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的湿地健康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淼 刘俊国 +1 位作者 赵旭 陈忞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7-162,共6页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LDI方法),对黄旗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人类干扰程度进行评价。以黄旗海湖区及其缓冲区(100~600m)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得到1976年、1987年、1993年、1999年、2006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 基于景观开发强度法(LDI方法),对黄旗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人类干扰程度进行评价。以黄旗海湖区及其缓冲区(100~600m)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得到1976年、1987年、1993年、1999年、2006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裸地、湿地)的景观开发强度系数(LDI系数),并加权计算各年总体LDI值。结果表明,湿地内部各土地利用类型LDI系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湿地增幅最大(77%)。空间LDI系数分布由湖区内部向边缘逐渐增加。湿地LDI值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而生态系统健康呈下降趋势。1976—1993年黄旗海湿地及其缓冲区处于"健康"状态,1993—1999年生态系统由"健康"向"一般"过渡,1999—2010年彻底转变为"一般"。湖区不合理的农田耕作、草地放牧以及非点源污染是造成LDI值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保护区建设,有效禁止湖区内部放牧及耕作,设立湖岸带缓冲区以减少农田非点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湿地 湿地评价 景观开发强度指数 人类干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以东海区为例 被引量:28
2
作者 田鹏 李加林 +6 位作者 姜忆湄 史小丽 王丽佳 刘瑞清 童晨 周子靖 邵姝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63-1474,共12页
研究围填海影响下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有助于提高海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速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基于东海区海湾6期景观数据,分析了围填海影响下东海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和人工干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海湾景观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研究围填海影响下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有助于提高海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速修复海湾生态系统。基于东海区海湾6期景观数据,分析了围填海影响下东海海湾景观生态脆弱性和人工干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海湾景观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东海海湾景观脆弱度上升,北部和南部海湾较高和高脆弱区面积呈上升趋势。高等级脆弱区不断扩散,主要由城市到郊区、内地到沿海、陆地到港口等。(2)东海海湾围填海开发利用强度加强。东海北部海湾景观人工干扰强度由低值向高值转变,中强度、较高强度区间和高强度区面积不断增加。南部海湾景观人工干扰强度南北分异显著,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特征。人工干扰强度从内陆向河口周边及沿海地区强度逐渐加深。(3)东海海湾景观变化对人类活动响应显著。东海北部海湾景观趋于破碎化、多样化、非均衡化。东海南部海湾逐渐向集约开发方向发展,景观趋于规则化、均衡化。东海海湾景观脆弱度与景观人工干扰强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南部海湾景观脆弱度与人工干扰度之间的拟合度大于北部海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脆弱度 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 围填海 东海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朝阳港潟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谷东起 赵晓涛 +1 位作者 夏东兴 丰爱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7,共7页
在朝阳港湖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基础上,利用3S技术对多时相的湖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54年到2002年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了532 hm2,景观格局指数呈现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优势度下降的趋势;湖总体斑块密度从0 0... 在朝阳港湖湿地景观分类体系基础上,利用3S技术对多时相的湖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1954年到2002年人工景观面积增加了532 hm2,景观格局指数呈现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优势度下降的趋势;湖总体斑块密度从0 017 4 个/hm2 增加到0 034 6个/hm2,廊道密度从0 69 54 m/hm2 增加到22 05 640m/hm2,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强. 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人类的干扰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湖湿地资源保护中合理调控人类的干扰活动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朝阳 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湿地资源保护 湿地景观 2002年 1954年 景观多样性 景观破碎化 分类体系 定量分析 人工景观 斑块密度 格局变化 合理调控 多时相 均匀度 优势度 道密度 活动 干扰 人类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谷盆地型城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喜东 石培基 +2 位作者 岳晓新 张文敏 刘骁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5-210,218,共7页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城市兰州为例,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兰州市主城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模型和景观格局梯度从微观上对景观组分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城市兰州为例,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兰州市主城区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并通过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模型和景观格局梯度从微观上对景观组分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兰州市建设用地扩张剧烈,草地、林地等生态用地退化明显,城市景观结构趋于单一;1995-2015年,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的低强度和中低强度景观人工干扰区域面积稳中略有减少,以建设用地为主的高强度与中高强度区域持续蔓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明显的梯度带与建设用地扩展显著区域大致相同.景观破碎化总体趋于缓和,但景观多样性减少、邻接程度下降,且建成区周边和两岸河滩地受人为干扰越来越明显,破碎化越来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效应 人工干扰强度 梯度分析 河谷盆地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5
作者 陈家兴 蔡磊 +3 位作者 侯伟 丁玲 殷定霞 项蛟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73%。I级斑块数量最多,面积占比最小,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占比最多,分别占41.59%、41.72%。V级斑块数量最少,面积占比最大。保护区内人工干扰强度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保护区内主要矛盾的地类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优化整合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数量,降低人工干扰景观的范围和强度,实施弹性管控补充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保护区内资源,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斑块规模 景观人工干扰强度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腾飞 王国峰 +1 位作者 王亚萍 雷雅凯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83-91,共9页
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0年1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对主要矛盾问题地类的斑块规模(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保护区主要矛盾问题地类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实验区;... 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0年1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对主要矛盾问题地类的斑块规模(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保护区主要矛盾问题地类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实验区;保护区整体景观人工干扰强度较低,高强度干扰主要在实验区南部地势平缓处,低强度干扰主要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北部地势陡高处,高、中高、中、中低和低强度干扰在研究区的占比分别为9.31%、8.74%、11.16%、17.11%和53.68%;保护区中部即核心区和缓冲区南部及实验区北部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中强度干扰围绕中高强度干扰呈环状分布且有扩散趋势。建议减少规模较小的建设用地和耕地斑块数量,提升中部景观连通度,加强南部耕地保护质量,严格管控中高强度以上干扰区;对部分已成为朱鹮生境组成部分的耕地和居民点不宜强制调出和退出,可实行分区和分级管控,探索引入自然、科普教育和研学等低强度公益活动,带动周边社区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优化 斑块规模 景观人工干扰强度 景观破碎化 景观连通性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及空间近邻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贾艳艳 唐晓岚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30-37,共8页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防止保护地"孤岛"现象,基于1995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以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 km区域为研究范围,利用景观指数、人工景观干扰指数、空间近邻效应评估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洪湖自然保护...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防止保护地"孤岛"现象,基于1995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以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 km区域为研究范围,利用景观指数、人工景观干扰指数、空间近邻效应评估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洪湖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动态及空间近邻效应。结果表明:①1995年—2015年,洪湖自然保护区内人工景观面积占比由9.26%减少为8.95%,自然景观面积呈增加趋势,说明保护区得到了良好保护,但人工景观干扰指数呈增加趋势,由4.02%增加为4.93%,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在不断加深。②保护区外围区域以人工景观为主,面积占比由82.75%增加为82.97%,而自然景观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景观干扰指数由26.13%增加为28.87%,远高于自然保护区内部。③洪湖自然保护区存在空间近邻效应,主要影响区为距保护区边界4 km的范围。研究认为在加强自然保护区内部人类活动管控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区外围近邻区域景观动态,制定科学管控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开发建设和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动态 空间近邻效应 人工景观干扰指数 洪湖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