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研究进展
1
作者 秦凡凡 刘力源 万敏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96-101,共6页
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是史前人类文明富有爆发力与创造力且遗址遗迹相对较多的时期,本次综述据此结合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热点进行整理。首先综述史前城址与聚落的考古总况、分布格局、选址、特征与变迁,并对其所反映的史前文化、择居观与... 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是史前人类文明富有爆发力与创造力且遗址遗迹相对较多的时期,本次综述据此结合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热点进行整理。首先综述史前城址与聚落的考古总况、分布格局、选址、特征与变迁,并对其所反映的史前文化、择居观与社会组织等进行延伸探讨;其次从史前云梦泽的变迁、史前植物考古两方面综述江汉平原的史前环境。认为江汉平原的史前景观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研究价值,尤其史前植物考古与生态环境复原研究非常缺乏。新石器时代至晚商对人居环境史学是一片相对苍白的领域,故而对江汉平原史前景观考古的综述整理将对此具有重要补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江汉平原 史前考古 城址与聚落 环境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在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冶铁遗址群景观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潘 刘海峰 +2 位作者 潜伟 李延祥 陈建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2,共7页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 以北京延庆县大庄科乡冶铁遗址群为例,对空间结构及其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通过GIS工具进行分析。根据对冶炼活动有显著关系的影响因子,建立遗址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模拟小区域范围内的遗址预测。研究发现,该区冶铁遗址群对地理位置中的坡度和高程因素展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主要表现为遗址的坡度(7°以下)和高程(650m以下)数值均相对较小;遗址与水系间联系明显,冶铁遗址主要集中在河流交汇处,方便冶炼过程及相关活动水源的供应;而随着冶炉容积(即冶铁产量)的增加,小范围内的冶铁遗址选择,并未以铁矿资源距离就近为最佳选取原则,表明了人类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有所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冶铁遗址 GIS 大庄科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以北魏坝顶圜丘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忆 周娉倩 +1 位作者 许超然 刘庭风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1期33-38,共6页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皇家祭天遗址 风景园林 天文考古 北魏圜丘 遗址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庙子沟遗址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红博(文/图) 陈胜前(文/图) 《大众考古》 2020年第11期63-65,共3页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源域/利用区域分析;第二,景观是社会的反映,这与复杂社会及国家的形成理论相关联;第三,景观是文化意义系统的表达,“景观”有两重含义,它不只是土地,还包括人们怎么看或精神上如何构建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区域分析 两重含义 资源域 遗址 信息量 相互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领域 被引量:1
5
《大众考古》 2021年第5期1-1,共1页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服... 考古学是一门善于不断向其他学科学习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现代学科,其中,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景观考古学”就是考古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建筑、饮食、服饰、宗教、族群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要素集成;而“文化景观”则是指“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学科 物质形态 文化景观 人文地理学 景观考古 综合特征 自然景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禹州商业发展的景观考古研究
6
作者 王润涵 《炎黄地理》 2022年第7期94-97,共4页
禹州是明清时期的“四大药都”之一,位于河南省中部,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禹州借助城北部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此影响下,禹州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区,出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会馆建筑。禹地... 禹州是明清时期的“四大药都”之一,位于河南省中部,其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明清时期,禹州借助城北部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此影响下,禹州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区,出现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会馆建筑。禹地商业发展综合景观的形成,具有短时性与特殊性,其产生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聚落内部商业格局以及单体建筑的出现在短时间内确立,并且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受环境变迁以及近代战乱、商业发展等原因的制约,商业在短暂的兴盛繁荣后便衰落不振。期望借个例展现,为明清商业市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对某些景观考古理论进行验证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贸易 景观考古 商业格局 商品经济发展 空间分区 河南省中部 会馆建筑 禹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理论演进、方法应用与学科前瞻
7
作者 赵纪军 刘蓓蕾 《中国园林》 2025年第3期24-31,共8页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平等关系;其研究方法包括区域系统调查法、时空数据集成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其跨学科性使相关研究得以形成基于考古材料的人地关系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认知,也同时需要面对化解学科壁垒、协同技术平台等挑战。景观考古学对于跨区域的研究视角拓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拓展对于人地关系的历史阐释,并基于文化责任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考古 理论演进 方法应用 学科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考古的重庆金碧山风景遗产阐释与保护研究
8
作者 罗评 汤思琦 +1 位作者 覃远 毛华松 《中国园林》 2025年第3期32-39,共8页
风景遗产作为城市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对于自然与文化要素具有统筹作用,是文化遗产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的空间锚点。以具有形胜风景遗产典型性的重庆金碧山为例,以内外相连、古今一体的景观考古作为研究方法,基于“信息构建-空间还原-文... 风景遗产作为城市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对于自然与文化要素具有统筹作用,是文化遗产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的空间锚点。以具有形胜风景遗产典型性的重庆金碧山为例,以内外相连、古今一体的景观考古作为研究方法,基于“信息构建-空间还原-文化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了金碧山风景遗产信息提取、空间还原与演变梳理,归纳、阐释了其山水秩序、功能结构、支撑系统及其文化过程。剖析了金碧山风景遗产山水高地意象消解、空间关联断裂、保护规划片段化等危机,总结了景观考古在风景遗产价值阐释、保护对象识别与保护认知上的意义与作用。这在风景遗产价值与特征的进一步揭示,以及风景遗产阐释研究的景观考古方法示范方面,对于推动风景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阐释与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遗产 景观考古 遗产阐释 整体性保护 金碧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视野下的聚落空间组织信息阐释——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文卿 刘大平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3-90,共8页
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 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间组织结构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推断聚落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居模式等文化信息,建构边疆地区古代聚落空间信息的景观考古学阐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三江平原 汉魏聚落 空间组织分布 考古阐释
原文传递
川南唐宋摩崖造像选址的景观考古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南方民族考古》 2018年第2期188-208,共21页
四川南部的佛道摩崖造像是反映唐宋时期本地区宗教活动的重要遗存。相关遗址由于保存状况不佳、地点分散偏远且缺乏历史文献及碑文题刻记载,不适宜采用一般的石窟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本文尝试结合地理空间、考古学及艺术史等学科的方法,... 四川南部的佛道摩崖造像是反映唐宋时期本地区宗教活动的重要遗存。相关遗址由于保存状况不佳、地点分散偏远且缺乏历史文献及碑文题刻记载,不适宜采用一般的石窟研究方法进行讨论。本文尝试结合地理空间、考古学及艺术史等学科的方法,对川南地区唐宋摩崖造像遗迹进行分析,厘清有关遗址在唐宋世俗和宗教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重点对摩崖造像在景观环境中的位置进行讨论,分析遗址的显著性、视野范围和复杂度,并结合石龛分类研究对摩崖造像的社会角色和作用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景观考古 视野范围 复杂性 题材类型
原文传递
吉林安图县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景观考古学研究
11
作者 刘岩 赵俊杰 《边疆考古研究》 2023年第2期344-363,共20页
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宝马村东南部的丘陵南坡上。该遗址因唐代一将军在该地得宝马,故原称作“宝马城”。自2014年至今,该遗址经过系统的发掘与研究,其性质确定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故址,并被评为2017年全国... 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宝马村东南部的丘陵南坡上。该遗址因唐代一将军在该地得宝马,故原称作“宝马城”。自2014年至今,该遗址经过系统的发掘与研究,其性质确定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的神庙故址,并被评为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金朝的女真人将长白山看作是兴王之地,将长白山封为兴国灵应王,并在山下修建神庙,祭祀朝拜^([2])。《大金集礼》记载:“唐宋岳镇海渎及名山皆有庙,今来长白山在兴王之地,比之轻余诸州镇山更合尊崇,拟别议封爵,仍修建庙宇,……奏奉敕旨封王,仍以兴国灵应为名。……山北地一段,各面七十步,可以兴建庙宇……”^([3])。发掘资料表明,神庙遗址距离长白山主峰直线距离约49千米,地处头道白河与二道白河之间,在神庙可以观望到长白山主峰的天池豁口(图一)。从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中可以看出,金代对长白山封王并修建庙宇的行为,让神庙遗址连同周围的长白山成了一种神圣景观,对金代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遗址的布局与地望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当时神庙的选址与周围微观地貌的关系、神圣景观的塑造与视觉呈现方式、古人对景观的感知等问题。本文尝试应用景观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从视觉的角度理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神圣景观,并从朝圣的视角对长白山神庙遗址的景观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金代 女真人 敕旨 大金集礼 金朝 发掘 直线距离
原文传递
基于多重证据的风景遗产时空演进及价值特征研究——以重庆涪陵北岩为例
12
作者 刘琮杨 毛华松 程语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在空间“局部”与周边环境“整体”关联的宏大尺度、长期层积的背景下,风景遗产具有空间要素与价值内涵持续转变的巨时空特征。针对风景遗产的巨时空特征及空间环境与历史信息双重破碎化的紧迫性问题,构建认知风景遗产时空演进... 【目的】在空间“局部”与周边环境“整体”关联的宏大尺度、长期层积的背景下,风景遗产具有空间要素与价值内涵持续转变的巨时空特征。针对风景遗产的巨时空特征及空间环境与历史信息双重破碎化的紧迫性问题,构建认知风景遗产时空演进及价值特征的研究路径。【方法】基于中国风景遗产留存文献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借鉴景观考古的理论方法,选择重庆涪陵北岩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建构基于多重证据的涪陵北岩风景遗产时空演进及价值特征研究路径。在多重历史证据的比对互证、景观特征分析、时空演进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复原遗产空间过程,解译其空间关联、空间要素以及文化价值的演进过程。【结果】1)涪陵北岩风景遗产具有与自然融合的“山—江—村—园”整体性环境,呈现出锚固核心空间层积拓展的时空演进特征。2)涪陵北岩风景遗产承载着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包括地方重要教化之地、地方风景标志和地方重要活动场所3个方面。【结论】依据涪陵北岩风景遗产的时空演进及价值特征和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为中国风景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遗产 多重证据 景观考古 遗产保护 涪陵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历史校园保护历程探析——以世界遗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天洁 王凯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2-37,共6页
校园景观遗产作为历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度较之历史建筑亟待提升。以北美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学校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探究其将历史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措施:基于档案调查,梳理再现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遗产作为历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度较之历史建筑亟待提升。以北美唯一一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大学校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探究其将历史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保护理念和措施:基于档案调查,梳理再现校园景观的时空变迁;基于考古研究,发掘物理遗迹与蕴藏的人文信息,同档案调查互为补充;结合宏观背景揭示文化动因,诠释校园作为文化景观的多重价值和变迁,开展相应的展示、导览与纪念宣传。以期为中国众多历史校园的景观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校园保护 文化景观 景观考古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钟翀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1期10-14,共5页
景观考古学的前期探查需求,及其与风景园林、古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际综合研究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日本史地学者对于古驿道系统、历史性街道系统等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及创造性的再发现表明:基于历史背景... 景观考古学的前期探查需求,及其与风景园林、古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际综合研究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日本史地学者对于古驿道系统、历史性街道系统等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及创造性的再发现表明:基于历史背景考察、文献记录核检、大比例尺地图与现场实勘比定等复合分析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方法,对于此类线性景观的历史演变与复原研究来说是一种既具研究效率、又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对中国开展景观考古研究与大遗址保护也深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历史地理学解析 日本古驿道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宇程 何捷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1期44-50,共7页
景观考古视角下岩画的价值不仅仅是图像语义本身,更是先民与环境互动产生的遗迹,尤其是岩画的分布特征可以作为理解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切入点。以通天河流域岩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调查报告对已发现岩画点进行整理,利... 景观考古视角下岩画的价值不仅仅是图像语义本身,更是先民与环境互动产生的遗迹,尤其是岩画的分布特征可以作为理解历史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切入点。以通天河流域岩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调查报告对已发现岩画点进行整理,利用GIS平台构建岩画数据库;然后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岩画依据空间位置划分为4个岩画群,进一步选取影响岩画分布的8个潜在变量,综合运用成本表面分析法、累积可视域法等方法计算并提取对应变量的空间属性信息;运用最大熵模型对通天河流域岩画整体和各岩画群分别建立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地区各岩画群彼此间分布特征差异大,但岩画群内部具有相似性。从上游早期至下游晚期的岩画,其分布受河流、遗址点可达性的影响逐渐减小,受高程、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增大,这种变化是对该地区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环境过程的反映。最后,结合预测结果绘制出各岩画群潜在的分布概率图,可作为岩画景观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最大熵模型 岩画 空间分析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 通天河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地区古代港口的演化过程--基于地质考古案例分析
16
作者 Matthieu Giaime Nick Marriner +3 位作者 Christophe Morhange 李平原(翻译) 陈科衡(校对) 时翠(校对) 《海洋地质》 2020年第3期57-83,共27页
过去6000年来全球海平面相对稳定,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影响着人类定居点分布和港口的发展。海岸带地貌地形复杂多样,三角洲地区尤为复杂,复杂的环境使港口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对一个港口或定居点深入研究前,考察其环境因素十分重要。过... 过去6000年来全球海平面相对稳定,各种各样的自然因素影响着人类定居点分布和港口的发展。海岸带地貌地形复杂多样,三角洲地区尤为复杂,复杂的环境使港口差异十分明显。因此,对一个港口或定居点深入研究前,考察其环境因素十分重要。过去人类社会如何利用自然和改造三角洲环境?本文在这里通过来自地中海和黑海的一系列案例,来详细了解海岸带不同的环境下港口发育和兴衰。本文展示了不同环境因素(风暴、沉积物输入、相对海平面(RSL)变化、疏浚港口)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对港口影响作用,归纳出这些因素对港口的基础设施影响程度。分析这些因素,本文归纳出三角洲地区五类不同的港口:(1)河流型港口,易受到洪水的影响,快速淤积、河道变化频繁;(2a)淤积型河口港;(2b)下陷型河口港,易受海洋和河流作用双重影响;(3)泻湖港口,易受沉积物淤积的影响;(4)人工港口,通过航道和港口工程与疏浚工程对港口进行长期维护。对于不同类型的港口,本文除了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还探讨了地貌因素的优劣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古港口 沉积物供给 泻湖 河口 景观考古 地质考古 地貌 海岸带 相对海平面变化 地中海 黑海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象与宇宙观:新石器晚期墓葬朝向初探——以西坡和清凉寺墓地为例
17
作者 陈雨青 《文物季刊》 2024年第2期49-56,共8页
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墓葬会表现出某种朝向。本文尝试从天空景观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西坡和清凉寺墓葬方向与景观及天象之间的可能关系,认为墓葬朝向既非死亡时日落的准确方向,也非后世关注的如银河或大火星等天文现象,而是一年中最常见的日... 在新石器时代,许多墓葬会表现出某种朝向。本文尝试从天空景观考古学的角度探讨西坡和清凉寺墓葬方向与景观及天象之间的可能关系,认为墓葬朝向既非死亡时日落的准确方向,也非后世关注的如银河或大火星等天文现象,而是一年中最常见的日落方向。在古人的宇宙观中,太阳的运行很可能与对天地人一体化的认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朝向 新石器晚期 景观考古 天空景观考古 宇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山挟水——唐华清宫山水格局研究
18
作者 赵忆 许超然 刘庭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4-14,共11页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 通过梳理唐都长安周边宏观层面上大山大水的地理形势,论述华清宫在京畿山水格局中的地位,辅以同时期山水画、壁画等反映出的山水格局,结合华清宫及昭应城舆图、地理志等探析其审美特征。利用ArcGIS与Global Mapper等软件,提取DEM高程图中的地理信息数据,绘制相应图形论证华清宫与周边山水的相互关系,探明华清宫山水格局下的政治内涵。利用文献考古结合地理信息数据的景观考古研究方法有助于补充华清宫研究中文字记录的缺失,证明设计思想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契合,并将其山水格局总结为“山-苑-宫-城-水”一体的“依山挟水”的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唐华清宫 山水格局 文献考古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景竖向考古的荆州古城址群洪患灾变研究
19
作者 郑辑宏 彭蓉 +2 位作者 万敏 郑意之 吴梦婕 《中国园林》 2025年第3期6-15,共10页
考察了荆州古城址群及其水环境现状,总结了该古城址群60年的考古成果及其反映出的水系连通、饮运分离、兵洪双防、趋江演进规律。其后运用地景竖向考古方法绘制出荆州古城址群大尺度地景剖面,选择7处不同时期反映洪水位的标志性考古剖... 考察了荆州古城址群及其水环境现状,总结了该古城址群60年的考古成果及其反映出的水系连通、饮运分离、兵洪双防、趋江演进规律。其后运用地景竖向考古方法绘制出荆州古城址群大尺度地景剖面,选择7处不同时期反映洪水位的标志性考古剖面和数据为依据,运用灰色系统模型模拟出荆江荆州区段古洪水位趋势曲线,由此甄别与判断历史时期洪患影响并反推验证事件的真实性,提出洪患灾害对荆州古城址群山水格局的异化作用。研究结果对推动中国景观考古学发展、丰富风景园林史学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更新对荆州历史时期洪患灾变规律的认识具有拓新与拓展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荆州古城址群 洪患影响 景观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虎门炮台遗址整体性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
20
作者 吴隽宇 朱榴奕 《风景园林》 2022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遗址景观动态研究为大遗址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和提升大遗址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选取广东省虎门炮台为例,通过古籍研读、实地踏勘等方法,从遗址本体和社会环境2个角度梳理炮台遗址的景观演变历程,从历...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遗址景观动态研究为大遗址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和提升大遗址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选取广东省虎门炮台为例,通过古籍研读、实地踏勘等方法,从遗址本体和社会环境2个角度梳理炮台遗址的景观演变历程,从历史文化、选址布局、生态环境、基本形制4个方面挖掘遗址的整体性特征和价值,进而提出虎门炮台可从统筹发展、考古优先、协调环境、有效展示、统一管理5个层次优化管理服务水平,从而为广东省海防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考古 大遗址 海防遗址 虎门炮台 整体性特征 保护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