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以来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特点 被引量:7
1
作者 靳润成 刘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明代以来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 明代以来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结构的深刻转变,要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适应天津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城市 空间结构 海河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三拓榆城”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大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3-120,共8页
有关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人概言"三拓",却语焉不详。清人虽能秉持旧说,然不究原委,以致臆测前人之意,殊属含糊。今人不察,复以清人之说为探索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依据,愈发武断而疏离事实。榆林城郭创... 有关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时人概言"三拓",却语焉不详。清人虽能秉持旧说,然不究原委,以致臆测前人之意,殊属含糊。今人不察,复以清人之说为探索明代榆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依据,愈发武断而疏离事实。榆林城郭创建于正统二年(1437),成化初余子俊曾对其南北城垣进行翻修。逮至成化二十二年(1486),黄绂扩建城池;弘治九年(1496),熊绣又向南扩建;正德十年(1515),邓璋再向南扩至今榆林古城南墙处止。考诸史实,审度明人意指,上述扩建当即"三拓"。明清史料有关余子俊修筑榆林城的记载产生嬗变的事实,既反映了清人不追本溯源以致误读史料之憾,又提示今人在研究中需对不同史料产生的"历史地理"背景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地理 明代城市 榆林 三拓榆城 余子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成都城郭营造与城市布局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世松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5-80,共6页
明代国内城市的发展,是大一统局面和封建制度日趋成熟的标志。随着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城市形态、功能日渐完善。本文以成都城郭营造、成都府属郡邑筑城和成都城市空间布局三个侧面,来反映明代内陆地区城市发展的一般... 明代国内城市的发展,是大一统局面和封建制度日趋成熟的标志。随着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内城市形态、功能日渐完善。本文以成都城郭营造、成都府属郡邑筑城和成都城市空间布局三个侧面,来反映明代内陆地区城市发展的一般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成都 明代内陆城市 城市发展 城市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嗣昌旅游文学作品中的常德城市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梁颂成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9-40,52,共3页
杨嗣昌在旅游文学作品中 ,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方面对明代的武陵城市进行了展示 ,对今天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城和文明城的创建 。
关键词 杨嗣昌 旅游文学作品 常德 明代城市形象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山东地区城市中衙署建筑的平面与规制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德华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08年第1期230-249,共20页
在明代大规模的城池建造运动中,也建造了大量建筑物。而在分等级的明代地方城市中,居于城市中心地位的建筑物往往是代表地方行政管理之中心地位的衙署建筑。在明代制度重建的过程中,衙署建筑的等级分划、建筑布局、建筑平面格局无疑具... 在明代大规模的城池建造运动中,也建造了大量建筑物。而在分等级的明代地方城市中,居于城市中心地位的建筑物往往是代表地方行政管理之中心地位的衙署建筑。在明代制度重建的过程中,衙署建筑的等级分划、建筑布局、建筑平面格局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山东地区的明代城市为例,对史料中出现的不同等级的地方城市衙署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史料的记录对这些衙署建筑的平面格局进行了复原研究,以期对明代城市中衙署建筑的平面格局与建筑规制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城市 山东地区 衙署建筑 平面格局 建筑规制
原文传递
明代地方城市中的谯楼和钟鼓楼
6
作者 季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04,110,共11页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文集等材料,结合城址实例,对明代城市中的谯楼与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谯楼与钟鼓楼并非前后延续的关系,而是各有源流,两者在府州县城和卫所城中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功能与空间意象也互有异同。
关键词 谯楼 钟鼓楼 明代城市 城市考古
原文传递
明代陕西城市平面形态与等级规模探析
7
作者 葛天任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1年第1期281-299,共19页
在明代大规模的筑城运动中,陕西作为明代的边防重地,其城市平面形态和等级规模典型而富有特色,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试图探析在明代制度重建的过程中,陕西城市的平面形态和等级规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
关键词 明代城市 陕西 平面形态 等级规模
原文传递
The National Monument in Indonesia: The Visual Art in Sacred Space
8
作者 Yuke Ardhiat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9期872-880,共9页
The paper is a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to reveal the psyche of the Ruler as the authorized man created the "space" in the Monument National in Indonesia, through investigation related metaphysically data as a proce... The paper is a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to reveal the psyche of the Ruler as the authorized man created the "space" in the Monument National in Indonesia, through investigation related metaphysically data as a process to having qualities becoming to "Indonesia". By 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which refers to Glaser and Strauss, phenomen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Hermeneutic-lnterpretive method of Ricouer, the process of deriving quality form an architectural presence is revealed. By connecting the Spatial Archetype Theory of LobeU, the paper reveals the "inflated ego of the Ruler as Leader" was manifested by symbol rays of Radiant Axes civilization through Soekarno's unconsciousness thought of space. The pres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National Monument serves not merely as a city landmark, but more than that, it roles as the center of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a Jakarta Master plan conceived 50 years ago and still maintained to this day as the basic of the Jakarta City Planning 2030 In effect, this means that the National Monument plays the role as the axis of Indonesia's modem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hora Radiant Axes civilization Soekarno's inflated ego Tugu National the modem civilization ax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不同等级儒学孔庙建筑制度探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贵祥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2年第2期251-298,共48页
中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与教化,明代建城运动中,涉及一系列与城市建筑相关的制度重建,作为儒家正统象征并且能够起到教化作用的孔庙与儒学建筑,是各地方城市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特别受到了地方官吏的重视。当代人根据历史文献... 中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与教化,明代建城运动中,涉及一系列与城市建筑相关的制度重建,作为儒家正统象征并且能够起到教化作用的孔庙与儒学建筑,是各地方城市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特别受到了地方官吏的重视。当代人根据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资料统计,明代时,全国有府、州、县三级儒学所附之文庙约1560所,到清代时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800多所。现存各种等级的儒学与孔庙建筑遗存,已经在寥寥可数之列(有一说为30多处)了。本文的目标是将明代地方城市中的儒学与孔庙作为一种建筑现象,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对明代建城运动中,各地方建设中曾占有重要地位的儒学与孔庙建筑的等级制度做一个综览性的梳理与分析,以期对不同等级的城市建筑制度,收到一种管窥之理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城市 儒学与孔庙建筑制度 大成殿 两庑 国学与府州县学等级
原文传递
嘉靖《陕西通志》城市建置图三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鸿权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2年第2期299-332,共34页
本文以嘉靖《陕西通志》中一百多幅明代城市建置图为基础,首先,整理图中所见的建筑单体或群体之名称,为后续研究作基础,且筒略说明明代城市中行政建筑之配置规律;其次,比较嘉靖《陕西通志》与康熙《陕西通志》二者的城市配图之变化,窥... 本文以嘉靖《陕西通志》中一百多幅明代城市建置图为基础,首先,整理图中所见的建筑单体或群体之名称,为后续研究作基础,且筒略说明明代城市中行政建筑之配置规律;其次,比较嘉靖《陕西通志》与康熙《陕西通志》二者的城市配图之变化,窥测明清陕西城市之间的延续;第三,分析嘉靖《陕西通志》排版中'以图代志'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陕西通志》 城市配置图 明代城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