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治疗失眠为例比较易水学派“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针法异同
1
作者 刘倩 闫晓宇 李焕芹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植根于脏腑理论,注重脾胃病机的医学流派,其特色“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针法体系为治疗阴阳失调类疾病提供了新视角。易水学派论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针法的主要医家为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此针法主要内涵可概括...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植根于脏腑理论,注重脾胃病机的医学流派,其特色“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针法体系为治疗阴阳失调类疾病提供了新视角。易水学派论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针法的主要医家为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此针法主要内涵可概括为脏腑虚损,脾胃为重以及经脉井穴接续这两类阴阳相引针法。李杲从脏腑角度出发,通过针刺背俞穴祛六淫、刺经络放血引阴火以“从阳引阴”;推扬足三里、针刺募穴升补元气继而“从阴引阳”。李杲针法既引邪外出,轻泻里热,又可培补中焦元气,调补脏腑气血,实现阴阳平衡。王好古、罗天益均沿袭张璧针法,选用大接经法接续阴阳,分别为起于足太阳经井穴止于手太阳经井穴的从阳引阴针法,和起于手太阴经井穴止于足厥阴经井穴的从阴引阳针法。大接经法通过针刺井穴,调畅经脉流注之阴阳经气,收阴平阳秘之功。两套针法在阴阳含义方面有脏腑、经脉之异,但在疏达气机这个核心目标方面趋同,重视气机正常的升降与循周。失眠作为阴阳失和、气机失调的典型病种之一,调和阴阳、调畅气机为其治疗的根本大法,通过浅析易水学派针理内涵,探讨运用脏腑、经脉两种思路治疗失眠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从阳引阴 从阴引阳 针刺 脾胃内伤 大接经法 失眠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医家张元素对张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婧 刘刚 +6 位作者 张钰欣 曹晓璇 余如霞 王湫澄 王越 赵小月 张保春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2期1339-1341,共3页
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明言“仲景”10次,在“六气方治”一篇中详论仲景方11首,另在其余诸篇中... 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在宋、金两朝广泛流行,并对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明言“仲景”10次,在“六气方治”一篇中详论仲景方11首,另在其余诸篇中论及仲景方29次,并对张仲景之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研究,充分说明了其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并从另一侧面证明《金史》与张吉甫《医学启源·序》中所言之元素治病“不用古方”之语有失偏颇。张元素结合自身“脏腑议病”学术特点对张仲景之方有了全新的分类认识,并突破张仲景以辛散发汗疗湿热痹证之囿,首倡苦寒泄热之法以疗此证,并创制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归拈痛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医学启源》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易水学派升降浮沉理论探讨抑郁症病机和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林 赵明坤 +4 位作者 万爱华 于丽燕 李玉欣 钱立杰 韩彦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877-880,共4页
升降浮沉理论是易水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病机分析、遣方用药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升降浮沉理论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都与人体内环境升浮... 升降浮沉理论是易水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病机分析、遣方用药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升降浮沉理论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病机分析、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认知症状、躯体症状都与人体内环境升浮不及、降沉太过相关;影响抑郁症发作的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也与外环境的升降浮沉相关联;在治疗方面,抑郁症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光照治疗、运动治疗都体现出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本文从升降浮沉的规律特点出发,总结出抑郁症的病机为“升浮之气不及,降沉之气太过”,希望能在抑郁症的中医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易水学派 李杲 升降浮沉 内环境 外环境 病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易水学派之升降观
4
作者 成艳红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易水学派作为中医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脏腑辨证、重脾胃思想、引经报使学说及升降浮沉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内涵。恩师李福海系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亲传弟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跟师侍诊过程中所遇病案三则,浅析易水学派中升... 易水学派作为中医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脏腑辨证、重脾胃思想、引经报使学说及升降浮沉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内涵。恩师李福海系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亲传弟子。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跟师侍诊过程中所遇病案三则,浅析易水学派中升降理论的应用和启示,为进一步传承易水学派思想、创新治疗方法、改善临床疗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升降理论 李福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易水学派文本挖掘与句法分析图谱构建研究
5
作者 赵汉青 李玥函 邹欣妍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自然语言处理中,实体与关系抽取是构建知识图谱、设计问答系统、语义分析等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易水学派的信息多数以非结构化文言文本形式储存,中医文本关键信息抽取对挖掘和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有重要作用。为了更高效地解决以上... 自然语言处理中,实体与关系抽取是构建知识图谱、设计问答系统、语义分析等任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易水学派的信息多数以非结构化文言文本形式储存,中医文本关键信息抽取对挖掘和研究中医学术流派有重要作用。为了更高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方法,构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架构下基于条件随机场的分词和实体关系抽取模型识别与抽取中医文本实体关系,利用词频-逆文档频率算法的常用加权技术提取不同古籍文本中的关键实体信息,并使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依存句法分析技术,深入剖析古籍条文,以揭示其中实体之间复杂而精确的语法关系,将其表示为可视化树形结构,为下一步构建易水学派知识图谱及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开展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知识图谱 易水学派 句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易水学派对于黄芪的配伍应用
6
作者 张檑 肖凯文 +3 位作者 薛晓晨 陈燕清 黄可 贺文彬 《基层中医药》 2024年第5期65-68,共4页
易水学派善用黄芪,其认为黄芪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是上中内外三焦之药,可补虚泻阴火。易水学派常用黄芪配伍风类药物治疗内伤杂病,究其原因是因为黄芪与风药相辅相成,两者配伍,可起到升补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是风药对黄芪有着协同增... 易水学派善用黄芪,其认为黄芪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是上中内外三焦之药,可补虚泻阴火。易水学派常用黄芪配伍风类药物治疗内伤杂病,究其原因是因为黄芪与风药相辅相成,两者配伍,可起到升补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是风药对黄芪有着协同增效作用。易水学派使用黄芪是依据其独特的内伤理论,其用量轻巧,用法独特,可为临床配伍应用黄芪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黄芪 应用 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易水学派治疗眩晕用药规律研究
7
作者 张震钰 聂玉婷 +1 位作者 张永飞 袁岳鹏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分析易水学派治疗眩晕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发扬学派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河北易水学派文献考证基础上,参考易水学派的书籍18本,共收录11名易水学派医家治疗眩晕的方剂及医案149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 目的分析易水学派治疗眩晕方剂的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为发扬学派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河北易水学派文献考证基础上,参考易水学派的书籍18本,共收录11名易水学派医家治疗眩晕的方剂及医案149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药对、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进行研究。结果最常见单药是茯苓(59次);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人参-黄芪(29次)、人参-白术(29次);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柴胡+黄芪→人参(置信度为1)。得到2味药药物组合22组,3味药药物组合3组,4味药药物组合1组;提取出新核心药物组合6组。结论易水学派治疗眩晕以补脾胃、升清阳、利湿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易水学派 数据挖掘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3.0) 用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脾胃学说的预防学思想 被引量:6
8
作者 尚冰 刘自力 +2 位作者 辛哲 刘娟 王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51-1553,共3页
从"固元气,未病先防";"寒温适,四时应";"调饮食,适其寒温";"谨和五味";"少思寡欲";"适劳逸"六方面阐述了易水医家对疾病从脾论治的预防学观点,以待为当今临床疾病的预防提供多角度思路。
关键词 脾胃学说 疾病预防 易水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泷 郭彦麟 +2 位作者 孙钰 任北大 张保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9-300,389,共3页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脾胃学说 肾命学说 温补 薛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初步解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昊天 张保春 +1 位作者 刘刚 冯骋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五行象数"等理论对传统藏象理论进行补正,颇具参考价值。故本文在初步探讨"天地六位藏象图"视角下,将"天人合一"之系统观植入藏象体系,并简要论述"五脏调平"机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 疏泄 培土生金 易水学派 脏腑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医家运用六味地黄丸经验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泷 孙钰 +1 位作者 郭彦麟 张保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70-72,共3页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乙所创,专治小儿五迟五软之症。因其适用范围窄,受众单一,并未得到当世人的重视。直至易水学派的医家们给予六味地黄丸极高的肯定,并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适用群体和施治范围,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之祖方。现...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乙所创,专治小儿五迟五软之症。因其适用范围窄,受众单一,并未得到当世人的重视。直至易水学派的医家们给予六味地黄丸极高的肯定,并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适用群体和施治范围,六味地黄丸才逐渐成为滋阴补肾之祖方。现代人多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之证,然而并非所有的肾阴虚证都适合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且六味地黄丸的临床作用远不止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易水学派 滋阴补肾 痰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医家张元素生平补正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昊天 张保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搜集、整理有关金代医家张元素的生平信息,以修正医学界对其生平考证认识上的讹误。[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并认真研读相关医学文献、地方志,对张元素生卒年份、生活背景、社会关系、生平逸事等内容进行考证。[结果]张元素为易州五... [目的]搜集、整理有关金代医家张元素的生平信息,以修正医学界对其生平考证认识上的讹误。[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并认真研读相关医学文献、地方志,对张元素生卒年份、生活背景、社会关系、生平逸事等内容进行考证。[结果]张元素为易州五廻县军士村人,出生于公元1129年,死后葬于易县张氏祖茔。张元素名中"元"字与"完"字音、形均极为相似,故犯"金代统治者"之名讳。此外金代"学正"承沿北宋国子监学正,张元素有涿州任学正之经历。张元素于曾世宗时期任涿州学正,其罢官下第之原因并非科举考试中犯讳,而是因姓名犯讳所致。[结论]考证张元素生平,对理清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之源流,以及研究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元素 庙讳 李东垣 易水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王好古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凯 郑丰杰 洪原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0-51,共2页
易水学派以金代易州张元素为开山鼻祖而得名,自金元至明清,师承授意,亲炙私淑,代有薪传。王好古博采众家之长,敷扬药物归经理论,传承脏腑辨证思想,重视内伤在发病中的作用。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遣方用药,对常见内伤杂... 易水学派以金代易州张元素为开山鼻祖而得名,自金元至明清,师承授意,亲炙私淑,代有薪传。王好古博采众家之长,敷扬药物归经理论,传承脏腑辨证思想,重视内伤在发病中的作用。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遣方用药,对常见内伤杂病中气血虚弱诸证的治疗,以及脏腑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做了极精辟的研究,组方多用固护脾胃之品等,全面继承和发扬了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亦是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好古 易水学派 中医学术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此事难知》看王好古对易水学派思想的继承 被引量:2
14
作者 贾云芳 董尚朴 侯仙明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1年第2期13-14,共2页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
关键词 王好古 《此事难知》 易水学派 三焦 药物归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药物用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婧 刘刚 +5 位作者 张钰欣 沈翊康 张雨菲 刘钟阳 曹晓璇 张保春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87-92,共6页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处方与用药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作为中医学“不传之秘”的药物用量在发挥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对其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的研究,已成... 理、法、方、药,是中医诊断与治疗的四大基本要素,其中处方与用药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作为中医学“不传之秘”的药物用量在发挥疗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对其学术思想与用药经验的研究,已成为近年中医药学派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尚未有研究从药物用量的角度展开研究。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张元素的用药思想,本研究以《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展开了细致研究以期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研究发现,从药物用量角度,反映出张元素处方根据病位以“因势利导”与固护脾胃以制约峻烈之性的两大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医学启源》 “六气方治” 药物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师承私淑著述考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士斌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年第2期19-22,共4页
易水学派肇始于金代,因创始人张元素是河北易县(金之易州)人而称其为易水学派。该学派师承传人及私淑者,以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薛已、李中梓、赵献可六大家最著名。
关键词 张元素 李东垣 王好古 张壁 易水学派 师承 私淑 著作 简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婧 刘刚 +4 位作者 张钰欣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62-64,共3页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医学启源 “行经”理论 理论发展 学术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中梓对易水学派“脾肾相关”学术思想继承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姜玥 段永强 王韶康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24期85-87,共3页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学术思想上承张元素,私淑于李东垣,其脏腑辨证思想根源于易水学派,并发展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士材学派",是易水学派及其分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李中梓关于易水学派主要代表医家"脾肾相...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学术思想上承张元素,私淑于李东垣,其脏腑辨证思想根源于易水学派,并发展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士材学派",是易水学派及其分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李中梓关于易水学派主要代表医家"脾肾相关"学术思想继承与发展进行评述,并举验案以示其临床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中梓 易水学派 脾肾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涵 张明雪 《光明中医》 2010年第5期771-773,共3页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辨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脾胃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考据学探讨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的医学地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婧 刘刚 +6 位作者 张钰欣 沈翊康 张雨菲 刘钟阳 曹晓璇 余如霞 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2030-2033,共4页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括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但有关此说之起源与内涵仍存有一定争议。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本研究运用考据学方法,以有据可循的一手文献,肯定了金元时期医家的医学成就,厘清了“金元四大家”之说的源流,并对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学术地位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并为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水学派 张元素 “金元四大家” 源流考证 学术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