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育与华人子女的族群身份认同研究——以格拉斯哥为例 |
王乐
|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2
|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 |
庞金友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3
|
|
3
|
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 |
菅志翔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1
|
|
4
|
家庭背景、族群身份与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基于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
谢作栩
杨倩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5
|
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
巫达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5 |
8
|
|
6
|
解构话语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化政治——以路易莎的《少数的法则》为中心之讨论 |
雷勇
陈斌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7
|
社会历史、宗教生活与族群身份的建构——以黔西北穿青人为例 |
雷勇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8
|
国家构建中的族群身份转换——以保安族为例 |
菅志翔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9
|
族群社会化:族群身份生成的社会机制 |
刘红旭
|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0
|
族群身份的论述:石门坎花苗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 |
张慧真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1
|
族群身份的异域断裂与自反延续——以缅甸在昆商人为例 |
马翀炜
贾超芝杉
|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2
|
族群身份与作品解读:论清代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 |
詹颂
|
《曹雪芹研究》
|
2016 |
3
|
|
13
|
时空视角下中国撒拉族的族群身份建构 |
范小青
张世超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1
|
|
14
|
论部落时代艺术在族群身份建构与识别过程中的意义——以百濮为例 |
李世武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5
|
作者的主体意识及族群身份建构 |
薛敬梅
|
《普洱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6
|
族群身份、资本治理与现代国家的领导权-以东南亚地区为视域 |
傅景亮
|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7
|
试论“三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学生族群身份构建 |
郑宇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8
|
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学镜像 |
马睿
|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9
|
华人移民Up主的族群身份展演与反响——基于b站有关视频的话语分析 |
黎相宜
朱荟岚
|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
2022 |
5
|
|
20
|
尼泊尔马德西人的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 |
何朝荣
|
《南亚东南亚研究》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