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空特征信息的交通流状态辨别研究
1
作者 王莉 翁小雄 张腾月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85,共7页
针对高速公路交通堵塞问题,建立了依据车辆行驶的时空特征信息模型。在经过清洗、修复等处理后的高速公路收费数据中挖掘车辆轨迹信息,建立了交通流状态参数的二维矩阵模型,从该模型中可以得到任一车辆在某一空间位置任一时刻的详细信息... 针对高速公路交通堵塞问题,建立了依据车辆行驶的时空特征信息模型。在经过清洗、修复等处理后的高速公路收费数据中挖掘车辆轨迹信息,建立了交通流状态参数的二维矩阵模型,从该模型中可以得到任一车辆在某一空间位置任一时刻的详细信息,并由此推断出当下时刻其他所有车辆的断面分布状况。通过剖析获得的流量-密度散点关联图以及速度-密度散点关联图,最终获得识别交通流状况的相图。最后以广州某高速公路的资料为例,参照标准对比结果,相对误差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收费数据 时空特征信息 交通流参数 交通流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特征融合的交通警察手势识别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兵 赵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0-257,共8页
近年来,随着人体姿态估计技术的发展,基于骨架关键点的手势识别技术应运而生。提出了一个GCPM-AGRU模型进行交通警察手势识别。为了更准确地定位人体关键点,对卷积姿态机(CPM)进行改进。在特征提取模块中加入残差思想、通道拆分和通道重... 近年来,随着人体姿态估计技术的发展,基于骨架关键点的手势识别技术应运而生。提出了一个GCPM-AGRU模型进行交通警察手势识别。为了更准确地定位人体关键点,对卷积姿态机(CPM)进行改进。在特征提取模块中加入残差思想、通道拆分和通道重组,设计后的特征提取模块更好提取图片特征;在CPM第一阶段加入并行多分支Inception4d结构,使CPM网络具有多尺度特征融合思想,有效改进对人体关键点定位的问题;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GRU,通过为每帧分配不同权重来达到对每帧不同程度的关注,从而更好获取时间信息;结合时空特征信息进行交通警察手势识别。交通警察手势识别的准确度达到了93.7%,相比网络改进之前提高了2.95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势识别 人体关键点 卷积姿态机 GRU 时空特征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交通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的Spatial-UML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少沛 李勇 +1 位作者 彭聪 谭建军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99,91,共4页
空间信息系统建模的多样性、主流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性以及逐渐变复杂的系统体系都使得软件和数据库设计者向可视化建模的主流方向发展。分析面向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而建立的空间可视化语言插件(SpatialPVLs),并基于可视化建模技术标... 空间信息系统建模的多样性、主流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性以及逐渐变复杂的系统体系都使得软件和数据库设计者向可视化建模的主流方向发展。分析面向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而建立的空间可视化语言插件(SpatialPVLs),并基于可视化建模技术标准,应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内置的扩展机制实现了针对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的扩展。UML和SpatialPVLs的集成过程定义了面向地理信息时空特征描述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即Spatial-UML。最后,以城市交通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概念模型设计为实例,验证Spatial-UML的适用性和扩展性,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用户访问和理解的互协作建模架构,实现交通地理对象的空间、时态和时空特征的可视化标准描述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地理信息时空特征 统一建模语言(UML) 空间可视化语言插件(PVL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原文传递
多流卷积神经网络的骨架行为识别 被引量:4
4
作者 华钢 曹青峰 +3 位作者 朱艾春 张赛 唐士宇 崔冉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6-1290,共5页
近年来基于骨架数据集的行为识别已成为行为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以往基于骨架信息的行为识别研究,是从原始骨架数据中直接提取一系列行为特征信息,作为行为识别网络模型的输入,这种方法忽略了行为中骨架间存在的时空依赖关系,不利于提高... 近年来基于骨架数据集的行为识别已成为行为识别领域研究热点.以往基于骨架信息的行为识别研究,是从原始骨架数据中直接提取一系列行为特征信息,作为行为识别网络模型的输入,这种方法忽略了行为中骨架间存在的时空依赖关系,不利于提高行为识别准确度.本文直接利用骨架数据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提出一种基于骨架数据的多流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进行骨架动作建模;然后利用多流的卷积网络框架提取骨架行为时空特征信息,最后进行行为特征融合和识别.在NTU_RGB+D数据集上进行行为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提高识别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骨架行为识别 骨架动作建模 时空特征信息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bsidence Corresponding to Dynamic Groundwater Funnel in Beijing Municipality,China 被引量:14
5
作者 CHEN Beibei GONG Huili +5 位作者 LI Xiaojuan LEI Kunchao ZHANG Youquan LI Jiwei GU Zhaoqin DANG Yan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753-764,共12页
Due to long-term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Beijing Municipality, regional groundwater funnels have formed and land subsidence has been induced. By combining 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GPS monitor- ing... Due to long-term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 Beijing Municipality, regional groundwater funnels have formed and land subsidence has been induced. By combining 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GPS monitor- ing network data, radar satellite SAR data, GIS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a coupled process model based on the dy- namic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and the deformation response of land subsidenc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fimnels and the land subsidence response process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in Beijing.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current groundwater funnel area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southwest of Shunyi District, the northeast of Chaoyang District and the northwest of Tongzhou District, with an average decline rate of groundwa- ter level of 2.66 rn/yr and a maximum of 3.82 m/yr in the center of the funnels.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response model of land subsidence to groundwater funnels with une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where the maximum land subsidence rate was about --41.08 mm/yr and the area with a subsidence rate greater than 30 mm/yr was about 1637.29 km2. Although a consistency was revealed to exist between a groundwater funnel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sponding land subsidence funnel, this consistency was not per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 model of land subsidence to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groundwater was more revealing when combining conventional technologies with InSAR, GIS, GPS, providing a new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 and hydrogeological research an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egional land subsidenc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bsidence groundwater funnel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INSAR deformation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