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漫塔格东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洪菊 陈静 +3 位作者 王秉璋 陈发彬 王国良 宋泰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1009,共9页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 祁漫塔格东段拉陵高里河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为高SiO_2(72.18%~76.55%)、高K_2O(4.08%~5.32%)的碱性花岗岩组合,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平均值为0.28)。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05.1±1.0Ma和199.5±1.2Ma。该套花岗岩组合与拉陵高里河地区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关系密切,初步确定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也是一期重要的成矿岩浆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漫塔格 花岗岩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金厂铜金矿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杂岩锆石U—Pb定年和岩浆热演化史示踪 被引量:2
2
作者 韩吉龙 王清海 +4 位作者 孙景贵 门兰静 柴鹏 赵克强 任亮 《世界地质》 CAS 2015年第4期938-950,共13页
黑龙江金厂铜金矿床地处兴蒙造山带的北东端,兴凯—延边中生代岩浆构造带北部。对该矿区花岗岩杂岩体开展锆石CL图像、U--Pb定年和演化史示踪,结果表明它较好地记录了该区晚三叠世早期—早侏罗世岩浆连续作用的热演化史。岩浆演化大致... 黑龙江金厂铜金矿床地处兴蒙造山带的北东端,兴凯—延边中生代岩浆构造带北部。对该矿区花岗岩杂岩体开展锆石CL图像、U--Pb定年和演化史示踪,结果表明它较好地记录了该区晚三叠世早期—早侏罗世岩浆连续作用的热演化史。岩浆演化大致经历了6个阶段:岩浆房冷却结晶、早期岩浆缓慢结晶、岩浆上涌过程中快速结晶、主体花岗岩浆降温结晶、晚期岩浆热液结晶和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过程。整个岩浆演化过程至少经历了23Ma,呈现相对连续的岩浆就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杂岩 锆石U—Pb定年 岩浆演化史 金厂铜金矿 黑龙江省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多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雄来组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对直孔-松多古特提斯造山带演化的约束
3
作者 周斌 乔新星 +3 位作者 韩奎 潘亮 王峰 范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30-1343,共14页
对拉萨地块东段日多地区新厘定的雄来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区雄来组火山岩以中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占优势为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的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 对拉萨地块东段日多地区新厘定的雄来组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区雄来组火山岩以中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占优势为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的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01.3±6.0 Ma和184.5±4.4 Ma,表明雄来组火山岩形成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其中,基性火山岩SiO 2含量为48.53%~49.92%,MgO含量较高,为10.68%~11.43%,Mg#值平均为72.67,高Cr(224.7×10^(-6)~347.8×10^(-6))和Ni(90.1×10^(-6)~109.7×10^(-6))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中性火山岩的SiO 2含量为53.93%~60.54%,Al 2 O 3含量为14.74%~16.12%,MgO含量为2.45%~8.1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Ba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锆石εHf(t)值介于-12.25~-3.64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为1621~2004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均指示,雄来组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背景,基性火山岩起源于亏损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中性火山岩起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中受古老地壳混染,代表了直孔-松多古特提斯造山带后碰撞伸展背景作用下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来组 岩石成因 后碰撞 日多地区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岩基带深部约束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泉 余友 +2 位作者 韦健 张磊 表尚虎 《矿产勘查》 2017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通过对新近编制完成的1∶50万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分布图特征的总结,基于大量最新地质资料、科研成果的分析,厘定了松嫩地块东部的地层单位,重新构建了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依据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闪... 通过对新近编制完成的1∶50万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分布图特征的总结,基于大量最新地质资料、科研成果的分析,厘定了松嫩地块东部的地层单位,重新构建了该区地质构造格架。依据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的闪长质包体、Hf同位素组成、锆石U-Pb年龄、A型花岗岩构造背景等讨论了伊春—延寿花岗岩基带的形成过程,即早中生代佳木斯地块—松嫩地块碰撞促使地壳加厚,佳木斯地块板片前缘断裂诱发软流圈地幔上涌并发生壳幔混融,形成岩基带主体(二长花岗岩)岩浆。此后,板片根部断离并伴随局部岩石圈的拆沉,促使区域构造背景转入崩塌—伸展机制,形成A型花岗质岩浆,由此形成了平行于俯冲碰撞带呈南北向展布的伊春—延寿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岩基带,及出露于牡丹江断裂东侧的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春—延寿 花岗岩基带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岩石圈伸展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转变研究——来自地质浅钻岩芯的证据 被引量:6
5
作者 曾胜强 王剑 +4 位作者 陈文彬 付修根 宋春彦 孙伟 王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1244,共14页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 位于羌塘盆地东部的羌资-16井首次在羌塘盆地钻遇了完整的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地层,清晰的记录了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沉积环境转变。本文在对羌资-16井岩芯的野外详细观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在该区实施的羌资-7井和羌资-8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羌塘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过渡时期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上三叠统地层主要包括波里拉组、巴贡组和鄂尔陇巴组,分别形成于局限台地、三角洲和火山喷发环境,标志着羌塘盆地前陆盆地演化结束和新一轮裂谷盆地的开启。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底部紫红色底砾岩沉积代表了裂谷盆地开启后的初始沉积,形成于河流沉积环境,而后随着南部海水侵入,逐渐过渡为陆缘近海湖沉积环境。总体上,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羌塘盆地东部表现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的消亡→裂谷盆地的开启→裂谷盆地早期充填的演化过程。晚三叠世诺利期开始(~220 Ma),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海相沉积结束,逐渐向早中侏罗世陆相沉积转变,开始了羌塘侏罗纪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羌资-16井 沉积环境转变 三叠世—侏罗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碳酸盐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梅 季长军 +1 位作者 周冰洋 康少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3-958,共16页
南羌塘坳陷三叠系与侏罗系地层之间存在广泛的沉积间断,针对这一时期地层的研究对于南羌塘盆地在该时期的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以南羌塘坳陷内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索布查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元素为对象进行相关分... 南羌塘坳陷三叠系与侏罗系地层之间存在广泛的沉积间断,针对这一时期地层的研究对于南羌塘盆地在该时期的沉积环境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以南羌塘坳陷内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索布查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元素为对象进行相关分析。剔除陆源组分影响之后利用微量元素对碳酸盐岩进行沉积环境分析显示索布查组碳酸盐岩沉积时处于氧化环境,且地层由下往上水体逐渐变深,盐度逐渐增加,且研究区在当时处于炎热干燥的气候环境下。碳酸盐岩中的REE含量主要受陆源组分的影响,Ce与Eu主要反映的是陆源碎屑的特征。Ce的负异常反映陆源碎屑源岩沉积时为氧化环境,Eu的正异常主要来自含长石碎屑岩的风化淋滤导致。根据样品中与陆源碎屑相关的稳定元素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推断陆源碎屑源岩为研究区北部中央隆起带附近的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地层。土门格拉组地层由于南、北羌塘地块汇聚隆升而成为索布查组碳酸盐岩中陆源碎屑的来源,之后南羌塘坳陷开始拉伸,索布查组碳酸盐岩开始沉积,其形成表示南羌塘坳陷开始进入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羌塘坳陷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碳酸盐岩 元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东风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成因对松潘−甘孜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启示
7
作者 巫凌放 翟庆国 +4 位作者 胡培远 唐跃 刘一鸣 李金勇 杨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7-2255,共19页
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 松潘−甘孜造山带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锂多金属成矿带,多金属成矿作用与该地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演化的复杂过程导致了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多样性。暗色包体在花岗岩的形成演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对于这些暗色包体在松潘−甘孜造山带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岩浆系统中Li的贡献目前知之甚少。东风岩体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含有大量闪长质暗色包体的典型花岗岩体。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1.8±1.0 Ma和210.5±1.1 Ma。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过铝质,以及低Rb、Rb/Sr和Rb/Ba的特征,且具有明显富集的锆石ε_(Hf)(t)(−10.2~−5.9)、较高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117~0.7118)及富集的ε_(Nd)(t)(−9.7~−9.3),指示形成于中上地壳杂砂岩部分熔融。闪长质包体具有高Mg、Ca、Cr和Ni的特征,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_(Hf)(t)=−9.6~−1.3)和全岩Nd同位素(ε_(Nd)(t)=−9.5~−8.8),以及低放射成因Sr同位素((^(87)Sr/^(86)Sr)i=0.7108~0.7113),指示起源于受软流圈地幔改造的下地壳源区。黑云母花岗岩斜长石斑晶和闪长质包体中斜长石斑晶从核部向边部An值急剧变化,揭示了长英质岩浆和镁铁质岩浆的混合作用。闪长质包体具有低的Li含量(26×10^(−6)~52×10^(−6)),反映松潘−甘孜造山带锂矿成矿物质与下地壳或更深部的地幔物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强过铝质花岗岩 闪长质包体 锂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