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2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KMT2A-MLLT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例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吴雅君 吴文俊 +4 位作者 郭杏 赵多多 高华 蔡真 韩晓雁 《实用肿瘤杂志》 2025年第1期82-85,共4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2A,KMT2A)基因重排(rearrangement of KMT2A,KMT2Ar)是一种耐药和复发率高的白血病[1]。研究发现,KMT2Ar AML患者与二倍体AML比较,在早期...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合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lysine methyltransferase 2A,KMT2A)基因重排(rearrangement of KMT2A,KMT2Ar)是一种耐药和复发率高的白血病[1]。研究发现,KMT2Ar AML患者与二倍体AML比较,在早期死亡率和大出血事件方面存在差异,更易表现出明显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发生大出血事件[2]。少部分KMT2Ar AML患者中可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样的免疫表型[3]。APL样表型的患者中,mixed lineage leukemia translocated to chromosome 3(MLLT3)作为融合伴侣的t(9;11)(p22;q23)是最常见的核型[4]。本文报道一例AML患者伴有KMT2A-MLLT3,同时为APL样的免疫表型,在临床上出现类似APL治疗过程中出现的DIC和脑出血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A基因重排 弥散血管内 脑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2
作者 吕文毅 陈灵敏 徐阳 《中国急救医学》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224例...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影响因素,基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224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并发DIC分为凝血组(n=55)和无凝血组(n=169),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对应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6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验证集,采用验证集数据绘制ROC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体温、肺炎类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血小板(platelet,PLT)、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合并高脂血症均是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11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curve,AUC)为0.936,最佳截断值0.122,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4%、85.7%,模型的区分能力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049,校准曲线贴合理想曲线,表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性能,模型较为可靠稳定。验证集ROC曲线AUC为0.978,校准曲线结果良好,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外部预测效能。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受入院体温、肺炎类型、凝血功能、炎症反应等因素影响,基于以上11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预防重症肺炎患者并发DIC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弥散血管内 列线图 风险预测模型 入院体温 肺炎类型 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栓前分子标志物 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文华 徐丁 +1 位作者 韩亚梅 杨子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临床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回顾研究方法对我院NICU 2012~2013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00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ISTH显性DIC评分系...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合并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临床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回顾研究方法对我院NICU 2012~2013年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100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ISTH显性DIC评分系统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非显性DIC组(早期DIC组)及显性DIC组(晚期DIC组),对各组临床表现及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败血症患儿中合并早期DIC者44例(44%);3组患儿硬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6,P〈0.05);窒息、出血及G-菌感染是败血症合并早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临床有窒息、出血及G-菌感染的新生儿应积极监测凝血功能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预防患儿由早期DIC进展为晚期DIC,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新生儿
原文传递
1例初始表现为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胃低分化腺癌伴多发转移:^(18)F-FDG PET/CT显像所见
5
作者 杨红杰 孙倩 +3 位作者 刘军 王子阳 胡疏 董孟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4-635,共2页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 患者女,20岁,无明显诱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伴牙龈出血、皮肤散在瘀斑及肛门坠胀感9天;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片状瘀斑,四肢皮肤干燥;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49×10^(12)/L,血小板36×10^(9)/L,血红蛋白70 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实验(+),D-二聚体>20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00 mg/L,糖类抗原12573.40 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6
作者 崔海玲 徐晓艳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4年第9期20-23,50,共5页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新型指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其分为DIC组42例和非DIC组60例。检测两组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根据90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指标诊断价值,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该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IC组患者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水平均高于非DIC组(P<0.05)。死亡组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性别、原发疾病、年龄、BMI比较(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及PIC联合检测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8,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4.2%,均高于TAT、TM、t-PAI-C及PIC单独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IC比例及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TAT、TM、t-PAI-C、PIC水平是影响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诊断脓毒血症合并DIC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可作为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 弥散血管内 新型分子标志物 诊断效能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与产后出血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的关系
7
作者 郭蕊 蔡恒宇 +2 位作者 郜红艳 杨静 丛建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ISTH评分>26分组、ISTH评分≤26分组,两组样本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输入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之间差异,并对各项观察指标与发生DIC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预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95%CI 0.589~0.751)、0.532(95%CI 0.440~0.623)、0.771(95%CI 0.706~0.837)、0.530(95%CI 0.439~0.621)、0.563(95%CI 0.473~0.653),最佳界值分别为1.23、0.29、0.77、0.48、0.24。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有关,OR分别为0.256(95%CI 0.111~0.590)、0.074(95%CI 0.024~0.228)。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晶体液输注量与DIC的发生有关,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同时发现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超过0.77 g/L时,增加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风险,应该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降低DI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血管内 妊娠校正国际栓与止协会评分 倾向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出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实验诊断探讨 被引量:33
8
作者 侍庆 毛建平 +4 位作者 王敏敏 王玮 刘纹琰 王学锋 王鸿利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产后出血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可能性。方法 对 6 9例产妇按分娩时产后出血量分为 3组 ,第 1组 2 8例 ,出血量为 5 0 0~ 80 0ml;第 2组 11例 ,出血量 >80 0ml;第 3组 ,出血量<5 0 0ml,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产时及产后 72h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及常规凝血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产时 :第 1组的抗凝血酶活性 (AT :A)降低 ,D 二聚体(DD)升高 ;第 2组的AT :A、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 (BPC)下降 ,DD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上升。产后 :第 1组的TAT降低 ,DD升高 ;第 2组的AT :A、TAT下降 ,DD升高。产时第 2组Fg的下降及PT的上升与第 1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产后第 2组的抗凝血酶抗原 (AT :Ag)比第 1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0 5 )。每组的产后与产时比较 ,第 1组的AT :Ag、Fg明显上升 ,DD、PAP明显下降 ;第 2组的BPC显著上升 ,而第 2组的Fg上升较第1组更明显 (P <0 .0 0 5 )。结论 检测止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 弥散血管内 分子标志物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3
9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9-793,I0001,共6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Sonoclot )对重症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DIC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疑诊DIC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 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37例,非显性DIC组261例。观察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并根据不同时间段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 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 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中,在早期(入院6 h内)激活凝血时间( ACT )、ACT联合凝血速率( 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1和0.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度为96.2%,敏感度为76.7%,当ACT联合CR后敏感度上升至93.3%,特异度为86.8%。6~12 h指标检测中,ACT联合CR特异度最高达87.5%。而在后期(12 h后) Sonoclot 分析仪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则远小于传统的凝血指标。结论 Sonoclot 分析仪对DIC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作出早期的判断,为临床早期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血管内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四项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参数检测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1
10
作者 张彤 董夏昕 +6 位作者 雷娜 张雯 李雯 徐阳 王金华 王琰 张磊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00-102,110,共4页
目的:比较血栓四项与血栓弹力图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215例,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ICS)评分分为显性DIC组(CDICS评分≥7分)、非显性DIC组(5分≤CDICS评分<7... 目的:比较血栓四项与血栓弹力图对脓毒血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脓毒血症患者215例,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ICS)评分分为显性DIC组(CDICS评分≥7分)、非显性DIC组(5分≤CDICS评分<7分)以及未发生DIC的对照组(CDICS评分<5分)。比较三组血栓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及血栓弹力图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的速率(K)、弹力图最大切角(α角)、弹力图最大振幅(M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的诊断效能。对两种检测方法与CDICS评分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显性DIC组TM、TAT、PIC、t-PAI-C、R、K、α角均高于非显性DIC组,MA低于非显性DIC组(P<0.05)。血栓四项和血栓弹力图单独检测结果虽然有效,但诊断效能低于CDICS评分。血栓四项及血栓弹力图参数与CDICS评分具有弱至中等的一致性(P<0.05)。结论:在脓毒血症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中,血栓四项阳性诊断率更高,但无法快速、全面地评估凝血全貌,不可代替血栓弹力图的动态监测,临床可以将两者联合应用,进而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脓毒 栓四项 栓弹力图 一致评价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君君 陈方平 +2 位作者 颜家运 余海仁 颜向军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早期诊断的实验指标。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片段 1+2 (F1+ 2 )、D 二聚体 (D D) ,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结果 :各期DIC组患者血浆F1+ 2 、D D含量均显著升高 ,AT Ⅲ含量显著降低 ,且与可疑DIC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在早期DIC组中 ,F1+ 2 阳性率为 10 0 % ,D D及AT Ⅲ阳性率为 93.8% ,敏感性远远高于DIC常规实验室检查。结论 :F1+ 2 、AT Ⅲ、D D是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酶原片段l+2 酶Ⅲ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组织蛋白酶S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雅静 袁二伟 许津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5期125-128,133,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浆组织蛋白酶S(Cat 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DIC患儿为DIC组,另外选择同期凝血功能正常的4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血浆Cat S、TSP-1及凝血功能指标... 目的分析血浆组织蛋白酶S(Cat 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0例DIC患儿为DIC组,另外选择同期凝血功能正常的48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血浆Cat S、TSP-1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分析血浆Cat S、TSP-1、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与新生儿DIC发生的相关性,观察其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DIC组血浆Cat S、TSP-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水平高于、长于对照组,血小板(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IC组患儿血浆Cat S、TSP-1、APTT、PT及D-D水平低于、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at S、TSP-1、APTT、PT及D-D与新生儿DIC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PLT与新生儿DIC的发生呈负相关(P<0.001)。结论血浆Cat S、TSP-1对新生儿DI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S 小板反应蛋白-1 新生儿 弥散血管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志刚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4期99-102,共4页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 目的 观察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收治的竹叶青蛇咬伤致DIC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1组(31例)、对照2组(31例)。对照1组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对照2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观察组予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3组均治疗3 d。比较3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1组的74.19%(χ^(2)=6.122,P=0.013)和对照2组的77.42%(χ^(2)=4.957,P=0.026);对照1组与对照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57)。治疗3 d后,对照2组与观察组APTT及3组PT较治疗前缩短,3组FD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对照1组与观察组PLT水平及3组Fi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或P<0.01);对照1组APTT及对照2组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APTT、PT、FDP、PL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67%)低于对照1组(45.16%)(χ^(2)=5.772,P=0.016)和对照2组(41.94%)(χ^(2)=4.680,P=0.03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结论 十味蛇伤清毒丸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抗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咬伤致DIC可提升治疗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竹叶青蛇咬伤 十味蛇伤清毒丸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抗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肝素早期应用在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卉 刘华林 刘瑞海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肝素治疗 小剂量肝素 早期应用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中价值 小剂量普通肝素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与纤溶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猛 于丹军 +4 位作者 刘匀 张洪东 王建新 王春华 张晓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22-826,8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4项凝血与纤溶标志物对重症感染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感染引发的DIC疑似患者86例,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积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显性DIC组(n=29)、DIC前期组(n=15)、非显性DIC组(n=42),比较3组患者入住ICU当日的血浆TAT、PIC、TM、t-PAIC水平及常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AT、PIC、TM、t-PAIC单项或联合检测对重症感染引发DIC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显性DIC组、DIC前期组患者的血浆TAT、TM、t-PAIC的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与DIC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浆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AT、TM、t-PAIC联合检测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价值也比单项检测高。结论:TAT、TM及t-PAIC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重症感染引发DIC的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栓调节蛋白 重症感染 酶-抗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识别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伟萍 徐俊英 《护理学报》 2008年第5期41-42,共2页
总结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识别方法和体会。护士早期识别DIC,注意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严重感染、手术及创伤、产科疾病、恶性肿瘤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等。识别DIC早期临床线索:抽出的血很短时间内凝结;静脉通路易阻... 总结危重病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识别方法和体会。护士早期识别DIC,注意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严重感染、手术及创伤、产科疾病、恶性肿瘤及急性重症胰腺炎等。识别DIC早期临床线索:抽出的血很短时间内凝结;静脉通路易阻塞;观察患者的面色、四肢温度、肢端等部位发绀情况;皮肤淤斑,注射部位、切口、其他部位出血等。同时护士应熟知DIC相关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值,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以提高对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弥散血管内 早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效能及其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交互作用分析
17
作者 王青青 焦煜茜 王丽群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687-691,共5页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 目的分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比值(FIB/CRP)预测脓毒症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效能及其对DIC的交互作用。方法根据是否并发DIC将88例脓毒症患者分为DIC组(32例)和无DIC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FIB/CRP、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及DIC评分。再根据PLT计数将所有患者分为PLT降低组(51例)和PLT正常组(37例)。采用LASSO回归初步筛选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并发DIC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脓毒症并发DIC的预测价值。采用交互作用系数γ和比值比(OR)分析PLT、FIB/CRP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及其类型。结果DIC组CR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IC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无DIC组,抗凝血酶(AT)、FIB、PLT计数、FIB/CRP均低于无DI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计数、FIB/CRP及DIC评分均是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T、FIB/CRP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并发DI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两者单独预测(P<0.05)。PLT降低组患者FIB/CRP低于PLT正常组(P<0.001)。PLT降低对FIB/CRP降低的效应具有正向交互作用,且两者交互作用符合超相乘模型。结论PLT、FIB/CRP均为脓毒症并发DIC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其早期预测脓毒症并发DIC风险,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降低DIC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血管内 小板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分子标志物TAT和D-dimer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万建新 高玲 +3 位作者 钟武平 刘敏 黄彬 姜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意义。方法将172个检测对象分为正常非孕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早期组、足月组及DIC组,分别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意义。方法将172个检测对象分为正常非孕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早期组、足月组及DIC组,分别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各组间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其他五组比较,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非孕组Fbg与各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孕组与中、晚孕及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TAT和D-dimer含量随孕周增加而显著升高,DIC组升高尤为明显,其中早、中孕组,中、晚孕组及晚孕与DI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止凝血分子标志物TAT和D-dimer较常规检测项目PT,PLT和Fbg等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中更有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弥散血管内 分子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早期诊断指标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素真 《社区医学杂志》 2007年第02S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弥散血管内 早期诊断指标 实验室 DIC患者 治疗效果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诊治1例
20
作者 张新梅 管子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9期45-46,共2页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侵犯局部组织和远处脏器,并会发生骨转移,其发病率高,进展较快,预后通常不良,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晚期前列腺癌是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高危因素,但以DIC为首发症状的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以DIC为首发症状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1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弥散血管内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