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民事诉讼法对金融审判的积极影响及其推进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湖勇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0-65,共6页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金融审判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改进有利于提高金融审判的诉讼效率,而对调解等非诉讼机制的优先使用则有利于争议双方关系的维持,共担风险,共度难关。同时,民事审前程序的新规定有利于...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金融审判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改进有利于提高金融审判的诉讼效率,而对调解等非诉讼机制的优先使用则有利于争议双方关系的维持,共担风险,共度难关。同时,民事审前程序的新规定有利于实现其功能和价值的转变,为金融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和相互配合提供法律依据。但是,由于有关法律规定的原则性,需要制定相关司法解释予以具体化,以增强可操作性,由此修改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金融审判 效率 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民事诉讼法框架下的小额诉讼程序
2
作者 王琳 高洪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民事诉讼法的诸多亮点之一便是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小额诉讼程序。新法颁布实施前后,我国小额诉讼...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民事诉讼法的诸多亮点之一便是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小额诉讼程序。新法颁布实施前后,我国小额诉讼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体现了该程序设置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其还有很广阔的制度设计空间。2011年3月以来小额速裁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对于继续完善我国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立法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诉讼程序 新民事诉讼法 小额速裁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视域下证据收集制度的完善
3
作者 曹路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6期36-38,共3页
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开始实施,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使得证据收集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其原则性的规定仍被冠之以难操作、难实践之名。在新形势下,一个完善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首先,要建立在对于我国法律与国情的... 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开始实施,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使得证据收集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总的来说其原则性的规定仍被冠之以难操作、难实践之名。在新形势下,一个完善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首先,要建立在对于我国法律与国情的深刻了解之下;其次,要正确定位证据收集制度的基础模式;再次,要坚持证据收集制度的根本原则;最后,再讨论证据收集的各项程序,使得具体规定得以完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证据收集 证据模式 程序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民事诉讼法对起诉状的修改
4
作者 颜研生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7-58,99,共3页
修改前的起诉状难以符合起诉的法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一定程度上造成起诉难问题。新《民事诉讼法》从区分当事人身份、增减当事人身份事项、增加电子证据、采用电子送达等方面对起诉状的制作与应用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起诉状降低了起... 修改前的起诉状难以符合起诉的法定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一定程度上造成起诉难问题。新《民事诉讼法》从区分当事人身份、增减当事人身份事项、增加电子证据、采用电子送达等方面对起诉状的制作与应用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起诉状降低了起诉门槛,提高了形式审查效率,有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对我国民事立案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起诉状 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兼评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 被引量:1
5
作者 成慧 《知识经济》 2013年第14期27-27,共1页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但是该规定却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应从其概念入手,并对撤销之诉法律适用的解读及其相关配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第三人撤销之诉 新民事诉讼法 案外第三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法院诉前证据保全 被引量:1
6
作者 戴党平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1-56,共6页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前证据保全,我国证据保全制度日趋体系化。然而,涉及诉前证据保全的各规范性文件在管辖、申请要件、担保问题上的规定却不一致;其程序设置、保全证据的效力也不明确,还存在... 2012年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法院对于一般民事案件的诉前证据保全,我国证据保全制度日趋体系化。然而,涉及诉前证据保全的各规范性文件在管辖、申请要件、担保问题上的规定却不一致;其程序设置、保全证据的效力也不明确,还存在将证据保全与民事保全相混同的问题。为此,应当转变理念,凸显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统一立法规定,确立证据保全制度的独立地位,加强程序保障,明确保全证据的效力,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诉前证据保全 保全证据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下小额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思考
7
作者 孙龙江 魏娜 《人民法治》 2023年第1期38-41,共4页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推进案件繁简分流”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正重点完善小额诉讼程序,进一步推动了小额诉讼程序的现代化进程。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应当在寻求公正与效率最佳结...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推进案件繁简分流”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正重点完善小额诉讼程序,进一步推动了小额诉讼程序的现代化进程。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应当在寻求公正与效率最佳结合点的基础上展开,其中,委托代理制度、诉讼中和解撤诉后再起诉的处理、生效裁判救济渠道的设置分别影响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实际运行、对后案的影响以及民事救济体系之科学化,更是应当妥善处理。为有效实现诉讼效益,小额诉讼应当通过一系列配套设施向禁止委托代理诉讼和缓过渡,禁止当事人达成诉讼中和解撤诉后再次起诉,并设置异议作为小额诉讼生效裁判的通常救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 诉讼效益 民事救济 生效裁判 救济渠道 新民事诉讼法 委托代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语境下公益诉讼主体的确定
8
作者 杨留强 朱建超 《昆明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38-40,95,共4页
公益诉讼的主体广泛,但仍应受到一定限制。国家机关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应根据其职能、级别和管辖区域确定,社会组织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应根据其宗旨目的、事业范围和活动地域确定。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公民个人虽不能提起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的主体广泛,但仍应受到一定限制。国家机关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应根据其职能、级别和管辖区域确定,社会组织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应根据其宗旨目的、事业范围和活动地域确定。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公民个人虽不能提起公益诉讼,但可向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反映。在公益诉讼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间的关系、公益诉讼主体与直接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行政管理权与民事公益诉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公益诉讼 诉讼主体 公共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检察机关与公益诉讼——以新民事诉讼法为背景
9
作者 张欣若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5-46,共2页
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订的惊喜亮点,体现出法治民主的重大进步,并从此开启了我国公益诉讼之门。然而,这一条款对公益诉讼主体规定得比较模糊,难以把握。之前认同度极高的检察机关并未获得法定主体资格,这将检察机关已开展多年的公益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订的惊喜亮点,体现出法治民主的重大进步,并从此开启了我国公益诉讼之门。然而,这一条款对公益诉讼主体规定得比较模糊,难以把握。之前认同度极高的检察机关并未获得法定主体资格,这将检察机关已开展多年的公益诉讼探索陷于维谷。因此,检察机关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公益诉讼 新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研究
10
作者 杨丽君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34-37,共4页
诚实守信并非人类与生具有的天性,这一品格是人类在社会合作中相互约束所产生的结果。在司法体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帝王条款",并在古罗马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进行简要的阐述,并针对其在我... 诚实守信并非人类与生具有的天性,这一品格是人类在社会合作中相互约束所产生的结果。在司法体系中,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帝王条款",并在古罗马时期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发展进行简要的阐述,并针对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新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提出当事人、法官以及律师应当承担的法律与道德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诚实信用原则 发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的构建
11
作者 刘海燕 《魅力中国》 2013年第34期398-398,共1页
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民事执行监督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如何发挥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职能,使该职能更加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拟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遵循的原则、监督范围、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检察机关如何在新民事诉... 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使民事执行监督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如何发挥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职能,使该职能更加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拟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应遵循的原则、监督范围、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检察机关如何在新民事诉讼法下发挥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职能,构建完善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浅谈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
12
作者 陈勇 《青年与社会》 2013年第4期41-42,共2页
2012年《新民事诉讼草案》从案外人的利益出发,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增加了进来,给与了案外第三人事后救济的权利,这是我国法律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民事诉讼案外人利益的重要路径。纵观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发展历程以及设想第三人... 2012年《新民事诉讼草案》从案外人的利益出发,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增加了进来,给与了案外第三人事后救济的权利,这是我国法律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民事诉讼案外人利益的重要路径。纵观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发展历程以及设想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的实践,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按照一审二审分情况规定法院的级别;思考再审跟第三人撤销之诉结合的制度;这样更加有利于保护案外人的权益,达到民诉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撤销之诉 案外人救济 新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研究——以新《民事诉讼法》的实施为背景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飞 潘晓涛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民事"执行难"、"执行乱"一直广为社会各界诟病,似乎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无法治愈的顽疾。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秉持扩大和加强检察监督的立法精神,正式确立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权,但是限于《... 民事"执行难"、"执行乱"一直广为社会各界诟病,似乎已经成为司法实践中无法治愈的顽疾。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秉持扩大和加强检察监督的立法精神,正式确立了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权,但是限于《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的法律体系定位,只是对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做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细化到制度操作层面。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制约了监督的效果。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应当尽快建立起来,在保障民事执行效果原则和审慎原则的基础上,从明确监督方式、范围、职权、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能力等方面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执行 检察监督 新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贯彻实施新民事诉讼法需重点把握的七个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峥 何帆 李承运 《人民司法》 2022年第10期60-65,共6页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22年1月1日...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民事诉讼法”)已于2022年1月1日施行。此次修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作出《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后,根据试点情况进行的专项修改,共新增7个条文,调整26个条文,其中13处修改是为与民法典相关规定表述衔接一致,另外20处均与试点工作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修改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的决定》 试点情况 繁简分流
原文传递
最接近规则:证人特殊作证方式的选择——兼评新《民事诉讼法》第73条之规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峰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我国证人不出庭的特殊作证方式,30年来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法官在其中作出选择成为必要。依学理分析,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可分为单向叙事、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类型,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直接言词原则。法官的选择... 我国证人不出庭的特殊作证方式,30年来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法官在其中作出选择成为必要。依学理分析,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可分为单向叙事、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类型,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直接言词原则。法官的选择应有一定顺序,根据证人作证条件和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按照最接近直接言词的规则确定证人不出庭情况下的具体作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特殊作证方式 民事诉讼 最接近规则 官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法鉴定立法比较之法理研判——以新《刑事诉讼法》与新《民事诉讼法》为视角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晋峰 朱淳良 《中国司法鉴定》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2012年修改并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已于今年1月1日实施。两大新诉讼法对证据制度,包括证据种类、证明标准等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对于司法实践中证据地位凸显的鉴定意见,两大诉讼法也做了调整,包括完善鉴定人出庭... 2012年修改并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已于今年1月1日实施。两大新诉讼法对证据制度,包括证据种类、证明标准等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对于司法实践中证据地位凸显的鉴定意见,两大诉讼法也做了调整,包括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专家辅助人制度、鉴定人保护、鉴定人选任等。但因两大诉讼法性质不同,新刑诉法和新民诉法对相关内容做了不同规定,对于其是否符合立法统一性、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与其诉讼性质相一致,有必要从法学理论角度层面予以释明与检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定立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理研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外人异议之诉在实践中的操作问题——兼评新《民事诉讼法》第204条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发兴 《法治研究》 2010年第12期93-99,共7页
《民事诉讼法》引入了案外人异议之诉,但是过于简单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遇到与案外人异议之诉有关问题时,找不到可适用的条文。在前置审查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需要完善。案外人异议之诉与确认之诉之间既判力的相互影响,是异议之诉实践操作... 《民事诉讼法》引入了案外人异议之诉,但是过于简单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遇到与案外人异议之诉有关问题时,找不到可适用的条文。在前置审查程序设计上存在缺陷,需要完善。案外人异议之诉与确认之诉之间既判力的相互影响,是异议之诉实践操作中的难点,本文根据执行措施与确权之诉的先后之别逐一加以厘清。此外,本文对案外人异议之诉要件中的起诉时间、当事人、诉讼请求以及审查顺序等进行论述,为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外人异议之诉 新民事诉讼法 确权之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检察建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海鑫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45-48,共4页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建议的检察监督方式明确予以规定,包括检察机关主动提起的检察建议和依当事人申请提出的检察建议。理论上,检察建议具有和缓性、便利性和广泛性,使其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能够具有良好... 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建议的检察监督方式明确予以规定,包括检察机关主动提起的检察建议和依当事人申请提出的检察建议。理论上,检察建议具有和缓性、便利性和广泛性,使其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效果。尽管如此,由于立法的原则性,对于检察建议的具体制度细化和完善还应从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检察建议 制度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事诉讼法小额诉讼程序规定对民事司法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段思明 胡立峰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4年第1期231-239,共9页
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创制和实践推行,将深刻影响民事司法的整体格局,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该程序回应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大众化的期待,在减轻当事人讼累、提高诉讼效率、科学配置司法资源、实现案件分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 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创制和实践推行,将深刻影响民事司法的整体格局,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该程序回应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大众化的期待,在减轻当事人讼累、提高诉讼效率、科学配置司法资源、实现案件分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小额诉讼程序的实施将导致基层法院及其人民法庭面临申请再审案件增加的局面,当事人因权利保障不足和救济渠道不畅,也可能产生对法院的抵触情绪。这种状况意味着基层法院面临的压力在短期内将有所增加。为此,基层法院和上级法院特别是高级法院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应对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事诉讼法 小额诉讼程序 诉讼效率 一审终审 指导性意见
原文传递
个案举证释明研究——兼评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祖军 吕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1-178,共8页
个案举证释明旨在根据具体案情进行针对性释明,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为其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并开启了举证释明的新纪元。这一制度充分实现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在举证方面的互动,对完善证明责任分配、提升司法公信和诉讼效益均具... 个案举证释明旨在根据具体案情进行针对性释明,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65条为其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并开启了举证释明的新纪元。这一制度充分实现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在举证方面的互动,对完善证明责任分配、提升司法公信和诉讼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但实现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还必须探索其进路:一方面,从释明主体、阶段、内容、方式四方面进行重构;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应措施,确保释明精准,实现释明公正,健全释明救济,以及保障个案举证释明积极、规范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案 举证释明 新民事诉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