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入晚清政治史研究之堂奥——评刘青峰《晚清督抚权力结构与地方治理——张之洞督粤再研究》
1
作者 李细珠 《学术评论》 2024年第3期35-38,共4页
中国史学传统向来重视历代治乱兴衰与政治得失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政治史无疑是史学的主干。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由于深受当代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所谓眼光向下的社会史尤其是新文化史的强劲崛起,政治史便有日渐式微之... 中国史学传统向来重视历代治乱兴衰与政治得失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说,政治史无疑是史学的主干。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由于深受当代西方史学思潮的影响,所谓眼光向下的社会史尤其是新文化史的强劲崛起,政治史便有日渐式微之势。有学者深感政治史“作为方法论支配地位的急剧衰落”,甚至有政治史“最终沦落成为边缘学门”乃至“消失”的忧虑,因而呼吁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并想方设法要使政治史研究“真正得到复兴”。(1)毋庸讳言,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种种以事件史为中心的晚清政治史研究确实已经进入“学术高原”,(2)有着自身难以突破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中国史学传统 张之洞 督抚 太平天国 新文化史 史学思潮 刘青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基本路向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细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4-142,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既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期,也是遭遇进一步发展困境和面临新的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前后及1980年代,在学术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晚清政治史研究一度繁荣发展,重建了革命史研究范式。19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既是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繁荣期,也是遭遇进一步发展困境和面临新的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前后及1980年代,在学术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晚清政治史研究一度繁荣发展,重建了革命史研究范式。19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革命史范式向现代化范式转变,出现革命史研究淡化与边缘化而改革史研究成为热点的现象。本文拟在宏观检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明其可能发展的路向,以期进一步推动晚清政治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革命史 改革史 革命史范式 现代化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
3
作者 崔志海 《兰州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5-32,共28页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迄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既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学科,也从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随着传统革命史叙事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大体臻于成熟,最近十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明显加强了对晚清政局与人物、晚清政...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迄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既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学科,也从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随着传统革命史叙事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大体臻于成熟,最近十年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明显加强了对晚清政局与人物、晚清政局与列强关系、晚清满汉关系及晚清制度史的研究,呈现出回归清史学科的趋向。但另一方面晚清政治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一个新的独立的晚清政治史学科体系尚有待建立,且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研究 政局与人物 列强与政局 满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
4
作者 邱志红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2-92,共11页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广义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的国内史学界借助清史资料建设"黄金时代"的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晚清制度史、晚清历史...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晚清政治史既是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广义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的国内史学界借助清史资料建设"黄金时代"的东风,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从多个视角对晚清制度史、晚清历史事件与人物、晚清中外政治关系史等进行了更为充分、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其中,晚清制度史和事件史,仍旧是晚清政治史研究领域的重心。晚清史的整体研究仍在成熟、稳健的学科发展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制度史 研究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探索——评《奕訢慈禧政争记》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书源 赵矢元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26-232,共7页
宝成关同志多年来从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发表了不少影响的论文。现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奕诉慈禧政争记》,笔者因地利得以先睹,感到这是作者潜心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对晚清政治史作出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新探索 慈禧 奕訢 政争 新成果 利得 新著 出版社 文史
原文传递
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细珠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3-81,共9页
近五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有一个从革命史转向改革史、从事件史回归制度史研究的趋向,学界在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的转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研究方面成果较为突出。本文对近五年来... 近五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有一个从革命史转向改革史、从事件史回归制度史研究的趋向,学界在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的转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研究方面成果较为突出。本文对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略做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五年 晚清政治史 研究述评 革命史 改革史 制度史 研究方法 研究路径
原文传递
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志海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155,220,共19页
从学科史角度来说,晚清政治史研究始于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并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不同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后,晚清政治史完全划入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0-1966年构建革命史体系阶段;1966-1976年遭“... 从学科史角度来说,晚清政治史研究始于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并从属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不同学科。新中国成立之后,晚清政治史完全划入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50-1966年构建革命史体系阶段;1966-1976年遭“影射史学”破坏阶段;1977-1990年代事件史研究臻于成熟阶段;1990年代之后趋于多元化、并回归清史学科阶段。晚清政治史在过去70年里一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有待提升史学研究与理论、学术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加强史料的挖掘、考辨和利用,正确看待和处理晚清政治史研究中的各种范式,在吸取既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政治史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 学术史
原文传递
50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 被引量:9
8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2-46,共25页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革命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 中国人民 义和团运动 中国共产 帝国主义
原文传递
论晚清“东南互保”中的两个问题
9
作者 郭丽萍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8-19,共2页
“东南互保”是晚清政治史中一件大事,关于这一政治事件的研究者很多,研究较为充分,但是“互保”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理清,一些有影响的力量值得注意。本文将从两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补充:一是在1900年,清朝派出他国的使臣人数... “东南互保”是晚清政治史中一件大事,关于这一政治事件的研究者很多,研究较为充分,但是“互保”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待进一步理清,一些有影响的力量值得注意。本文将从两方面对以往的研究作一补充:一是在1900年,清朝派出他国的使臣人数、影响都较前有了发展,他们在“东南互保”的形成中穿针引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是“东南互保”的形成中遇到了来自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互保”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贯穿着洋务外交主张与顽固外交主张的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互保” 张之洞 刘坤一 义和团 外交 伍廷芳 李鸿章 形成与维持 晚清政治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教案》第二、三册出版
10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教案 历史档案 晚清政治史 中国近代史 基督教史 北京故宫 重要资料 师范大学 十七年 中华书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林翼与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11
作者 凌兴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8-85,共8页
为了应付农民起义和列强的交相侵伐,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清朝权力重心逐渐由中央下移到地方,由“主威素重”一变而为“内轻外重”。胡林翼作为第一个湘军将领膺任湖北巡抚,不仅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肇建了湖北地... 为了应付农民起义和列强的交相侵伐,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清朝权力重心逐渐由中央下移到地方,由“主威素重”一变而为“内轻外重”。胡林翼作为第一个湘军将领膺任湖北巡抚,不仅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肇建了湖北地方权力体系,而且提挈湘系将领跻身督抚提镇者联翩而起,促进了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林翼 晚清政治史 朝权力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余年来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志红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12期1-20,共20页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洋务运动史的研究,文章主要对百余年来,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检视,勾勒出...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第一次改革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洋务运动史的研究,文章主要对百余年来,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检视,勾勒出晚清政治史视域内的洋务运动史研究脉络。纵观其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学术"冷宫"、洋务研究"热"潮、冷却后的再出发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否定肯定之起伏转变,亦成为洋务运动史研究自身迂回曲折命运之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史 晚清政治史 论争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路运动时期的端方与赵尔丰: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 被引量:3
13
作者 鲜于浩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3,共9页
端方、赵尔丰皆是清末朝廷派往四川的重臣,并与"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密切相关,而且他们围绕"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是否良善、应对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后四川政局的举措等问题,经历了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的... 端方、赵尔丰皆是清末朝廷派往四川的重臣,并与"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密切相关,而且他们围绕"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是否良善、应对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后四川政局的举措等问题,经历了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的复杂政治争斗过程。他俩的这一政治争斗历程,对全国和四川政局影响甚大,不仅造成了四川保路风潮的持续发展,成就了辛亥武昌首义,而且他俩最后都被革命党人诛杀,成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政治史 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 四川 端方 赵尔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方小太郎与近代中国——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藏宗方文书阅读札记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海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70,共13页
宗方小太郎生前即是日本国内公认的有名的"支那通",死后被官方推崇为"日本兴隆期大陆经营最重要人物之一"。自明治17年(1884)首度赴华,至大正12年(1923)在上海病逝,他在华活跃了将近40年,生前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报告... 宗方小太郎生前即是日本国内公认的有名的"支那通",死后被官方推崇为"日本兴隆期大陆经营最重要人物之一"。自明治17年(1884)首度赴华,至大正12年(1923)在上海病逝,他在华活跃了将近40年,生前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报告书、日记、书信、诗稿、中国各地考察纪行等文字资料,后人一般统称它们为"宗方小太郎关系文书"。这一大宗文书资料现被一分为二,分别保存于日本东京、中国上海两地。文章通过对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藏宗方文书的流转保存状况及文献类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研究及将来可能的研究面向,谈一些不尽成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方小太郎 宗方小太郎文书 上海 晚清政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戌政变后废帝与反废帝的斗争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卫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4-72,共9页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以及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戊戌政变前的帝后党争,已有相当多的文著论及,但对此事件的延续——戊戌政变后的废帝谋动,却尚未见有系统论列。本文就此试作述论。一从甲午前后开始显现... 慈禧与光绪的矛盾以及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斗争,是晚清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戊戌政变前的帝后党争,已有相当多的文著论及,但对此事件的延续——戊戌政变后的废帝谋动,却尚未见有系统论列。本文就此试作述论。一从甲午前后开始显现的帝后矛盾,到戊戌年间演化成势不两立。终于,在百日维新后期,双方政争以流血杀戮的极端方式摊牌,结果是帝党顷刻瓦解。所存者,只是一个囚困瀛台有名无实的皇帝。不过,这种“名”与“实”不相符的情况仍潜伏着危机。载湉保有的皇帝名义仍在被某些政治势力所利用,并可能成为帝党东山再起的契因。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政变 慈禧 李鸿章 晚清政治史 义和团 康有为 荣禄 百日维新 光绪帝 政治势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子事变前荣禄与刚毅的政争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忠文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第1期96-106,共11页
晚清政治史研究中很少关注戊戌至庚子时期满洲权贵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个问题关乎庚子事件前后的内政外交决策,对政局影响至大。充分的资料表明,戊戌政变后军机大臣荣禄和刚毅争权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主线。在政变后汉族官员势力整体... 晚清政治史研究中很少关注戊戌至庚子时期满洲权贵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个问题关乎庚子事件前后的内政外交决策,对政局影响至大。充分的资料表明,戊戌政变后军机大臣荣禄和刚毅争权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主线。在政变后汉族官员势力整体遭到裁抑的背景下,刚毅积极攀附端王载漪,藉此与荣禄抗衡,加强在中枢的影响力;双方在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人事争夺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虽然荣禄慈眷未减,终因投鼠忌器,在庚子年春因身体原因暂离中枢,此后清廷决策出现袒护拳民、仇视洋人的偏向,发生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一定程度上说,造成庚子五月京津局面失控和形势恶化,荣、刚之间的争权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禄 刚毅 庚子事件 党争 晚清政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奕訢慈禧政争记》
17
作者 龚书铎 黄兴涛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5-60,共6页
宝成关的新著《奕诉慈禧政争记》,是近几年研究晚清政治史的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引起了史学界同行关注。一《政争记》一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
关键词 慈禧 政争 矛盾关系 晚清政治史 政局 统治集团 矛盾斗争 辛酉政变 作者分析 争斗
原文传递
光绪皇帝与戊戌政变——“密诏”问题再辨析
18
作者 马忠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4-154,共11页
百日维新后期光绪皇帝给军机章京杨锐下达的戊戌“密诏”,不仅被康梁等人用来策划“围园诛禄”的军事政变,也让袁世凯因最早将此事披露于外而背上“卖主”的恶名。政变发生后清廷为维护两宫关系及慈禧太后的权威,对外极力掩盖“密诏”之... 百日维新后期光绪皇帝给军机章京杨锐下达的戊戌“密诏”,不仅被康梁等人用来策划“围园诛禄”的军事政变,也让袁世凯因最早将此事披露于外而背上“卖主”的恶名。政变发生后清廷为维护两宫关系及慈禧太后的权威,对外极力掩盖“密诏”之事,甚至不惜诛杀“军机四卿”以消弭痕迹;而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却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宣扬“奉诏求救”,甚至伪造“密诏”,为开展保皇活动制造合法依据。可见,戊戌“密诏”对政变发生和政局演变都有直接关系,是导致政局逆转的枢纽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皇帝 密诏 康有为 袁世凯 晚清政治史
原文传递
前言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业英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学术史研究 黄宗羲 国朝汉学师承记 代学术概论》 研究成果 晚清政治史 《宋元学案》 中外关系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