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四川盆地与江汉沉降区的对比提出对新华夏系的质疑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宗满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3期205-221,共17页
以四川盆地和江汉沉降区作为典型,剖释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涵,用以探索、研究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特征。四川盆地是上叠在上扬子准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大型坳褶盆地,是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中的一个典型盆地;而江汉沉降... 以四川盆地和江汉沉降区作为典型,剖释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涵,用以探索、研究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特征。四川盆地是上叠在上扬子准地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晚三叠世—侏罗纪大型坳褶盆地,是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中的一个典型盆地;而江汉沉降区则是上叠在中扬子褶皱带上发展起来的白垩—第三纪断陷区,是新华夏系第二断陷带中的一个典型沉降区。两者属于不同世代、不同性质的盆地,其间存在广泛的构造不整合。李四光所说的新华夏系"三隆"、"三坳",其实是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一个巨型的复合构造区带,它包括了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叠置复合。研究结果证明中华夏系不存在,它是华夏系的变种。为了正确地描述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华夏系及新华夏系的内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江汉沉降区 中国东部 夏系 新华夏系 构造不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新华夏系构造对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体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珊珊 葛绍山 刘运标 《现代矿业》 CAS 2019年第7期56-59,66,共5页
为探讨皖北新华夏系构造对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体的影响,通过对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地质特征研究,结合皖北新华夏系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新华夏系构造是皖北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形式,是在中生代中晚期发育起来的,褶皱、断裂均发育,构... 为探讨皖北新华夏系构造对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体的影响,通过对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地质特征研究,结合皖北新华夏系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新华夏系构造是皖北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形式,是在中生代中晚期发育起来的,褶皱、断裂均发育,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北北东方向。该构造体系在皖北由徐(州)—宿(县)弧形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构成。它对皖北出露的寒武、奥陶系地质层影响特别大,使其形成褶皱,由于断层发育,这些地层被错位移动,分割成不同块段。淮北市双顶山水泥灰岩矿形成于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下段,受新华夏系构造影响,矿层被迭加和改造,发生了差异性的断块升降,致使石灰岩矿层分割成条条块块。通过对新华夏系构造深入研究,对本区石灰岩矿勘查和后期开采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夏系 构造 灰岩 块段 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华夏系成因补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树银 孙爱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9-20,共2页
新华夏系成因补探①牛树银孙爱群(河北地质学院)东亚地区规模宏大的NNE向构造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广泛关注。李四光教授早在1939年便将其命名为新华夏地向斜和地背斜,以后又曾多次论及(李四光,1962,1972),进一... 新华夏系成因补探①牛树银孙爱群(河北地质学院)东亚地区规模宏大的NNE向构造历来为中外地质学家所广泛关注。李四光教授早在1939年便将其命名为新华夏地向斜和地背斜,以后又曾多次论及(李四光,1962,1972),进一步将其命名为新华夏系,认为是太平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夏系 成因 多字型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华夏系第四隆坳带的认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端生 《吉林地质》 1998年第3期12-21,共10页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东亚地区新华夏系第四隆起带和第四沉降带的存在。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构造成分与展布规律以及和其它构造体系的关系。概括了第四隆坳带自身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诸如我国地势的三个“踏步”、中国的“母亲河... 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东亚地区新华夏系第四隆起带和第四沉降带的存在。阐述了其形态特征、构造成分与展布规律以及和其它构造体系的关系。概括了第四隆坳带自身的特点,并深入浅出地对诸如我国地势的三个“踏步”、中国的“母亲河”、“母亲江”缘何绕行,大地构造单元与地方病等问题一一作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华夏系 纬向系 河西系 隆坳带 隆起带 沉降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川东北铜锣峡背斜北段新华夏系与新北西向构造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彬 《地球》 2018年第8期99-99,共1页
铜锣峡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南起重庆市以东的长江铜锣峡,北到四川宣汉县西北的双石庙,为一呈北北东向延展的狭长背斜,全长255千米。本次研究对象为背斜的北段,南起铜堡河,北至罗江,长度45千米,属达州市通川区和达川区所辖,两侧有峨层... 铜锣峡背斜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南起重庆市以东的长江铜锣峡,北到四川宣汉县西北的双石庙,为一呈北北东向延展的狭长背斜,全长255千米。本次研究对象为背斜的北段,南起铜堡河,北至罗江,长度45千米,属达州市通川区和达川区所辖,两侧有峨层山斜背斜和铁山背斜与其平行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锣峡背斜 新华夏系 新北西向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东北地区新华夏系对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
6
作者 温玉娥 《化工管理》 2017年第36期53-,共1页
新华夏系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构造系之一。它经历过长期多次的活动历史,其中,燕山运动期是它的主要发展阶段,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新华夏系 构造 成矿 控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 被引量:3
7
作者 关德范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1977年第2期7-21,共15页
新华夏系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及太平洋西部沿岸岛屿的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后,创立的一个巨型构造体系。
关键词 沉降带 成生 盆地 地质构造 新华夏系 新华夏构造体系 隆起带 老第三纪 早第三纪 生油层 地层 地温梯度 地热增温率 沉降区 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南纬向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特征
8
作者 廖森 《低碳世界》 2017年第25期92-93,共2页
赣南在构造上处于我国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东段北侧,与武夷山,戴云新华夏系隆起褶皱带西缘交接复合的地区。本区主要分布有纬向、新华夏系,华夏系与华夏式,赣南山字型等四个构造体系,南北和北西两个构造带,以及一些中型旋扭构造,出现... 赣南在构造上处于我国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东段北侧,与武夷山,戴云新华夏系隆起褶皱带西缘交接复合的地区。本区主要分布有纬向、新华夏系,华夏系与华夏式,赣南山字型等四个构造体系,南北和北西两个构造带,以及一些中型旋扭构造,出现了多字型、山字型,环状、帚状,涡轮状和反"S"状等六种扭动构造型式。其中纬向和新华夏构造体系最为发育,组成区域构造格架,在区内占有高级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 纬向 新华夏系 夏系 华夏式 赣南山字型 构造体系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汾渭“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及其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述靖 吕古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0-1266,共7页
汾渭地堑系位于我国东部阴山与秦岭纬向带之间,自北向南,由集宁、怀来、大同、蔚县、忻州、太原、晋中、汾渭、天水、礼县、西和、成县等10余个NE向斜列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呈“S”形展布,反映华北地块在新生代时期发生了顺时针旋... 汾渭地堑系位于我国东部阴山与秦岭纬向带之间,自北向南,由集宁、怀来、大同、蔚县、忻州、太原、晋中、汾渭、天水、礼县、西和、成县等10余个NE向斜列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呈“S”形展布,反映华北地块在新生代时期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使古老地块发生裂解,可称之为“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这个构造体系对中国东部构造格局和构造发展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强烈改造了秦岭—大别山纬向构造带和江南地块北缘的构造格局,使新华夏系形成分段特征,启动了华北地块伸展构造发展模式,影响所及直达琉球海沟。无独有偶,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境内有贝加尔地堑系,由反“S”形分布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组成,它们也发育于古老结晶地块之中,可与之对比,是逆时针旋转的反“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说明它们是同一类型的旋转构造型式,是古老地块裂解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地堑系 汾渭“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 新华夏系NW向高级伴生断裂带 新华夏系分段性 贝加尔反“S”型旋转拉分构造体系 古老地块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体系多层次控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56
10
作者 吕古贤 郭涛 +9 位作者 舒斌 申玉科 刘杜鹃 周国发 丁岳祥 武际春 赵可广 孙之夫 郑小礼 哈本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 提出中新生代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带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即是NNE向新华夏系巨型构造带。胶东金矿集中区产生于洋-陆过渡关联的该NNE向构造剪切带。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了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水岩系统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成矿构造研究、测量和资料分析证实,成矿阶段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轴面是近于水平的,而中间主应力接近于垂直;区域成矿期应力场呈水平反钟向扭动剪切状,具有新华夏系应力场特征。从中生代应力场分析发现,除了区域反钟向挤压剪切构造特征外,主要成矿阶段构造环境还表现出应力松弛和拉张的特点,有普遍的断裂上盘下滑的构造成矿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 构造控矿 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构造变形岩相带 构造地球化学 构造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阜新-义县盆地构造演化及应力场光弹性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庆华 马寅生 +1 位作者 李永贤 王砚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21-34,共14页
阜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控制,在北西向构造形成时的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成盆前的北北东、南北和近南北向断裂受引张作用,导致内倾断裂以正断层形式作张性下滑,形成断陷,使阜新盆地扩张。早白垩世以后,新华夏系... 阜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控制,在北西向构造形成时的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成盆前的北北东、南北和近南北向断裂受引张作用,导致内倾断裂以正断层形式作张性下滑,形成断陷,使阜新盆地扩张。早白垩世以后,新华夏系北西西—南东东挤压应力重新活动,北北东、南北和近南北向断裂遭受挤压,断陷作用消失,进而以压扭性方式重新活动,对阜新盆地起着破坏和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演化 应力场 南北向断裂 新华夏系 正断层 构造活动 压扭性 北西西 构造体系 同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田地质勘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谱林 吕古贤 +4 位作者 武际春 韩鑫 罗毅甜 杨人毅 苏晓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6-67,共2页
1胶东金矿田区域地质背景1.1区域地质背景胶东半岛位于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板块交汇处,是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受区域反时针扭动应力场控制,形成相当于新华夏系的活动地带(李四光,1973;万天丰,1994;吕古贤,2007... 1胶东金矿田区域地质背景1.1区域地质背景胶东半岛位于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板块交汇处,是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活动带相互关联的构造剪切带,受区域反时针扭动应力场控制,形成相当于新华夏系的活动地带(李四光,1973;万天丰,1994;吕古贤,2007)。胶东金矿是产于其中的大型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田 区域地质背景 新华夏系 剪切带 东亚大陆 蚀变岩 矿集区 活动带 胶东岩群 胶东半岛
原文传递
江西冷水坑银-铅-锌矿田地质特征及构造控岩控矿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迅 申世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18,共18页
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床属于与斑岩有关的高-中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在华夏系构造的基础上,新华夏系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湖石-岭西断裂(F,断裂)是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矿田内主要成矿母岩银路岭花岗斑岩体产出于F_1与F两断裂之间的构造破... 冷水坑矿田银-铅-锌矿床属于与斑岩有关的高-中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在华夏系构造的基础上,新华夏系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湖石-岭西断裂(F,断裂)是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矿田内主要成矿母岩银路岭花岗斑岩体产出于F_1与F两断裂之间的构造破碎带中。 本矿田内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控制。矿田内主要成矿元素在成矿期断裂附近的迁移趋势是:成矿元素向断裂中心运移,向断裂两侧成矿元素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对比成矿元素含量变化曲线与节理裂隙密度变化曲线,两者基本上是同步起伏的,说明矿化与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也密切相关。 矿田内银路岭矿床不同中段各穿脉中的矿脉产状统计结果表明,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矿脉在整个矿床中占绝对优势;与其相配套的同一走向、倾向南东的一组矿脉,发育也很好;两组矿脉在剖面上构成“X”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作用 地质特征 锌矿 成矿元素 新华夏系 岩浆作用 矿床形成 矿化带 热液矿床 鹅湖岭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与东海盆地油气运移规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淑敏 郑芳芳 刘文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76,共76页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区的主干构造是中、新生代成生、发展起来的新华夏系构造,从空间展布来看,它的区域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两点:1.大陆边缘地区新华夏系构造并非单纯的北北东走向的多字型构造,而呈一组平行海陆边界(以安山岩带为界)的多字...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区的主干构造是中、新生代成生、发展起来的新华夏系构造,从空间展布来看,它的区域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两点:1.大陆边缘地区新华夏系构造并非单纯的北北东走向的多字型构造,而呈一组平行海陆边界(以安山岩带为界)的多字型弧形构造带;2.大陆边缘地区存在一组北略偏东的构造形迹,越往北则越显著,其成生时期与弧形构造带相近,且受海陆边界形态的制约。作者对东海盆地,特别是浙东拗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对应力场、变形场、挠度场和运移势场进行了计算和实验,从而指出:应力舒缓区及运移势低的地区,可能是油气停聚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 盆地油气 构造应力场 构造区 新华夏系构造 弧形构造带 下第三系 盆地沉积 上第三系 海陆过渡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传正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7年第S1期19-25,共7页
我国岩溶塌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分布规律:1.在地形地貌上,主要发生于丘陵地带或中低山的山前;2.在地层结构上,上部为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软弱岩层或石膏盐岩,下伏开口的岩溶洞穴;3.在大地构造上,比较明显地受到新华夏系第二、第三隆... 我国岩溶塌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分布规律:1.在地形地貌上,主要发生于丘陵地带或中低山的山前;2.在地层结构上,上部为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软弱岩层或石膏盐岩,下伏开口的岩溶洞穴;3.在大地构造上,比较明显地受到新华夏系第二、第三隆起和阴山、秦岭与南岭三个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的控制;4.在地质发展史上,主要出现在浅层岩溶作用强烈的时期。除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外,现代岩溶塌陷主要由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所致,以人类活动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或干旱造成急剧的盖层含水性变化和岩溶地下水位升降,人为因素如各种经济——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表水下渗与地下水位变动、列车的反复振动疲劳作用和工程或军事爆破的冲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新华夏系 浅层岩溶作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庐山第四纪地层中高价铁与低价铁的比值关系探讨古温度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培元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61-70,共10页
利用第四纪沉积物中高价铁与低价铁的比值探讨古温度的变化,是探讨古气候的方法之一。计算结果表明:从宏观特征看,冰期沉积物的温度值大大低于间冰期沉积物的温度值;从庐山第四纪沉积特征(含沉积物结构构造、重矿物组合、粘土矿物以及... 利用第四纪沉积物中高价铁与低价铁的比值探讨古温度的变化,是探讨古气候的方法之一。计算结果表明:从宏观特征看,冰期沉积物的温度值大大低于间冰期沉积物的温度值;从庐山第四纪沉积特征(含沉积物结构构造、重矿物组合、粘土矿物以及化学组分分析等)和高铁与低铁的比值关系看,区内第四纪气候有多次冷暖变化,且有四次冰川流行,年平均气温比现在庐山气温低7—14℃,当时山上的气温低于或在0℃左右,只要第四纪时期庐山有足够的降水,就有发育冰川的条件。因此,庐山第四纪曾有过冰川流行是毋庸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地层 温度变化 年平均气温 冷暖变化 第四纪沉积物 重矿物组合 粘土矿物 沉积序列 新华夏系 化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地质力学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殿卿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9-22,共14页
本文概略叙述了李四光教授自1953年至1971年任地质部部长期间,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中国石油普查勘探的实践及其重大贡献,以此纪念他百岁诞辰。
关键词 普查勘探 构造体系 凹陷带 新华夏系 潜江组 背斜带 帚状构造 地壳构造 找油 旋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武夷山及其外围地区银金多金属矿产构造控制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5-27,共3页
北武夷山及其外围地区银金多金属矿产构造控制及找矿方向刘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本文在研究了北武夷山及其外围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银金多金属矿产的构造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取得... 北武夷山及其外围地区银金多金属矿产构造控制及找矿方向刘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本文在研究了北武夷山及其外围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对银金多金属矿产的构造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取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1)划分了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产 构造控制 成矿地质背景 外围地区 新华夏系 矿源层 控矿构造 地质力学研究所 加里 深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陉地区第四纪地层与冰期划分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守一 胡玉泉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74-82,共9页
井陉地区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受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控制。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盆地形态的基本轮廓。区内断裂以北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南北向。盆地周边是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丘陵低山。盆地内部及坡麓地带... 井陉地区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受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控制。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盆地形态的基本轮廓。区内断裂以北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南北向。盆地周边是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丘陵低山。盆地内部及坡麓地带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显著,以升降运动为主,并伴随断裂及火山活动,断裂活动具继承性,雪花山玄武岩的喷发与此有关。区内河流阶地普遍发育,古岩溶洞穴高出现代河面10—30米。一、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井陉地区缺失中生界和第三系地层,第四系沉积物均直接覆盖在不同岩性的古生界地层上,与下伏古生界基岩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及所含古生物化石,第四系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划分 古生界地层 第四系地层 喜马拉雅运动 第三系地层 火山活动 新华夏系 第四系沉积 不整合接触 古生代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影响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田区域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
20
作者 王宗永 吕古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01-102,共2页
构造环境是胶东金矿成矿作用最基本因素之一,许多矿田明显受构造控制,矿体往往赋存在一定的构造环境之中。1胶东构造特征山东半岛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而鲁苏交界带为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支通过的部位,这一区域构造位置决定了山... 构造环境是胶东金矿成矿作用最基本因素之一,许多矿田明显受构造控制,矿体往往赋存在一定的构造环境之中。1胶东构造特征山东半岛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而鲁苏交界带为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支通过的部位,这一区域构造位置决定了山东地质构造轮廓明显受EW向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控制。NNE向的沂沭断裂带式胶东地区的西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地区 新华夏系 构造位置 金矿田 压扭性断裂 构造环境 山东半岛 沂沭断裂带 复杂构造 构造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