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CO_2加砂无水压裂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光 章光 郑业忠 《现代矿业》 CAS 2017年第10期83-85,91,共4页
CO_2无水压裂技术受到液态CO_2摩阻、黏度、悬砂能力、降滤失性能等影响,不利于压裂造缝,并存在难以实现精准相变预测和控制的问题。为了提高CO_2无水压裂技术相关性能,采用专用的带压混砂系统,改良工艺技术和CO_2压裂液体系,设计分析新... CO_2无水压裂技术受到液态CO_2摩阻、黏度、悬砂能力、降滤失性能等影响,不利于压裂造缝,并存在难以实现精准相变预测和控制的问题。为了提高CO_2无水压裂技术相关性能,采用专用的带压混砂系统,改良工艺技术和CO_2压裂液体系,设计分析新型CO_2加砂无水压裂技术工艺,采用实验室PVS流变仪进行CO_2压裂液体系性能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分区针对性改良施工工艺条件和优选CO_2压裂液体系提高混砂性能,可达到非常规资源开发的增产及稳定性;同时,应用超临界CO_2取代常规液态CO_2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无水压裂技术 混砂系统 超临界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压裂技术评价
2
作者 李媛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6期113-113,共1页
为了节约水资源以及减少水力压裂过程中存在水敏、水锁伤害,无水压裂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对目前常用的泡沫压裂技术、二氧化碳压裂技术以及LPG等无水压裂技术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无水压裂技术 泡沫压技术 二氧化碳压技术 LPG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页岩气无水压裂技术特点及研发策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颖虹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6年第3期465-470,共6页
针对不同类型的无水压裂技术,分析其技术特点、优势及存在不足。并结合文献计量法和调查比对分析法,研究无水压裂技术的全球研发态势、学科分布及各国研发重点领域,发现当前无水压裂技术研发活动非常活跃,涉及到20多个学科领域,但各国... 针对不同类型的无水压裂技术,分析其技术特点、优势及存在不足。并结合文献计量法和调查比对分析法,研究无水压裂技术的全球研发态势、学科分布及各国研发重点领域,发现当前无水压裂技术研发活动非常活跃,涉及到20多个学科领域,但各国的研发分布和重点不同,主要集中在工程学、能源、地质学、地球科学等方面。最后,提出研发无水压裂技术需要遴选兼具应用性、经济性、环境潜力的技术、重视顶层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压裂技术 环境风险 技术特点 发展态势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页岩气藏与无水压裂介质CO_2源汇匹配研究
4
作者 邵明攀 徐文青 +1 位作者 郭旸旸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2016年第6期116-122,共7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CO_2的大量排放致使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利用CO_2开采页岩气,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的CO_2排放量,还可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研究我国CO_2排放源与页岩气藏的分布与现状,通过查阅年鉴和文献,计算了火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_2排放国,CO_2的大量排放致使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利用CO_2开采页岩气,不仅可以减少我国的CO_2排放量,还可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研究我国CO_2排放源与页岩气藏的分布与现状,通过查阅年鉴和文献,计算了火电、钢铁和水泥等行业的CO_2排放量以及在全国的分布,并对比页岩气藏的分布,简析了两者的地域分布匹配情况。分析结果显示:页岩气藏分布周围火电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火电行业总排放量的70%,钢铁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75%,水泥行业CO_2排放量占全国水泥行业总排放量的65%以上。在页岩气藏分布地区CO_2排放源分布比较集中,保证了无水压裂介质CO_2来源。我国页岩气藏与工业CO_2排放源的分布地域匹配良好,采用CO_2作为压裂介质开采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无水压裂技术 CO2 排放 CO2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书源 朱万成 +1 位作者 刘赫洋 刘亚宁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4年第6期70-83,共14页
为解决传统水力压裂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开采中带来的环境和地层损害问题,超临界CO_(2)(SC-CO_(2))压裂技术凭借低黏度、高扩散性及无水特性,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替代方案。通过综述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探讨了该技术在裂缝起裂与扩展中... 为解决传统水力压裂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开采中带来的环境和地层损害问题,超临界CO_(2)(SC-CO_(2))压裂技术凭借低黏度、高扩散性及无水特性,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替代方案。通过综述实验与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探讨了该技术在裂缝起裂与扩展中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裂缝起裂压力、扩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压裂能够在较低起裂压力下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且应力状态、温度以及天然裂缝等因素对裂缝的起裂和扩展产生显著影响。并针对现有研究在精确模拟CO_(2)流动、相变效应及其与天然裂缝相互作用的复杂影响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与未来展望,以期为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的优化升级与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压裂技术 超临界CO_(2)压 压力 缝扩展 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9
6
作者 王海柱 李根生 +4 位作者 郑永 Kamy Sepehrnoori 沈忠厚 杨兵 石鲁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以水基压裂液开发非常规油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背景,总结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独特优势、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作业机制。全面分析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起源、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缝内携砂规律、井筒流动与控制、压裂设... 以水基压裂液开发非常规油气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背景,总结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独特优势、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及其作业机制。全面分析了超临界CO2压裂技术的起源、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缝内携砂规律、井筒流动与控制、压裂设备及现场试验等研究发展现状,得到了当前阻碍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针对超临界CO2压裂岩石起裂机制的研究多为现象性描述,未来应重视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给出定量评价方法;超临界CO2缝内携砂能力的研究除了加强增黏剂方向的攻关力度外,研发纳米纤维实现物理增黏、开发新型低密度支撑剂、提高施工设备技术参数等也是有益的工作。未来超临界CO2压裂技术将逐渐由直井单层压裂向水平井多级压裂发展并与连续油管拖动压裂相结合,逐渐满足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规模化开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压 非常规油气 无水压裂技术 携砂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preblasting to high-section top coal caving for steepthick coal sea 被引量:3
7
作者 ZHAO Jian-hui LAI Xing-pi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1年第2期113-118,共6页
For mining extra-steep-thick coal seam, the sublevel top coal caving is a high efficient metho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However, major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mining high-section top-coal-caving (HSTCC) are rel... For mining extra-steep-thick coal seam, the sublevel top coal caving is a high efficient metho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However, major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mining high-section top-coal-caving (HSTCC) are related to the resulting high ground stresses. Inevitability, using the high-section sublevel top coal caving for extra-steep-thick coal seam, the large scale of mined-out area appears. If the prefracture blasting and hydraulic fracture techniques are utilized, the top coal damage and cracks will develop, and the mining complexity will increase, such as seam inclination, continuity,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of and susceptibility of top coal, etc. First, the field conditions of B1+2 seam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588 level of the Weihuliang Underground Mine of China. Subsequently, according to caving mechanism of strata response obtained from several special models including physical simulation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s, the prefracture process including blasting and injecting water were analyzed. Then, the prefracture blasting technique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caving of 52 m-sublevel seam. Finally, the effects were verified by advanced detecting instrument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se methods and measurements are feasible and val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a-steep-thick seam high-section top-coal caving (HSTCC) prefracture blasting and ver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