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山之助”在漱玉词中的文学表现——以《双调忆王孙·赏荷》《清平乐·年年雪里》为例
1
作者 夏梦婷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7期32-34,共3页
“江山之助”一词首创于刘勰,最初是指自然景物对于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其内涵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地域特色被淡化,人生阅历则被突出。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词作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创作阶段可分为前、中、后期,“江山之助”... “江山之助”一词首创于刘勰,最初是指自然景物对于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其内涵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地域特色被淡化,人生阅历则被突出。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词作阶段性特征明显,其创作阶段可分为前、中、后期,“江山之助”对创作的影响在她的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双调忆王孙·赏荷》《清平乐·年年雪里》为例,深入分析“江山之助”在李清照词中的文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山之助” 漱玉词 文学表现 《双调忆王孙·赏荷》 《清平乐·年年雪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运涛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81-85,共5页
通过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贬官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样态及其精神表现,揭示其贬官后的特殊心态;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探讨贬官士人多样性文... 通过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贬官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存样态及其精神表现,揭示其贬官后的特殊心态;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探讨贬官士人多样性文学表现中的共性因素,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并追溯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官士人 心态 文学表现 贬官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何其芳的异性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5
3
作者 江弱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6-175,共10页
关键词 何其芳 异性情结 文学表现 《扇》 诗歌 意象 文学背景《预言》《画梦录》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性”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清霞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49,共5页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是一部50万字的长篇“文化小说”,是冯玉雷远离尘世的喧嚣和诱惑,沉醉于敦煌这一巨大的文化意象之中,用8年的心血精心为我们打造的独具魅力的文化精品。
关键词 文学表现 人类性 文化小说 文化意象 文化精品 敦煌 长篇 沉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人的“风水”观念与汉赋的文学表现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圣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0-176,共7页
两汉时期尚未出现"风水"之名,"堪舆"亦非用以指代风水,但实际上宫宅与墓地风水信仰皆已开始盛行于世。汉赋的宫宅风水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京都、宫苑为题材的作品中。张衡的《冢赋》,则集中反映了汉人的墓地风水观念... 两汉时期尚未出现"风水"之名,"堪舆"亦非用以指代风水,但实际上宫宅与墓地风水信仰皆已开始盛行于世。汉赋的宫宅风水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京都、宫苑为题材的作品中。张衡的《冢赋》,则集中反映了汉人的墓地风水观念。汉代的风水信仰,是形成汉赋题材内容及意蕴表现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考察汉人风水观念对汉赋创作的影响,会让我们对汉赋的认知变得更为全面,也更加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风水 汉赋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弃疾的“身份焦虑”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朱丽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74,共5页
从辛弃疾的诗文中探讨北人在南宋的时代环境中的社会身份 ,并在此基础上 ,从辛词中探析他深隐的郁勃不平的“身份焦虑”1。雄浑、豪迈、奔放是辛弃疾词的主导风格特色 ,但形成此种风格的潜在心理机制则是导致他壮志难酬的北人身份。
关键词 辛弃疾 文学风格 心理 文学表现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运涛 王一丹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本文通过考察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士人贬官后的一般心态,重在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通过描述古代贬官士人随命运变化而或喜或忧的心路历程,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本文通过考察贬官士人之作品和言语,窥视士人贬官后的一般心态,重在揭示其心态变革中的痛苦历程及其文学表现;通过描述古代贬官士人随命运变化而或喜或忧的心路历程,透析其在理想和现实中窘迫、奔突、异化与自省的痛苦求索和精神裂变,进而揭示贬官文学的某些历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贬官士人 心态研究 文学表现 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文学表现 被引量:3
8
作者 尚永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3-20,共8页
中国古人对时空的把握和体认 ,最初即源于对自然及其变化的观察 ,而其时、空观念的形成则充溢着以天为取法对象、将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情调。本文从阴阳、五行、流水、四季、日月、列仙等事象和物象入手 ,联系古人仰观俯察天地... 中国古人对时空的把握和体认 ,最初即源于对自然及其变化的观察 ,而其时、空观念的形成则充溢着以天为取法对象、将人与天融为一体的浓郁的生命情调。本文从阴阳、五行、流水、四季、日月、列仙等事象和物象入手 ,联系古人仰观俯察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及其对短生与长世、有限与无限、执著与超越等问题的习惯性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时空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长安的建筑园林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玉麒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唐代长安的建筑园林与文学创作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彼此之间有非常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使用者阶层的不同,长安城郭内外的建筑园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作为文人起居游宴的场所,它们既兴发了文士的创作热情,也成为文学作品即景抒情的... 唐代长安的建筑园林与文学创作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彼此之间有非常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使用者阶层的不同,长安城郭内外的建筑园林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作为文人起居游宴的场所,它们既兴发了文士的创作热情,也成为文学作品即景抒情的独特的歌吟对象,为成就一代之文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长安 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恨文学表现的本质原因及其与悲秋差异——中国古代春恨主题再论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立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2-98,共7页
春恨可分两种 :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的怨春、恨春 ,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得到应有肯定 ;另一种是面对暮春残景的惜春、悯春 ,联想自身在现实中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春恨本质意义在前一种。诸多写男女之情的文人... 春恨可分两种 :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的怨春、恨春 ,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得到应有肯定 ;另一种是面对暮春残景的惜春、悯春 ,联想自身在现实中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春恨本质意义在前一种。诸多写男女之情的文人抒情之作 ,可用“春恨”模式解悟阐释 ,即借特定物候与女性口吻发自我本质不得实现的怅恨 ,这是中国文人心态一个独特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秋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 春恨主题 主题学 文人心态 季节 抒情模式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自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70-72,共3页
后现代主义是由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而来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 ,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而后现代文学则是这种文化的具体的文学表现。后现代文学具体体现为三个基本的特征 :意义的解构。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文化 文学表现 后现代文学 文学形式 感觉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的特殊类型与文学表现——兼谈清诗作家并称现象之盛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凯玲 《阴山学刊》 2016年第2期50-55,共6页
在清代,诗人并称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诗人并称群体在诗坛崛起,因而其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甚至产生出一些前代殊为少见的类型。就社会身份而言,这些特殊类型有:遗民布衣、闺秀、方外、市井百工,等等。他们虽然不以主流姿态活跃在清代诗坛,... 在清代,诗人并称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量诗人并称群体在诗坛崛起,因而其类型也是丰富多样,甚至产生出一些前代殊为少见的类型。就社会身份而言,这些特殊类型有:遗民布衣、闺秀、方外、市井百工,等等。他们虽然不以主流姿态活跃在清代诗坛,实际上却从不同层面促进了诗歌创作,推动诗坛发展。梳理这类诗人并称群体的基本情况,以期为研究清代文学群体提供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诗人 并称群体 特殊类型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意象的情感性在文学表现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利霞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年第3期61-62,共2页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Image)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情感性是修辞意象的显著特征,其在文学表现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象以情为先;二是形成超强的可视...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Image)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情感性是修辞意象的显著特征,其在文学表现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象以情为先;二是形成超强的可视性;三是凸现作品风格,彰显作者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意象 情感性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的宗高性及其文学表现方式
14
作者 李炳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3-77,共5页
关键词 具体事物 文学表现 崇高性 象征 苏过 表现方式 飓风 否定性 庄子 创作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的法律意识及其文学表现
15
作者 范正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255,共4页
中国传统法律由于渗入了太多非法律的东西,导致其先天不足,一直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奉公守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礼法一体——个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刑政相参——道德对法律的... 中国传统法律由于渗入了太多非法律的东西,导致其先天不足,一直无法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奉公守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句空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礼法一体——个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刑政相参——道德对法律的干涉;理、情、礼、法——古代法官判案的多重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意识 礼法一体 刑政相参 多重标准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五三”惨案的文学表现及其意义
16
作者 冷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234,共13页
本文旨在考察整理以济南“五三”惨案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着重分析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的立场观念和表现方式的差异,及其与国民政府实际政治策略间的联系,以此展现1928年文学生态的复杂状况。
关键词 文学表现 惨案 济南 文学创作 文化背景 政治策略 国民政府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时尚:文学表现的异度空间
17
作者 斯炎伟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6期140-142,共3页
关键词 文学表现 媒体 时尚 “美女作家” 文学创作 《手机》 文化英雄 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卷中佛教灵验记的文学表现
18
作者 王志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6-90,共5页
敦煌写卷中的佛教灵验记通过对一些佛教灵验事件的详细记述,以此来具体说明信仰佛教、诵经念佛,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称念佛菩萨名号,都会产生灵异的神奇感应。这不仅可以救助世人摆脱当时的灾难、危险或困境,而且即使到了阴司冥间,生前的... 敦煌写卷中的佛教灵验记通过对一些佛教灵验事件的详细记述,以此来具体说明信仰佛教、诵经念佛,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称念佛菩萨名号,都会产生灵异的神奇感应。这不仅可以救助世人摆脱当时的灾难、危险或困境,而且即使到了阴司冥间,生前的罪业也可藉此消除,有的还能得到延长寿命的福报。佛教灵验记作品属于宗教宣传作品,但有的作品在具体描述感应事件的过程中,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颇具辞采,体现出较强的文学性。此外,敦煌佛教灵验记还往往强调自身的真实性,这与唐传奇也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佛教 灵验记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990年代初期怀旧思潮的发生及其文学表现
19
作者 杨荣 《云梦学刊》 2013年第2期95-100,共6页
怀旧是对业已逝去的人或事的一种缅怀,它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哲学甚至时尚。对历史稍有记忆的人大概都不会遗忘,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曾经刮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怀旧旋风。据戴锦华描述说,"90年代初,在北京不同的繁华地段,出... 怀旧是对业已逝去的人或事的一种缅怀,它可以是一种情绪,也可以是一种哲学甚至时尚。对历史稍有记忆的人大概都不会遗忘,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曾经刮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怀旧旋风。据戴锦华描述说,"90年代初,在北京不同的繁华地段,出现了名曰‘黑土地’、‘向阳屯’或‘老插酒家’的中高档酒店、饭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文学表现 怀旧 思潮 中高档酒店 中国大陆 黑土地 述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生存思想的文学表现
20
作者 边春丽 《社科纵横》 201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庄子所追求的与道合一、无为逍遥的自由境界,是由主体生命生发而来、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神境界,庄子的生存精神,与文学所要表现和达到的艺术境界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从... 庄子所追求的与道合一、无为逍遥的自由境界,是由主体生命生发而来、超越了自然和社会的束缚、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精神境界,庄子的生存精神,与文学所要表现和达到的艺术境界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庄子》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且从表现形式上还具有明显的、和儒家经典及诸子文章风格迥异的文学特质。本文着重从"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叙事、化抽象为形象的描述、诗意的语言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生存思想 文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