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社会创伤记忆建构的日本侵华史料研究逻辑理路
1
作者 姜佳含 杨俊丽 李广 《东疆学刊》 2025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突破传统纪实性叙事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总体历史”理论的实践性遵循。创伤记忆、记忆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元叙事方式丰富了战争史料的综合研究视角。基于创伤记忆建构研究日本侵华史料,有助于... 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突破传统纪实性叙事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总体历史”理论的实践性遵循。创伤记忆、记忆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元叙事方式丰富了战争史料的综合研究视角。基于创伤记忆建构研究日本侵华史料,有助于解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日本侵华暴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二战记忆研究话语,引发后灾难时代人类对和平问题的集体性反思,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多重价值。基于社会创伤记忆建构研究日本侵华史料,可以坚守史料的历时性还原、共时性认知与愿景性反思的价值逻辑,遵循叙事表征、建构记忆、社会认同的方法论逻辑,通过史料中外互证、多维展现、走进教材等实践路径展现我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华史料 创伤记忆 创伤记忆建构 方法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下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广 王奥轩 苑昌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8,共9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华史实的一面镜子,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难教育的客观素材,是推进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公共建构的有力资源,是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奋起抗日,广泛开展国耻国难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国难教育”,成立国难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的公共建构成为国难教育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形象建构作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难教育 社会创伤记忆 国家形象建构 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侵华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社会创伤的“记忆之场”——以日本侵华暴行史料群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广 杨俊丽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31-37,142,共8页
日本侵华期间,侵略者在中国实施了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强征慰安妇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留下了一大批能够证实和揭露日本罪行的文献、文物、音视频等史料,可称为日本侵华暴行之史料群。这些史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战... 日本侵华期间,侵略者在中国实施了大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强征慰安妇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留下了一大批能够证实和揭露日本罪行的文献、文物、音视频等史料,可称为日本侵华暴行之史料群。这些史料不仅是日本侵略者悍然挑起战争、制造战场暴行的有力证据,更是建构中国社会创伤记忆的具象载体。因此,应充分利用日本侵华暴行史料群,在多语种文献、空间与仪式、教材与课程等层面,通过文字化、视听化、知识化等途径,建构中国全景式社会创伤“记忆之场”,并以此解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日本侵华暴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将“加害者”倒转为“受害者”的错位记忆,让其成为人类社会反思战争的共享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创伤 “记忆之场” 日本侵华暴行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