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文学的“创格”之举——新式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探寻 |
刘进才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8
|
|
2
|
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
文贵良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3
|
新式标点符号史论(上) |
岳方遂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4
|
|
4
|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书写形式”革命——横行书写分段新式标点符号 |
张向东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0 |
4
|
|
5
|
新式标点符号与新文学关系 |
彭林祥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6
|
用现代文法处理古代白话小说的有益尝试——关于亚东版小说的新式标点和分段 |
赵真
孙逊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7
|
五四时期新式标点符号的推行与实践——以中小学国语(文)类教科书的讲解为中心的考察 |
韩秋红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汉译西书与汉语新式标点符号的形成 |
孙建军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9
|
从新式标点符号的制订看五四时期我国学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
杨择令
|
《中州学刊》
|
1988 |
1
|
|
10
|
“五四时期”国语(文)类教科书实践新式标点符号的讨论 |
韩秋红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1
|
|
11
|
我国新式标点符号诞生的几个问题 |
林琳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2
|
新式标点符号史论(下) |
岳方遂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1
|
|
13
|
“新式标点符号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说质疑 |
谢泽荣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4
|
胡适与新式标点符号 |
孙振华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15
|
古代标点符号发展史论纲 |
管锡华
|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16
|
“标点”的词源和概念(上)——兼论建立独立的标点学科的必要性 |
林穗芳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17
|
鲁迅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自觉 |
王岱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15 |
1
|
|
18
|
标点符号的特殊表达功能 |
戚晓杰
|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4 |
1
|
|
19
|
《后汉书·赵壹传》标点漫议 |
赵逵夫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0 |
|
20
|
标点符号的简短回顾 |
胡士云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