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胺碘酮、心律宁和普鲁卡因胺对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瑶 邹亚男 +2 位作者 郝东侠 林惠先 肖杰宁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4-345,348,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胺碘酮、心律宁及普鲁卡因胺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疗效明显优于心律宁组及普鲁卡因胺组,经t检验证实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胺碘酮、心律宁及普鲁卡因胺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疗效明显优于心律宁组及普鲁卡因胺组,经t检验证实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较好,是一种较安全的药物治疗方法,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室性心律失常 碘酮 心律宁 普鲁卡因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罗帕酮和普鲁卡因胺抗犬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治彬 李青 +1 位作者 曹宏宇 徐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0-365,共6页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对犬在体心脏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影响并与普鲁卡因胺对比 ,以探讨其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并部分再灌注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5~ 8d后 ,辅以...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对犬在体心脏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影响并与普鲁卡因胺对比 ,以探讨其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并部分再灌注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5~ 8d后 ,辅以心室程控电刺激 (PES)技术及冠状动脉内恒定微量直流电刺激技术 ,并诱发与终止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制备成犬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可控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在体心脏心电模型 ,心电图对比观察普罗帕酮及普鲁卡因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 普罗帕酮及普鲁卡因胺均能显著地延长心肌梗死犬的心电图QTc间期 (P <0 .0 1 )及正常和缺血心肌的有效不应期 (P <0 .0 1 ) ,降低缺血心肌和左室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离散度 (P <0 .0 1 ) ,提高正常心肌和缺血心肌的舒张期兴奋阈值 (P <0 .0 1 ) ,抑制PES诱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P <0 .0 1 ) ,并能预防犬急性心肌梗死后再次缺血所致的自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P <0 .0 5)。结论 ①该犬在体心脏心电药理学实验模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靠性及临床相关性 ,是一种有价值的心电药理学实验研究模型。②普罗帕酮及普鲁卡因胺均具有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作用 ,是有效的抗颤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帕酮 普鲁卡因胺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模型同时预报普鲁卡因胺及其代谢物乙酰普鲁卡因胺在大鼠体内处置动力学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晓东 邓宁 黄圣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725-732,共8页
用生理模型同时对iv普鲁卡因胺(PA)后,PA及其代谢产物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在大鼠体内处置动力学进行预报。测定了所需的有关PA参数.结果PA在大鼠血液、肝和肾脏清除率分别为47.28,13.56和33.71 ml·kg^(-1)·min^(-1)。估算的... 用生理模型同时对iv普鲁卡因胺(PA)后,PA及其代谢产物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在大鼠体内处置动力学进行预报。测定了所需的有关PA参数.结果PA在大鼠血液、肝和肾脏清除率分别为47.28,13.56和33.71 ml·kg^(-1)·min^(-1)。估算的组织/血液药物浓度比表明,心、肝、肾、肌肉和小畅对PA的亲和力大于血液成分。对大鼠iv PA后,PA及其NAPA在组织中浓度进行预报,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结果大多数组织中浓度预报值与观察值基本—致。同时对PA及其NAPA在人血浆中浓度进行了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生理模型 抗心律失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体内普鲁卡因胺对致颤阈影响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路洪 黄圣凯 +2 位作者 杨金玉 陆丹玉 卢建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481-487,共7页
本文以电刺激兔心室致颤阈作为效应指标,观察了iv PA后药效变化的时间过程,并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分析了代谢物形成过程中PA和NAPA的动力学性质,从原药PA和代谢物NAPA不同转运性质角度阐明了两者的效应贡献;它们的效应室内药量与... 本文以电刺激兔心室致颤阈作为效应指标,观察了iv PA后药效变化的时间过程,并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分析了代谢物形成过程中PA和NAPA的动力学性质,从原药PA和代谢物NAPA不同转运性质角度阐明了两者的效应贡献;它们的效应室内药量与药效符合线性相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及其开放管道系统形态结构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单春文 刘连璞 +1 位作者 林继红 杨淑琴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56-59,共4页
用比浊法、电镜观察法和体视学计量法研究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聚集、形态改变和开放管道系统改变的影响。结果:普鲁卡因胺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抑制率为70.6%~91.2%;抑制血小板形成伪足和粘附,抑制开放管道系统形态... 用比浊法、电镜观察法和体视学计量法研究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聚集、形态改变和开放管道系统改变的影响。结果:普鲁卡因胺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抑制率为70.6%~91.2%;抑制血小板形成伪足和粘附,抑制开放管道系统形态结构参数值的改变:体视计量学的各种形态学参数值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接近空白对照组的水平,但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说明PA显著地抑制血小板及其开放管道系统形态结构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血小板 电镜 开放管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大心程控刺激电药理学实验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治彬 曹宏宇 +1 位作者 徐智 李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84-387,390,共5页
用冠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及吻合支缝扎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8d后辅以心脏程控刺激技术(PES)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观察普鲁卡因胺(PA)的电药理作用,PA能显著延长QTc间期,RERP、NERP及IERP,缩小IDR... 用冠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及吻合支缝扎法造成犬急性前壁心肌梗塞,5~8d后辅以心脏程控刺激技术(PES)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复制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观察普鲁卡因胺(PA)的电药理作用,PA能显著延长QTc间期,RERP、NERP及IERP,缩小IDR和VDR,抑制心室PES诱发的室速和室颤,表明PA有抗缺血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药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经羧酸酯酶1对咪达普利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东 徐艳娇 +2 位作者 任秀华 向道春 张程亮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经羧酸酯酶1(CES1)影响咪达普利代谢的作用。方法:进行体外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实验,通过测定CES1特异性底物咪达普利的代谢产物咪达普利拉的含量,来研究普鲁卡因胺对CES1活性的影响;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经羧酸酯酶1(CES1)影响咪达普利代谢的作用。方法:进行体外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实验,通过测定CES1特异性底物咪达普利的代谢产物咪达普利拉的含量,来研究普鲁卡因胺对CES1活性的影响;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普鲁卡因胺(50mg·kg^(-1)),连续4 d,随后灌胃给予咪达普利(10mg·kg^(-1)),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咪达普利拉的含量,计算药动学参数,来研究普鲁卡因胺对咪达普利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结果:在体外研究中,普鲁卡因胺对CES1的调节呈现剂量依赖型抑制特征。体内研究发现,普鲁卡因胺显著降低咪达普利拉AUC_(0-24h),AUC_(0-∞)和C_(max)。结论:普鲁卡因胺显著抑制CES1的活性,从而抑制咪达普利拉的形成,对酯类前药代谢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酸酯酶1 普鲁卡因胺 咪达普利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肺血栓栓塞及6-酮-前列腺素F1α和血栓素B_2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继红 单春文 顾为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29-430,434,共3页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抗血栓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给小鼠注射胶原和肾上腺素混合液,制造肺血栓模型,用放免法测定6-keto-PGF1a和TXB2含量。结果普鲁卡因胺5mg/kg,10mg/kg和20mg/kg使小鼠的幸存率增...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抗血栓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给小鼠注射胶原和肾上腺素混合液,制造肺血栓模型,用放免法测定6-keto-PGF1a和TXB2含量。结果普鲁卡因胺5mg/kg,10mg/kg和20mg/kg使小鼠的幸存率增加33.3%-80.0%;使6-keto-PGF1a的产量提高70.8%-223.9%;而同时抑制TXB_2的产生,抑制率为20.5%-44.7%,6-keto-PGF1a与TXB_2的比值明显提高,对照组为1.2,药物组为2.6,4.0和7.1。结论普鲁卡因胺具有明显的抗肺血栓作用,其作用与6-keto-PGF1a和TXB_2的比值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肺前塞 血栓素B2 6-Kdto-pGF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石洋 杨善彬 郭香琴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6年第4期36-38,64,共4页
以4-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氯化、酰胺化、N-烷基化3步反应合成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合成的总收率达83%。其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MS等方法进行了... 以4-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氯化、酰胺化、N-烷基化3步反应合成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合成的总收率达83%。其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化学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MS等方法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操作简单,并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优化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单春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35-336,共2页
体外法证实了普鲁卡因胺(8.5—136μmol/L)非常显著地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为63.0—84.6%:但对由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弱,分别为11.6—13.7%和7.1—29.6%。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犬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实验模型的影响
11
作者 郭治彬 曹宏宇 +1 位作者 徐智 李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用冠状动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法造成犬心肌梗塞,5—8天后,辅以冠状动脉内恒定微量直流电刺激法,研制成犬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实验模型,并观察了普鲁卡因胺(PA)对该实验模型的影响,对该模型的可靠性、实用性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了... 用冠状动脉Harris二期结扎并部分再灌注法造成犬心肌梗塞,5—8天后,辅以冠状动脉内恒定微量直流电刺激法,研制成犬冠心病心源性猝死实验模型,并观察了普鲁卡因胺(PA)对该实验模型的影响,对该模型的可靠性、实用性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A能有效地预防犬心肌梗塞后再缺血导致的室颤,该模型是一种有价值的冠心病猝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缺血 普鲁卡因胺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绵羊心室跨壁复极时间的影响
12
作者 王乐信 孙同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71-1374,共4页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对心室跨壁复极时间的影响。方法对6只绵羊用苯巴比妥麻醉后,开胸,用4个针状(p lunge need les)电极分别插入到左心室的基底部和心尖部,测量室壁激动-恢复间期(AR I)。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20mg.m in-1后观察AR I的变...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胺对心室跨壁复极时间的影响。方法对6只绵羊用苯巴比妥麻醉后,开胸,用4个针状(p lunge need les)电极分别插入到左心室的基底部和心尖部,测量室壁激动-恢复间期(AR I)。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20mg.m in-1后观察AR I的变化。结果窦性心律时,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的AR I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66.0±30.5)m s、(265.0±28.9)m s和(265.7±28.1)m s,P>0.05]。普鲁卡因胺对各层心肌的AR I均有延长作用,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的AR I分别延长了(66.8±18.3)m s、(70.3±14.7)m s和(65.3±15.7)m s(P>0.05)。结论钠通道阻滞剂普鲁卡因胺对左室的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复极的延长程度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电生理 复极 激动恢复间期 普鲁卡因胺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和普罗帕酮对豚鼠心室肌细胞Na^+/Ca^(2+)交换尾电流的抑制作用
13
作者 吕吉元 武冬梅 吴博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对Na+ /Ca2 +交换尾电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酶消化的成年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记录Na+ /Ca2 +交换尾电流并观察药物对它的影响... 目的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测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对Na+ /Ca2 +交换尾电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酶消化的成年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及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记录Na+ /Ca2 +交换尾电流并观察药物对它的影响。结果  3种药物对Na+ /Ca2 + 交换尾电流的抑制均呈剂量依赖性 ,但抑制程度不同。 10 μm、5 0 μm、10 0 μm的普鲁卡因胺使豚鼠心室肌细胞Na+ /Ca2 + 交换尾电流从对照值 ( 14 2± 13 )pA依次降低至 ( 13 2± 11) pA、( 12 0±12 ) pA、( 96± 13 )pA ,相同浓度的利多卡因使Na+ /Ca2 + 交换尾电流从对照值 ( 15 5± 10 )pA分别降低至 ( 15 0± 9) pA、( 14 1± 9)pA、( 13 2± 9) pA ,同样浓度的普罗帕酮使Na+ /Ca2 + 交换尾电流由对照值 ( 15 1± 8)pA分别降至 ( 13 4± 8) pA、( 119± 10 )pA、( 93± 11) pA。 结论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肌细胞Na+ /Ca2 + 交换尾电流具有抑制作用 ,且不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Na+ /Ca2 + 交换尾电流的抑制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 普罗帕酮 豚鼠 心室肌细胞 Na^+/Ca^2+交换尾电流 抑制作用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普鲁卡因胺膜控片的研究
14
作者 朱亚萍 毛凤斐 屠锡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35-339,共5页
本文研究了盐酸普鲁卡因胺(PA·HCl)膜控片(B)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体外溶出速率;利用HPLC法测定了体内PA及其活性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体内PA实验数据按双室模型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各药动学参数;B... 本文研究了盐酸普鲁卡因胺(PA·HCl)膜控片(B)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体外溶出速率;利用HPLC法测定了体内PA及其活性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体内PA实验数据按双室模型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各药动学参数;B片剂体内外测定数据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膜控片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功能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15
作者 单春文 林继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2期117-118,共2页
普鲁卡因胺对ADP、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肾上腺素、胶原、CaCl2、A23187、PAF等多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鲁卡因胺使可乐定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抑制A23187引起的胞浆游... 普鲁卡因胺对ADP、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肾上腺素、胶原、CaCl2、A23187、PAF等多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鲁卡因胺使可乐定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抑制A23187引起的胞浆游离Ca2+增加,抑制血栓素B2和丙二醛生成,促进6-酮-前列腺素F1α生成,提高6-酮-前列腺素F1α与血栓素B2的比值。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小鼠肺血栓栓塞。对血小板及其致密颗粒、α颗粒等超微结构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血小板功能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普鲁卡因胺缓释片剂的研制——渗透泵及膜控片
16
作者 朱亚萍 毛凤斐 屠锡德 《医药工业》 CAS 1988年第1期21-21,共1页
为降低盐酸普鲁卡因胺(PA·HCl)的毒副作用,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根据渗透泵及膜控原理制备了用激光打孔的 PA·HCl 渗透泵片(B)及微孔膜控释片(C)。以转篮法(100r/min,37℃)比较了 B、C 和国外缓释片(D)的体外溶出度,并考察温度... 为降低盐酸普鲁卡因胺(PA·HCl)的毒副作用,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根据渗透泵及膜控原理制备了用激光打孔的 PA·HCl 渗透泵片(B)及微孔膜控释片(C)。以转篮法(100r/min,37℃)比较了 B、C 和国外缓释片(D)的体外溶出度,并考察温度以及湿度对 B 片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泵 缓释片剂 盐酸普鲁卡因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药物电极的研究
17
作者 王海霞 沈国励 俞汝勤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以四间氯苯硼酸为载体,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为增塑剂,研制成PVC普鲁卡因胺选择性药物电极。该电极的线性范围为4.0×10^(-5)mol,电极斜率59.6mV/pC,检测下限为1.3×10^(-θ)mol。试验了pH及各种实验参数的影响,测得20份试样的... 本文以四间氯苯硼酸为载体,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为增塑剂,研制成PVC普鲁卡因胺选择性药物电极。该电极的线性范围为4.0×10^(-5)mol,电极斜率59.6mV/pC,检测下限为1.3×10^(-θ)mol。试验了pH及各种实验参数的影响,测得20份试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标准偏差0.31%。利月片断常数法研究了电位选择性系数与分配系数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了电位选择系数与药物的一价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电极 四间氯苯硼酸钾 分配系数 片断常数 分子连接性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抑制凝血酶诱导的人单个血小板游离Ca^(2+)升高 被引量:2
18
作者 庞建新 单春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用570型粘附式细胞仪动态观察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Pro)对凝血酶激活的人单个血小板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静息状态时对照组和给药组荧光值均较低。当加入0.1u/ml凝血酶时,荧光强度迅速上升,两组达峰值时间均为20s,但给药... 用570型粘附式细胞仪动态观察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Pro)对凝血酶激活的人单个血小板细胞内游离Ca2+的影响。静息状态时对照组和给药组荧光值均较低。当加入0.1u/ml凝血酶时,荧光强度迅速上升,两组达峰值时间均为20s,但给药组最大升高幅度比对照组低21%(P<0.05)。随后荧光强度迅速下降,两组下降率均为-1u/s,对照组和给药组下降幅度分别为57%和76%(P<0.05)。上文结果提示,普鲁卡因胺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游离Ca2+升高,对Ca2+的再摄取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血小板 凝血酶 粘附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卡因胺对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
19
作者 周耀兴 肖磊 +2 位作者 马凤宝 杨有恕 单春文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18-20,共3页
我们用旋转玻球法研究了三种浓度(136.0,34.0.8.5μmol/L)的普鲁卡因胺对SD雄性大鼠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动物体外实验表明,普鲁卡因胺可以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并且血小板粘附率随着普鲁卡因胺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我们用旋转玻球法研究了三种浓度(136.0,34.0.8.5μmol/L)的普鲁卡因胺对SD雄性大鼠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动物体外实验表明,普鲁卡因胺可以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并且血小板粘附率随着普鲁卡因胺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C1、C2、C3分别为136.0,34.0,8.5μmol/L的普鲁卡因胺。讨论1.由表可见,实验组的平均血小板粘附率均小于对照组的平均血小板粘附率,并且血小板粘附率随着普鲁卡因胺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普鲁卡因胺在用药剂量范围内,具有降低血小板粘附性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2.血小板的粘附是由于在玻璃球瓶旋转过程中部分血小板被激活,当它们接触到玻璃表面时,细胞内颗粒释放,微丝微管收缩,血小板伸出伪足融合,便粘附于玻璃表面[5]。当血样中加入普鲁卡因胺时,可能是普鲁卡因胺具有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的作用,使血小板失去因激活所获得的功能,从而导致血小板粘附率降低。3.快速心律不齐与血小板流变性变化关系的初步思考。不论什么原因引起血小板的流变性发生改变。如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聚集性增加,血栓形成等,将导致血流阻力特别是微小血管的血流阻力增大,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减少。快速心律不齐,心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卡因胺 血小板 粘附率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普鲁卡因胺片的处方工艺改进
20
作者 陈运来 李禄辉 《内蒙古中医药》 2008年第10X期56-56,共1页
目的:研究制备盐酸普鲁卡因胺片的最佳处方工艺,以解决原处方生产的产品崩解时间长的问题。方法:采用微粉硅胶内加法,以白糊精为填充剂,通过处方筛选确定最佳处方。结果:本处方工艺制备的盐酸普鲁卡因胺片比原处方崩解时间明显缩短,溶... 目的:研究制备盐酸普鲁卡因胺片的最佳处方工艺,以解决原处方生产的产品崩解时间长的问题。方法:采用微粉硅胶内加法,以白糊精为填充剂,通过处方筛选确定最佳处方。结果:本处方工艺制备的盐酸普鲁卡因胺片比原处方崩解时间明显缩短,溶出度有所提高。结论:改进后的处方提高了盐酸普鲁卡因胺片的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粉硅胶 盐酸普鲁卡因胺 崩解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