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绿风”诗卷时期的朦胧诗与新边塞诗 |
胡新华
王红星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2
|
新边塞诗流变概观 |
彭金山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0 |
7
|
|
3
|
新边塞诗:未完成的经典化 |
艾翔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4
|
“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 |
高波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5
|
|
5
|
新时期中国诗坛的西部坐标——论新边塞诗文学史方位 |
艾翔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
6
|
论新边塞诗的语言风格 |
黄齐光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7
|
新边塞诗的开拓者闻捷及其代表作 |
夏冠洲
|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3
|
|
8
|
一支深情的长箫——论新边塞诗婉约派代表诗人李瑜的诗歌 |
夏冠洲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9
|
“新边塞诗”的由来及其诗体之辩 |
唐翰存
|
《西部文艺研究》
|
2022 |
1
|
|
10
|
历史与文化视野下的新边塞诗 |
艾翔
|
《新疆社科论坛》
|
2012 |
1
|
|
11
|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体验——杨牧的新边塞诗片论 |
胡新华
周呈武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12
|
与边塞大漠的心物共鸣——杨牧新边塞诗的抒情特征之一 |
李科平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3
|
试析新旧体碰撞下的东北第二代新边塞诗——以王子江作品为视角 |
郎晓梅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4
|
论杨牧新边塞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
黄晓东
|
《新疆社科论坛》
|
2009 |
0 |
|
15
|
论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新边塞诗 |
胡新华
周呈武
|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6
|
神奇的土地,真切的诗情——论杨牧新边塞诗的文化根基与研究现状 |
李科平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1 |
0 |
|
17
|
新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古今诗歌比较研究之七 |
杨景龙
|
《殷都学刊》
|
1999 |
1
|
|
18
|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 |
张秋格
|
《菏泽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9
|
论新边塞诗的兴起及其艺术风格 |
郑兴富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
4
|
|
20
|
论新边塞诗 |
姚万生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