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与华人子女的族群身份认同研究——以格拉斯哥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乐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90,共10页
教育(环境)是影响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华人子女的族群身份认同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认知及其学习倾向三个方面。根据尤巴的"三阶段说"和芬尼的"六因素理论",从学校教学目的、学校教学内容和方... 教育(环境)是影响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华人子女的族群身份认同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认知及其学习倾向三个方面。根据尤巴的"三阶段说"和芬尼的"六因素理论",从学校教学目的、学校教学内容和方式、学业表现、家庭教育方式与内容、家长期待与重视度、个人文化倾向、社会交往意识和个人族群身份期待八个维度编制调查工具,以格拉斯哥为调研地域,选择50名学生发放问卷,并针对6名家长和5名学生开展深度访谈,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得出三点结论:其一,学校教育预设的开放价值未能真正观照华人学生的族群身份认同;其二,家庭教育在浓郁的"华夏根"的情节中谨慎地引导子女觉识并形成族群身份;其三,在中等程度的认知与学习倾向中,华人子女未表现出明显的华夏族群身价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子女 族群身份 族群身份认同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当代论争 被引量:53
2
作者 庞金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 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西方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概念,重申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族群权只是一种特殊的公民权。族群身份内含认同与差异两个方面的张力:族群认同关注族群的文化归属,尊重并承认族群认同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族群差异侧重族群的权利取向,过分强调族群差异与过分忽略同样不利于国家认同。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一元文化论和消极国家观,多元文化主义主张差异政治、多元文化和积极国家,倡导“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族群与国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身份 族群差异 国家认同 公民身份 多元文化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菅志翔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4,共4页
仪式既是民间社会建构和维持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族群性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不仅使群体联系得以世代相传,而且也使个人... 仪式既是民间社会建构和维持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族群性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不仅使群体联系得以世代相传,而且也使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随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调整。从保安族在民间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各种仪式里的民族表达中,可以透视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某种社会心理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庆典 族群身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背景、族群身份与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基于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作栩 杨倩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基于对云南省13所高校560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共同影响哈尼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但... 基于对云南省13所高校560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对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群体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背景与族群身份共同影响哈尼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但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控制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白族子女更容易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哈尼族子女获得本科教育机会则相对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机会 家庭背景 族群身份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巫达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族"作为他们的族群身份的愿望;丙队来自一个跟彝族杂居的村子,他们采取了融合尔苏舞蹈和彝族式舞蹈作为他们的参赛舞蹈,丙队同样用舞蹈形式表达了不愿介入甲队和乙队两个舞蹈队编导们所表达的族群身份抉择"对决",而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形式来参与这个活动。本文认为这种用舞蹈形式表达不同的族群身份的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可以由此看到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生和发展的起因和走向。从现实意义上看,通过这个小个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企图掩盖或刻意忽略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性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潭,从而影响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文化多样性 族群身份表述 艺术人类学 尔苏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话语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化政治——以路易莎的《少数的法则》为中心之讨论 被引量:3
6
作者 雷勇 陈斌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0-44,共5页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身份与文化政治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予以关注并重点解构的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通过以路易莎的《少数的法则》为中心之讨论,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与族群等复杂问...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族群身份与文化政治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予以关注并重点解构的研究内容之一。文章通过以路易莎的《少数的法则》为中心之讨论,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与族群等复杂问题进行研究时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最后还提出了国内研究者对于西方的这种研究,需要一种严肃而理性的"反思性研究",以此来回应其学术解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族群身份 文化政治 苗族 路易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宗教生活与族群身份的建构——以黔西北穿青人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雷勇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6,共6页
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 本文通过对黔西北穿青人的社会历史、宗教生活和族群身份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认为穿青人族群身份的变动过程,是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其中包含了族群之间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整合的关系,是多重因素建构的结果。此间所蕴含的逻辑、机制、模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观念形态,无疑为我们深刻理解族群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青人 族群身份 社会建构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构建中的族群身份转换——以保安族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菅志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91,共7页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 将以保安族为例 ,尝试探讨国家建构过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发生的变化 ,并认为民族(minzu)是中国特有的介于传统族群与现代国民身份之间的本土概念。“民族”(nation)不是本土概念 ,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并不具备民族身份 (neithernationalitynorminzu)。这种身份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深入社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身份 国家构建 民族 保安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社会化:族群身份生成的社会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红旭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6,共6页
族群社会化是族群成员从先天获得的自在族群身份,经由一系列社会机制建构族群意识,进而强化为自为族群身份——族群认同的过程。语言、服饰、仪式和权利构成的族群社会化维度中,族群标签的先赋性被动获得,族群意识的主动觉醒,族群认同... 族群社会化是族群成员从先天获得的自在族群身份,经由一系列社会机制建构族群意识,进而强化为自为族群身份——族群认同的过程。语言、服饰、仪式和权利构成的族群社会化维度中,族群标签的先赋性被动获得,族群意识的主动觉醒,族群认同的强化成型,贯穿了个体与社会多向度互动。族群身份从字面走向心灵的社会化历程,既有情感性,亦不乏工具性,可以提供理解族群身份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社会化 族群身份 族群意识 族群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身份的论述:石门坎花苗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慧真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3,共6页
探讨了贵州石门坎第一代的花苗知识分子 ,如何在 2 0世纪面对西方传教士、国民政府和当地的强势族群时 ,通过教育的途径 ,建构其族群身份 ,并从中为花苗族群获取更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资源和权力。从中反映出族群精英如何在历史中对... 探讨了贵州石门坎第一代的花苗知识分子 ,如何在 2 0世纪面对西方传教士、国民政府和当地的强势族群时 ,通过教育的途径 ,建构其族群身份 ,并从中为花苗族群获取更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资源和权力。从中反映出族群精英如何在历史中对个人和族群作出抉择的艰难历程 ,并指出族群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进行协商和抗争、分化和整合、响应和调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花苗 族群群英 族群身份建构 民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身份的异域断裂与自反延续——以缅甸在昆商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翀炜 贾超芝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59,共8页
受缅甸国内族群身份政治性分类的影响,在中国昆明市拥有缅族、罗兴伽人、华裔以及掸族等不同族群身份的缅甸商人群体,无论是在商业经营、宗教生活,还是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实践策略。建立社会网络方式的差异既是具有不同族群身... 受缅甸国内族群身份政治性分类的影响,在中国昆明市拥有缅族、罗兴伽人、华裔以及掸族等不同族群身份的缅甸商人群体,无论是在商业经营、宗教生活,还是政治认同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实践策略。建立社会网络方式的差异既是具有不同族群身份的商人身处异域应对市场风险的适应性表征,也是其国内身份政治影响的自反性结果。商人身份的差异性使现实社会中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互嵌性在贸易活动中得到不同形式的体现。优先保障主体族群的身份政治及相应的政治修辞手段使得历史留存在人们身上的社会文化烙印不会因为人的流动而轻易消失,族群间和谐共存的基石也必然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身份 缅甸商人 社会网络 自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身份与作品解读:论清代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詹颂 《曹雪芹研究》 2016年第1期78-94,共17页
八旗人士是清代《红楼梦》评论的开创者,其评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八旗兴衰史及《红楼梦》传播史,清代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八旗的盛衰及其族群意识在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中打... 八旗人士是清代《红楼梦》评论的开创者,其评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八旗兴衰史及《红楼梦》传播史,清代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八旗的盛衰及其族群意识在八旗人士的《红楼梦》评论中打上了历史烙印。评论者在八旗群体中的归属与处境、自身与家族的经历、本人的族群意识亦影响到他们对《红楼梦》的态度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评论 八旗人士 族群身份 族群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视角下中国撒拉族的族群身份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小青 张世超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88-92,共5页
中国撒拉族的先民们约800年前从中亚迁徒至青海地区,成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几百年中,撒拉族经历了从历史上的客居者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再到当今认同“一带一路”上跨境文化身份的过程。转换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中国撒拉族的先民们约800年前从中亚迁徒至青海地区,成为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几百年中,撒拉族经历了从历史上的客居者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再到当今认同“一带一路”上跨境文化身份的过程。转换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受到具体的时空条件的制约,从元、明、清到近代再到新中国以及当下,内外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迁,撒拉族人的生活实践也不断变动,本文选择历史资料分析法与深度访谈的方法从时空视角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视角 撒拉族 族群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部落时代艺术在族群身份建构与识别过程中的意义——以百濮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世武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30-136,共7页
艺术可以是某一族群用以建构族群身份的方式;他者则可以根据某一族群创造的艺术,对其族群身份进行定性,并贴上标签,使艺术成为族群识别的标志性符号。艺术人类学对此类具有建构和识别族群身份功能的艺术进行研究,就是要从局内人和局外... 艺术可以是某一族群用以建构族群身份的方式;他者则可以根据某一族群创造的艺术,对其族群身份进行定性,并贴上标签,使艺术成为族群识别的标志性符号。艺术人类学对此类具有建构和识别族群身份功能的艺术进行研究,就是要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视角,分析艺术在识别和建构过程中隐含的文化心理及其成因。从异文化自身的角度分析艺术,并建立完整的异文化中艺术的知识谱系,从而避免对他者艺术的忽视、误读和偏见;从特定历史语境中他者的角度,分析其记录、解读异域艺术的方式,可以窥见异域艺术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所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落时代 艺术 族群身份 识别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的主体意识及族群身份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敬梅 《普洱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2-74,共3页
文学创作与作者的主体意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多民族国家的文学活动中,作者的族群身份对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表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民族文学 族群身份 主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身份、资本治理与现代国家的领导权-以东南亚地区为视域
16
作者 傅景亮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2,共7页
东南亚地区族群众多,族群间关系复杂,在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中,由哪个族群拥有现代国家的领导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外来的现代性的扩展造成了东南亚地区的族群普遍面临生存、认同和整合危机,族群的发展问题尤为紧迫。在这种情况... 东南亚地区族群众多,族群间关系复杂,在现代国家的构建过程中,由哪个族群拥有现代国家的领导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外来的现代性的扩展造成了东南亚地区的族群普遍面临生存、认同和整合危机,族群的发展问题尤为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资本方式、价值和制度的发展促使族群身份向民族身份转换,为现代国家的建构提供了民族动力。主体族群恰恰是在族群整合过程中、现代资本治理中居于优势地位的族群,其对国家领导权的要求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族群身份 资本治理 现代国家 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三语教育”与少数民族学生族群身份构建
17
作者 郑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04-105,151,共3页
"三语教育"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构建族群身份的视角出发,旨在以语言教学为载体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思想交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塑造开放的民族心态。
关键词 三语教育 族群身份 保罗·鲍威 民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族群身份与文学镜像
18
作者 马睿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4,共4页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和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极具洞察力,但其文化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种族政治与资本主义扩张之本质关系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因此对之进行了再批判,在当代语...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分析和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及其延续至今的影响,极具洞察力,但其文化主义倾向导致了对种族政治与资本主义扩张之本质关系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后殖民理论因此对之进行了再批判,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才是产生种族政治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后殖民理论 族群身份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移民Up主的族群身份展演与反响——基于b站有关视频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黎相宜 朱荟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1-10,共10页
论文聚焦于华人移民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视频,以及中国民众发表的弹幕点评,对它们进行话语分析与“过程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祖籍国网络媒体成为散居者进行族群身份展演、向祖籍... 论文聚焦于华人移民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视频,以及中国民众发表的弹幕点评,对它们进行话语分析与“过程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祖籍国网络媒体成为散居者进行族群身份展演、向祖籍国民众寻求情感支持的媒介之一。华人移民在自制视频中运用话语型构,展示自身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见证、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祖籍国民众在观看展演后与移民展开话语互动,对移民所主张的族群身份进行表态,进而深化了自身对民族国家文化与经济的自觉意识。华人移民的这种族群身份展演不仅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策略,更反映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与身份意识,为我们理解网络化时代散居者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移民 族群身份展演 话语型构 视频网站 哔哩哔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泊尔马德西人的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朝荣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2年第3期108-122,156,157,共17页
尼泊尔南部平原的马德西人是近两百年来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北方邦等)进入的印度教移民群体,约占全国人口的20%,其语言、宗教、种姓、习俗和亲属关系等都具有跨境特征。作为一个有着印度血统、人口众多、内部构成复杂、外部影响因素... 尼泊尔南部平原的马德西人是近两百年来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北方邦等)进入的印度教移民群体,约占全国人口的20%,其语言、宗教、种姓、习俗和亲属关系等都具有跨境特征。作为一个有着印度血统、人口众多、内部构成复杂、外部影响因素众多的大型族群,马德西人长期以来受到以山区卡斯人为首的主流群体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制,其政治参与度低,族群意识淡漠,国家认同缺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尼泊尔民主制度的恢复和重建,长期被压制的民族主义迅速得到释放,马德西人的族群意识不断强化,族群身份建构和族群认同加速,在与主流群体的抗争中掀起三次大规模的“马德西运动”,提出要与山区卡斯人享有广泛的平等权、建立马德西自治邦、实行联邦制、共和制、比例选举制、放宽马德西人入籍条件以及语言平等权等主张,给尼泊尔国内的制宪进程和政治稳定造成很大影响。随着尼泊尔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推进,马德西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发生冲突,在要求独立成邦的基础上甚至出现了公然要求“独立”的马德西独立运动,致使尼泊尔处在国家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 马德西人 族群身份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