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路传播:中原音乐的西流与东归——以敦煌曲子辞等为例
1
作者 林素坊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华夏本土音乐在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个先西向传至河西,而后又东渐回流的过程。以敦煌曲子辞等事象为例,可以分析华夏本土音乐“西流”并在西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后再逐渐“东归”至中原的历史,从而揭示西域音乐能为中原接受的深层文化心理... 华夏本土音乐在丝绸之路上曾有一个先西向传至河西,而后又东渐回流的过程。以敦煌曲子辞等事象为例,可以分析华夏本土音乐“西流”并在西域受到当地文化影响后再逐渐“东归”至中原的历史,从而揭示西域音乐能为中原接受的深层文化心理基础。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图史互证法,通过重点分析曲调、曲律和乐器三方面的变迁与互鉴可以推断,中原音乐的西流与东归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即中原音乐的西流使西域音乐带上了中原的特点,又让西域音乐在东传的过程中能迅速适应中原文化土壤。西域音乐的东传,本质上是在“中原化”中实现了一种回归,由此亦可看出音乐文化交流中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音乐 敦煌曲子辞 曲调传播 曲律传播 乐器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曲子辞抄写年代三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长彬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2,共5页
抄有《云谣集》的斯1441、伯2838以及保存了大量曲子辞的2607、伯3128是最重要的三种敦煌曲子辞文献,这三种曲子辞文献的抄写年代问题尚未最终解决。通过伯2838斋文中的"令公"一词结合斯1441中的相关信息,可以推知《云谣集》... 抄有《云谣集》的斯1441、伯2838以及保存了大量曲子辞的2607、伯3128是最重要的三种敦煌曲子辞文献,这三种曲子辞文献的抄写年代问题尚未最终解决。通过伯2838斋文中的"令公"一词结合斯1441中的相关信息,可以推知《云谣集》抄写于928年至935年间或稍晚。通过对斯2607两面文书正背面关系的考查,再结合该卷点检历中相关僧人的生平,可确定斯2607之曲子辞抄写于十世纪中叶左右。通过伯3128中三首《望江南》与伯4889定千诗相互关系的考查,可得知伯3128之曲子辞的抄写年代上限为94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曲子辞 抄写年代 《云谣集》 斯2607 伯31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五代“渔父”系统歌辞调名辨析——兼论早期文人杂言曲子辞的文本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之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渔父》一调在音乐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中日两国皆见创作,且曲辞齐、杂言体兼备,是研究早期文人齐、杂言辞关系的理想切入点。通检唐五代中日"渔父"系统之歌辞,对其载录调名及体式进行比证,厘清《渔父》一调曲辞的留存情... 《渔父》一调在音乐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中日两国皆见创作,且曲辞齐、杂言体兼备,是研究早期文人齐、杂言辞关系的理想切入点。通检唐五代中日"渔父"系统之歌辞,对其载录调名及体式进行比证,厘清《渔父》一调曲辞的留存情况。在此基础上,考察两国《渔父》歌辞的形态、辞格,并与唐诗中"渔隐"题材诗歌比较,可知中、日《渔父》歌辞的写作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前者为"依调填辞",后者为"依辞写辞"。早期文人曲子辞写作以"歌辞"观念而非文体观念为主导,不存在明确的齐、杂言分体意识。齐、杂言体的自觉分判,产生于"依调填辞"转向"依辞写辞"阶段,而音乐环境的差异是催生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对齐、杂言体分体意识产生之细节的甄辨,还原了曲子辞在发生期与书面文学诗歌系统间联结、互动、分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父 经国集 曲子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词配乐”与“依调填词”对唐诗及曲子辞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红梅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隋唐文化的发展。受这种新型流行音乐的影响,不论是隋唐诗歌的创作,还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不约而同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 隋唐燕乐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不仅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隋唐文化的发展。受这种新型流行音乐的影响,不论是隋唐诗歌的创作,还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不约而同地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合乐性成为当时韵文文体的共同特点,而"选词以配乐"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依调以填词"的创作方法,成为了这种新音乐对原有文学样式的加工手段以及对新文体样式的催生方式,并且在客观上起到了规定两种主要韵文文体——唐诗和曲子辞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词配乐 依调填词 格律诗 曲子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及其对曲子辞创作的影响
5
作者 高红梅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3-58,共6页
从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以及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来看,燕乐的流行是曲子辞产生的直接原因;曲子辞的创作又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音乐性和民间性是隋唐曲子辞的主要特点,长短句合乐歌辞是燕乐歌辞的主要形式。隋唐曲子辞在艺术表现、思... 从隋唐五代燕乐的发展以及燕乐歌辞的演变过程来看,燕乐的流行是曲子辞产生的直接原因;曲子辞的创作又为词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音乐性和民间性是隋唐曲子辞的主要特点,长短句合乐歌辞是燕乐歌辞的主要形式。隋唐曲子辞在艺术表现、思想内容等多方面的尝试,对词体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之后词体创作的种种特点都能在隋唐燕乐歌辞中见其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乐 曲子辞 酒令著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敦煌曲子辞看盛唐景象
6
作者 王中兴 《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94-96,共3页
我国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大唐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玄宗开元年间国势达到鼎盛时期。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在诗人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则用敦煌曲子辞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 我国唐代,疆域辽阔,国势强盛,经济文化繁荣,交通发达。大唐帝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玄宗开元年间国势达到鼎盛时期。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在诗人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则用敦煌曲子辞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敦煌曲子辞的作者,绝大多数为无名氏,他们在无功利思想下写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反映的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也是真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曲子辞 大唐帝国 开元年间 功利思想 定风波 现实生活 绿沉枪 献忠心 玄宗 舜日尧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幕遮”的乐与辞——胡乐入华的个案研究与唐代曲子辞的声、词关系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昌集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35,共14页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胡乐入华”的典例之一。“苏幕遮”本为西域地区民间的节令娱乐活动“泼寒戏”。据现有文献 ,其最早于刘宋时期传入中土 ,遂流衍不绝。唐初 ,“泼寒胡戏”盛行民间 ,成为一种群众性大型歌、舞、“戏”综合性演艺...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胡乐入华”的典例之一。“苏幕遮”本为西域地区民间的节令娱乐活动“泼寒戏”。据现有文献 ,其最早于刘宋时期传入中土 ,遂流衍不绝。唐初 ,“泼寒胡戏”盛行民间 ,成为一种群众性大型歌、舞、“戏”综合性演艺。开元元年 ,“泼寒胡戏”被禁 ,然“苏幕遮曲”则未绝。从唐至宋 ,文人、民间皆有传辞 ,文体样式则齐、杂言皆具。从唐代传辞内容看 ,其乐流播空间只在市井 ,未及乡村 ,与今存唐五代词调胡乐仅十之一、主体乃华乐正相印证。故今“胡乐生词”之流行说法颇当反省 ,并当认认真真思考和实实在在讨论这样一种观点 :“词体”发生之主要的、根本的依托乃华乐 ,而非“胡乐入华而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曲子辞 “苏幕遮” 中国 古代 词体 泼寒胡戏 文学评论 音乐 歌词
原文传递
椎轮为大辂之始——敦煌民间歌辞在词史上的地位
8
作者 杨信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27-30,23,共5页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陈寅恪先生早在一九三○年就指出过:“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是多学科的群体学问。壁画、雕塑、建筑、宗教、民俗、音乐、舞蹈、诗词,乃至寺庙文学,官府...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陈寅恪先生早在一九三○年就指出过:“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是多学科的群体学问。壁画、雕塑、建筑、宗教、民俗、音乐、舞蹈、诗词,乃至寺庙文学,官府文学和上述的这些方方面面所反映出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几乎都是一门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学科。仅就敦煌遗书而言,就有着非常广泛、非常丰富的内容。敦煌文学的研究是最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史 世界学术 敦煌遗书 文人词 陈寅恪先生 敦煌歌 敦煌学 艳科 间歌 敦煌曲子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杨柳枝》的艺术传承
9
作者 高人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1,共8页
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诗《杨柳枝》的文化属性,可以厘清西夏《杨柳枝》不仅是党项氐羌文化的表现,更是西北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柳枝》曲辞经历从北朝横吹曲辞《折杨柳》的五言古诗形式、南朝齐梁永明体形式、初唐... 从文学地理视阈分析西夏乐府诗《杨柳枝》的文化属性,可以厘清西夏《杨柳枝》不仅是党项氐羌文化的表现,更是西北区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杨柳枝》曲辞经历从北朝横吹曲辞《折杨柳》的五言古诗形式、南朝齐梁永明体形式、初唐盛唐五言近体诗形式、中晚唐七言律绝形式,至晚唐五代衍生为曲子词和词牌。西夏《杨柳枝》继承了民间传统曲调,特别是在西北地域流传历史悠久的《杨柳枝》曲子,又吸收宋金时期兴起于民间艺人的演唱经验,敷衍长篇,带和声,才形成今见用于传播宗教文化的曲子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杨柳枝 北朝乐府 和声 曲子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自西域乐曲的词牌和曲调举隅(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人雄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从追溯词所配合的乐曲及有关西域乐舞输入的记载等入手,阐述了词曲这种文学形式所受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从而论述西北民族对中国词曲文化的贡献。
关键词 西域乐曲 词牌 曲调 杂言曲子辞 音乐文化 流行音乐 燕乐 民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