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青野季吉与胡风在普罗文艺运动中的贡献及命运 |
靳明全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2
|
韩国普罗文艺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
金京勋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1 |
0 |
|
3
|
阳翰笙文艺理论批评论略 |
曹家治
|
《宜宾学院学报》
|
1988 |
1
|
|
4
|
从《前锋月刊》看前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摘要) |
朱晓进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7 |
0 |
|
5
|
《与鲁迅在一起》:鹿地亘其人其事 |
张哲瑄
潘世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6
|
三十年代前中期北平左翼文学刊物钩沉(之一) |
封世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3
|
|
7
|
郭沫若与美国文学 |
袁荻涌
|
《文史杂志》
|
1992 |
3
|
|
8
|
重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
袁良骏
|
《粤海风》
|
2007 |
9
|
|
9
|
试论阳翰笙在“左翼十年”的地位和作用 |
李国选
|
《宜宾学院学报》
|
1991 |
1
|
|
10
|
老舍早期对文学特性的思考——从老舍的《文学概论讲义》谈起 |
李犁耘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6 |
0 |
|
11
|
谈谈鲁迅杂文中的“颂” |
吴国群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1982 |
0 |
|
12
|
关于署名郭沫若的《五月歌》手稿 |
王锡荣
|
《郭沫若学刊》
|
1993 |
0 |
|
13
|
一个客观冷静而又褒贬分明的批评者——读郁达夫作品看他对大革命的认识和态度 |
惠养德
|
《丽水学院学报》
|
1984 |
0 |
|
14
|
鲁迅与丁玲——从“耀高丘”说开去 |
杨有业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1981 |
0 |
|
15
|
“左联”时期的周立波 |
王尔龄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6
|
抉择、探索与启示——浅析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
何骏
|
《红河学院学报》
|
1988 |
0 |
|
17
|
中国新文学史漫笔 |
吴泰昌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79 |
0 |
|
18
|
关于艺术剧社 |
丁景唐
|
《上海戏剧》
|
1961 |
0 |
|
19
|
国民党的“文化剿匪”与“审查委员会”的设立 |
苟强诗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19 |
1
|
|
20
|
现代文学丛书散记[续二] |
倪墨炎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