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科举视域下易学阐释边界的限定与开放
1
作者 刘子轩 《武陵学刊》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内,明儒对《易经》义理的理解与阐释,多是通过程朱易学与举业的结合,在限定的意义空间之中“内求”。明中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程朱易学活力逐渐丧失,举业与程朱易学的割裂使明儒的易学阐释由“内求”转向“外扩”,象数易、心学易的兴起打破了明初官方限定的易学阐释边界,而阐释边界的开放亦反作用于《易》经义考试中经生阐释路径的选择、考官评判标准、科举用书的编纂等方面,彰显了易学公共阐释空间与科举经义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易学 阐释边界 程朱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弘治朝之科举与弘治会元考论——以《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为中心
2
作者 周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7,共7页
明代科举处于科举史的鼎盛之期,以弘治朝为代表的明代中期又是明代科举的成熟阶段。此期的分地域取人、考试规范性、庶吉士考选、防弊措施等方面均有表现,而会试所取的榜首——会元,正代表了明朝科举的最高水平。在弘治朝会元中,钱福之... 明代科举处于科举史的鼎盛之期,以弘治朝为代表的明代中期又是明代科举的成熟阶段。此期的分地域取人、考试规范性、庶吉士考选、防弊措施等方面均有表现,而会试所取的榜首——会元,正代表了明朝科举的最高水平。在弘治朝会元中,钱福之文体现了重气格的成弘时文之风,董玘因年辈较晚,对正嘉时文及唐宋派具有一定影响。汪俊的仕途浮沉则被打上了科举政治的较深印痕,体现了举业与宦业相关的特点。《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所载录的丰富史料对考订以上事实极具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会元 八股文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体类型和创作生态看明代文学研究的两个学术增长点--以《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江俊伟 徐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4-598,共5页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一书,首次以编年形式展现有明一代文学与科举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跨学科研究视域两方面都具有创新之处。从中可以发现明代文学研究的两个学术增长点:一是适当加强对某些文体类...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一书,首次以编年形式展现有明一代文学与科举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跨学科研究视域两方面都具有创新之处。从中可以发现明代文学研究的两个学术增长点:一是适当加强对某些文体类型,如策论、八股文的研究;二是重视对科举时代作家的创作生态的整体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编年 策论 八股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科举中的官年现象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长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4-48,共5页
在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等科举文献中,皆存在程度不等的官年现象。嘉靖以后,这一现象逐渐变得普遍且近乎公开化,虚报年龄者越来越多,虚报的年岁越来越大,至明末而流于糜烂。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继... 在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录”、“进士履历便览”等科举文献中,皆存在程度不等的官年现象。嘉靖以后,这一现象逐渐变得普遍且近乎公开化,虚报年龄者越来越多,虚报的年岁越来越大,至明末而流于糜烂。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历史上的官年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嘉靖以后选拔翰林院庶吉士、科道官限年制度的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官年 “进士登科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科举”的情节和小说——明代科举对小说文体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叶楚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42-147,共6页
明代科举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在小说中也同样如此。有关科举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情节或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本身没有关联的情节或小说,有时也会出现"科举",这可以称之为"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 明代科举在现实中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在小说中也同样如此。有关科举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情节或小说中,与科举制度本身没有关联的情节或小说,有时也会出现"科举",这可以称之为"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类科举"的情节主要是通过比喻与摹拟这样两种方式实现的,而"类科举"的小说则与小说自身的结构密切相关。这些"类科举"的情节与小说延展了"科举"与"小说"关系的探讨范围,更是研讨小说文体演进的绝佳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情节 小说 科举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科举与通俗小说中的冒籍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楚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2-146,共5页
在明代科举中,冒籍是一种特殊的科场舞弊行为。从制度层面说,它与其他舞弊手段没有区别;从科举所标榜的公平、合理的角度看,冒籍又是对科举制度不甚公平、有欠合理的一种反抗和弥补。因此,朝野上下对冒籍持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有严... 在明代科举中,冒籍是一种特殊的科场舞弊行为。从制度层面说,它与其他舞弊手段没有区别;从科举所标榜的公平、合理的角度看,冒籍又是对科举制度不甚公平、有欠合理的一种反抗和弥补。因此,朝野上下对冒籍持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但冒籍者不会被轻易指发,也很少会受到严惩。现实社会中对于冒籍的宽纵也影响并反映在通俗小说中。小说作者往往并不将冒籍看作一种舞弊手段,而是将其视为小说人物考取科名的科场利器,并由此发掘出冒籍在人物形象与小说情节方面的诸多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元素。通过冒籍,我们也可以体察到小说作者对于科举的矛盾心理和隐秘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籍 明代科举 通俗小说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流动中的情节建构——论明代科举制度对于小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楚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134,共4页
由于科举的需要,产生了科举中人大规模的地域流动,如科考岁考、乡试会试等,小说情节往往在小说人物的地域流动中发生、发展、完成,这些地域流动对于整个小说情节的规划安排、小说构架的搭建过程以及叙事风格的形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地域流动 明代科举 通俗小说 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科举叙事与历史上的明代科举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文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5,共9页
《儒林外史》的科举叙事,一方面以历史上的明代科举为参照,明晰地分为四个阶段,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吴敬梓的现实体验,充满引人入胜的生活细节。就《儒林外史》的科举叙事与历史上的明代科举加以对照、阐发,有助于对吴敬梓的历史记忆和文... 《儒林外史》的科举叙事,一方面以历史上的明代科举为参照,明晰地分为四个阶段,另一方面又融入了吴敬梓的现实体验,充满引人入胜的生活细节。就《儒林外史》的科举叙事与历史上的明代科举加以对照、阐发,有助于对吴敬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反思有更深的“同情之了解”;《儒林外史》结构和描写的独到之处,亦可由此窥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科举叙事 明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绘画艺术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金来 《百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2-64,共3页
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产生积极影响。首先 ,明代政府选官制度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做法 ,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 ,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 ,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 ,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 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产生积极影响。首先 ,明代政府选官制度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做法 ,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 ,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 ,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 ,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 ,考中举人或进士的文人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 ,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制度 进士 绘画 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科举考试的纵、横向特点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勇 《教育与考试》 2016年第3期12-17,共6页
明代科举考试在纵向层级和科名体系方面较前代完备,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的考试级别和若干个特殊的科名头衔。在横向的科目设置和考评标准方面,明代科举日渐单一定型,"独重首场"既有适应考试规范的一面,亦有僵化、固陋的一面。... 明代科举考试在纵向层级和科名体系方面较前代完备,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的考试级别和若干个特殊的科名头衔。在横向的科目设置和考评标准方面,明代科举日渐单一定型,"独重首场"既有适应考试规范的一面,亦有僵化、固陋的一面。在考试的公平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面,明代科举考试对于高考等现代大规模选拔考试具有启示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考试 高考 考试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科举精英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写作——《科举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会元及其别集研究》评介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瑞雪 《武陵学刊》 2022年第1期143-144,共2页
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契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周勇博士《科举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会元及其别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即选取了“明代会元”这一特殊的科举群体,综合考察了他们的生存样态及... 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契入,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周勇博士《科举与文学视野下的明代会元及其别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即选取了“明代会元”这一特殊的科举群体,综合考察了他们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时文写作。论著从会元别集入手进而探究明代文学风格嬗变,不仅深化了明代科举群体的史学研究,也给明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拓展了明代文学研究的现有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学 生存状态 精英群体 别集 生存样态 风格嬗变 明代科举 综合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黄观到吴应箕——明代科举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甲文 《池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日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 根据池州明初"三元"状元黄观和明末复社领袖吴应箕的科考之路,论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原因、历史功绩及其弊端。通过对两者科举历程的比较,剖析了明代科举制度由草创到形成、由发展到日趋完备、进而烂熟衰落的历史变迁过程,展现了科举制度对明代人才选拔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观 吴应箕 明代科举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之失误——以其对明代核心科举文献的使用为考察中心
13
作者 刘小龙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5-98,共4页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问世以来受到学界好评如潮,诚然该书在收录文集所含科举史料和首次大规模使用《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两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书对明代核心科举文献的使用不甚充分,成为其不容忽视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问世以来受到学界好评如潮,诚然该书在收录文集所含科举史料和首次大规模使用《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两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书对明代核心科举文献的使用不甚充分,成为其不容忽视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明代核心科举文献 使用 失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荆斩棘,导夫先路——读陈长文博士《明代科举文献研究》
14
作者 邱进春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07-107,共1页
关键词 陈长文 博士 明代科举文献研究》 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科举制度对绘画艺术的积极影响
15
作者 黄明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34-36,48,共4页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明代政府选官制度上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作法,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从画家人数上分析,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举制度对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首先,作者认为明代政府选官制度上重进士出身轻杂途入仕的作法,是造成明代宫廷画院制度特色的原因之一。其次,从画家人数上分析,科举制度录取的严格,迫使不少"累试不第"的文人流入绘画的队伍中,扩大了画家人数的总量。再次,考中举人的或文人的在为官之余的绘画创作,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数量。举人和进士加入画家的行列,也提高了画家队伍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制度 进士 绘画 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图书馆藏四种明代科举录 被引量:4
16
作者 万明 《文献》 1985年第1期82-101,共20页
明代科举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资料。北图现藏有明代进士登科录十五种,其中存台湾七种,有缩微胶卷。《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登科录》,除天一阁藏有外,北图也藏有明刻本一卷。十五种里。
关键词 登科录 进士出身 明史 名录 嘉靖 明代科举制度 翰林院 籍贯 考试 北图
原文传递
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
17
作者 王凯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3-138,共6页
科举考试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是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应地,科举考试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深刻。具体言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在科举考试的实施过程中,... 科举考试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是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应地,科举考试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深刻。具体言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在科举考试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公平公正和实效性,分地选拔、职前培训、立足实用综合考核,科举与学校一体化、科举必由学校以及反舞弊等一系列规章、举措得以实施,在人才选拔上,明代科举考试坚持宁缺勿滥,不以一试定优劣的原则。总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选拔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取录方法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科举 考试思想 科举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官与学律——论明代科举制度下士子的法律素养 被引量:1
18
作者 尤佳君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3,共11页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法律素养 明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科举视域下的《史记评林》
19
作者 李月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20-126,共7页
《史记评林》是明万历时期凌稚隆编纂的《史记》辑评之书,它不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带有很多科举用书的特征:首先,辑评体是在科举制度推动下产生并流行于明代中晚期的书籍编纂体例;其次,此书收录的评家身份具有吸引士子的广告效应;再... 《史记评林》是明万历时期凌稚隆编纂的《史记》辑评之书,它不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带有很多科举用书的特征:首先,辑评体是在科举制度推动下产生并流行于明代中晚期的书籍编纂体例;其次,此书收录的评家身份具有吸引士子的广告效应;再次,书中评语能够给科场文章的撰写提供帮助。此外,书名中的制举用书特征以及问世之后的畅销程度也可佐证它与明代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评林 凌稚隆 明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阈下明代科举进士群体时空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邓君 孙绍丹 +2 位作者 王阮 宋先智 宋雪雁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4-17,共14页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蓬勃发展,藉由数字智能化工具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方法/过程]通过检索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明代进士精英群体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绘制进士群体...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蓬勃发展,藉由数字智能化工具为人文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方法/过程]通过检索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明代进士精英群体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绘制进士群体时空网络图。[结果/结论]从明代科举进士群体的时空演变规律、亲属关系网络及社会关系网络三个层次,"遥读"明代进士精英群体背后所折射的历史现象,以帮助人文学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效地梳理史实资料,精准把握研究命题,更好地以鸟瞰视角探讨明代进士群体的整体时空分布规律及网络结构,彰显数字技术在数字人文领域中所隐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明代科举进士 时空网络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