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肥对我国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影响的整合分析
1
作者 何宁波 高静 +4 位作者 孙楠 李然 王恒飞 卢晋晶 徐明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6,共9页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作为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养分供应密切相关,在提升土壤肥力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施肥是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不同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变化的影响,为农田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了200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78篇,建立了378组包含不同施肥条件下表层土壤ROC含量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全国农田土壤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施肥措施之间的差异,定量分析不同肥料施用量,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ROC提升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ROC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单施或配施)对ROC的提升幅度(70.1%)是施用化肥(17.7%)的4.1倍。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ROC的提升幅度也在逐渐提高。(2)在不同土壤养分含量下,施肥均能显著增加ROC含量,但在养分较低的土壤中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养分较高的土壤;中性土壤施用化肥后对ROC的提升幅度(34.8%)显著高于酸性土壤(16.6%)和碱性土壤(10.4%),但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在不同pH下的土壤中无显著差异。(3)不同气候条件下,施肥对ROC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寒冷干旱地区施用有机肥对ROC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温暖湿润地区。(4)不同施肥条件下(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是土壤性质对ROC的提升幅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在我国构建以有机肥为核心的肥料施用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性质,以最大的程度提高ROC含量,提升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性质 气候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林土壤养分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普林 徐其贤 +5 位作者 王忠林 张振源 刘悦 顾晓娟 周庆 莫其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目的]人工林土壤的地力维持和有机碳稳定性受到林龄和土层的极大影响。本文旨在探明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的影响,为人工林土壤固碳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 [目的]人工林土壤的地力维持和有机碳稳定性受到林龄和土层的极大影响。本文旨在探明林龄和土层对柠檬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的影响,为人工林土壤固碳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测定了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2种林龄柠檬桉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探讨林龄(3年生和20年生)和土层(0~10、10~20、20~40、40~60和60~100 cm)对柠檬桉人工林土壤碳稳定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结果]林龄显著影响柠檬桉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碳氮磷含量及C∶N、C∶P和N∶P,但土层仅对自然含水量(SWC)、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ROC存在显著影响。20年生柠檬桉人工林土壤TOC、TN和TP比3年生分别高138.60%、29.77%和56.99%,说明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随着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地表凋落物和根系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进而改善了土壤肥力。20年生柠檬桉林土壤ROC含量比3年生高49.52%,而土壤ROC/TOC值比3年生低30.17%,说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TOC积累的量更多而ROC积累的量相对较少,因而土壤碳稳定性增强。相关分析表明,两种林龄柠檬桉人工林土壤TOC和ROC受到土壤TN、TP、C∶N和C∶P的显著影响,而3年生柠檬桉人工林土壤TOC和ROC还受到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的影响,说明柠檬桉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及稳定性同时受到土壤物理性质和氮磷养分供应的调控,而成熟林则更容易受到土壤养分供应水平的调控。[结论]柠檬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提高,且容易受到土壤氮磷养分供应的影响。因此,在人工林经营实践中,适当延长轮伐期,并注意调控土壤氮磷养分供应,可以有效提高柠檬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土壤养分 易氧化有机碳 柠檬桉人工林 粤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原始林地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军广 吴丹 +4 位作者 赵志忠 王鹏 吴雯 吴慧 董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7-266,共10页
【目的】研究热带海岛原始雨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库合理评测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东南部典型热带原始雨林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目的】研究热带海岛原始雨林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以期为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碳库合理评测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海南岛东南部典型热带原始雨林区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不同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海南岛东南部典型原始热带雨林区0~60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值为4.22g/kg,变化范围为2.31~8.11g/kg;研究区各海拔梯度森林土壤剖面中,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中占比最高,七仙岭为44.81%,五指山为42.97%,吊罗山为47.89%。在不同海拔梯度同一土层内,五指山和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再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08,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6,而与土壤颗粒组成均未达到显著相关(P<0.01)。【结论】研究区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研究区不同样点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海拔和pH是影响研究区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海拔梯度 Pearson相关分析 回归模型构建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区域分异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翱 李文婷 +3 位作者 王天祥 武耀星 雷刚 漆良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目的】在我国北、中和南亚热带研究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和纬度分布格局,揭示其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毛竹林固碳增汇、经营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试验分析揭示亚热... 【目的】在我国北、中和南亚热带研究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和纬度分布格局,揭示其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毛竹林固碳增汇、经营管理和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试验分析揭示亚热带不同区域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沿土层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运用地理探测器中因子探测、交互探测和风险探测分析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不同区域的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随土层加深而升高;0~6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北亚热带(5.16 g·kg^(-1))>南亚热带(4.86 g·kg^(-1))>中亚热带(4.56 g·kg^(-1)),土壤碳库稳定性随纬度降低而降低。2)年均气温对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的解释程度最高,q值为0.376~0.452;其次为海拔(q=0.392,P<0.001);林分因子中凋落物厚度对不同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毛竹林生物量对30~6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显著(q=0.308,P<0.01)。3)各因子间交互效应均表现为协同作用,毛竹林生物量与凋落物厚度交互作用在0~10 cm土层最强(q=0.704);毛竹林生物量与年均气温交互效应在10~30和30~60 cm土层最强,q值分别为0.601和0.732,均为较强的非线性增强作用。4)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部分年均气温范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年均气温17~19℃时最高(5.03~12.39 g·kg^(-1))、15~17℃时最低(2.69~6.20 g·kg^(-1));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海拔700~900 m时均为最高;毛竹林生物量为75~90 t·hm^(-2)时,0~10 cm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达最高。【结论】总体而言,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呈现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的纬度分布格局,因而在低纬度地区应实施轻扰经营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从而提高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年均气温和海拔是影响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毛竹林生物量对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与气候、地形因子协同作用明显,气候、地形与林分状况的单因子作用及其交互效应共同主导着毛竹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区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为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稳定性维持及固碳增汇潜力发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区域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毛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特征
5
作者 张振源 顾晓娟 +5 位作者 吴妙兰 何普林 王忠林 徐其贤 周庆 莫其锋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87-94,共8页
为研究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等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影响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分析林龄对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雷州半岛不同林龄(7 a生和12 a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 为研究林龄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等养分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ROC)的影响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分析林龄对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雷州半岛不同林龄(7 a生和12 a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层深度按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共5个层次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养分与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1)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土壤ROC、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比7 a生分别高72.64%、114.07%、225.69%和14.41%,说明尾叶桉人工林土壤TOC含量和养分水平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提高;(2)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的ROC/TOC显著大于7 a生(P<0.05),说明前者表层土壤的碳稳定性较低;而12 a生尾叶桉底层土壤(20~60 cm)的ROC/TOC值对比7 a低36.85%,说明12 a生人工林底层土壤碳稳定性高于7 a;(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龄人工林土壤TOC与TN、速效磷(AP)和C/P呈显著正相关,且7 a生和12 a生人工林土壤TOC还分别受到TP和N/P的显著影响。土壤ROC与TN、C/P呈显著正相关,其中7 a生和12 a生土壤ROC还分别受到TP、AP和N/P的显著影响,表明7 a生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稳定性受到土壤P元素供应的影响更大。此外,12 a生人工林土壤ROC/TOC受到TN和N/P的显著影响,表明12 a生尾叶桉人工林则更容易受到土壤TN含量的调控。因此,在雷州半岛地区,适当延长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周期,并根据不同林龄改善土壤的氮磷养分供应水平,有利于提高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的碳封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化学计量 尾叶桉 林龄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绵土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琳 李玲玲 +3 位作者 高立峰 刘杰 罗珠珠 谢军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7-1063,共7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黄绵土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翻埋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对黄绵土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较为明显,并且在0~5 cm、5~10 cm和10~30 cm土层中,均表现为由研究初期各处理相对差异较小到试验中后期各处理出现显著差异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0~3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2002—2012年的平均含量均为NTS〉TS〉NTP〉NT〉T〉TP。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各处理和传统耕作秸秆翻埋处理可增加1.2%~7.2%的土壤总有机碳,5.3%~16.6%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而传统耕作覆膜处理分别降低4.3%和2.7%。免耕和秸秆覆盖处理均有利于黄绵土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效果最佳,而多年传统耕作覆盖地膜后有机碳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及2012年分别较2002年提高9.5%和42.9%、13.2%和67.6%、21.5%和71.5%、1.1%和15.9%、2.7%和12.6%。因此,在西部黄土高原黄绵土区,采用免耕结合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易氧化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比总有机碳更灵敏,可以将其作为指示黄绵土有机碳变化的早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护性耕作 有机(TOC) 易氧化有机碳(ROOC)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平儒 任卫东 +2 位作者 李志军 史银光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长期施肥以及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全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TOC和RO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T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P〉N〉PK〉NK〉CK〉Fallow,土壤RO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NP〉PK〉NK〉CK〉Fallow。土壤TOC和ROOC含量的变化均为处理MNPK〉SNPK〉Setaside〉NPK〉偏施化肥〉CK〉Fallow。土壤剖面TOC和RO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NPK处理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TOC含量,却明显降低30~60 cm土层TOC含量;SNPK处理显著增加0~20cm土层TOC含量;M2NPK处理显著提高0~30 cm TOC含量。不同施肥管理均显著影响了0~60 cm土层ROOC含量。可见,塿土长期有机物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而长期施用化肥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有机 土壤剖面 塿土 土壤全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彩丽 刘国彬 +2 位作者 马海龙 薛萐 张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3-869,共7页
以9种沙生植被为研究对象,沙裸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Coc)各组分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壤有机碳活性系数和敏感指数,探讨不同沙生植被对改善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9种沙生植被为研究对象,沙裸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Coc)各组分的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壤有机碳活性系数和敏感指数,探讨不同沙生植被对改善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裸地种植植被后,Coc各组分和总有机碳(Ctoc)含量显著增加,但Coc各组分占Ctoc的比例无明显变化;与其他沙生植被相比,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对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的作用更加显著。敏感指数表明Coc中第1部分(Cfrac1)和第2部分(Cfrac2)活性较强,其中Cfrac1对土壤质量变化更加敏感,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Cfrac1,Cfrac2,Cfrac3,Cfrac4,Coc与Ctoc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与碱解氮和全氮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和速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Cfrac4和Ctoc与速效钾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Cfrac1,Cfrac2,Cfrac4,Coc,Ctoc与pH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综上所述,Cfrac1可作为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良好指标,刺槐、花棒、臭柏和樟子松这4种植物可作为毛乌素沙地改善土壤质量的优先考虑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被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 活性系数 敏感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耕作下陇东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动态 被引量:24
9
作者 罗彩云 沈禹颖 +3 位作者 南志标 高崇岳 CHAN Yin 樊丽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8,共5页
在陇东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4种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1)、耕作覆草(T2)、免耕(T3)和免耕覆草(T4)对作物产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4年,经过2个轮作周期后,4个处理下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 在陇东黄土高原定位研究了玉米-冬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中4种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1)、耕作覆草(T2)、免耕(T3)和免耕覆草(T4)对作物产量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至2004年,经过2个轮作周期后,4个处理下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免耕+秸秆还田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比传统耕作处理下显著增加2.44g/kg,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和水稳性团粒结构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土保持耕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积极促进作用。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可指示轻壤质地土壤对耕作措施的响应,水土保持耕作对产量增加的效应滞后于其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良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水稳性团粒结构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仕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孙伟军 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1-919,共9页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采用KMn O4氧化法,对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次生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RO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以石栎-青冈次生林土壤为参照,计算土壤CMI,分析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土层ROC含量、ROC分配比例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ROC含量表现为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ROC分配比例为水田〉石栎-青冈次生林〉毛竹林〉农用旱地〉苗圃〉杉木人工林;与石栎-青冈次生林相比,毛竹林、水田、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ROC含量依次下降了9.8%-15.6%、22.0%-36.3%、27.6%-40.1%、47.4%-51.2%、58.0%-65.5%,水田、毛竹林、杉木人工林、农用旱地、苗圃土壤CMI依次下降了11.6%-18.4%、9.1%-20.9%、40.0%-44.1%、48.6%-51.5%和59.3%-66.6%;6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ROC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较秋冬季高,夏季最高,冬季或秋季最低;土壤ROC含量、CMI与土壤SOC、全N、全P、水解N、有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全K、速效K不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ROC含量、CMI影响显著,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或农用地后,土壤碳库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易氧化有机碳 次生林 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设施蔬菜栽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艳 杨丽娟 +1 位作者 周崇峻 储慧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土壤碳库容量是很重要的因子,其变化主要发生在易氧化碳库(EOC)里。在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设施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长期不施肥的土壤外,其它施...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土壤碳库容量是很重要的因子,其变化主要发生在易氧化碳库(EOC)里。在设施蔬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设施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长期不施肥的土壤外,其它施肥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A组(有机肥组)各土层以ANP(有机肥+氮磷化肥)处理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是ANPK(有机肥+氮磷钾化肥)、ANK(有机肥+氮钾化肥),AN0(单施有机肥)含量最低;B组(不施有机肥组)中BNP(氮磷化肥)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是BNK(氮钾化肥)、BNPK(氮磷钾化肥)。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0—60cm各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且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效果要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内土壤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 化肥 易氧化有机碳(E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措施对绿洲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玲 张前兵 +3 位作者 王进 罗宏海 张亚黎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549-555,共7页
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揭示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期为棉花合理施肥及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花铃期有机... 研究了新疆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揭示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期为棉花合理施肥及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花铃期有机碳含量有所增加,至收获期达到最大值;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棉花播种前较低,在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而在收获期明显降低。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土壤上层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不同灌溉方式下,滴灌棉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增加,而漫灌棉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田 棉花 土壤有机 易氧化有机碳 管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碳库变异的表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阎欣 刘任涛 安慧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25,共11页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 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变异规律,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碳库指数变化,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对土壤碳库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呈线性下降。易氧化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在荒漠草地达到最大值,在半固定沙地达到最小值。利用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增加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利用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计算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呈线性下降趋势。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正相关,但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略高于易氧化有机碳。通过比较活度敏感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敏感指数发现,荒漠草地逆向演替至固定沙地过程中,易氧化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溶解性有机碳。固定沙地演替至流动沙地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的各项敏感指数均高于易氧化有机碳,表明易氧化有机碳能够较好地表征荒漠草地沙漠化前期土壤碳库变化,而荒漠草地沙漠化中期和后期利用溶解性有机碳表征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 库管理指数 沙漠化 荒漠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轻组碳含量初探 被引量:16
14
作者 林晓东 漆智平 +1 位作者 唐树梅 孟磊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7,共7页
为了研究海南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性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重液分离法测定海南不同生态气候类型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土壤的含量,但... 为了研究海南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有机碳的性状,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重液分离法测定海南不同生态气候类型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海南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土壤的含量,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林、草地土壤轻组有机碳没有规律性,两者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气候类型下的牧草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存在差异,结果为潮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且半干旱区与潮湿区的含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轻组有机 气候类型 母质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橡胶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俊华 丁维新 孟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563-2567,共5页
为了解热带橡胶园土壤活性有机碳状况,采集了海南全岛13个不同胶园土壤,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橡胶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2.70 g.kg-1(以C计),变化在0.92~... 为了解热带橡胶园土壤活性有机碳状况,采集了海南全岛13个不同胶园土壤,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橡胶园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2.70 g.kg-1(以C计),变化在0.92~6.82 g.kg-1之间,变幅达到641%。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全氮显著正相关,同时受成土母质的强烈影响,玄武岩发育的土壤最有利于易氧化有机碳累积,砂页岩和花岗岩次之,而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形成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较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也受气候强烈影响,随湿度降低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氧化有机碳 胶园土壤 养分 母质 气候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灰漠土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金钰 刘骅 +1 位作者 王西和 贾宏涛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以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采集不同施肥处理的对照(CK)、单施氮肥(N)、化肥平衡配施(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配施秸秆(NPKS)、撂荒(CK0)的土样,分析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总有机碳含... 以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采集不同施肥处理的对照(CK)、单施氮肥(N)、化肥平衡配施(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配施秸秆(NPKS)、撂荒(CK0)的土样,分析测定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总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24 a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17.42 g/kg,比1990年的基础值增加了80%;对照(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仅为6.46 g/kg左右,比1990年下降了48%;单施氮肥(N)、化肥平衡配施(NPK)的土壤有机碳下降了30%;化肥配秸秆(NPKS)的土壤有机碳下降了10%;撂荒(CK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了11%。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了188%;除化肥平衡配施(NPK)处理以外,CK、N、NPKM、NPKS、CK0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但与基础值差异不显著(P>0.05),NPK处理比基础值下降了28%。各处理的活度、碳库管理指数和活度指数都较基础土壤值高(除NPK处理),NPKM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易氧化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是反映土壤碳素动态变化灵敏而有效的指标,该指标为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提供了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灰漠土 易氧化有机碳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苟曦 邓良基 +1 位作者 何鹏 任秋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0期103-109,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的典型紫色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养分含量特点及其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8.10g/kg,属中等水平,主要集中在4.00-15.00g/kg。土壤易氧化... 以川中丘陵区的典型紫色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养分含量特点及其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8.10g/kg,属中等水平,主要集中在4.00-15.00g/kg。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0.65~3.98g/kg。全氮含量在0.185~1.074g/kg,平均值为0.413g/kg,含量偏低。且三者不同成土母质的含量规律均为:遂宁组〉蓬莱镇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在0.26—3.04g/kg,不同母质的含量与前面三者的分布既相似又存在局部差异性:遂宁组〉蓬莱镇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土壤有效氮含量总体在15.6—68.3mg/kg,其含量与土壤全氮略有不同:蓬莱镇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在3.0—15.4mg/kg:遂宁组〉自流井组〉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对于川中丘陵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有效磷(AP)与易氧化有机碳(ROC)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5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由相关系数可知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碳、氮、磷作用强度的顺序依次为: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效磷、土壤全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易氧化有机碳 成土母质 紫色土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巫芯宇 廖和平 杨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4-188,共5页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以及易氧化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耕作20年后,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剖面(0~60cm)中有机碳含量随着采样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以及易氧化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耕作20年后,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剖面(0~60cm)中有机碳含量随着采样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垄作免耕(稻油)表层(0~10cm)和水旱轮作(稻油)底层(40~60 cm),其中垄作免耕(稻油)处理中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中稻)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但其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P<0.05),表明长期耕种20年后,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已趋于平稳;另外,同传统耕作处理相比,长期垄作免耕(稻油)的固碳潜力主要表现在20~40cm土层。常规平作(中稻)和垄作免耕(中稻)处理剖面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垄作免耕(稻油)和水旱轮作(稻油)则分别在20~40cm和10~20cm土层出现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的现象,表明耕作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对不同耕作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990 1x+6.521 4,R=0.881 9,n=16;y=0.270 4 x+7.345 7,R=0.542 2,n=16,表明稻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其有机碳关系密切,可用于表征该区域土壤碳库的变化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垄作免耕 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小花 杨青青 +3 位作者 陈宗铸 余雪标 杨琦 雷金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0-145,共6页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 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1))>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岸 林分类型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因子 土壤有机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橡胶籽油枯和锯末配比对堆肥化进程及其易氧化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智 范茂攀 +1 位作者 汤利 罗廷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60-865,共6页
以橡胶籽油枯、锯末为堆肥基本原料,在添加10%磷石膏(重量比)条件下,按照重量配比设置20%橡胶籽油枯+70%锯末(处理1)、30%橡胶籽油枯+60%锯末(处理2)、40%橡胶籽油枯+50%锯末(处理3)3个堆肥处理,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C/N、种子发芽指数(... 以橡胶籽油枯、锯末为堆肥基本原料,在添加10%磷石膏(重量比)条件下,按照重量配比设置20%橡胶籽油枯+70%锯末(处理1)、30%橡胶籽油枯+60%锯末(处理2)、40%橡胶籽油枯+50%锯末(处理3)3个堆肥处理,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C/N、种子发芽指数(G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易氧化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以及LOC/TOC的变化,探讨不同油枯和锯末配比对堆肥进程及其堆肥过程中活性有机碳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籽油枯添加量的增加有利于高温持续时间(>50℃)的延长(处理1为7d、处理2和处理3为11d)和堆肥过程中C/N的下降(堆肥结束后,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C/N分别为24.7、18.6和16.5);增加橡胶籽油枯的添加量能够明显增加堆肥产品易氧化有机碳的绝对和相对含量,堆肥结束后,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LOC含量较堆肥前分别增加15.5%、12.4%和23.8%,LOC含量分别达到27.6、29.0g·kg-1和33.8g·kg-1,LOC/TOC分别达到8.3%、10.4%和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籽油枯 锯末 磷石膏 堆肥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