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岩溶小流域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及其碳汇效应
1
作者 陈发家 肖琼 +3 位作者 胡祥云 郭永丽 孙平安 张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 碳酸盐岩风化过程是一个吸收大气CO_(2)的过程,具有碳汇效应。利用岩溶区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碳酸盐岩风化过程、计算流域岩溶碳汇通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流域(GGW)为例,2021年4个季度的监测结果表明:(1)HCO_(3)^(-)和Ca^(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当量浓度和TDS浓度反映了碳酸盐岩强烈的风化作用;(2)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显示,GGW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岩作用过程除了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外,还有H_(2)SO_(4)和HNO_(3)风化碳酸盐岩;(3)在研究H_(2)CO_(3)、H_(2)SO_(4)和HNO_(3)共同参与的水岩作用过程中,用δ13 C DIC计算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的CO_(2)消耗量为2.38 mmol·L^(-),CO_(2)净消耗量用[HCO_(3)^(-)]mol-[Ca^(2+)+Mg^(2+)]mol表示,平均净消耗量为1.98 mmol·L^(-),用CO_(2)净消耗量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86.37 t·km^(-2)·a^(-);(4)不考虑外源酸作用,利用水化学径流法计算出的GGW无机碳汇强度(以CO_(2)计)C m为94.49 t·km^(-2)·a^(-),CO_(2)净消耗量是水化学径流法计算的CO_(2)汇量的91.41%;(5)碳汇强度为2008年的1.91倍,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干预增加岩溶碳汇潜力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盐岩风化 官村地下河流域(GGW) 外源酸 CO_(2)净消耗量 无机碳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碳汇系统研究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洪增林 成星 +2 位作者 张瑜 陈清敏 曾忠诚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0,共12页
全球温度升高1.2℃,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9年9月,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在2030年碳达峰,在2060年碳中和,这是一份巨大担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碳中和的达成需要节能减排,还需要负排放技术和增加生态、地质碳汇。能源结... 全球温度升高1.2℃,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2019年9月,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在2030年碳达峰,在2060年碳中和,这是一份巨大担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碳中和的达成需要节能减排,还需要负排放技术和增加生态、地质碳汇。能源结构的调整和CCUS等负排放技术的发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亟需要调查和研究生态和地质碳汇的现状并且增加碳汇潜力。全球范围的碳汇清查主要依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而国家级别的区域碳汇清查目前还是一个难点。黄土高原是最早起步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目前,黄土高原区域的碳汇调查和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基于国家“双碳”战略需要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笔者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回溯黄土高原的碳汇调查研究成果,总结黄土高原区域碳汇评估的方法体系,包含有机碳汇系统和无机碳汇系统。其中,有机碳汇系统包含有机质碳储量子系统和生态碳汇子系统的研究;无机碳汇系统主要包含碳酸盐碳汇系统和硅酸盐碳汇系统。在此基础上,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提出黄土高原碳汇调查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中和 生态 农田土壤 无机碳汇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碳封存研究进展与设计应用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绥 邵信洋 李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9-116,共8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素,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研究,从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可持续建筑探索设计实践出发,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混凝土固碳原理、无机碳汇材料...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要素,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研究,从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可持续建筑探索设计实践出发,对绿色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混凝土固碳原理、无机碳汇材料发展等角度,探讨固碳型混凝土与无机材料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及可行性,并对未来固碳型建筑界面设计方法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汇材料 混凝土建筑 吸收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