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往完美社会的暴力——邦德戏剧暴力主题深层探源
1
作者 陈琛 陈惠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73-76,共4页
爱德华·邦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剧作家。他戏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暴力的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让观众嘘声一片,触目惊心。文章从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作者特定的人格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对邦德戏剧创作中... 爱德华·邦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剧作家。他戏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暴力的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让观众嘘声一片,触目惊心。文章从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作者特定的人格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对邦德戏剧创作中的"暴力"主题进行深层探源,发现邦德的创作意图不是为了描写暴力,而是意在通过暴力引发人们的思考,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来构建完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主题 新现实主义戏剧 人格底蕴 社会秩序观 完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延迟的谋杀:论《伦敦原野》的暴力主题
2
作者 韩海琴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2年第2期81-92,共12页
在《伦敦原野》中,小说女主人公妮可拉有着强烈的受虐寻死愿望,艾米斯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备受争议。对于她的死亡,不妨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妮可拉为什么自愿被谋杀?谋杀行动为什么不断地被延迟?谋杀者为什么必须是男性?被延迟的谋杀实... 在《伦敦原野》中,小说女主人公妮可拉有着强烈的受虐寻死愿望,艾米斯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备受争议。对于她的死亡,不妨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妮可拉为什么自愿被谋杀?谋杀行动为什么不断地被延迟?谋杀者为什么必须是男性?被延迟的谋杀实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游戏。妮可拉对男性谋杀者的寻找对男权文化叙事文本构成一种反向对位式的叙事结构,是艾米斯通过迂回式的叙事策略揭示父权制社会权力运作本质的手段。通过把谋杀故事置于20世纪的末日荒原中,艾米斯把妮可拉的被谋杀纳入爱的死亡和核毁灭的危机叙事中。文本表层的谋杀叙事由此获得重要的隐喻功能,喻指20世纪末西方社会的情感危机和核威胁下的生态危机,传达了艾米斯存不忘亡的忧患意识和对当今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艾米斯 《伦敦原野》 谋杀 暴力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暴力关怀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元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4,共8页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其作品中不断重复暴力-神恩主题,体现了她的暴力关怀思想。这一思想源自天主教义、南方文化和她的狼疮经历,其实质是天主教理念包裹的人文关怀。她在样本寓言式的暴力叙事中通过"精神顿悟"、象征主义...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其作品中不断重复暴力-神恩主题,体现了她的暴力关怀思想。这一思想源自天主教义、南方文化和她的狼疮经历,其实质是天主教理念包裹的人文关怀。她在样本寓言式的暴力叙事中通过"精神顿悟"、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技巧,寓说暴力关怀。其中表现的道义担当及相应的叙事方法,不仅是奥康纳作品成为美国文学经典的关键,而且对于时下流行的、强调"道德教化之外形式快感"的暴力美学的良性发展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纳里·奥康纳 暴力关怀 暴力-神恩主题 样本寓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述评 被引量:8
4
作者 刘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8-71,共4页
人们评论说,欧茨的魅力不是她发掘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作,也不是她令人羡慕地轻松地从一种风格转到另一种风格,而是她写得如此之好。欧茨的作品题材广泛,"在美学上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作风。"(董鼎山语)她的小说兼有现实主... 人们评论说,欧茨的魅力不是她发掘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写作,也不是她令人羡慕地轻松地从一种风格转到另一种风格,而是她写得如此之好。欧茨的作品题材广泛,"在美学上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作风。"(董鼎山语)她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对她的小说予以重视并进行探讨显得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小说 美国文学 心理现实主义 暴力主题 创作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克尔·哈内克作品《爱》的艺术风格解读
5
作者 于广云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年第4期71-73,共3页
镜头、场景空间、音乐、光线色彩探究迈克尔·哈内克"极简主义"风格的同时,阐释了关于爱情、死亡、尊严纠缠与抉择的主题;解读了哈内克电影式的不同于以往作品的一场关于爱与尊严、死亡冲突下的"暴力"特征;导... 镜头、场景空间、音乐、光线色彩探究迈克尔·哈内克"极简主义"风格的同时,阐释了关于爱情、死亡、尊严纠缠与抉择的主题;解读了哈内克电影式的不同于以往作品的一场关于爱与尊严、死亡冲突下的"暴力"特征;导演将矛盾、人人可能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赤裸裸地呈现。不论是导演巧妙的隐喻符号,还是冷酷开放式结尾引发的思考,这部看上去更像纪录片的电影,仿佛张开了所有毛孔,告诉大家:"身体或许已死,但爱的期望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简主义 暴力主题 隐喻符号 开放式结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暴力·成长——2018年法语小说创作管见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丹霞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40-47,共8页
2018年是法国各种社会冲突进一步激化的一年。很多法语作家表现出扎根现实的写作站位,涌现出不少对社会痛痒有着纤敏回应的作品,使文学成为社会的“镜与灯”。本文以社会政治关怀、暴力、自我成长等一些年度小说较为集中的主题为线索,... 2018年是法国各种社会冲突进一步激化的一年。很多法语作家表现出扎根现实的写作站位,涌现出不少对社会痛痒有着纤敏回应的作品,使文学成为社会的“镜与灯”。本文以社会政治关怀、暴力、自我成长等一些年度小说较为集中的主题为线索,通过对一些热点作品的介绍和分析,尝试描绘2018年法语小说创作的若干特征和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语年度文学研究 “黄马甲” 社会政治关怀 暴力主题 成长主题
原文传递
主题
7
作者 耶日.普拉热夫斯基 富澜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2,共14页
关键词 20世纪 电影艺术 数字电影 暴力主题 战争题材 权力主题 历史事件 爱情题材 家庭生活
原文传递
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俞利军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13,共16页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 ,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 ,...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 ,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 ,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余华 比较研究 人文精神 题材 实验文学 意识流 暴力主题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让镜头去说话——《低俗小说》的影像分析
9
作者 于瀛 《芒种》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04-206,共3页
“环形结构”“暴力主题”“黑色文化”,《低俗小说》的标签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非同寻常。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对该片进行影像部分的分析。
关键词 《低俗小说》 影像分析 说话 镜头 电影叙事学 暴力主题 电影史 影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