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无思”与“思无邪”——苏轼对于“思无邪”的独特阐释 被引量:5
1
作者 程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5,共8页
孔子以一句"思无邪"来概括整部《诗经》,这样的概括使后世争讼不断。苏轼对于"思无邪"作出了很独特的阐释,他在《论语说》一系列诗文中以《周易.系辞传》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 孔子以一句"思无邪"来概括整部《诗经》,这样的概括使后世争讼不断。苏轼对于"思无邪"作出了很独特的阐释,他在《论语说》一系列诗文中以《周易.系辞传》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对于苏轼的解释,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这也是洛蜀党争中的主要思想差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无邪 无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余性到无思性:论根本恶的平庸 被引量:4
2
作者 陈高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6-63,共8页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关切。根本恶指的是极权主义尤其是集中营的暴行,突显的是"多余性";恶之平庸所描述的是艾希曼这个作恶者的形象,突出的是"无思性"。此外,在理论层面上,阿伦特对恶的理解是在与康德争辩,她先是对"根本恶"作出了不同于康德的理解,然后又以"恶之平庸"取代了康德在探究恶的产生上的理解。然而,在走出恶之平庸的路径选择上,阿伦特回到了康德的启蒙精神,强调思考是人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多余性 恶之平庸 无思 阿伦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无思”的质询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海英 《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4期16-19,共4页
何谓教育“无思” ?缘何教育“无思” ?教育“无思”之后果如何 ?“有思”教育何以可能 ?
关键词 无思 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思的审美倾向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之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6,共4页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 人类思想有高峰与低谷之分,现代思想为其低谷期。低谷并非无价值,而是人类生存、人类思想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状态我们表述为无思。无思是人类身体适宜性的最佳状态之一,所形成的是人类身体的适应性和自动。能够表现无思的只能是身体审美,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之一。无思的审美以其潜在愉悦性和抽象形式性消解着现代意识异化和现实重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无思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灌输与道德无思 被引量:1
5
作者 傅金兰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灌输 道德无思 价值探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思 偏思 浅思——存在于解题过程中不到位的三种现象
6
作者 陈荣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高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7,共3页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它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再思考,不仅仅是对数学解题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数学解题后的反思一直是数学学习...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它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的再思考,不仅仅是对数学解题学习的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数学解题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数学解题后的反思一直是数学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创造学习,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但是在平常的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些教师比较普遍地存在无思、浅思和偏思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解题过程 无思 数学学习活动 再创造学习 解题活动 数学维活动 弗赖登塔尔 数学教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无思也 无为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与于此
7
作者 小易 《科技智囊》 2010年第10期69-69,共1页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关于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比较推崇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的解释:正义曰:"易无思也,无为也"者,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
关键词 无思 无为 《周易正义》 孔颖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电子媒介对“无思”时代的生产及其教育消解
8
作者 刘爽 《科教文汇》 2014年第25期23-24,共2页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电子媒介以图像为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娱乐性的,以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着整个人类的生活,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电子媒介以图像为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娱乐性的,以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着整个人类的生活,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无思"时代的到来。面对这种"无思"的普遍潮流,我们的教育要逆流而上,扭转错误的媒介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挽狂澜,使人们早日走出"无思"的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无思 时代 娱乐至上 媒介意识对话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无思”的质询
9
作者 傅金兰 井常琳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5年第9期9-12,共4页
道德无思表面上是一种对道德的漠视,深层次上则是一种责任的缺失。道德无思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道德无思有其广泛的社会根源,如电子媒介对道德思考的钝化、官僚体系对道德思考的束缚、迷信权威对道德思考的蒙蔽等。道德教育不能无思... 道德无思表面上是一种对道德的漠视,深层次上则是一种责任的缺失。道德无思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现象,道德无思有其广泛的社会根源,如电子媒介对道德思考的钝化、官僚体系对道德思考的束缚、迷信权威对道德思考的蒙蔽等。道德教育不能无思,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媒介意识,树立正确的示范榜样等方面来抵御道德无思的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无思 道德教育 道德冷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坠入“无思”的深渊——思维的极限与极限的思维
10
作者 孙红娟 《兰州学刊》 2004年第2期60-62,共3页
极限就好比所有无法靠科技手段达到的存在者 ,或者直接指向永恒存在的造物主。思维的极限是指主体人自身思维的限度。而极限的思维则是对永恒存在探索的限度。这两种限度的存在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证明。
关键词 极限 无思 奉普慈特慈 真主 信仰 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伦特无思之恶理论及其价值的思考
11
作者 张永 龙红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8期37-39,43,共4页
批判邪恶是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鲜明主题及其逻辑线索。阿伦特以"根本之恶"来界定德国纳粹体制邪恶,以"平庸之恶"来对应纳粹个体邪恶,勾勒了纳粹邪恶的两个面向。无思的"平庸之恶"提出,支撑了&qu... 批判邪恶是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的鲜明主题及其逻辑线索。阿伦特以"根本之恶"来界定德国纳粹体制邪恶,以"平庸之恶"来对应纳粹个体邪恶,勾勒了纳粹邪恶的两个面向。无思的"平庸之恶"提出,支撑了"根本之恶"悬空的逻辑,架构了无思之恶理论。它的产生不仅厘定了德国纳粹主义与其参与者的罪责,也促使阿伦特于其批判中形成了反抗无思之恶理论,希冀恢复人的思考、意志与判断能力来抵制邪恶,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人与人构建的人类复数性的空间。同时,通过阿伦特阐释与探寻邪恶现象与存在,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无思之恶 理论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积极行动的旁观者拯救无思的存在——基于阿伦特对大众的思考
12
作者 涂瀛 《阴山学刊》 2018年第6期76-81,共6页
阿伦特认为大众的先天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无思的存在,在思与行的能力都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大众更适合作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存在,在复数性和多样性的人对共同世界的共通感知中实现积极生活的可能。阿伦特关于大众的思考对于当下应对虚无... 阿伦特认为大众的先天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无思的存在,在思与行的能力都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大众更适合作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存在,在复数性和多样性的人对共同世界的共通感知中实现积极生活的可能。阿伦特关于大众的思考对于当下应对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对大众社会的冲击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大众 无思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政治与道德之间——汉娜·阿伦特“无思”概念探析
13
作者 周毅 《天府新论》 2019年第6期85-94,共10页
“无思”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其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脱胎于阿伦特对极权政治之恶的考查,反映了人的“多余性”,后来被阿伦特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问题。在道德层面,“无思”意味着个人道德... “无思”是汉娜·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的核心,也是贯穿其晚年思考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脱胎于阿伦特对极权政治之恶的考查,反映了人的“多余性”,后来被阿伦特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问题。在道德层面,“无思”意味着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缺失。在政治层面,“无思”意味着盲目的服从。而思考活动作为人回避恶、参与公民不服从的必要条件,能帮助人重获精神和政治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平庸之恶 无思 公民不服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羊人》中的“无思观看”
14
作者 王娅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21-25,共5页
20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用异名写作方式,以阿尔伯特·卡埃罗之异名创作出的诗集《守羊人》始终突出“无思观看”这一观念。这种“无思观看”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理论和庄子的“审美虚... 20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用异名写作方式,以阿尔伯特·卡埃罗之异名创作出的诗集《守羊人》始终突出“无思观看”这一观念。这种“无思观看”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理论和庄子的“审美虚静观”思想。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这种无思观看方式映现出了诗人心灵的二重性:创作过程中的悲观主义倾向,对现实苦难和生命悲剧意识审美超越的强烈渴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南多·佩索阿 阿尔伯特·卡埃罗 《守羊人》 无思观看 审美直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思”“无待”的人生境界──苏轼处世思想与心路历程
15
作者 张吉珍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1-22,共2页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思" "无待" 人生境界 苏轼 处世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伦斯的“无思想准备”
16
作者 张庆枝 《物理教学探讨(高中学生版)》 2009年第11期34-34,共1页
1933年,当约里奥·居里夫妇研究用α粒子轰击铅核时.发现铅衰变成为具有15个质子的磷核的不稳定同位素,并很快衰变,放出1个正电子并生成硅:并且当α粒子停止轰击时.铅核还在继续衰变,这就是人工放射性。约里奥·居里夫妇... 1933年,当约里奥·居里夫妇研究用α粒子轰击铅核时.发现铅衰变成为具有15个质子的磷核的不稳定同位素,并很快衰变,放出1个正电子并生成硅:并且当α粒子停止轰击时.铅核还在继续衰变,这就是人工放射性。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4年1月15日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并由此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无思 诺贝尔化学奖 同位素 衰变 正电子 放射性 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思悔认罚的惩戒风险及教育应对
17
作者 翟毅斌 《少年儿童研究》 2023年第2期76-83,共8页
良知是思悔的道德起源,思悔是认罚的必要条件。无思悔认罚的出现不仅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也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初心,异化出无诚意的“两面人”,最终令教育惩戒陷入又一轮困窘之境。无思悔认罚缘于认罚的权力敬畏属性、教师缺... 良知是思悔的道德起源,思悔是认罚的必要条件。无思悔认罚的出现不仅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也从根本上偏离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初心,异化出无诚意的“两面人”,最终令教育惩戒陷入又一轮困窘之境。无思悔认罚缘于认罚的权力敬畏属性、教师缺乏辨别意识、激励机制的偏航风险以及个体内心的隐秘性难于查究等因素。需要对作为认罚构件的思悔进行规制,强化认罚真诚性的辨识,突破其识别困境,完善儿童的多元沟通机制,对认罚的心理动因进行道德干预,实现教育惩戒的人性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思 认罚 教育惩戒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无思”的解蔽: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哲学寻绎
18
作者 唐亮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4-38,50,共6页
技术与教育的“交际”始终黏腻,技术的强势生产使得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几近成为教育领域变身先进的“灵符”。技术的“无思”遮蔽,建构了这种虚华的真实。前技术教育概念的红利逐渐消退,虚拟教研室临危受命,再成教育新宠。技术的“... 技术与教育的“交际”始终黏腻,技术的强势生产使得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几近成为教育领域变身先进的“灵符”。技术的“无思”遮蔽,建构了这种虚华的真实。前技术教育概念的红利逐渐消退,虚拟教研室临危受命,再成教育新宠。技术的“无思”是哲学思想的传习漏洞,置身技术主场的时代语境,重新审读技术与教育、技术与人、人与教育的哲学关涉,是解蔽技术“无思”假象的必经之途,也是预防虚拟教研室建设复陷语言游戏泥泽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无思 教育 虚拟教研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思的普遍性与个体的选择及其责任——从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的无思性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孔明安 王雅俊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平庸之恶是阿伦特在反思纳粹暴行时提出的现代恶的一种新形态。阿伦特将平庸之恶的出现归因于社会大众普遍陷入无思状态而造成的集体道德崩溃与沦丧。然而,从伦理行为的思与行的辩证关系看,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分析虽然直击要害,但却存... 平庸之恶是阿伦特在反思纳粹暴行时提出的现代恶的一种新形态。阿伦特将平庸之恶的出现归因于社会大众普遍陷入无思状态而造成的集体道德崩溃与沦丧。然而,从伦理行为的思与行的辩证关系看,阿伦特对平庸之恶的分析虽然直击要害,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她主要是从“知”或“思”的层面来分析纳粹之恶,而没有从伦理之“行”的维度进行分析。针对以艾希曼为代表的纳粹之恶,仅仅从无思的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无思的道德反思难以解释纳粹德国的制度之恶以及恶之代理人(艾希曼)的伦理责任,也不能探索与剖析奥斯维辛事件的真正面目,这也是阿伦特在提出平庸之恶后招致众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虽然触及了纳粹制度之恶的无思的普遍性维度,但却极易遮盖道德个体行为的责任与行动,从而将道德之恶这一复杂问题简单化和平面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阿伦特对纳粹之恶的伦理反思更接近康德主义的普遍性之思,而远离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伦理主体的责任与行动。后现代主义伦理学家赫勒和鲍曼将平庸之恶追溯至个体的道德行为及其责任的哲学反思则弥补了阿伦特无思的平庸之恶的思维缺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推进当代伦理学有关恶的哲学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庸之恶 无思 伦理 责任
原文传递
论技术哲思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其荣 李永红 《河池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10,共6页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 人们对技术的哲思经历了“无思之思”、“有思之思”和“反思之思”三个阶段。“无思之思”是哲学史中对技术的不显眼的、零散的思考;“有思之思”是自技术哲学诞生以后,逐渐形成的对技术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思考;“反思之思”是对于技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昭示了当代技术哲学发展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 无思 技术哲学 经验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