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法尧 冯敏山 朱立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方法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 目的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方法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采集C1节段、C1/C2间隙节段、C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2椎体下缘、C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结果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2椎体上1/3处。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旋转极限体位 椎动脉 管腔 CT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夸克物质体粘滞系数与脉冲星的极限旋转
2
作者 刘正春 康缈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7-9,共3页
本文通过对致密夸克物质体粘滞的研究,发现奇异夸克物质体粘滞系数比相应核物质大2-3个量级,从而推得 脉冲星旋转可达500-700Hz。这与观测数据很好地相符,说明脉冲星本质上可能是夸克星或包含夸克物质的中子星。
关键词 奇异夸克物质 体粘滞 脉冲星 旋转极限 粘滞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转台式五轴机床后置处理中的最优选解问题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代星 熊蔡华 丁汉 《装备制造技术》 2012年第2期10-12,共3页
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双解选择与机床非依赖旋转轴行程极限的后置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选择合理的首行刀位解和最短行程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选解不当造成的碰撞和超程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后置处理软件模块,成功应用于燃油机叶轮的加... 提出了一种同时考虑双解选择与机床非依赖旋转轴行程极限的后置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选择合理的首行刀位解和最短行程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因选解不当造成的碰撞和超程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后置处理软件模块,成功应用于燃油机叶轮的加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置处理 旋转极限 选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旋转相关极限体位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法尧 赵树森 朱立国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使用多普勒超声评价颈部旋转相关极限体位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对40个健康成人年龄在19~21岁(平均20.2岁),分别在颈部中立位、同侧旋转极限,同侧屈曲旋转极限,同侧后伸旋转极限,对侧旋转极限,对侧屈曲旋转极限,对侧后伸旋转极... 目的:使用多普勒超声评价颈部旋转相关极限体位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对40个健康成人年龄在19~21岁(平均20.2岁),分别在颈部中立位、同侧旋转极限,同侧屈曲旋转极限,同侧后伸旋转极限,对侧旋转极限,对侧屈曲旋转极限,对侧后伸旋转极限,卧位,卧位同侧旋转极限,卧位对侧旋转极限等体位下进行椎动脉的流速,管径多普勒超声测量。测量椎动脉位于颈3~4节段,血流量和总血流量通过计算获得,总血流量为同一体位下双侧椎动脉流量和。对包括椎动脉流速,管径,流量及颈部活动角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后伸旋转极限体位的总血流量大于立位旋转极限位,屈曲旋转极限位,卧位旋转极限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立位比较,旋转极限位和屈曲旋转极限位时,对侧椎动脉血流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旋转极限位同侧椎动脉流速,管径均增加,屈曲旋转极限位同侧仅管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不同的旋转相关极限体位对椎动脉血流产生不同的影响,后伸旋转极限位可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极限旋转体位 椎动脉血流
原文传递
汽车悬架弹簧用60SiCrV7钢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龚梦强 汪开忠 +3 位作者 尹德福 张晓瑞 丁雷 姜婷 《热处理》 CAS 2021年第6期11-15,共5页
60SiCrV7钢可用作高强度汽车悬架弹簧。采用φ6mm×91mm试棒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60SiCrV7钢进行了热模拟试验以获得CCT曲线,研究了60SiCrV7钢的奥氏体晶粒度随加热温度的变化,目的是确定钢的淬火温度范围;对60SiCrV7钢... 60SiCrV7钢可用作高强度汽车悬架弹簧。采用φ6mm×91mm试棒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60SiCrV7钢进行了热模拟试验以获得CCT曲线,研究了60SiCrV7钢的奥氏体晶粒度随加热温度的变化,目的是确定钢的淬火温度范围;对60SiCrV7钢进行了890℃油淬和200~600℃回火,随后检测了钢的拉伸性能和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结果表明:60SiCrV7钢合适的淬火温度为850~950℃;890℃保温30min油冷随后385℃回火90min水冷的60SiCrV7钢抗拉强度达2107MPa,屈服强度1934MPa,断后伸长率10%,断面收缩率48%,旋转弯曲疲劳极限达97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SiCrV7弹簧钢 CCT曲线 奥氏体晶粒 热处理 旋转弯曲疲劳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Cr17Ni1双相不锈钢室温旋转弯曲疲劳性能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良 雍岐龙 +2 位作者 梁剑雄 王长军 杨志勇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77,共4页
在应力比R=-1,转速为5 000r/min和室温环境下测试了1Cr17Ni1双相不锈钢光滑旋转弯曲疲劳试样和缺口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的数据,得到了2种试样的S-N曲线。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2种试样的断口形貌,研究了1Cr17Ni1双相不锈钢高周疲劳特... 在应力比R=-1,转速为5 000r/min和室温环境下测试了1Cr17Ni1双相不锈钢光滑旋转弯曲疲劳试样和缺口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的数据,得到了2种试样的S-N曲线。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2种试样的断口形貌,研究了1Cr17Ni1双相不锈钢高周疲劳特性。结果显示,光滑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的疲劳极限为320MPa,其疲劳裂纹萌生于试样的表面;缺口旋转弯曲疲劳试样的疲劳极限为137MPa,其裂纹源萌生于缺口处。经计算得到1Cr17Ni1双相不锈钢的缺口敏感系数为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7Ni1双相不锈钢 S-N曲线 旋转弯曲疲劳极限 疲劳缺口敏感系数
原文传递
Further Support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Limit on Photon Mass Given by the Rotating Torsion Balance Experiment
7
作者 刘琳霞 邓罡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9期415-418,共4页
We consider there is a vacancy in the plasma in the solar system,and calculate the vector potential produced by the magnetic field frozen in the plasma.The result shows that,in the vacancy,the vector potential produce... We consider there is a vacancy in the plasma in the solar system,and calculate the vector potential produced by the magnetic field frozen in the plasma.The result shows that,in the vacancy,the vector potential produced by the magnetic field frozen in the plasma is much less than the large scale cosmic vector potential.This means if our earth is in such a vacancy,the total vector potential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dominated by the cosmic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l,which gives a further support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limit on photon mass given by rotating torsion balance experiment [Phys.Rev.Lett.90(2003) 0818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n rest mass torsion balance experiment cosmic magnetic vector potenti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