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史叙述研究的范式构建——乔国强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毛燕安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乔国强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专家。近20年来,他在研究美国犹太文学的同时,也在叙述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学史叙述研究方面,堪称独树一帜。他的研究不但为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方法,而... 乔国强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专家。近20年来,他在研究美国犹太文学的同时,也在叙述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学史叙述研究方面,堪称独树一帜。他的研究不但为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一套理论和方法,而且在疆域上拓展了叙述学的研究领域。本访谈围绕文学史叙述研究的一些问题展开。乔国强教授从文学史叙述的虚构性、文学史的“三重世界”以及文学史叙述的故事性和时间性等角度,畅谈了他对文学史叙述研究的一些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虚构性 “三重世界” 故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期“社会型”新文学史叙述形态论
2
作者 胡希东 涂芸竹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7-33,共7页
"社会型"文学史叙述是初期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形态,它在文学史叙述中多用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阐释新文学的历史,文学史叙述形态多采用"编年体"文学史叙述模式;相对于"文体型"文学史叙述而言,"社会... "社会型"文学史叙述是初期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形态,它在文学史叙述中多用时代、社会等外在因素阐释新文学的历史,文学史叙述形态多采用"编年体"文学史叙述模式;相对于"文体型"文学史叙述而言,"社会型"文学史叙述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这易造成文学独立性、审美性的丧失,使文学史叙述失去客观、真实而走上偏狭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期新文学史叙述 “社会型” 文学史叙述模式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晓明 丛治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共10页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果,意味着丁帆试图更为系统和明确地提出自家对百余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当然,从中隐然可见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共同的精神氛围与文学史趣味。这样一部承载了学术总结和学术抱负的文学史著作,无疑值得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丁帆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大学 学术总结 现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中的文学史叙述和其构形考察--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文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洪承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124,共9页
一 文学的历史是史家笔下的历史和文学的记录,客观性和主观性、史实与史识孰重孰轻争论已久。文学史有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文学史也有一定时代社会的基本诉求。重要的是,文学史在多元和统一之间应该有规约文学和历史表述的时问空间... 一 文学的历史是史家笔下的历史和文学的记录,客观性和主观性、史实与史识孰重孰轻争论已久。文学史有多种多样的叙述方式,文学史也有一定时代社会的基本诉求。重要的是,文学史在多元和统一之间应该有规约文学和历史表述的时问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延安文学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空间意识 构形 视域 叙述方式 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出土文献进入文学史叙述的思考——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长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7,共4页
考古学成果对文学研究、文学叙述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考古学成果进入文学史书写既是急需的也是可能的,但考古成果要完成好对文学史书写的参照作用,尚存在完善自身的问题。本文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为例,通过《周公之琴... 考古学成果对文学研究、文学叙述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考古学成果进入文学史书写既是急需的也是可能的,但考古成果要完成好对文学史书写的参照作用,尚存在完善自身的问题。本文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为例,通过《周公之琴舞》与《诗经·周颂·敬之》的比较,讨论了出土文献与文学史叙述的关系问题,阐述了新出土文献进入文学史研究、文学史叙述的必要条件:给期待新材料、新发现的文学史书写提供真材实料。文学史叙述与考古成果是互动的,而不应仅仅是被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出土文献 《周公之琴舞》 文学史叙述 关系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 被引量:3
6
作者 方维保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5期33-38,共6页
在当代人所写现当代文学史,往往有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在诸多的叙述模式中,就有一个“十年情结”。所谓的“十年情结”,也就是以十年为一段来总结文学史的发展;而且在叙史方式,或文学史分段叙述的方法上,已经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固... 在当代人所写现当代文学史,往往有着固定的叙述模式。在诸多的叙述模式中,就有一个“十年情结”。所谓的“十年情结”,也就是以十年为一段来总结文学史的发展;而且在叙史方式,或文学史分段叙述的方法上,已经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程式和体制,每到一个十年节点的时候,文学批评界和文学史学界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一系列“十年”书写活动;也就是这个十年情结大有成为文学史编纂的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 叙述模式 文学批评 当代人 史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意味”·“宗教意识”与现代文学史建构——夏志清文学史叙述形态论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希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1-176,共6页
"道德意味"与"宗教意识"是夏志清文学史叙述的重要视角,他的文学史叙述更多表现出对伦理道德,以及宗教对人束缚的反拨,他最看重反映人性善恶冲突和"原罪"意识,以及由此展开善恶冲突的作品;以"道德意... "道德意味"与"宗教意识"是夏志清文学史叙述的重要视角,他的文学史叙述更多表现出对伦理道德,以及宗教对人束缚的反拨,他最看重反映人性善恶冲突和"原罪"意识,以及由此展开善恶冲突的作品;以"道德意味"与"宗教意识"来叙述文学史有其独特价值与意义,它对1990年代以来大陆以道德、宗教视角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有重要启示与开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文学史叙述 道德批评 道德意味 宗教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文学史叙述对象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 被引量:2
8
作者 宋炳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7-133,共7页
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 面对近代以来大量存在并对本土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翻译文学实践及其文本,其归属如何、与本土文学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及如何进入中国文学史的叙述,不仅受到比较文学研究和翻译文化研究的共同关注,也日益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从文学的"权属观念"、"中介性"和"不确定因素"的角度,从文学观念层面及逻辑上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以便为翻译文学的文学史叙述扫除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权属观念 中介性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排名和文学史叙述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福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作家排名是一件很刺激人的事情。弄得不好,就有点像让历来受尊敬的故去作家们复活、纷纷上台打擂以决胜负一样。但是大家知道,相互为邻的作家之间本无所谓谁大谁小、谁在前谁在后的次序的。就像学期考试得89分还是90分,究竟差别有多大,... 作家排名是一件很刺激人的事情。弄得不好,就有点像让历来受尊敬的故去作家们复活、纷纷上台打擂以决胜负一样。但是大家知道,相互为邻的作家之间本无所谓谁大谁小、谁在前谁在后的次序的。就像学期考试得89分还是90分,究竟差别有多大,能分出孰优或孰更优来吗?所以说,简单地用作家排名来代替文学史的叙述,那必定会导致"史识"的扁平化、庸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现代文 鲁郭 赵树理 臧克家 左翼文学 吴组缃 史识 艾青 师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港澳文学史叙述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城 《华文文学》 2010年第1期73-78,共6页
对于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引介、传播和研究来说,1979年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30年间,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客观地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陆学界建构台... 对于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引介、传播和研究来说,1979年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端。30年间,大陆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客观地讲,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大陆学界建构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区域文学史,对于大陆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均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实践及其空间维度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港澳文学史叙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 空间维度 “大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事件”: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另一种聚焦方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卫东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34-38,共5页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 “文学事件”在“演绎式”或“求证式”的文学史叙述模式中,常常要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而辩护,或者为文学史上的路线之争而出场;在这个语境中,文学事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学史意义。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史著作出于对这种叙述模式的反动,而有意淡化文学事件,但这同样会有损文学史的真实性和深度模式的建立。还原文学事件在文学史叙述中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还原历史本身。我们不但需要真实的文学史,也需要真实的“文学事件史”,以此来重构文学史本来就具有的丰富和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事件 文学史叙述 深度模式 还原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述应体现全面性与科学性——以《世界文学史》第七卷第二编第九章“易卜生”部分为例
12
作者 罗俊容 邹建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世界文学史》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文学史,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优势与特点,然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其第七卷第二编第九章中,编撰者以较多的篇幅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及其作品进行了非全面也不太科学的文学史叙述,并且存在... 《世界文学史》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文学史,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优势与特点,然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在其第七卷第二编第九章中,编撰者以较多的篇幅对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及其作品进行了非全面也不太科学的文学史叙述,并且存在明显的漏洞与缺失。比如:用"分析性戏剧"来概括易卜生的全部剧作是否全面?只是在联系与发展中来确定易卜生的文学史地位是否科学?为什么没有在动态中把握易卜生的一生?一小段一小段的叙述方式是否有悖文学史叙述的整体性?对易卜生作品名与人物名为什么没有统一?不引用或引而不注对文学史著述是否合适?期待编撰者在修订时能够弥补缺憾,使《世界文学史》成为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学史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挪威文学 易卜生 文学史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革文学”“文学史叙述”的历史变迁--以五部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
13
作者 席扬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42,共7页
新时期有关"文革文学"研究史,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1、"一笔抹杀"阶段("空白论""废墟说");2、"替代叙述"阶段;3、"等级划分"阶段;4、"真正面对"(即"... 新时期有关"文革文学"研究史,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1、"一笔抹杀"阶段("空白论""废墟说");2、"替代叙述"阶段;3、"等级划分"阶段;4、"真正面对"(即"学术化")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文革文学"叙述的变化,隐含了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界观念解放和学术研究的全部可能性与曲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文学史叙述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具见识的英国文学史叙述——对《世界文学史》“英国文学”的认识
14
作者 罗俊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88,共4页
《世界文学史》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学史,其中的19世纪英国文学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大篇幅、整体性的文学史实叙述与作家作品分析,让我们见识了俄罗斯学者的开阔眼光与博大胸怀,以及对于作家作品与文... 《世界文学史》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博大精深的文学史,其中的19世纪英国文学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大篇幅、整体性的文学史实叙述与作家作品分析,让我们见识了俄罗斯学者的开阔眼光与博大胸怀,以及对于作家作品与文学历史的真正认识,对于我们以后的文学史编撰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为文学史叙述方式的改进与文学史理论的建构提供了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史叙述 文学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与歧异:30年代的中国新文学史叙述
15
作者 唐利群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33-136,共4页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叙述 同一 歧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之“轮”与语言之“辕”——被现代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语言之维
16
作者 张昭兵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1-96,共6页
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形成民族共同语为鹄的,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又以便于建立民族国家为最终的旨归。"国家"与"语言"的这种隐性关系,决定了现代文学史的"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不是"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形成民族共同语为鹄的,而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又以便于建立民族国家为最终的旨归。"国家"与"语言"的这种隐性关系,决定了现代文学史的"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不是"文学"的发展带出"语言"问题的讨论,也不是"语言"论争和运动配合着"文学"的发展,作为文学史发展的零部件而随其运转。恰恰相反,语言是"辕",文学是"轮",驾辕的"语言"决定着"文学"之轮的方向和快慢,而国家意识形态则是挥鞭人,统率着驾辕的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文学史叙述 遮蔽 语言之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时空存在与文学史叙述
17
作者 南志刚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0,共5页
历史叙述大多以时间为轴心建立历史叙述的逻辑性,这种对历史空间性存在的不平等,使历史的时间性遮蔽了历史的空间性,阻滞了人们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叙述的多元选择。本文认为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并不是叙述与“本来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而是... 历史叙述大多以时间为轴心建立历史叙述的逻辑性,这种对历史空间性存在的不平等,使历史的时间性遮蔽了历史的空间性,阻滞了人们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叙述的多元选择。本文认为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并不是叙述与“本来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而是叙述者和另一叙述者的话语关系。提出历史和文学史的时间性叙述应该把时间的体验性和历史认识的逻辑性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历史和文学史的空间性叙述,以历史的空间性为叙述坐标,重视历史事项和历史因素的空间性存在状态,把历史的内空间和外空间结合起来,打破历史的时间性叙述的统治地位,扩大历史、文学史叙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存在 文学史叙述 时间性 空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述与“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
18
作者 李杭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8-40,共3页
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迥然有异。而作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文学史存在,对十七年文学任何形式的体制性批评或许都是片面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重返历史现场,建构对于十七年文学较... 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迥然有异。而作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文学史存在,对十七年文学任何形式的体制性批评或许都是片面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重返历史现场,建构对于十七年文学较为客观公正的整体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史叙述 历史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语境与文学史叙述——以曹禺的《雷雨》为例
19
作者 房存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50-53,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与时代语境是紧密关联的,文学史叙述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语境的变迁。以文学史对《雷雨》的叙述入手,以点带面,可以探寻文学史叙述的规律与得失。
关键词 《雷雨》 文学史叙述 时代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启蒙文学史叙述中的缺失
20
作者 王钦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18世纪欧洲启蒙文学史叙述中,历来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习惯性地忽略对启蒙主义的实质及其民族差异进行辨析、把欧洲启蒙文学的特征过度总体化、回避乃至贬低启蒙文学中的古典主义遗产,等等。文章提出应当消解法国启蒙... 在18世纪欧洲启蒙文学史叙述中,历来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习惯性地忽略对启蒙主义的实质及其民族差异进行辨析、把欧洲启蒙文学的特征过度总体化、回避乃至贬低启蒙文学中的古典主义遗产,等等。文章提出应当消解法国启蒙文学在欧洲启蒙文学史叙述中的霸权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启蒙文学史叙述 启蒙主义 差异 总体化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