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的关中我的原”:陈忠实的文学地理与叙事空间
1
作者 巩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陈忠实文学地理的形成和叙事空间的生成,在受到“原乡文化”、本土重要作家的影响和国外著名作家的启发下,通过独特的“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和“生命体验”,在“文学寻根”与“文化心理结构”的指引下,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文学地理的形成和叙事空间的生成,在受到“原乡文化”、本土重要作家的影响和国外著名作家的启发下,通过独特的“生活体验”“艺术体验”和“生命体验”,在“文学寻根”与“文化心理结构”的指引下,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进行文学的“精神探原”。他以反复吟诵的“我的关中”作为文学地理的“版图复原”和辖域空间,以古朴厚重的“西安城”作为“乡土关中”文学地理的参照物和坐标系,进而逐步聚焦到神奇的“白鹿原”文学地理空间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白鹿原 叙事空间 文化心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畔弦歌春意浓——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湖州当下诗歌创作
2
作者 刘树元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湖州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文坛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魅力。湖州诗人深受江南文化气韵的影响,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他们通过对丝绸、湖笔等器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 湖州诗歌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代文坛上展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魅力。湖州诗人深受江南文化气韵的影响,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他们通过对丝绸、湖笔等器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湖州独特的文学地理标识和文化符号。同时,湖州诗人以深沉冷峻或内敛细腻的笔触,抒发着对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与对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他们的作品紧跟时代脉搏,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多元面貌,更体现了“守正出新”的艺术追求。湖州诗歌以其沉稳内敛、含蓄婉转的风格,灵动多变的语言,以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不仅展现了湖州的地方特色,还彰显了文学地理的独特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湖州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华《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
3
作者 王啟泽 李春平 《嘉兴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13,共9页
《文城》的多种叙事在完成整体故事内容讲述任务的同时构建了特殊的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叙事技巧,提供了文学地理空间叙事的范例。从气候叙事、虚实叙事、空间叙事三个角度探讨《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能够看到其特殊的... 《文城》的多种叙事在完成整体故事内容讲述任务的同时构建了特殊的文学地理空间,丰富了当代小说的叙事技巧,提供了文学地理空间叙事的范例。从气候叙事、虚实叙事、空间叙事三个角度探讨《文城》的文学地理空间叙事,能够看到其特殊的叙事方式不仅为作品具有创新性的整体结构设计创造了便利,也对冷峻的叙事与温情的人生体验相融合的表达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让该作成为余华21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转型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其中,气候叙事对作品时间结构的标记、虚实叙事对小说审美效果的实现、空间叙事对作品得到更广泛的“感性观照”的价值等,值得当代作家和文学研究者们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城》 余华 文学地理空间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学地理空间中的情志表现
4
作者 徐玉潇 《最小说》 2025年第2期26-29,共4页
本文从文学地理空间的视角深入剖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旨在拓展岑参边塞诗研究与解读的视野。探讨自然空间中边塞奇景白色基调的成因;感受人文空间中将士的昂扬斗志以及思乡愁绪;体验精神空间里岑参的英雄情怀与身份认同。... 本文从文学地理空间的视角深入剖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旨在拓展岑参边塞诗研究与解读的视野。探讨自然空间中边塞奇景白色基调的成因;感受人文空间中将士的昂扬斗志以及思乡愁绪;体验精神空间里岑参的英雄情怀与身份认同。自然空间、人文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交织与相互影响,揭示了文学地理空间对诗歌情志表达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文学地理 岑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典籍翻译中的文学地理空间及其文化再现——以西南民族文学典籍为例
5
作者 张羽 《民族翻译》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空间”问题是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民族文学典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空间表述,但有关其中地理空间翻译再现的研究严重不足。本文基于翻译地理学视角,提出文学地理空间概念,并选取三个西南民族文学典籍为个案,分析现有译本对虚拟地... “空间”问题是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前沿。民族文学典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空间表述,但有关其中地理空间翻译再现的研究严重不足。本文基于翻译地理学视角,提出文学地理空间概念,并选取三个西南民族文学典籍为个案,分析现有译本对虚拟地理空间、真实地理空间和混合地理空间这三类文学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的翻译再现方式,以期对相关翻译实践有所启示,拓宽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典籍翻译 文学地理空间 民俗文化 翻译再现 文内语境化 象似性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童谣
6
作者 王倩倩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探讨中国古代童谣在地理人文空间建构中的作用,揭示其表现形式及文化功能。运用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的方法,深入解读古代童谣中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等重要内容。童谣作为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以简洁生动的... 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探讨中国古代童谣在地理人文空间建构中的作用,揭示其表现形式及文化功能。运用文本分析和文化阐释的方法,深入解读古代童谣中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等重要内容。童谣作为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有机融合,建构了丰富的地理人文空间图景。通过押韵歌谣和谜语歌、故事性童谣、叙述性童谣等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达,而且为理解古代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童谣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地理的理解,同时也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和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童谣 文学地理 历史传承 文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文学地理学研究动态——兼论域外汉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7
作者 闫仁举 《社会科学动态》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韩国文学地理学与域外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存在交叉。韩国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学界与文学界:地理学界主要关注文学景观的阐释、商品价值、数据库建设和文学地理信息的追溯;文学界主要关注文学空间的场所性和心象空间、纪行文... 韩国文学地理学与域外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存在交叉。韩国文学地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地理学界与文学界:地理学界主要关注文学景观的阐释、商品价值、数据库建设和文学地理信息的追溯;文学界主要关注文学空间的场所性和心象空间、纪行文学体验和文学地理学在教育上的应用。韩国文学地理学界主要从城市地理、走廊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方面研究中国地理。这些成果为域外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同一地理要素的比较研究、域内外地理意象的继承与演变研究、东亚文学走廊与走廊文学研究、中国地理意象与空间叙事的地图呈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韩国文学 研究动态 域外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统一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及其路径——邹建军教授访谈录
8
作者 邹建军 黎骄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近二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研究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何认识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如何重新理解“文学”与“地理”这样的传统概念?如何把文学地... 文学地理学批评是由中国学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最近二十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文学研究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何认识文学地理学批评的性质与特征?如何重新理解“文学”与“地理”这样的传统概念?如何把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主要建构者邹建军教授的访谈录,他的解答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文学地理学批评 内外统一 文学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骑士叙事的文学地理考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石小军 董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30,共13页
早在中世纪,希格登和博韦等史学家就明确指出历史和地理是“人类事务”的时空两面,二者集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现代中外学者建立的文学地理研究框架和范式似乎即承袭于前人的这一社会认识论,具体包括文本在历史、现实层面展现... 早在中世纪,希格登和博韦等史学家就明确指出历史和地理是“人类事务”的时空两面,二者集合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现代中外学者建立的文学地理研究框架和范式似乎即承袭于前人的这一社会认识论,具体包括文本在历史、现实层面展现的空间语境和其所再生出的地理图像及意指。研究聚焦《坎特伯雷故事·总引》中的骑士形象,一方面以中世纪相关历史文献为依托,考察了“总引”骑士叙事所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性和文学创作性;另一方面又以中世纪“加泰罗尼亚地图册”为背景,复原骑士挺近圣地的“向心”继而远赴东北欧的“离心”两段征战轨迹。研究表明,骑士作战轨迹可以复原为一个四方环绕基督世界的圆形“十字架光环”,似乎意指骑士追随基督以期获取救赎的精神世界,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乔叟文学创作之严谨匠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中世纪史籍和地图 乔叟 《坎特伯雷故事·总引》 骑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地理学的三种误解辨正及其传统与方法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礼天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文学地理学是系统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关系的一门学问,其科学基础是人地关系原理。但从学术史和当前学界研究看,对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存在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和地理诗学说这三种主要的片面理解。对此现象应作扼要辨... 文学地理学是系统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次的辩证关系的一门学问,其科学基础是人地关系原理。但从学术史和当前学界研究看,对什么是文学地理学的问题,存在地理要素说、文地交融说和地理诗学说这三种主要的片面理解。对此现象应作扼要辨析,并进一步强调两点:一是就中国而言,文学地理批评是在以先秦两汉《诗经》《楚辞》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中逐步建构起来的重要传统,具有丰富的辩证的理论与批评内涵,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二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要把大地理研究与文学微地理(小地理)以及文学空间批评研究结合起来,丰富文学大地理与文学微地理的研究方法。此外,应特别强调文学地理学要注重地方文学的研究,但不能陷入“地方主义”的泥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地理批评 地理要素说 文地交融说 地理诗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空间视域与“吴蔡体”的形成
11
作者 于东新 康奥博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吴激、蔡松年由宋仕金的人生际遇及其随之而来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转换,是“吴蔡体”形成的关键进路,吴激肇其始,蔡松年定其型。具体而言,身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的吴激承袭苏轼以词书写士人情志的词学理念,融前人诗句入词,以... 吴激、蔡松年由宋仕金的人生际遇及其随之而来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转换,是“吴蔡体”形成的关键进路,吴激肇其始,蔡松年定其型。具体而言,身处上京、燕山文学地理空间的吴激承袭苏轼以词书写士人情志的词学理念,融前人诗句入词,以词来抒发孤臣孽子的故国之思,引起了其他由宋入金词人的广泛共鸣,“吴蔡体”得以创建。稍后的蔡松年,尽管同样流落天涯异域,然其道德背负较轻,遂于清壮洒落之中寄寓乡关之思,将吴激词的故国之念创造性地转化为归乡和隐逸,建构了异域文学地理空间内入金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回应了金代词坛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艺术境界的追求与理想,使得“吴蔡体”具有开辟一代词风的情感内容、艺术模式、审美趣味和生命意义,金词的艺术格局由是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蔡体” 文学地理空间 金词体貌 审美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清诗辽宫文学景观探究
12
作者 吴昌林 徐嘉鸿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清代怀古诗中不乏辽宫文学景观的出现。众多清代文人描绘宫阙、妆台、鹰坊等文学景观,重现契丹统治时期的政治风貌和文化风采,寻求文史素材和现实理念的和谐共鸣,将文学意象糅合创作理念,打造人文空间和心灵空间。基于文学景观的创作,... 清代怀古诗中不乏辽宫文学景观的出现。众多清代文人描绘宫阙、妆台、鹰坊等文学景观,重现契丹统治时期的政治风貌和文化风采,寻求文史素材和现实理念的和谐共鸣,将文学意象糅合创作理念,打造人文空间和心灵空间。基于文学景观的创作,探究三大空间的创作内涵和审美意蕴,发掘辽宫文学景观中蕴含的独特的华夷同志的政治理想和游目怀古的文学价值,展现中华文人在历史长河中承前启后、历久弥新的审美能力和哲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怀古诗 辽宫 文学景观 文学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以布莱希特为中心
13
作者 李志艳 杨韵雯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6-64,95,共10页
当下文学地理学空间批评研究导向实证主义,忽视了对“文学性”和空间本身的研究。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重新强调文学艺术的工具性和教育性,提出“间离化”的理论洞见和艺术要求,启发文学地理学批评... 当下文学地理学空间批评研究导向实证主义,忽视了对“文学性”和空间本身的研究。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重新强调文学艺术的工具性和教育性,提出“间离化”的理论洞见和艺术要求,启发文学地理学批评应实现在考据和历史唯物还原基础之上对空间关系的有效保持,重视其批评性和反思性逻辑要求,继而构筑具有文学地理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的空间认知与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地理 布莱希特 间离化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角的湖州当下散文创作审美走向
14
作者 刘树元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7-83,共7页
以文学地理学视角研究湖州当下的散文创作状况,发现湖州散文作家人数众多、创作题材广泛。湖州作家回忆往昔的读书、成长、知青生活的散文作品情感深厚。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审视与思考,展示着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些作品中的人伦温... 以文学地理学视角研究湖州当下的散文创作状况,发现湖州散文作家人数众多、创作题材广泛。湖州作家回忆往昔的读书、成长、知青生活的散文作品情感深厚。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审视与思考,展示着知识分子的情怀。这些作品中的人伦温暖与小人物书写的光辉,是作者对百态人生的深思和感悟。这些书写是作者正视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与矛盾交织,也是从生活经历和生存氛围中汲取奋进力量的结果。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作用,也充分显示了散文的柔韧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湖州 散文创作 审美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文学地理的方法分析诗词的空间结构
15
作者 曾大兴 《城市国学讲坛》 2024年第1期240-250,共11页
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在中国本土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也是文学领域里一个热门的学科,有人称之为“显学”。用一句话概括,文学地理学就是研究文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地理 空间结构 地理环境 新兴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舍小说《鼓书艺人》的文学地理建构
16
作者 张霞辉 薛文礼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9-33,52,共6页
《鼓书艺人》是老舍1948年在美国生活时所著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老舍在重庆久居八年,高举“国家至上”观念开始了通俗文艺的创作。《鼓书艺人》更是一反老舍以往的对北京城与人的塑造,通过对重庆这座城市战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刻画,完... 《鼓书艺人》是老舍1948年在美国生活时所著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老舍在重庆久居八年,高举“国家至上”观念开始了通俗文艺的创作。《鼓书艺人》更是一反老舍以往的对北京城与人的塑造,通过对重庆这座城市战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刻画,完成了战时重庆的文学空间构建,展现出老舍政治观念和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文章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自然地理环境对于老舍重庆文学空间建构的意义,为老舍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书艺人》 文学地理 文学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朔唐诗之路”研究——兼论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
17
作者 马吉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之路 河朔 文学景观 文学地理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时空书写
18
作者 李艳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4-6,共3页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标志文人五言诗成熟的里程碑,诗歌内容多表现羁旅途中客游他乡的感慨、文人的彷徨失意、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等情感,尤其善于利用时间的流动变化和空间的转换转移来推进诗歌内容,深化诗...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标志文人五言诗成熟的里程碑,诗歌内容多表现羁旅途中客游他乡的感慨、文人的彷徨失意、游子思妇之间的离愁别绪和相思之苦等情感,尤其善于利用时间的流动变化和空间的转换转移来推进诗歌内容,深化诗歌感情,对于时空的描写是其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本文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出发,审视《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书写和空间书写,挖掘隐藏在时空之下的生命意识和悲剧意识,探寻诗人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古诗十九首》 时间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纬文学地理学思想研究
19
作者 殷虹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在传统天文分野知识和汉代大一统地理认知的影响下,诗纬将《诗经·国风》十五国与天上星宿相对应,明确邶鄘卫王郑等国的地理位置,摆脱了季札观乐时政教化的评论标准,开启对《诗经》十五国地理方位的研究,进而认识到各国自然地理和... 在传统天文分野知识和汉代大一统地理认知的影响下,诗纬将《诗经·国风》十五国与天上星宿相对应,明确邶鄘卫王郑等国的地理位置,摆脱了季札观乐时政教化的评论标准,开启对《诗经》十五国地理方位的研究,进而认识到各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差异对诗歌的影响。在天人感应思想和《周易》“察地理”观的影响下,诗纬重视从文本出发,从物候角度解诗,开启“以地证诗”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因此,诗纬是当代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不可忽视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诗经》 诗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本体论”的提出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建构
20
作者 袁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 当今中国的文学本体论研究面临着地理维度的缺失。站在文学地理学的立场上提出构建文学“地理本体论”的设想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文学地理学对文学的本质、起源、发生、形态与发展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形成和完善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有助于推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本体论” 文学地理 学科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