地震相干分析显值低、累计振幅值强的特点,划分了砂体有利区带和分布范围,在地震反演剖面上落实了砂体位置,再作综合解释确定砂体几何形态。该方法经实践证明,砂体识别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砂体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干 地震属性分析 累计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结合砂体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研究:以冀东油田明化镇组NmⅢ12-1小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辉 王志章 +3 位作者 李海明 章理焦 周倚 刘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1-852,共12页
冀东油田明化镇组NmⅢ12-1小层井网分布不均,但地震资料品质较好。为此,对该小层进行井震结合砂体构型表征,建立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正演概念模型。利用地震沿层切片属性、反演等地震资料及测井砂体特征有效提高单一河道边界及点砂坝... 冀东油田明化镇组NmⅢ12-1小层井网分布不均,但地震资料品质较好。为此,对该小层进行井震结合砂体构型表征,建立曲流河砂体构型边界的正演概念模型。利用地震沿层切片属性、反演等地震资料及测井砂体特征有效提高单一河道边界及点砂坝砂体识别精度。采用'模式拟合'对点砂坝及其内部构型进行表征,利用水平井及动态资料验证构型解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预测剩余油,提出曲流河砂体控制剩余油分布。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正向微构造、储层构型和井网是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多集中在点砂坝的中上部;废弃河道及点砂坝内侧积层对渗流产生一定的遮挡,在废弃河道附近及侧积层间的侧积体常富集剩余油。研究对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结合 构型 剩余油分布 曲流河砂体 冀东油田 明化镇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储层水驱规律及措施调整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兴德 吴丽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14年第6期92-94,共3页
基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矿场资料分析,对特高含水阶段多层非均质砂岩储层和曲流河砂体水驱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对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的认识,在LMD油田示范区采取了不同的调整措施,如纵向上进一步细分注水层段、层内实施精细挖潜措施、... 基于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矿场资料分析,对特高含水阶段多层非均质砂岩储层和曲流河砂体水驱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对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的认识,在LMD油田示范区采取了不同的调整措施,如纵向上进一步细分注水层段、层内实施精细挖潜措施、利用常规措施挖掘曲流河侧积夹层顶部剩余油等,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水驱规律 多层非均质砂岩储层 曲流河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